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09|回复: 0

客家人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7-3-26 08: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人(汉族族群分支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本地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 ,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 ,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1亿客家人。其中约7400万人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   ,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州、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 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客家人在各个领域表现突出,如洪秀全,朱德、叶挺、叶剑英、胡耀邦、陈宝箴、陈寅恪、张弼士、李光耀、何子渊、薛岳、胡文虎、他信·西那瓦、英拉·西那瓦、张国荣、林丹、范文芳、何雯娜、邓丽欣、刘惜君、王心凌,等等。
1


历史


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

客家人的智慧

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
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第一次主要到江西九江,吉安;第二次到江西赣州和福建汀州;第三次入粤东北(包括惠州),少量到曲江。后二次是在广东内的迁徒,或广东的客家人到台湾、海南岛、广西,甚至有一支从湖南再到了四川。主要生活于山区。非常有意思的是海南岛外周形成的潮汕文化“圈”,靠海生活是其特点 。
起源诸说


  •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 但历史学家似乎更赞成“中原说”,认为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 客家人的南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彼时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 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 客家先祖源于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区,经长期相互融合,聚居于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多次迁移


  • 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1]
  •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难”、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1]
  •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1]
  •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1]
  •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1]
  •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1]
  •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1]
客家四州

一般认为客家大本营是指“客家四州”:惠州、梅州、赣州、汀州。[9-10]   
客家州府于清代而言是

惠州围龙屋风格体育馆
指:惠州府、韶州府、赣州府、汀州府、南安府(虔)、宁都州(虔)、嘉应州(惠)、龙岩州(漳)、南雄州(韶)、连阳州(韶)(合计十州)。
客家州府于宋代而言是指:循州、梅州、汀州、虔州、惠州、韶州、英州、广州(合计八州)。
在清代十个客家居住的州、府之中,以惠州府、赣州府、汀州府、嘉应州四处为客家大本营,也就是“客家四州”。

2
人口分布


综述

在中国,客家人

客家人分布情况
(2张)
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广西、福建、四川、台湾、湖南、海南、浙江、香港、澳门、陕西、江苏(约2万)、安徽(约2万)、湖北、贵州、新疆(约0.5万)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1] [8] 其中,香港(约125万)与澳门(约10万)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此外,客家人还主要分布在以下各洲各国:
亚洲:印度尼西亚(800万)、马来西亚(150万)、泰国(100余万)、新加坡(40万)、越南(30万)、 缅甸(5.5万)、印度(2.5万)、韩国(2万)、日本(1.5万)、柬埔寨(1万)、文莱(0.9万)、菲律宾、老挝、尼泊尔、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朝鲜、土耳其、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科威特等21个国家;
美洲:美国(30万)、秘鲁(20万)、加拿大(10万)、牙买加(8万)、古巴、圭亚那、阿根廷、苏里南、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尔、智利、多米尼加、墨西哥、危地马拉、玻利维亚等16个国家;
欧洲:英国(18万)、荷兰(8万)、法国(5万)、德国(1.2万)、葡萄牙、瑞典、前南斯拉夫地区、比利时、西班牙、卢森堡、俄罗斯、丹麦、意大利、瑞士、奥地利、挪威、捷克、冰岛等18个国家;
非洲:毛里求斯(3.5万)、南非(2.5万)、 留尼旺(1.8万)、塞舌尔、莫桑比克、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加纳、民主刚果、安哥拉、肯尼亚、塞拉利昂、赞比亚等13个国家;
大洋洲: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12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约8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译作塔希堤属于法国海外省约有2.5万客属)、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瑞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海外超过1000万之众。[1] [8]
七星
当今属于客家大本营的城市是指广东省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江西省赣州和福建省的龙岩市,以上合共七个城市。
当今与客家大本营接壤,曾被提议归入客家大本营的城市主要是指广东省清远市、福建省三明市。其它与客家大本营接壤,并且客家文化在当地形成较大影响力的城市有广东省东莞市、广州市、汕尾市、揭阳市,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其中汕尾市是台湾省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东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远离客家大本营,而客家文化占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是台湾的高雄市、台北市、广西贺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广东省茂名市、云浮市、湛江市,以及马来西亚的沙巴州。沙巴州更是客家海外一个纯客家州份。
广东省

广东省境内以客家人为主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
粤东地区:

  • 梅州市:梅江区(97.47%)、梅县区(99.99%)、兴宁市(98.52%)、蕉岭县(100%)、平远县(99.98%)、大埔县(99.99%)、五华县(99.12%)以及丰顺县(84%);【1区1市6县客家人约494万(2009年),丰顺县约有11万人使用潮汕话】
  • 揭阳市:揭西县;【15镇1乡客家人约占56%(1994年[11] )】
粤中地区:

  • 河源市:源城区、和平县、连平县、龙川县、东源县、紫金县;【1区5县客家人约347万(2009年)】
  • 惠州市: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
  • 汕尾市:陆河县(100%);
  • 深圳市:龙岗区(含坪山新区)、盐田区、宝安区(含龙华新区);
粤北地区:

  • 韶关市:新丰县翁源县、仁化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80%)、曲江区(75.6%)、浈江区武江区南雄市(80.5%)、乐昌市(70%);【韶关市各县通行客家语,但韶关市辖区流行粤语,即使市区客家人数占近8成,而南雄市区为韶州土话分布区,乐昌市区为粤语分布区】
  • 清远市:英德市(64%);【市区通行粤语】
粤西地区:

