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86|回复: 0

土楼仍在 客家遗风已难寻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11-14 22: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楼仍在 客家遗风已难寻   
        2014年06月18日 01:24   来源:重庆晨报   
         
res04_attpic_brief.jpg [/img]

res07_attpic_brief.jpg [/img]

res10_attpic_brief.jpg [/img]

res13_attpic_brief.jpg [/img]
涪陵大顺乡街头的瞿九畴客家土楼,如今的主人胡长江夫妇,并不是原客家楼主瞿氏的嫡系后裔。 本版图/重庆晨报记者 鞠芝勤 胡杰儒 实习生 苏思 摄
涪陵客家村中,客家人已不会说客家话,仅有土楼是他们仅存的唯一载体
出涪陵城,向西南方向沿弯弯山路疾驰一个小时,进入大顺乡时犹如进入客家建筑博物馆:道路两旁各式各样的土黄色的客家土楼不断出现在眼前。
“大顺乡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土楼聚集地。也就是客家村。”涪陵区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吴朝弟说。他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客家土楼的建筑研究专家。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土楼聚集地,涪陵客家是否依然保有当年的盛况呢?涪陵客家是否依然保有其独特的遗风呢?
一宅四碉 依原乡居住模式修建而成
大顺乡街头的末端,一座土黄色硕大的土楼被包围在周边林立的高楼中,格外另类。
土楼系富豪瞿九畴所建,边长25米,夯土墙高10米,厚1米,楼高3层,总面积达1400平方米,土楼四周,各有一个碉楼,是典型的一宅四碉式结构。
踩着厚厚的木楼梯进入土楼,可见中轴线、天井、内廊、对称房间数间,内部木构架,三层楼房每一层都设有10个左右的枪眼、炮孔。
“涪陵客家土楼、碉楼,是遵循着原乡基本营造精神。枪眼和炮孔多,主要是做防御之用。”吴朝弟说,客家土楼是“湖广填四川”客家人初来巴蜀大地时,共恋乡情,照搬原乡居住模式修建而成。
客居涪陵 客家人均已不会说客家话
如此豪华的土楼,瞿九畴并没住多久,解放后被作为粮库使用。
如今,居住在这里的是七旬的胡长江夫妇。他们并不是瞿氏后裔。瞿九畴在大顺乡当地唯一的嫡系后裔瞿伯建,已是住在敬老院内的孤寡老人。
78岁的瞿伯建说,家谱明确记载其祖上是自江西宁江府新与县石鸡窝竹杆村移民至四川,到他已是第十一代。
移民后裔瞿伯建身上已无客家人的特征,甚至连生活习俗都与当地人别无二致,“都这么多代人了,没人会说客家话,我小时候也没听到长辈说过客家话。”瞿伯建说,他们听客家人的历史,犹如听着别人的故事,现在已没人能说出自身与客家人的关联。
融入本地 土楼现成客家人唯一载体
客家的土楼和碉楼建筑,不仅仅存在于村野,在清朝时就迈向了城镇,唯一改变的是由独家设防变为集体设防。
距离瞿九畴土楼十余公里外的大顺村,是原大顺场所在地。曾有“巴蜀第一场”美誉的大顺场,如今只剩下半边街。
“农商主导下的客家文化,通过快速地融入本地文化,势必要和本地的语言、行为等相一致。我多年的田野调查发现,基本上没有人会说客家话,土楼是唯一能够确认客家人的载体。”吴朝弟说,现在涪陵全区共有108座客家土楼风格的建筑,都急需得到保护。
重庆晨报特派记者郎清湘 范永松
涪陵大顺乡街头的瞿九畴客家土楼,是中国西南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土楼。
瞿九畴客家土楼一角。
瞿九畴客家土楼用于瞭望和防范侵略的武器孔。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14:06 , Processed in 0.1304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