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60|回复: 0

跨界范儿老友代表:导演贾樟柯与作家谢有顺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2-20 17: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跨界范儿老友代表:导演贾樟柯与作家谢有顺                           
2013-08-20 14:16:05 来源: 网易  作者:晓雯,康仔


                                            
               
            
                                       

谢有顺:贾樟柯属于自己能找到梯子的导演
记者:两位老师一位是著名的大导演,另外一位是著名的作家,两位第一次相识是怎么样的情况,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贾樟柯:第一次相识应该是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时候,我一直是谢老师的读者,他的书,他的文章一直看。
谢有顺:更早。
贾樟柯:更早吗?
谢有顺:我们中大那次对话。
贾樟柯:那次比亚运会还要早。
谢有顺:其实从作品来讲我很早认识贾导,但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刚好邀请他到中大,我们俩有一个对话。
贾樟柯:那个对话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记者:是不是《二十四城记》?
谢有顺:对,《二十四城记》刚拍的时候,真的拍好了没有上?
贾樟柯:上影了,应该是泛记录的,然后上映时间很短,市场不是太接受这种电影。
记  者:在你心目中,贾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大概形容一下?
谢有顺: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儒雅、很有思考力的一个导演,我特别看重他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观察,包括对艺术的那种自己独特的一种思考,我也接触过一些导演,有一些导演是你给他一个梯子,他可以爬到天上去,但是首先你要给他这个梯子,贾导是自己能够找到梯子,自己能够走出这条路的人,所以我举个例子,我们第二次后来见是在亚运会,我们都被聘为亚运会开闭幕式的创意顾问,当时贾导就提出,我们开幕式能不能有一个创意,就是不要在一个封闭的场所,比如说从外面走进来或者从水上过来,其实后面亚运会在海心沙的那个创意,我觉得最原初的创意就是贾导,后来基本上是用了贾导这样一个开放的概念。
贾樟柯:开放的跟市民接触的。
谢有顺:从水上过来的概念,外面进来的概念,就是说你从这样一个细节上看得出来,他是一个有自己非常独特思考,能够自己找到一条路的人,很难得。

贾樟柯:坐老谢旁边听他演讲好享受
记  者:贾老师呢,在你心目中谢老师又是一个怎样子的?
贾樟柯:我觉得谢老师我觉得他是一个演讲家,因为特别享受跟他一起做演讲,或者是讲座的时候,我在旁边,因为我们俩对谈嘛,我在旁边听他都入迷了,因为他特别,知识也特别渊博,对文学作品如数家珍的这种了解,我记得有一个观点还是挺影响了我,他那时候说到这种时空的变化,说古人相约来年七八月来看你,或者秋天来看你等等,但是现在网络时代了,可能这样的感受就在我们的生活方法跟诗意里面就逐渐少了,他的这个思想是建立在他的阅读上,对我们都很有启发。
记  者:对两位来说,你们怎么看文学跟电影之间的关系呢?对两者有什么看法?
贾樟柯:因为中国电影,在我接受电影教育的时候是九十年代初,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国电影有过一个很长的时间,就是提到过两次电影的觉醒,一次就是说要丢掉戏剧拐棍,最后是要丢掉文学拐棍,当时这个语境是因为中国电影的确是不够电影化,电影语言的理解,电影语言的使用都不够现代化,而且大多数电影都是有很强的戏剧性跟文学性,但是电影性不够,所以在那时候就比较极端的提出来说,要去掉电影的戏剧性跟丢掉文学的拐棍,但是这个就从一个极端又跑到另一个极端,电影综合了各个门类的艺术,文学性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对电影来说,我觉得它是一个,如果我们说有一个母体的话,我觉得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因为语言是天赋嘛,就是说是妈妈给的,是传承过来的,我觉得的确也,就是说在很长时间里面,文学的文学家,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对人的理解是,这个传统没有被中断,而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电影很长时间内都借鉴文学,比如文学的改编,在八十年代左右是特别盛行,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的小说,我们熟知的像余华、苏童,他们被更广泛的观众了解,都是因为改编电影。
反过来,这些电影作品之所以有好的艺术品质,是跟文学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哲学层面的思考和叙事的思考是有关系的,所以我觉得时过境迁,到今天来说,我还是,我是一个非常强调电影性的人,但是我觉得文学性还是一切艺术的母体,而且它也是自由的、信手拈来的,你有这个笔,有这张纸就可以展开文学生活,电影可不一样,你不能一天在拍电影,那是不可能的。
谢有顺:这个是概括性的我觉得,文学是电影的母体,就是所谓的剧本剧本,它是一剧之本,我觉得贾导有这个认识,所以他对文学性的重视,使得他的电影性我觉得不完全是技术层面的一些变化,他有深度,有对人性的那种细微的东西,对一个时代的侧面有特别独特的那些角度,我觉得这些都是文学可能提供给他的,所以很多人理解电影性的时候把它理解成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他的电影性我觉得最内在的还是关于精神和人性的一个主题的追问,这肯定是一个文学的强项。