  • 湛江市:廉江市;【35%为白话人口】
此外,广东省境内以下地区也有客家人分布:
粤东地区:

  • 揭阳市(除榕城区)普宁市、揭东区(9%;约11万)、惠来县;
  • 潮州市(除湘桥区、枫溪区):饶平县、潮安区;
  • 汕头市(除南澳县、澄海区):原市区(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朝阳县(今潮阳区、潮南区10%;约29万);【汕头市区客家约45万(2009年)】
粤中地区:

  • 汕尾市(除城区):陆丰(17%)、海丰县(20%)
  • 惠州市:惠城区(40%)、龙门县(29%);
  • 广州市(除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南沙区、萝岗区):增城市(40%)、花都区、从化市、白云区、越秀区洪桥街道、天河区沙河街道与凤凰街道、番禺区大岗镇;【广州市市辖区客家人总数约150万】
  • 珠海市[12] :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
  • 佛山市(除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和顺镇与松岗镇、三水区大唐镇、高明区;
  • 肇庆市(除大旺区):鼎湖区、端州区(9%)、四会市(37%)、封开县、德庆县、高要市、广宁县(9.45%)、怀集县;
  • 江门市:江海区(如曾志伟家族)、新会区会城街道与大泽镇、蓬江区杜阮镇、鹤山市(22%)、台山市赤溪镇、开平市、恩平市;
  • 东莞市:樟木头镇全镇、清溪镇(80%以上)、凤岗镇(3/4以上),莞城、附城、虎门、南城、厚街、大岭山、塘厦、黄江、谢岗等镇有少量客家人;
  • 中山市:五桂山、南蓢镇、环城、合水、张家边、三乡、神湾、板芙、坦洲等镇街。
粤北地区:

  •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41%)、阳山县(35%)、佛冈县(30%)、清城区、清新区、连州市(22%)、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除连州市市区及大部分为韶州土话分布外,其余各县县城通行粤语】
粤西地区:

  • 云浮市:云城区郊区、云安县(30%弱)、罗定市[13] 、新兴县[14] 、郁南县;
  • 湛江市(除吴川市):市辖区零散分布(8.96%)、遂溪县(2.3%)、徐闻县、雷州市(零星分布);
  • 茂名市:茂南区、茂港区(两区 21.3%)、化州市(30%)、信宜市(24%)、电白县(21.77%)、高州市(15%弱;约24万);
  • 阳江市阳春市(1/3强)、阳西县、阳东县。
备注:

客家村居图
(2张)
1、广东省内客家人口数,除注出外,均以《广东统计年鉴2010》所公布的2009年数据为基准。
2、在农村没有客家人聚居村落分布的有汕尾市区、南澳县、澄海区、顺德区、吴川市、阳江市区,其他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分布。
江西省


  • 江西客家人数仅次于广东省,然而,赣州客家人数达到880万(2013年),占赣州总人数的95%以上,位居全球地级市首位,且囊括江西省16个纯客家县(市)。(据有关专家研究,江西省说客家语的县(市)共有36个)。
江西省客家人分布情况一览表区划
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
客家人口(单位/万)
客家比例
备注
赣州
章贡区



南康区

纯客家区赣州、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会昌、寻乌、石城


纯客家县瑞金


纯客家市信丰县


通行客家语
赣州客家人占该市人口的95%以上,逾800万(2013),除章贡区、信丰县,其余皆为纯客住县市区。
宜春
袁州区


不详
铜鼓县


客家语为主
万载县



宜丰县


客家语
奉新县客家人近3万(2008年)



靖安县罗湾乡、璪都镇、中源乡


靖安客语;靖安客家童谣;靖安打鼓铲山歌
上高县



高安市



备注:宜春市客家人以铜鼓县为最。
新余
分宜县


不详
备注:渝水区未见有客家人报道。
南昌
进贤县



景德镇



极少,仅知鹅湖区刘村说客家语
樟树



人数不详,今地级市为原清江县
抚州广昌、南城、乐安、东乡、资溪、南丰、黎川等县零星分布


吉安
遂川县
2/3
县城大多数为客家人
清原区


不详
吉安县


永丰县


不详
吉水
10万(201120%
泰和县南部



万安县东南部

40%
井冈山市(含原宁冈县)

40%井冈客家山歌
永新县坳南、曲江乡



新干县


九江修水县


陈衡恪家族为代表武宁县(如县城新宁镇)


萍乡
湘东区


不详
莲花县



芦溪县



上栗县



备注:安源区未见有客家人报道。
鹰潭
贵溪市



上饶德兴市(如绕二镇)


《李氏族谱》载:清朝迁自嘉应州
上饶县(如铁山乡)


《吴氏族谱》载:闽西“汀州人”,清时迁来
横峰县(如龙门乡)
0.06(2006)

仍说客家语
铅山县

赣语、闽南语、客家语等广丰县(如河北镇上呈村)


