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20|回复: 0

开封客家源文化广场:祖根圣地 心灵家园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11-15 18: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封客家源文化广场:祖根圣地 心灵家园
2014年10月15日 17:41:42  来源: 开封日报
        

核心提示

核心提示:代表儒家文化的孔子像和棂星门,反映客家历史文化、根亲文化与祭祖文化的守望阁,体现客家民俗文化及商业文化的珠玑巷商业街区,展现“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建筑群……今日开园的客家源文化广场,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客家文化、儒家文化与开封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相得益彰,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寻找到心灵的寄托。客家文化、儒家文化与开封文化三者有什么关联?缘何能在这里和谐共生?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文化荟萃 和谐共生

漫步客家源文化广场,你会发现客家文化、儒家文化和开封文化在这里荟萃、和谐共生:古朴的棂星门、高大的孔子像、用篆体写就的大大的“家”字、宋韵彰显的守望阁、凸显客家特色的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处处都能体现浓郁的文化特色。

据介绍,结合客家源文化广场的功能布局,开封文庙文化广场、客家文化主题广场和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三个主要板块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内涵。开封文庙文化广场主要表现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客家文化主题广场主要反映客家的历史文化、根亲文化和祭祖文化;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则主要体现客家的民俗文化及商业文化。

开封是客家文化的 起源地之一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犹如一部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交响乐,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华彩乐段。“开封是客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祖根地。”市委党校教师安北平如是说。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迁徙造就了独特的客家文化现象。在历次大迁徙过程中,又以“两宋”和宋元之际由于战乱引起的大迁徙规模为最,而且在当时南方户籍有了“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被编入客籍,正式形成了客家民系。据史料考证,客家人正式定称于宋朝,在宋朝的户籍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汕语系的人都列入主册,北方来的人都列为客籍。在长期的迁徙漂泊过程中,客家人锤炼出了爱国爱乡、刻苦勤俭、坚韧不拔、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团结互助的客家精神,最终形成了客家文化。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为了不忘故乡的风土习俗,把开封的历史文化传承到了东南各省,形成了客家人以中原地理环境、地域风貌为标志的特有街道建筑、地名文化。以“珠玑巷”为代表的客家人街道地名文化,成了东南各地客家人彼此相认的一个名牌。这些“珠玑”地名,就是客家人从开封传承到南方居住地的特殊文化和地理标志。

无论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的“中央之国”,还是作为河洛文化标志的“河图洛书”、“太极八卦”等,都与开封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华夏历史步入文明始于有史可考的夏朝,开封的老丘是夏王朝建都时间最长、最鼎盛时期的国都。由此可以认定开封地区是河洛文化的起源地。开封是历次大迁徙中客家人先祖最重要的出发地之一。在“两宋”和宋元之际,南迁人数众多,而且还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与当地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客家文化。而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开封地区是河洛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因此,开封是客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客家人最重要的祖根地。

客家文化与开封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客家文化与开封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市文史专家、市文广新局调研员韩鹏说。

韩鹏认为,客家人自称为“河洛郎”,说明他们的先祖和文化出自河洛地区和河洛文化。开封古陈留是太极“河图洛书”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宋代前后迁徙到南方的客家人,或是战国之前迁徙南方的百越(粤)人,他们先祖的根都产生于以“河出图、洛出书、凤凰至”为标志的古陈留一带,也是开封黄帝帝都轩辕楼所在地的“天地之中”。

韩鹏认为,开封的宋文化不仅是客家文化、百越文化的根,也是他们世代生活中留下深刻记忆的符号。所以,发源于宋代开封的珠玑文化、瓦子文化、筷子文化、姓氏文化、石敢当文化、星象文化等,都传承到了南方并保存下来。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作为中原文化重要传承区域的开封,和客家文化所表现出的精神实质有很多共同之处。”开封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赵瑾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客家人长期执著地传承着自己的血脉和文化,孕育出以汉文化为主导、与周边文化相融合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生成该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以及具有汉唐宋风韵的中原汉文化。作为中原文化重要传承区域,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特别是作为都城的东京是北宋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开封这座城市,有过无尚荣耀和辉煌,更经历了一次次的苦难和不幸。这座城一次次被洪水淹没、被泥沙埋葬、被战火焚毁、被灾疫摧残。特别是水患曾使它多次变成废墟,但是水涨城高,开封一次次从废墟上再生,形成了“城摞城”的世界地理奇观。开封走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方走出的客家人一样,有着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保持个性、自强不息的精神,留下来的一代又一代开封人也保持先祖这种精神。

河南省史志协会原副会长沙旭升认为,在历次大迁徙过程中,客家人锤炼出了爱国爱乡、刻苦勤俭、坚韧不拔、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团结互助的客家精神,这与现在开封人依旧血脉相承。从开封走出的客家人仍然保持着先辈传导下来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观念,继承了中原文化的传统,有着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保持个性、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其中不仅隐含着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思想境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粹。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也是中原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文化构建的基础元素,它通过一种强大的辐射能力,不断地同化和融合着其他区域的文化,成为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可以说客家文化与开封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陈冠义指出,客家人以客为家,不断迁徙,落脚之地就是安身立命之地,客家文化里带有很强的开放进取、自强不息精神,同时还有着很强的包容和被包容精神,这点与开封文化也有很大关联。开封这个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封文化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文化,这是开封文化与客家文化相契合的地方。

