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70|回复: 0

客家与开封:千万里的追寻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10-13 11: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10月9日  汴梁晚报

客家与开封:千万里的追寻
——“客家与开封: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特展”筹备纪实
本报记者 吕树建
  
广东孙中山纪念馆。  曾广庆 摄

   核心提示
随着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开幕日渐临近,备受关注的“客家与开封: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特展”也即将于10月14日开幕。开封是汉人南迁的主要出发地之一,但千百年过去了,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客家文化遗存又不太多,加之对“客家与开封”研究也不多,如何将展览举办得有声有色、富有魅力是一个大问题。为筹备展览,市文物公园局、市博物馆组织专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实地考察探寻客家与开封的关系,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推出一次文图并茂、内涵丰富、极富知识性,又具有学术价值的展览。
直观展示 重现历史
开封素有“客家祖居地”和“河洛文化沃土”之称,具有非常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是许多大姓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是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魂牵梦绕的寻根圣地之一。
2012年11月20日,从福建省三明市举行的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上传来喜讯:开封获得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承办权。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大会,迅速成立了筹委会,制定了工作方案,拉开了举办世客会的大幕。
举办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对开封意义重大。开封是八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在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必然要迎来经济发展、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对开封来说,举办世客会将进一步弘扬中原文化和客家精神,加强开封与全球客家人的交流合作,扩大开放,促进招商引资,推进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实现开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作为客家祖根地,我市把“开封让客家人圆梦”作为大会主题,通过举办世客会,弘扬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展示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崭新形象。 通过举办世客会,扩大开封人民对 “根系中原,叶茂天下”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的了解,增加客家人对开封祖根地的认同感,进而实现招商引资和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
开封市博物馆是一家社会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余件,专业图书近3万册。这些文物典籍记录历史、见证历史,不少保留着客家先民南迁前的历史记忆。开封博物馆现有文博专业人员40余名,在开封地方史、宋史、陈列设计及文物鉴定方面颇具实力。如何发挥博物馆优势,为世客会举办作点贡献,是市文物公园局领导思考的问题。
今年年初,一份由市博物馆提交的展览策划书摆在了市文物公园局局长刘顺安、党组副书记何伟的案头。策划主题是“客家与开封”特别展览,要以姓氏为脉络,系统展示中原汉民南迁和客家民系形成的宏大历史,通过展览向观众介绍客家文化,宣传开封的厚重历史,展示客家人与开封的深厚渊源,向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献礼。
市文物公园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要求市博物馆具体负责,组织专家开展“客家与开封”研究,以科学求实的精神,以翔实、确凿的历史资料、文物遗存,直观展示,重现历史,办好特展。
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特展筹备组很快成立。特展主要策划人、市博物馆馆长曾广庆带领筹备组人员拜访河南大学著名教授朱绍侯先生,就展览有关议题进行请教和探讨,并聘请河南省史志协会原副会长、文史学者沙旭升先生为顾问,进一步完善方案。
然而,国内对“客家与开封”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某一姓氏从开封迁出后搬迁到了哪里,对同一人物或事件,史志谱牒记录不一,甚至出现几种说法的情况。为弄清原委,正本清源,赴客家居住地考察就成了必然。
行程万里的记忆
4月22日8时30分,由曾广庆、沙旭升及市博物馆陈展部主任史爱君、社教部主任彭聪组成的“客家与开封”特展考察组出发了。在为期8天的考察中,他们先后来到广东省中山市,南雄市珠玑巷,经梅岭古道,再到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转而来到古汀州属地福建省宁化县、上杭县,最后抵达广东省梅州市。
每到一地,考察组寻找客家人与开封的关联,弄清历史渊源,验证事先掌握的资料,有关开封南迁的客家先民的历史事实也清晰起来。
孙中山先生祖居开封。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20世纪学术界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孙中山祖先“何许人也?何地人也?”的争论。据客家文化学者罗香林考证,孙中山先生的先祖是唐代东平侯孙俐,祖籍开封陈留。孙中山祖上从江西宁都迁往福建长汀河田,又迁到广东紫金忠坝,后迁增城,再到香山涌口、翠亨。