贾樟柯:跨界使得我脑子一直保持新鲜
记者:现在比较流行一个词叫跨界,贾樟柯老师不仅仅是导演,您还是主持人,也跨界摄影,不知道贾老师怎么看跨界这个事情?
贾樟柯:实际上我最大的跨界可能是我也是一个作者,我也坚持写文章,之前也有些连续的专栏,后来因为拍片就中断了,但是写作一直是一个习惯,我不知道别的人跨界的原因,因为电影不是一个常态性的表达方法,电影有一个故事,有一个想法想拍,从筹备到拍完,一般来说是两年的时间,但是你在这么活跃的社会里面,你想表达的频率会很高,你想表达怎么办,你不可能说我去拍电影,我觉得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写作是很即兴的,很即时的,现在有一个感想,我马上就可以把它写出来,一周后我就可以发表,它让我觉得,就是这种跨界让我觉得我能够有一个比较活泼的思维的方法、表达的一个习惯,如果只是唯一的表达习惯,只是电影的话,我觉得那它会让我变得迟钝。写作这个跨界让我保持思想新鲜,思想习惯的一个很好的帮助。
记者:谢老师,你除了是文学家之外,据说也写书法,对谢老师来说,您觉得跨界是怎么看的呢?
谢有顺:我觉得艺术是相通的,其实这种界与界之间的壁垒分明是这些年造成的,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界与界,不同的界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普遍的,这种交流给各种艺术门类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滋养,所以我觉得现在这种专业的细分,把艺术的门类分得如此的细,而且互相不来往,这大大的影响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中国古代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比如他不会说这个人是书法家,或者是画家,或者是诗人,他往往说他是文人,文是一个通的概念,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文这个概念里找到一个相通的东西,因为你通了嘛,你通了,艺术的东西就表示你这个通,所谓的通识,甚至贯通天地,包括通艺术的门类,我觉得这个通是一种,我觉得人的一种悟性也好,人的精神上的某一种的觉悟也好,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跨界交流不完全是艺术门类之间的一个交流,更多的是一种,某种精神共性的一个认知,或者精神共性在不同的层面上的显现方式,在这个高度上来讲,这种交流很有必要。
记者:对贾老师来说,像刚才说的,您不仅仅是导演,还有作家,还是主持人,还有其他的,您最喜欢的角色是哪个?
贾樟柯:我最喜欢的当然还是电影,还是导演,因为它跟我自己一直以来自我培养的思维模式是有关系,因为视觉化的呈现,我觉得这个是我觉得非常直观、直接,同时这个电影这个媒介本身也随着科技,一直保持这种很容易进入到大众的这样一个进入感,所以综合来说,还是…
记者:电影还是最爱。
谢有顺:电影是个综合的艺术,我估计贾导肯定会有这种困境,有时候文字表达的时候发现有力不从心的地方。
贾樟柯:对。
谢有顺:或者说文字有很多的局限性,电影可以调动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
贾樟柯:对,你比如说我们用文字,比如我们写一个很疲倦的人,他可能是一个工人,我们用文字可能要把他的衣着、相貌、职业讲半天,然后说他现在很疲倦,但是电影只要一个镜头,他坐在那儿,我们全理解了,他的衣着,他的处境,这是电影独特的一种优势。
记  者:就是视觉、听觉一起。
贾樟柯:对,同时我觉得刚才也谈到了它的文学性,因为电影毕竟是跟,比如说跟绘画、摄影不一样的是,电影有时间性,有时间性,我们就有机会来进行很文学性的叙述,那么处理时间也是电影的一个魅力,所以我为什么选择了电影,而不是选择了绘画,因为我以前学绘画的,就因为绘画本身是一个瞬间,是一个平面,它缺少时间性来把人的命运,把人的故事展开,文学本身又是要借助于想象,通过文字来转,想象成每个受众不一样,我觉得对我来说我又喜欢影像的直接感,所以最后就选了那个,我徘徊在很多行业里,一开始我学美术学了好几年。
谢有顺:现在都可以为你所用。
贾樟柯:然后学美术的时候,我又是文学青年,写诗写很多,我很苦恼,因为那时候很实际嘛,你应应试教育,要考大学嘛,这边学美术,那边还在写小说,然后就会觉得,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那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先把大学考上?后来我喜欢上电影就觉得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直观的感觉跟时间性都有。
记者:其实我觉得贾老师刚才说的那种感觉,应该很多现在的学生都会有这种感觉,就迷茫,不知道该选择兴趣呢,还是先读好大学,就是这种感觉。
贾樟柯:青春嘛,大家都是无知的在摸索。
记者:我觉得电影一个挺难的地方在于,比如文学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刻画可以很细腻,但是电影你作为影像来说,可能表达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可能还是比较难的。
贾樟柯:所以电影就是要用电影的方法,比如说对人物心理的重视、描写跟文学是一样的,它是它的文学性,但是怎么呈现,可能要更多的考虑电影性,怎么用电影性呈现。

