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故居 领略文学
来源:汴梁晚报 2014年3月10日 本报记者 王兰兰 | 钟理和纪念馆展厅。 |
|
|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句广为吟诵的诗句,让更多人认识了钟理和这位台湾作家。钟理和是台湾著名乡土作家,生于屏东县高树庄的新大路关,祖籍广州梅县。他是客家人,更是怀念原乡的小说家。3月5日上午,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屏东县,探访钟理和故居。
据了解,钟理和是台湾第一代乡土文学作家,小说中对于客家人的生活有细腻描写。当天上午,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台湾第一座平民文学馆——钟理和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笠山山麓,是钟理和晚年生活、写作的故居。从美浓客家文物馆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半个多小时,才找到被层层绿树环绕着的钟理和纪念馆。迎面看到一座两层白色小楼,门口写着“钟理和纪念馆”几个大字。
迈进门槛,进入纪念馆,馆内异常安静,里面空无一人。一楼陈列着钟理和生平、手稿与相关文物;馆内二楼展示台湾文学作家手稿、影像资料及相关著作。纪念馆没有人讲解,就连灯光都是自动控制的。馆内肃穆安静,每个人都不会大声喧哗,人们唯恐打扰纪念馆内的主人。
纪念馆精心设计展示内容,详细介绍了钟理和跨越时代的流离新生。钟理和的父亲钟镇荣名闻六堆客家地区,曾经靠做生意成为屏东地区的大户人家。钟理和是客家人,祖先是从广东梅县迁到台湾的。钟理和18岁随父移居美浓,从小爱好文学,因沉溺于小说而未考上中学,仅小学高等科毕业。在兄弟的鼓舞下,从事文学创作,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坎坷,却一直坚守文学创作。他19岁爱上比他年长的同姓女子钟台妹。31岁时,有幸与林海音、钟肇政相识,加入“文友通讯”,写了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中篇小说《雨》、短篇小说《原乡人》、《贫贱夫妻》等。他的这些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野情趣,表达客家人的心声。45岁时,钟理和因旧病复发而死。
记者看到,钟理和那著名的《原乡人》手稿就陈列在醒目处。这部自传体小说,充分展现了客家人的精神风貌。钟理和的作品,让人穿越了时空,让人走近了钟理和,让人无限缅怀这位文学巨匠。
钟理和是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之一,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79年6月,林海音、钟肇政、叶石涛、郑清文、李乔、张良泽6人,因台湾文学不被重视,联名发起筹建钟理和纪念馆启事。1983年钟理和纪念馆建成。
1989年成立的钟理和文教基金会,除负责馆舍经营外,也为地方社区、客家文化、台湾文学贡献力量。
1997年在高雄县政府的支持下,台湾第一条文学步道在钟理和纪念馆园区诞生。幽静的林荫中可见多座石碑,上面刻有许多台湾文学作家的诗句。
钟理和纪念馆为当地居民及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地方,成为人们的精神殿堂。据了解,钟理和文教基金会为推广钟理和作品,每年举办特定主题的各类文学活动,吸引文学爱好者参与,钟理和的作品以其朴实无华的风格影响后代子孙,钟理和纪念馆则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阵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