4月22日考察组一行来到孙中山纪念馆,馆长助理张咏梅先生热情地带领大家参观纪念馆,介绍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孙中山先生祖籍研究情况。观中山先生遗物,翻阅《孙氏家谱》,驻足先生耕田处,欣赏中山先生“修身岂为名传世 做事惟思利及人”的墨宝,对一代伟人的敬仰之情油然于心。
4月25日,考察组来到赣州市宁都县。找到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宁都县地名办主任刘劲峰先生和当地著名学者邱常松先生。刘劲峰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序》,其中记载了孙中山始祖孙俐墓在宁都的方位。邱常松则参加了孙中山始祖孙俐墓的发掘、认定。
交流中,考察组认真查阅孙氏族谱,摄下照片,留下资料。最早记载陈留孙俐之谱出自北宋中顺大夫孙勰撰《富春孙氏族谱世系总序》,谱中有宋欧阳修题唐东平侯孙俐像,大文学家苏轼题谱名,南宋时此谱又多次修撰,文天祥撰序,现保存于宁都县档案馆珍藏。
考察组来到位于宁都县城南2公里处的乌石营(马架坑)找到了 孙俐墓及其原配陈夫人墓,进行实地调研。走过一道书有孙俐墓石牌坊,拾台阶而上,就来到墓地。墓地坐落在马架坑北面的半山坡的前,墓地为圆形,顶有封土堆。墓前石刻“唐敕封东平侯孙俐墓”,左侧刻《重修唐故东平侯孙俐墓记》,右侧刻苏东坡的《东平侯孙俐像赞》。整个墓地,气势壮观,庄严肃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边走边看,遐思激荡,流连忘返,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考察组留下笔记:孙俐公自开封陈留迁居江西虔州(今江西宁都),至明代永乐年间,孙俐公十二世孙孙友松,迁广东紫金县。孙友松下传十一世至孙鼎标,因随钟丁先抗清兵败,举族逃难离散,其子孙连昌迁居广东增城,至清代康熙中期,再迁广东香山县涌口门村,下传二世至孙殿朝,再迁翠亨村。孙殿朝就是孙中山的高祖。
珠玑巷记录的南迁开封人
4月23日,大雨倾盆。一大早,考察组一行就乘长途车来到韶关南雄珠玑巷(见右图。曾广庆 摄)。山道弯弯,山脉巍峨,挡不住考察组成员急切的探寻脚步。
珠玑巷得名途径表述不一,其中之一是,两宋之交,受靖康之难影响,中原汉民南迁。珠玑巷一带环境优越,吸引南北居民来归。遥望中原,故国已在千里之外,为纪念国都开封的珠玑巷,人们便称此地为珠玑巷。
珠玑巷位处梅关古驿道上,为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必定造成迁徙。到宋元之交,则几乎全体居民倾巢南下,珠玑巷由此成为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
明清,有客家人经珠玑巷迁往岭南及广西,珠玑巷在客家人心中记忆深刻。如今,珠玑巷则成了客家人的安居所在。
眼前的珠玑巷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成,两旁民宅、店铺、祠堂栉毗相连。远望,古楼、古桥、古塔依稀还有中原的味道。近看,宗祠、故居、楹联洋溢着浓厚的中原气息。
珠玑巷街头树立着一块《珠玑古巷南迁姓氏名录(172姓)》牌,上边第一个姓氏就是丁姓,其文如下:“丁姓,济阳堂,出自河南兰考”。资料显示,济阳原属陈留郡(今开封陈留)管辖。西晋惠帝时,设置济阳郡(今兰考县东北),与陈留郡分治。南迁丁姓人,不忘故土,就以济阳为堂号。往下看,以“济阳”为堂号的还有邱姓、蔡姓、柯姓。对阮姓记录为:“阮姓,陈留堂,出自河南陈留”。 郑姓得姓于开封朱仙镇,但由于古时开封曾属荥阳管辖,古人以郡望为堂号,所以郑姓就被记录为“郑姓,荥阳堂,出自河南荥阳”。
往里走,珠玑巷与开封有关的记录则更多。“陈氏纪念馆”的“苗裔发珠玑,汴杭通岭海”的金黄楹联分外引人注目,一个“汴”字叙说着开封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赵氏宗祠”里供奉着宋太祖赵匡胤画像,记录着赵姓在开封的辉煌历史。“张氏总祠堂”有张仪、张良的记载,而开封今有张仪墓、张良坟,张氏客家人与开封有深厚渊源。陈留阮氏宗祠对联“祖德源流千年旺 神恩护佐万代兴”,则抒发着对祖宗的感恩和怀念。尹姓、丘(邱)姓、魏姓、杨姓、林姓等祠堂都有与开封有关的记载。
“罗氏祖居”内香烟袅袅,人们在祭奠罗贵这位带领珠玑巷人南迁的先贤。史载,罗彦瑰为宋太祖赵匡胤手下大将,他直接参与陈桥兵变,为宋朝立国立下汗马功劳,官至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安国军节度使之职。开宝二年(969年)罗彦瑰被解除兵权,居住在开封尚德里,后来举家迁往广东南雄珠玑巷。南宋初,罗彦瑰的七世孙罗贵,为避战乱,率领33姓97户珠玑巷人,南迁珠江三角洲。如今,从珠玑巷南迁汉人的后裔大约有4000多万人。
珠玑巷南迁汉人由于居住区域的不同,有的成了广府人,有的成了客家人。作为重要的中转地,珠玑巷记录着南迁汉人谋生之艰辛、创业之艰难,记录着广府人、客家人与开封的深厚的渊源。
走访客家大本营
赣南、闽西、粤北的三角地带被称为客家腹地、客家大本营。客家民系在那里发展、形成、扩散。
4月24日,考察组一行风尘仆仆来到赣州市。赣州市素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之称。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赣州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两宋之交,自开封逃出的隆祐太后带领数万官民,经商丘、扬州,再逃往赣南,就是在赣州摆脱金兵追袭的。
赣州古城西北部贺兰山上有一个名为郁孤台的建筑,是赣州名胜。郁孤台共三层,台高17米,面积300平方米。登上郁孤台,可远眺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赣州全景。这里是历代客家先民和官员、商贾歇脚处,许多文人墨客登临在此留下诗词佳句。自晋代起至清康熙二十九年,是古城政治文化中心。
唐宝应至大历年间,一代名臣李勉被贬任虔州刺史,在此建造郁孤台,于郁孤台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慨叹。
而这个李勉早年曾任开封县尉,后任监察御史,累迁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岭南节度使。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时的汴州城,是如今开封城墙历史的开始。
一代名臣,一南一北两座历史建筑,出发地和落脚点两座古城,是历史的巧合吗?
