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谢有顺
2013年12月24日02:55 来源:东莞时报
(谢有顺,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评论家、“三正杯”2013东莞年度文学传媒大奖评委) 东莞文学切忌小富即安,
要把写作当作精神苦役
东莞时报:过去一年东莞文学留给您怎样的一些印象?哪些作者或作品是您所关注的?
谢有顺:过去一年,东莞的文学生态还是很好的,有不少好作品出现。尤其是长安,一个镇涌现出了那么多有实力的作者,令我印象深刻。2013年对东莞作家群体来说,是一个全面发力的时期,不仅像詹谷丰、陈启文、柳冬妩、塞壬、丁燕这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家有了新作;像陈崇正、吴向东、蓝紫、皮佳佳、彭争武等年轻作者,也都相继发表了不少个性鲜明的作品。尤其是在小说方面,东莞作者的写作是有所突破的,特别是陈崇正、吴向东等人,他们的创造力是值得期许的。
东莞时报:您同时也是荷花文学奖的评委,2013年荷花文学奖也来到了第四届,荷花文学奖和东莞文学传媒大奖对于东莞文学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谢有顺:这两个奖项还是有所关联的,毕竟面对的都是东莞作家,在得奖者中也有不少是重叠的。荷花文学奖是双年奖,每项又只有一个获奖者,评委会在品读作品的同时,权衡作者本人的写作实绩。而东莞年度文学传媒大奖因为由媒体操办、全程参与,显得更加敏锐,对于文学气象和文学潮流的捕捉更加及时,也更注重作品本身。东莞年度文学传媒大奖在重在呈现一个年度东莞文学的基本面貌,覆盖面更广,也更注重新人的发掘。
东莞时报:以往提及东莞文学时,人们都会想到打工文学,近两年,东莞作家写作的题材、质量和发表的平台都拓宽了不少,过去一年很多作品登上国内各大选刊,这是否可以看作东莞文学的一个新特点呢?
谢有顺:东莞的优势是作者构成复杂、多元,他们的观察与体验也极为丰富。打工题材只是其中突出的部分。其实,写什么对于作家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以前,关于东莞文学的认识,多局限于打工题材,东莞似乎天然就具有一种题材优势,现在看来,这并不合理。过去一年,那些被选刊转载的作品,从侧面证明东莞作家可以在各个层面和全国的作家对话,我觉得这应该是东莞作家努力的方向。
东莞时报:过去的一年东莞有不少作家也开始尝试非虚构写作,有人说东莞是一座非虚构写作的富矿,您觉得非虚构写作会成为东莞文学未来的新生力量吗?
谢有顺:我同意东莞是非虚构写作的富矿,因为它太特别,太有挑战性。非虚构强调经验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强调对当下社会的敏锐反应,这对东莞来说,是一种优势。东莞的人群构成、社会形态、生活方式都具有革命性,贡献着全新的经验与体验,许多时候,记录也是很好的写作,因为经验往往大于想象。
东莞时报:在您看来,东莞文学想要再进一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谢有顺:文学的影响是需要累积的,做文化要有耐心,同时,也不能否认,文学创造是精神的事业,尤其是大作品,如同天外来物,需要有天赋甚至大才,而大才的诞生,有时需要漫长的等待。东莞目前的写作氛围很好,也能吸引人才,假以时日,我相信会有大作品诞生。现在东莞最需要克服的是小富即安的心态,要把写作当作一种精神苦役来经历,也要注重艺术的学习和训练,要有大志向。
东莞时报:从东莞文学年度二十篇算起,东莞文学传媒大奖到今天已经5年了,站在五年的这个台阶上,您觉得该如何表述这样一个奖项呢?
谢有顺:传媒大奖是一个有现实情怀、本土意识、专业精神,兼具艺术性和影响力的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