张氏,赣州人
乐平县


来自汀州
余干县


来自上杭县
婺源县


不详,有新闻报道
备注:上饶客家分布大体如上。信州、广丰、玉山、上饶4县(区)属吴语区;德兴、婺源2县市属徽语区;鄱阳、余干、万年、弋阳、横峰、铅山6县属赣语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广西客家人祖籍在粤、闽、赣客家地区,以客家语为母语并认同于客家历史、文化,明、清已在广西落户。[15]
  •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除桂林市的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和河池市的凤山县没有客家人居住外,其余均有客家人分布,人数约600万(2013年)。
  • 广西客家人人数10万以上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
南宁市区、南宁市宾阳县、柳州市区、柳城县、来宾市兴宾区贺州八步区昭平县玉林市区、陆川县博白县北流市、贵港市区、桂平市、平南县、北海合浦县钦州市区、浦北县、灵川县、防城港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人分布情况一览表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客家人口(单位:人)比例备注代表人物南宁
41.61万
5.48%
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
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
9.35万(1997年)
9.07%


宾阳县  18万  21%  新民话  
横县8万余(1995年)8.24%新民话
武鸣县  2.2万余(1995年)  3.57%  汉族13.3%  
邕宁区  2.26万(1995年)  2.72%  

马山县  约1万  2.16%  

上林县约0.5万1.19%汉族15%
隆安县0.3万(1995年)0.84%壮族95%
崇州
9.52万
4.44%
江州区3万9.5%壮族80%以上
宁明县3.5万9.6%

扶绥县2万余(1993年)5.1%汉族16.47%
凭祥市  0.4万(1998年)  4.6%  

龙州县0.32万(1998年)1.3%汉族5%
大新县桃城镇、龙门乡0.2万0.58%自称“水话”
天等县把荷乡0.1万0.26%壮族98%强
柳州
41.5万
13.53%
柳城县  14万  38%  

鹿寨县  6.6万余  15.2%  汉、壮两族为主  
柳南区、鱼峰区、柳东新区  10.1万  13.7%  

柳江县  5.4万  11.55%  壮族、汉族为主  
三江侗族自治县  3.7万余(1981年)  11.6%  

融水苗族自治县1.2万(1995年)2.71%

融安县  0.5万余  1.67%  

来宾
32.34万
14.5%
兴宾区20万24%汉族30.47%
武宣县  8.4万余  24%  汉族33.17%  萧朝贵等  象州县  2.2万余(1997年)  6.7%  汉族1/3弱  
金秀瑶族自治县  1万  7.2%  汉族24.3%  
合山市岭南镇、河里乡  0.41万  3%  汉族34.02%  
忻城县0.33万0.85%汉族5.37%
桂林
16.66万
3.7%
象州区、秀峰区、叠彩区、
七星区、雁山区、临桂区
5万
9.8%
汉族92%
荔浦县  3.54万余  9.9%  汉族82.4%  
阳朔县2.05万7%汉族87.98%
平乐县1.7万余4.2%汉族82.42%
临桂区  1.66万  4.1%  

恭城瑶族自治县  1.5万余  5.62%  瑶、壮族50%以上  
龙胜各族自治县  
2.7%  汉族23.57%  
灌阳县0.3万  1.1%  汉族93%  
永福县0.33万1.27%汉族87.1%
灵川县  0.13万  0.39%  乡音已改者不计  
注: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未见有客家人报道;桂林客家多自江西来。
梧州
7.13万
2.88%
蒙山县  2.5万以上  13.5%  汉族83.9%  钟文典苍梧县  2.5万  4.38%  客家语  
藤县  1万  1.3%  

岑溪市糯垌镇、安平乡等0.38万0.6%

万秀区、龙圩区、长洲区  0.75万  2.6  未形成村落  
贺州
46.9万
26%
八步区32万41%

昭平县10万28.7%汉族92.28%
钟山县4.4万余(1994年)10.6%客家语;汉族85%
富川瑶族自治县0.5万2%瑶族50%
客家语与桂柳官话为全市通用语言。
玉林
176.1万
32.83%
陆川县  50万(2005年)  69%  

博白县85万(1999年)65%以上新民话
玉州区、福绵区、玉东新区  20万  23.25%  

北流市14万余14%

兴业县7万余(1999年)10.6%

容县0.1万0.12%

贵港
75.7万
19.54%
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48.6万35%汉族70%
平南县14.5万13.5%汉族94.23%
桂平市15.2万10.74%汉族93.19%杨秀清等备注:贵港客家多自嘉应州和惠州来,少数自福建来,说客家语。
北海
34.2万
27.7%
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3.1万余2.5%涯话
合浦县31万余30.1%涯话
钦州市
53万
18.58%
钦南区、钦北区20万以上19.3%

浦北县  18万  26.3%  新民话  
灵山县  15万  13%强  

防城港
18.36万
34.1%
港口区、防城区、东兴市17.26万50%

上思县1.1万5.7%壮族85%
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3.5万余(1989年)  10.3%  汉族27.5%  
金城江区  0.18万(1993年)  0.6%  

宜州市0.8万余(1992年)1.4%汉族17.66%
天峨县0.2万(1996年)1.5%汉族38.67%
南丹县0.42万(1998年)1.6%汉族34%
东兰县武篆镇、泗孟乡0.03万0.11%汉族9%
都安瑶族自治县0.4万(1995年)0.65%

巴马瑶族自治县0.05万0.23%汉族3万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0.25万(1995年)0.76%少民95%
大化瑶族自治县0.58万余(1993年)1.4%少民90%
备注:凤山县明、清时自始兴、庐陵以及福建迁来者土客杂居,风俗虽多仍旧,而乡音已多变异。
百色右江区0.15万0.5%汉族24.8%