汀州是著名的客家四州之一,在明清时称汀州府,辖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八县。古时大批中原汉人南迁汀州,将中原优秀文化带到闽山汀水,融入血脉。赋予浓情,代代相传,终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汀州客家文化,汀州成为客家传统艺术的策源地和传播中心,至今汀州8县仍有200多个客家宗祠。
4月26日,雨仍在下,考察组来到福建宁化石壁村时天已近黄昏,石壁村“客家公祠”行将关门。保安得知考察组来意,破例推迟下班时间,恭请考察组进入参观。
石壁位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在此落脚,石壁被称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 “客家公祠”被称为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每年海内外客家乡贤都千里寻根,共聚石壁。雨中,虽然不见游人及祭祀者,但人们虔诚谒祖的情景依稀可见。
上杭县是闻名海内外的“客家祖地”。上杭县中国客家族谱博物馆收藏客家族谱131个姓氏1800多部,成为闽、粤、赣三省客家地区乃至全中国公共图书馆收藏客家族谱文献资料之最。
查阅族谱,访问学者,考察组发现,历史上众多南迁的开封人曾在汀州定居,开枝散叶。
4月27日,考察组来到上杭县李氏大宗祠,并拜谒李火德墓。李火德被李氏后裔尊称为 “李氏闽粤大始祖”,是唐代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李孟之后。
接着,考察组又来到上杭县白砂镇拜谒张化孙墓。据上杭张化孙研究会统计,今海内外张化孙后裔已达千万人。张化孙是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张载的后裔,其先世世居大梁。
4月28日,考察组来到客家大本营广东梅州市,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探寻开封“三槐堂”王氏的梅州足迹。
一次展览 一部客家史
此次特展得到市领导和知名文化学者的指导和关心。
副市长孙晓红对此次特展特别重视,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力。史学泰斗朱绍侯先生对特展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福建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江西宁都博物馆、广东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的专家对陈展大纲进行修正。
在记者面前的《客家与开封——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特展陈展大纲》已经是第十稿了。
特展共分前言、客家源流与分布、开封南迁的客家先民、开封南迁后裔海内外名人、客家人先祖在开封的遗迹、寻根开封、后记等7个部分,将“客家与开封”中所涵盖的历史知识尽可能全面地展示给广大观众。
“客家源流与分布”部分分为客家人的定义和形成、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客家人的分布等。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客家先民波澜壮阔的迁徙场面。
“开封南迁的客家先民”部分以文摘、家谱实物、世系图版、家庙宗祠及墓葬照片等形式表达,以姓氏为脉络,以名人为亮点,对不同时期南迁的20多个姓氏开封人进行介绍。
“开封南迁后裔海内外名人”部分介绍了孙中山、李光耀、李嘉诚、蔡万霖、吴伯雄等人的家族渊源及事迹。
“客家人先祖在开封的遗迹”部分以文字、照片、拓片、实物及实物拓片等形式,介绍了“功存河洛”碑、开封郑氏祖茔、蔡邕墓、三槐堂遗址、天波杨府杨氏宗祠、何公轩、江淹墓、阮籍啸台、阮籍墓,开封府题名记碑等遗迹、文物。
“寻根开封”部分以照片形式介绍了海内外开封籍客家人回乡寻根的情况。
曾广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筹备《客家与开封——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特展》,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观点碰撞、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举办特展就是要展示客家文化,弘扬中原文化及开封悠久的历史文化,加强海内外客家人与中原、开封的联谊,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开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1:40 , Processed in 0.14363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