客家文化根植于儒家文化

“客家文化犹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深植于中原的土壤中,枝叶伸向祖国南方,伸向全世界。这棵大树的根脉孕育在中原文化,即儒家文化之中。”市委外宣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岳杰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血泪史和苦难史。客家人正是在战乱和灾荒中不断迁徙、不断开荒拓土,从而形成了这种客家精神。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民系的显著特征,耕读文化在客家聚集地随处可见其踪影。客家无疑是耕读的典型家族群,耕读几乎成了客家生活世界的全部内容。“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耕读文化的演变,客家人传承了中原文化,而更直接的应该是儒家思想。由此可见,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根植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滋养了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又发展了儒家文化。”岳杰说,“儒家文化始终是客家人所固守的母体文化,他们重血缘、地缘,恪守诚实守信、仁义待人,这一点成就了客家人的精神气质。”

岳杰说,让守望阁和孔子像遥相呼应,其目的就是让客家文化和儒家文化融为一体,从视觉上、感觉上更为直观地理解儒家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辩证关系和血脉关系,这是一种传承之举、创新之举、敬畏之举、发展之举。儒家文化立在那里,客家人回来把鲜活的客家文化带了回来,两种文化在文庙、在守望阁里交相生辉,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精彩的文化图景。这就是开封特色、开封气派、开封风格的新文化,也是开封人善于吸纳、巧于融合、适时顺变、革故鼎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朝气。

“文化是开封的优势,如何把这个优势转化成生产力、精神力,这考验着一个城市对文化的忠诚,更考验着一个城市对文化的驾驭和运作能力。”岳杰介绍说,“从一开始提出申办第27届世客会,就是基于开封文化的特点,谋求传统与时代的对接、谋求开放与创新的融合、谋求客家文化和开封文化的互动,就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植入现代文化之中,植入世界级的文化活动之中,踏上一条以文化资源衍生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激发文化活力、以文化活力催生文化魅力、以文化魅力传承华夏文明的新路子。世客会在开封的举办,是客家文化和开封文化、客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一次精彩的融合、灿烂的融合,必将会有力推动开封的快速崛起,对推进开封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具有重大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市文化研究专家、市委宣传部调研员高树田认为,客家人自称中原人,坚守着中原文化,谁能代表中原文化?最能代表中原文化特色并一直传承创新中原文化的只有开封。只有开封没有出现文化的断层,省会迁郑前一直是中原重镇,是中原最有代表的地区。开封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缩影和代表,儒家文化在开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渊源上讲,客家文化与儒家文化有很重要的关联性。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崇祖先、重教育以及守旧与变革的两重性方面。崇祖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客家文化深受儒家崇祖思想的影响,忠实地继承了儒家的崇祖文化。在传统的客家社会,客家宗族无论大小都建立起自己本族的祠堂,祠堂是祖先的妥灵处,其主要功能就是崇颂和祭祀祖先。祠堂放置祖先的牌位,俗称“祖公牌”、“神主牌”,置于祠堂上厅的神案上。一块神主牌代表一位祖先,历史悠久的大宗族的祠堂,往往分几层陈列着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神主牌,密密麻麻,蔚为大观。在许多传统的客家祠堂,盛行在春节等节日挂祖宗像的做法,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与思念。春节挂祖先像一般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

客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儒家守旧的一面,表现为客家人重视传统,习惯因循,性格偏于内向;另一方面,客家文化又发扬了儒家变革性的特点,客家人勇于变革和革命,这方面自近代以来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时候,他们往往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向腐朽势力发动冲击。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皆为客家人,其部众中也有大量的客家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是客家人,其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的32名会员中有31人也是客家人。

儒家文化重视教育,崇尚“大我”精神,客家文化同样崇文重教,爱家爱乡爱国,这种情怀历经千百年风雨冲刷,至今更显光亮。他们一旦事业有成,便不忘尽所能回报乡土,有道是“客家牛崽变富翁,富了不忘老祖宗”。

陈冠义指出,客家人是从中原走出来的,留有中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很多印记。比如说,重义轻利,讲究诚信,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传统的核心价值观非常契合。客家人崇文重教,他们不管自己何等艰辛,但是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很舍得投入,这个和儒家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

文庙是崇文重教的载体

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客家地区,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是一种社会风气。客家人生活的地区山多田少,生活困苦,唯有读书才是“出路”。因此客家人特别重视文化教育,而重教的重要表现就是兴学。

我国自古就重视兴学,凡县市皆有文庙,以鼓励老百姓世代崇文重教。文庙,又称孔庙,是祭拜孔子、推崇文人儒学的地方,除了山东曲阜的孔庙外,各地也建有地方上的文庙。客家人重视教育,素有耕读传家、尊孔崇儒的传统,因而有客家人的地方,大都建有文庙。

据史书记载,开封府文庙是1652年开封知府朱之瑶所主持建造,东为文庙、西为儒学。当时,文庙大门坐北向南,庙内建筑物均为黄绿琉璃瓦歇山硬顶覆盖,根据历史资料所记载,从南向北依次为泮池、牌坊、棂星门、东西廊庑、启圣殿、大成殿,建筑宏丽,作为府衙一级的教育机构治所盛极一时。1927年,泮池、牌坊等被拆除以修整道路,形成现在的文庙街的格局。后来庙内原有古建筑先后被毁,仅有临街的棂星门及其门外一对石狮幸存。

开封文庙周边均为棚户区,仅存的省级保护文物——棂星门紧邻路边,已年久失修。通过客家源文化广场项目,对棂星门周边棚户区破旧建筑物进行改造,改造不完善的道路系统,改变、解决周围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差、垃圾随意堆放、丢弃等一系列问题,进而解决棂星门的保护、展示、利用的困难,使历史文化遗存还原其原有的色彩,提高文物价值;通过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改善棂星门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提升其文化品位,能使棂星门得到有效的保护,焕发新的光彩。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5 13:06 , Processed in 0.13088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