凌云县0.07万0.4%


平果县0.6万1.43%壮族89.1%

西林县0.04万0.34%10.32%

乐业县0.03万2.3%


德保县0.017万0.05%


田林县0.06万0.3%


田阳县0.12万0.36%汉族9.5%

靖西县县城0.006万余0.01%壮族99%以上

田东县平马镇、义圩乡0.13万0.4%


那坡县0.02万0.1%


隆林各族自治县0.025万0.77%主要居县城
福建省


  • 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县、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永定县。[9]
  • 非纯客家县市有:建宁、将乐、泰宁、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南靖、平和、诏安等10个。[9]
台湾省


  • 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
四川省

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州、巴中、仪陇、广安、合江、泸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州、什邡、西昌、会理等。
湖南省

客家研究学者一般认为,湖南客家人口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之后,位居第六,具体情况如何,则语焉不详。总人口约200万人。各种论及客家的著作,也鲜有涉及湖南客家者。海内外客家人的各种聚会,湖南客家人一般缺席。
湖南客家县域分布(16县市)地级市
辖区
文化遗产
岳阳
平江

长沙
浏阳

株洲
炎陵、醴陵、攸县、茶陵

郴州
安仁、资兴、桂东、汝城、宜章、桂阳、永兴
桂东客家采茶调
永州
江华30%、新田、江永

岳阳
临湘

衡阳
耒阳、常宁

邵阳
隆回

其他省份


  • 浙江省:非纯客住县有:云和、松阳、青田、丽水(莲都)、宣平(现为莲都、松阳和武义所分辖)、龙泉、遂昌、景宁、缙云、泰顺、苍南、汤溪(金华)、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于潜(临安)、新城、分水(桐庐)、昌化(杭州)、玉环等县市。总人口100万人以上。
  • 重庆市非纯客家县市:重庆、巴南、合川、涪陵等。
  • 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
  • 海南非纯客家县市:儋州、澄迈、定安、临高、琼海、义昌、万宁、三亚等。
  • 香港与澳门: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 陕西: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
  • 河南:豫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迂的客家人,还未确定那些是非纯客家县。
海外

客家人遍布全球约80个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外,以下国家也有分布:
海外客家人分布情况一览表所属洲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口

  所属洲国家或地区客家人口亚洲
马来西亚
150万

美洲美国30万印度尼西亚
800万

加拿大10万泰国
100万余

秘鲁20万新加坡
40万

圭亚那0.7万菲律宾
0.68万

古巴0.81万越南
30万

巴西0.24万缅甸
5.5万

危地马拉0.01万柬埔寨
1万

多米尼加0.12万印度
2.5万

玻利维亚0.01万老挝
0.5万

智利0.12万沙特阿拉伯
0.22万

阿根廷0.5万日本
1.5万

厄瓜多尔尔0.2万文莱
0.9万

苏里南0.41万巴基斯坦
0.2万

委内瑞拉0.2万尼泊尔
0.24万

墨西哥0.1万斯里兰卡
0.017万

牙买加8万科威特
0.017万

欧洲英国18万朝鲜
0.1万

法国5万韩国
2万

德国1.2万土耳其
0.05万

荷兰8万孟加拉国
0.05万

俄罗斯0.1万非洲毛里求斯3.5万
丹麦0.12万南非2.5万
挪威0.03万留尼旺1.8万
意大利0.1万马达加斯加0.02万
瑞士0.1万莫桑比克0.03万
比利时0.2万尼日利亚0.02万
葡萄牙0.5万塞拉昂0.006万
瑞典0.24万赞比亚0.006万
前南斯拉夫地区0.24万加纳0.02万
捷克0.01万肯尼亚0.01万
奥地利0.05万民主刚果0.02万
冰岛0.01万安哥拉0.02万
西班牙0.2万塞舌尔0.05万
卢森堡0.2万大洋洲澳大利亚约8万



备注:海外客家人分布数据来源:1994年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第12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保守估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4562.429万人,其中国内(包括港澳台)4107.8万人,国外456.29万人。
2011年据有关客属机构非正式保守统计国外客属人口约有1200万人左右,港澳台约600万人,合计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800余万。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社团多达数百个。

3
文化艺术


概述


广东客家汉剧
(6张)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语、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是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支系,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遍布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
建筑

主词条: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围龙屋、客家土楼
中国民居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的土楼。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

广东最美客家古村落
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

客家围屋
(9张)
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土楼。其中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华夏民族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华北中原地区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客家语言


深圳客家文化节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语。从分布上看,客家语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台湾、湖南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口。依据语言内部差异,客家语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语,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语,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语。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北片(又称闽西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饮食

主词条:客家菜、客家饮食、客家美食
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

山水客家
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从上述特点的形成,也可见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特强,并创造了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传承祖居地传统,又能吸取迁徙所经之地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这便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又由于客家人虽则平日粗茶淡饭,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视节令喜庆饮食,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比较有特色得菜有酿豆腐,肉丸(包括鱼肉丸,挥丸),东坡肉,酿香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等。
当然客家的酿豆腐同样也是很有名的,客家酿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后两个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为大菜、主菜。甚至他们闹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