谢有顺:贾樟柯就是一文人
记者:两位老师,你们第一次做跨界的实际实践是怎样的,能不能简单说一下。
贾樟柯:跨界,比如做写作这个也不能说是第一次,因为写作是伴随我从,应该从初中偷偷写诗。
谢有顺:他到文学界来就不叫跨界,他就是文学界的。
贾樟柯:对,所以我觉得跨得比较大的是有一次,我们在深圳做这个深圳建筑双年展的开幕式的导演,因为它是一个艺术展的开幕式,又是舞台性的、装置性的、空间性的,我觉得做得很high,我们做了一个声音艺术,我们跟几个声音艺术家在全国各地采集了拆迁的各种声音,各种机械的声音,最后我们做了一个声音艺术,把那个晚会推向高潮,就是用声音来呈现,各种挖掘机、人工手拆的,推墙的,把它混合到一起之后,因为所谓建,都通过当代建筑的建是建立在大量的拆除上面的,在讨论建筑的时候,我们提示这个背景,我觉得那次的那个,我觉得就是的确很多是我初次来实现,按剧场艺术的那种,但是还是特别,印象特别深。
记  者:对谢老师来说呢?

谢有顺:我印象深的是我认识一个有名的画家,他是一个现代画家,偶然聊天的时候他对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非要让我为他一本这么厚的画集写一篇评论,我是第一次对现代绘画作品,我那个朋友是个交往面很广的,他同时请了七、八个国内艺术界和美术界最权威的教授也帮他写,最后他告诉我,你的写得最好,至少是最符合我对绘画的想法,而且甚至把我的文章放在他的画最前面,其他人的有的没放,有的放在后面,当时我就是评这种直觉来说,但是我还是强调,艺术有它的相通性,或者说我们正是因为贴着艺术本身来理解,反而可能能够让艺术家有一种认同感,相反的那些艺术学教授可能有很多先在的观念、概念,套进去反而不一定合身了,如果这也算跨界的话,也是这种,也算是我的一个实践吧。
谢有顺:作为一个观众,我第一印象对这个艺术的理解,但这个理解我也从我们自身的一个理论背景出发,当然因为我们所借用的理论资源和可能艺术学本身会有点差异,带来那种新鲜感觉得好奇,后来我还写过一些书法评论什么的,都觉得角度跟人家不一样,当然跟我的背景,我的文学背景可能也会帮助我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本文来源:网易  作者:晓雯,康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6:25 , Processed in 0.1247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