4
著名人物


参考词条:客家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如:[16]
江西

江西客家人物代表性人物:魏禧、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肖华
(宋)郑獬;张鸣冈;郭声琨;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王太华
井冈山英烈:袁文才、王佐
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
中国国民革命军将官:陈大庆、赖名汤、沈发藻、黄埔军校首任教育长胡谦、原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王升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
上将:陈奇涵、萧华、赖传珠、吴昌德
中将:邝任农、朱明、刘浩天、邱会作、康志强、黄志勇、温玉成、谢有法、曾思玉(信丰籍)、廖容标、张国华(永新籍)、吴法宪(永丰籍)、黄新
少将:曹德连、丁盛、丁荣昌、马泽迎、方槐、王屏、毛会义、邓经伟、叶荫庭、叶运高、曹光琳、巫金锋、袁渊、刘涌、刘玉堂、刘世洪、刘耀宗、江学彬、吕黎平、李士才、李呈瑞、李佐玉、李良汉、杨卓、杨汉林、邱先通、邱会魁、邹衍、张英辉、陈熙、陈坊仁、陈远波、陈美福、欧阳平、周彬、钟人仿、钟文法、钟生溢、钟发宗、钟国楚、钟炳昌、黄文明、黄玉昆、黄有凤、黄朝天、龚兴贵、曾美、曾克林、曾昭墟、曾新泮、谢良、谢立全、谢国仪、雷永通、魏洪亮、谢彬、蔡世民、谢名苞、朱耀华、刘锦平、江拥辉、孙文采、严庆堤、杨力、杨俊生、钟发生、张雄、郑旭煜、钟辉、谢家祥、梁达三、卢文新、刘友光、黄萍、刘大煜、许诚、伍生荣、兴中、宋玉琳、李致远、张耀祠、张光华、杨思禄、陈力、陈士法、吴保山、何家产、余光茂、郑三生、罗有荣、罗亦经、钟贤文、钟辉琨、钟元辉、段德彰、徐光华、黄经耀、黄作珍、黄径琛、黄思沛、黄振棠、曹丹辉、曹传赞、康林、梁玉振、彭寿生、童国贵、温先星、游好扬、曾征、曾凡有、曾庆良、曾保堂、曾雍雅、谢明、谢正浩、谢振华、谢镗忠、赖达元、廖昌金、廖冠贤、廖鼎琳[17]
文学艺术:李汉阳、罗晋(铜鼓籍)、吴德钰、危敬姮
福建

福建代表性客家人物:伊秉绶、胡文虎、杨成武、朱大可
姓名加粗者为入选《福建省志·人物传》的客家人物。

  • 彭孙 (生卒年不详)连城人。宋神宗朝官至莱州防御使,封陇西郡侯,食邑1600户。[18]
  • 张显宗(1363-1408)宁化人。明成祖朝交趾左布政使,追赠工部尚书。[19]
  • 黎士宏(1618-1697)长汀人。清康熙朝因功进布政使参议,仍管巡道事。[20]
  • 刘国轩(1628-1693)长汀人。清康熙朝天津卫左都督总兵,赠光禄大夫、太子少保。[21]
  • 蓝理(1649-1720)漳浦县赤卫乡人。畲族。接授宜化府总兵官、浙江定海总兵,升福建陆路提 督。
  • 蓝廷珍(1663-1729),漳浦县湖西人。澎湖水师协副将。
  • 上官周(1665-不详)长汀人。清朝著名民间画家。尤以《晚笑堂画传》为传世之作。[22]
  • 蓝鼎元(1680-1733)漳浦县赤岭人。
  • 华喦 (1682-1756)上杭人。清朝画家。花鸟画尤为突出。[23]
  • 蓝元枚(?—1787)漳浦人。提督蓝廷珍孙,清朝将领。
  • 黄慎 (1687-1770)宁化人。清朝画家。以人物画成就最大。诗与书也独具风格。[24]
  • 伊秉绶(1754-1815)宁化人。其绘画、篆刻、诗文均为世人所重,尤长于书法,有“南伊北邓”之誉。[25]
  • 钟宝三(1834-) 上杭人。
  • 丁锦堂(1846-1902)上杭县人。有“过江武状元”的美誉。
  • 张起南(1878-1925)永定人。一生制谜万则以上,被誉为现代“谜圣”、“谜语大师”。[26]
  • 胡文虎(1882-1954)永定人。南洋著名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被称为南洋华侨传奇人物。
  • 卢衍豪(1913-2000)永定县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林默涵(1913-2008)武平人。中国文艺理论家、艺术教育家、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
  • 江一真(1915-1994)连城县人。第四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
  • 杨宪益
  • 郑小瑛:1929年生,永定人。中国著名女指挥家,建国后第一位女指挥家。
  • 游宁丰:1945年生,上杭人。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杨东明:1949年生于北京,长汀县人。杨振武之子。2005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 姜成康:1950年生,永定县人。高级经济师。原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
  • 苏增添:1954年生,永定县抚市镇人,原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 朱大可:1957年生于上海,祖籍武平县。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 谢颖颖:1978年生,长汀县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 林丹:1983年生,上杭人。羽毛球运动员。
  • 何雯娜:1989年生于龙岩。祖籍广东大埔。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

  • 上将:刘亚楼、杨成武
  • 中将:刘忠、张南生、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丁甘如、
  • 少将:张廷发、王直、卢仁灿、刘永生、刘禄长、吴岱、何廷一、张云龙、张元培、陈茂辉、涂通今、黄鹄显、熊奎、王贵德、孔瑞云、刘彬、苏启胜、李平、林伟、林接标、罗斌、涂则生、黄炜华、彭胜标、熊兆仁、王胜、王奇才、王香雄、王集成、邱子明、邱相田、杨尚儒、陈海涵、范阳春、罗洪标、阙中一、王全珍、叶青山、张新华、张雍耿、陈忠梅、翁祥初、王平水、孔俊彪、卢克、刘昌、刘振球、张力雄、张日清、张水发、张宜步、邱国光、钟池、赖光勋、蓝文兆、廖步云、廖成美、杨俊生[27]
注:以上为1955-1965年间授衔的闽西籍将军
广东

广东代表性客家人物:黄遵宪、何子渊、叶挺、叶剑英、张发奎、薛岳、廖仲恺、林风眠、王佛松

  • 古成之(947-1007)原籍河源县回龙古岭。后迁居增城县。“力学不怠,淹贯群籍”,文誉传四方。
  • 蓝奎,生卒不祥,蕉岭县人,宋元祐三年(1088),蓝奎赴京会试,中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
  • 古凤仪,宋朝梅州人。
  • 罗孟郊(1092-1153年)循州府兴宁县人。宣和六年(1124年)探花,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掌制诰。
  • 蔡蒙吉(1245—1276)梅州明贤、抗元民族英雄、社会活动家、爱国诗人。
  • 古革(生卒年不详),祖籍江西省,后迁梅州。岭南文风首创者古成之的曾孙。
明清时期:洪秀全、丁日昌、洪仁玕、冯云山、叶梦熊、叶高标、张慎、张天赋、盛端明、陈璘、李士淳、张琏、林朝曦、刘公显、何南凤、杨缵绪、蓝钦奎、杨黼时、杨演时、李威光、赖鹏翀、颜容端、颜检、颜伯焘、颜希深、颜以燠、颜鸣汉、罗芳伯、吴元盛、吴六奇、黄香铁、刘起龙、赖信扬、赖恩爵、江童茂、魏大斌、李南馨、凌十八、温生才、何如璋、胡曦、潘祥初、温仲和、黄遵宪、宋湘、徐华清、张弼士、张鸿南、叶亚来,等等。
党政军界、将军:薛岳叶挺、叶剑英、廖仲恺、肖扬、谢非、何天炯、刁作谦、姚雨平、谢良牧、丘哲、罗福星、邓仲元、张文、何贯中、罗翼群、罗策群、李振球、邓演达、缪培南、张发奎、吴奇伟、赵公武、罗卓英、范汉杰、阮啸仙、黄梅兴、黄慕松、黄琪翔、黄百韬、黄镇球、黄延桢、黄涛、黄国梁、黄任寰、赵公武、钟彬、李振、李洁之、陈郁、罗明、肖隽英、郭翘然、杨士达、罗雄才、王越、李伯球、李铁军、谢晋元、刁沼芬、连贯、曾天节、朱云卿、温鸣剑、林初耀、廖慷、张中、廖承志、邓文钊、黄友谋、肖向荣、曾生、曾国华、谭甫仁、陈坦、伍晋南、何宝松、廖似光、李伟、张伟烈、邓逸凡、饶彰风、陈伊林、陈明绍、徐明、袁庚、吕志先、刘复之、罗范群、彭光涵、邓秀芳、王维、钟明、曾定石、曾近义、兰天民、刘兆伦、郑群、杨应彬、杨奎章、黄甘英、叶选平、叶选宁、杨泰芳、杨资元、张汉青、张展霞、肖耀堂、何访拔、李世济、田华贵、黄浩、邬梦兆、曾庆申、杨伟光、邓浦东、张伟超、肖扬、钟启权、汤维英、罗又伦、廖晖、黄华华、钟阳胜、李容根、谢强华、郑德涛、黄龙云、何立峰、潘逸阳、万庆良、张立群,等等。
科教文、社会经济界知名教授:热带医学奠基人钟惠澜、肿瘤学和放射疗学先驱吴恒兴、桥梁大师李国豪、数学皇帝丘成桐及黄旭华、潘毓刚、梁伯强、黄子卿、李国平、张如心、杨遵仪、杨简、黄秉维、黎尚豪、张作梅、钟世镇、曾毅、汪懋华、王佛松、张楚汉、饶芳权、郑度、古德生、江欢成、廖万青、梁春广、刘焕彬、杨文采、邱冠周、陈志杰、蒲慕明等院士;邹鲁、凌道扬、李善邦、林士谔、徐华清、张资平、罗九香、钟敬文、罗清桢、冯宪章、谢发、蒲风、杜埃、黄石华、詹伯慧、何子渊、杨之光、张其彬、陈烟桥、黄药眠、何其莘、吴兰修、林风眠、罗香林,等等。
艺术表演界:刘惜君、何杜娟、谭杰希、林好、“棋圣”杨官璘、钟彩媚、饶威、吴亚春、谭杰希,等等。
工商实业界:李河君、林立、郭东林、朱孟依、叶澄海、缪寿良、姚德胜、张鸿南、张榕轩、赖霖枫,等等。
广西

广西代表性客家人物:冯子才、刘永福、李天佑、王力。
广西客家人物列表

  • 冯子材(1818-1903)钦州沙尾村人。祖籍玉林市博白县。
  • 萧朝贵(约1820-1852)来宾武宣县人。
  • 杨秀清(1821或1823-1856)贵港桂平市人。祖籍梅州。太平天国左辅正军师东王。
  • 秦日纲(1821-1856)贵县(今贵港市)人。
  • 韦昌辉(1823-1856)贵港桂平市人。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
  • 李秀成(1823-1864)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封忠王。
  • 林凤祥(1825-1855)贵港桂平平沙人。太平军将领。封天官副丞相。
  • 赖文鸿(?──1864)贵港桂平金田村人。赖文光的胞兄。封匡王。
  • 赖文光(1827-1868)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
  • 石达开(1831-1863)贵县(今贵港市)人。祖籍广东和平县。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
  • 黄文金(1832-1864)玉林博白文地人。太平天国将领。1862年封为堵王。
  • 陈玉成(1837-1862)藤县(一说桂平)人。祖籍广东翁源县。封英王。
  • 刘永福(1837-1917)钦州人。清朝民族英雄。
  • 黄文英(1839-1864) 玉林博白人。太平天国将领。堂兄为黄文金。
  • 徐启祥(1865-1936)贵港桂平市人。
  • 李德山(1868-1911)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 沈鸿英(1870-1938)柳州鹿寨县人。旧桂系将领。
  • 刘古香(1873-1913)柳州柳江县人。广西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
  • 卢殿林(1879-1948)贵港平南县安怀乡谷塘村人。
  • 林虎 (1887-1960)玉林陆川县人。同盟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
  • 朱锡昂(1887-1929)玉林博白县人。原广西省临委书记。[28]
  • 林翼中(1887-1984)北海合浦县人。国民党政要,曾任香港崇正总会理事长。
  • 陈铭枢(1889-1965)北海合浦县公馆镇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将领。
  • 吕焕炎(1890-1930)玉林陆川县人。新桂系将领。
  • 陈济棠(1890-1954)防城港市防城区人。国民党高级将领
  • 香翰屏(1890-1978)北海合浦县人(今属广西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
  • 廖磊 (1891-1939)玉林陆川县人。原籍广东化州。新桂系高级将领,国民党陆军上将。
  • 李明瑞(1896-1931)玉林北流市人。民主革命家、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革命烈士。
  • 黄士韬(1899-1927)贺州莲塘乡新莲村人。
  • 邓无畏(1900-1931)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人。祖籍广东梅县。
  • 李运华(1900-1971)贵港东龙镇冠志塘村人。1944年秋,任广西大学校长。
  • 王力 (1900-1986)玉林博白县岐山坡村人。语言学家兼诗人。[28]
  • 徐松石(1900-1999)玉林容县浪水乡人。世居广东蕉岭县。明末清初,迁居于广东肇庆府新兴县。
  • 宁培英(1901-1928)陆川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广西农民运动先驱。
  • 江应梁(1901-1988)贺州市人,教授。
  • 罗尔纲(1901-1997)贵县(今贵港市)人。著名历史学家、训诂学家、晚清兵志学家。
  • 黄一平(1903-1980)贺县(今贺州市)人。原广西区委常委、区政府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朱光 (1906-1969)玉林博白县人。原安徽省副省长。
  • 周钢鸣(1909-1981)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作家。
  • 钟夫翔(1911-1992)玉林北流市人。原中国邮电部原党组书记、部长。
  • 梁威林(1911-2008)玉林博白县人。广东省第五届政协主席、原副省长、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
  • 邹仑 (1912-1997)玉林博白大坝乡久福村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副局长、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
  • 叶馥荪(1913-)广西壮族自治区五至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李天佑(1914-1970)桂林临桂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副总参谋长。上将军衔。
  • 秦似 (1917-1986)玉林博白县人。作家、语言学家。
  • 叶浩 (1917-1995)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桥头街人。
  • 刘毅生:1917年生,玉林市陆川县沙坡人。广西区原党委常委、秘书长、区党委党校原校长。
  • 邹瑜:1920年生,陆川县人。中国司法部原部长兼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 李光前:(1889-1945)原名李培先,汉族客家人,籍贯广西博白县,印尼中华会馆原董事长。
  • 丘文懿:1927年生,陆川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钟家佐:1930年生,贺县(今贺州市)。广西区原党委常委、区政协原副主席。
  • 李京文:1933年生,陆川县人。 技术经济学家及数量经济学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庞为强:1938年生,博白县人。1990年6月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陈辉光:1938年生,玉林市人。广西区原党委书记、区政协原主席[29-30]   ,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会长。
  • 刘庆贵:1943年生,博白县人。高级工程师,少将。1997年4月擢升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
  • 陈仁:广西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30] (1986~1993)、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
  • 陈咏:省部级领导。
  • 黄继济:广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原主任、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 吕梁:广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 陈仕金:广西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 丘栋霖:1929年生,钟山县人。原地下党工作者、广西区检察院原检察长[30]
  • 丘小雄:1952年生,陆川县人。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 温卡华:1955年生,陆川县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综治委主任。
  • 邱小琪:1956年生,陆川县人。
  • 黄道伟:1957年生,博白县人。广西区党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 李达球:1953年生,昭平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区总工会原主席。
  • 叶乔波:1964年生于吉林长春,祖籍贺州。中国女子速滑运动员。1992年获第十六届冬奥会两枚银牌
备注:姓名后所列军衔者,均为1955年授予。
四川


  • 政治军事界:朱德、刘光第、彭家珍、王铭章、张耀堂、杨汝岱、黄隐,等等。
  • 科技文化界:郭沫若、韩素音、谢绪岷、李宗吾、刘子华、彭家元、唐君毅,等等。
  • 卢德铭(1905年~1927年)宜宾县(今自贡市自流井区)人。祖籍广东始兴县。秋收起义部队总指挥。
台湾

丘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罗福星、卢嘉锡、吴伯雄、马英九、李登辉、吕秀莲、蔡英文、彭淮南、黄玉振、邱议莹、林郁方、范光群、罗文嘉、叶菊兰、李应元、许信良、汤曜明、刘阔才、刘松藩、吴浊流、龙瑛宗、钟理和、林海音、钟肇政、李乔、陈映真、蓝博洲、刘兴钦、赖声川、侯孝贤、杨德昌、廖继春、徐仁修、邓雨贤、江文也、罗大佑、慎芝、张小燕、江美琪、罗时丰、钟昀呈、廖家仪、陈建州、胡自雄、曾国城、林晓培、范植伟、温升豪、张馨月、王心凌、钟欣怡、张善为、彭佳慧、方岑、叶青、陈嘉桦、田馥甄、陈乔恩、廖洋震、刘泰英、冠佑、张智成,等等。
香港

张国荣、李惠堂、曾宪梓、黎明、万梓良、陈小春、钟汉良、钟楚红、成奎安、邓丽欣、田家炳,等等。
湖南

胡耀邦、杨勇、李志民、张经武、张平化、张震、邱创成、李贞,等等。
海外

他信(泰国)、英拉(泰国)、李光耀(新加坡)、李显龙(新加坡)、钟亚瑟、丘成桐(美国)、钟正山、张云青、钟晓玉、光良、品冠、巫启贤、戴佩妮、曹格、范文芳(新加坡)、陈靓萱、何耀珊、阿瑟·钟、素帕差、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吴奈温、钦纽科拉松·阿基诺、谢玲玲(马来西亚)、张少林(马来西亚)、钟盛忠、彭于晏、杨曼生、胡仙,等等。
其他

陈奇、张诚忠、钟怡雯、黄健翔(重庆),等等。
注:括号信息为人物籍贯。
客商代表人物:张弼士、胡文虎、张煜南、张鸿南、谢枢泗、姚德胜、徐锦荣、叶亚来、彭云鹏、姚美良,侯芳伯、伍淼源、伍竹林、伍班超、丁家骏、郑明如、李金松、温惠仁、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熊德龙、古润金、张旋龙、罗田安、朱孟依、朱拉伊、叶澄海、叶焕荣、缪寿良、温纯青、曾宪梓、田家炳、梁亮胜、何侨生、何冬青、余国春、余鹏春、叶春荣、叶联礼、叶树林、叶新民、叶桂材、黄华、邹锡昌、罗桂祥,汤锡霖、罗焕昌、刘宇新、刘皇发、杨钊、黄泽兰、李新炎、林立,叶远西、叶华能、郭东林、李东生、陈景河、林光如、蓝铧缨、黎次珊、叶钢书、张鑫善、姚良松、连锋、吴惠权、曾震宇、杨钦欢、罗活活,曾智明,杨汉军、庄兆祥、钟奇可、钟伟良、李有权、吴德芳、黄德新、梁世桢、刘金华、陈彩银、陈梅冰、黄明智、李东浩、蓝瑞明、陈志明、李彬兰、刘伟、张新辉、卓定华、杨荣义、廖晓霞、林苑如、蔡鸿文、冯小华、刘年新、涂辉龙、周国辉、李建华、梁俊丰、杨祥波、朱世瑞[31]

5
史籍记载


清末嘉应州人黄遵宪在《梅水诗传·序》中说:“嘉应一州,占籍者十之九为客家。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按黄遵宪的说法,嘉应州自1773年(清雍正十一年)立州,从嘉应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经在嘉应之地定居超过700年,已经延续了三十世嗣,是大约公元1000年前后(北宋时期)中原族群南迁到嘉应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许多被归类为广府方言系的居民,至廿一世纪之初仍未有传下三十代孙嗣,可见客家人在岭南定居的时间并不比广府系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来自河洛地区,黄遵宪所谓“来自河洛,由闽入粤”必然只是对其中一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体客家人。黄遵宪《梅水诗传·序》对嘉应州居民来源的描写,可能只是以他本人的家族迁徙史为基础。
另外,在黄遵宪的《乙亥杂诗》中也提到:“荜路挑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台湾客家
(18张)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这就再一次证明了客家人根源自中原河洛,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岭南已经超过1000年。大埔县万福寺始建于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至2014年已经超过1180年。据明朝祝枝山编《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宋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探花罗孟郊童年时,在神光山南麓贵人峰的小庙里读书。常在池边习书,洗砚池中,其水尽黑。罗孟郊考中探花之后,乡人便扩建这座小庙,并定名为墨池寺。罗孟郊生于北宋初的循州兴宁县,断然不可能是北宋才从中原南迁而来,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于此。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仅仅是南迁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根据这些年的人类学以及移民史研究,大体可认为前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真相。从魏晋南北朝、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入侵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粤东北,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

6
历史评价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U1NzEyNg==&idx=1&mid=201624063&sn=86f69f804dac1a142d55949cbd2f4600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1:07 , Processed in 0.1534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