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85|回复: 0

走读河源|兴隆村下车徐氏的文治武功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29 13: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村落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人类在这个载体中孕育、生存、长大,开枝散叶,延绵不绝。
河源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文化热土,特别是古村落文化资源很丰富,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今天发布君带大家走进河源和平县兴隆村,看看这里的古村落文化。
史记:700年文治与武功
和平下车徐氏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700多年,已繁衍至28世,徐氏家族,人才辈出,累代簪缨,成为名门望族。和平县曾有“头林二乌三和平”之说,“头林”意指林寨居首,乌虎镇位居其二之隆誉。
南宋末年,和平下车徐氏先祖德隆、道隆兄弟二人皆进士出身,卜居江西。迨元兵大举南侵,兄弟父子起兵勤王。
道隆父子战死,宋帝涯门蹈海后,德隆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9年)迁至龙川下车约兴隆镇密石寨下(今和平下车镇兴隆村),隐居于此,耕读传家,伺机复兴,遂为下车徐氏开基上祖。
明成化二年(1466年),广东布政司授徐乌虎“功播天阙”匾,下车徐氏由此声名大振。嗣孙遂将兴隆镇更名为乌虎镇。
自明始至民国,和平下车徐氏人才辈出。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惠州府考棚文昌宫列牌镌刻芳名的文人中,有进士徐廷芳、徐延泰、徐旭曾、 徐定章(武进士)、徐延翼等13人,举人10人,贡生、邑庠生300人。其中,徐廷芳及孙徐延泰、曾孙徐旭曾祖孙三人皆进士,谓“一门三进士”。
近代史上,和平徐氏文风更为骄人,民国时期和平县入读高等院校73人中,徐姓后裔28人。其中,徐炳荣入读北大,徐声涛是清华高材生;而徐傅霖更是名冠东江。
徐傅霖早年留学东洋,后历任国会议员、南方护法军政府大理院院长、司法部长、总统府顾问、国民参议员、国府委员、国大代表、国民政府正副总统候选人、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是民国之名人。
徐氏时出英才,其中,6人毕业于黄埔军校,2人成为空军飞行员,18人成为高校教授,留洋硕士、博士亦不在少数。
下车徐氏何以人才辈出?也许答案就存在于祖辈流传的家训。徐氏家训曰:“圣贤相传,儒术是宗,丈学之道,日丽天中,修齐治平,理则皆同,妖言邪说,王法不容,凡滋异端,切莫以攻。”
史迹:古宅,渐渐在时光中沦陷
在暮春的细雨中,兴隆村民见到古村落文化行一行人的到来,赶紧拿来鞭炮要放,有年长的村民一看,鞭炮还不够长,又使人去拿了另一串很长的鞭炮,点燃,炸响,大家喜气洋洋地进了中心围。小狗也跑来凑热闹,挥之不去。
明代以降,徐氏族人在村中兴建了许多大型建筑,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敬功祠、德公祠、仁仕公祠、乌鸦落洋、中心围、芋宁围、书廊下、赤鼻咀、塅心新屋、家燕大夫第和安定居。

“中心围”的“进士坊”前用石头修成5个合成的铜钱形状,又像一朵绽开的鲜花。
“中心围”由徐氏13世俊甲公所建。据和平县文物普查队调查数据,“中心围”占地4355平方米,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古屋,巧妙地融合了龙衣屋与四角楼元素,在围形龙衣屋前,加建三进二横带四角楼式的方围屋,大门上附建有花岗岩雕刻牌坊。
据了解,古时牌坊大多建在路边或空旷处,而这“中心围”牌坊却附建在大门上,与门楼连为一体,颇为罕见。

“进士坊”现已成为“一门三进士”的纪念建筑。
这座奇特的牌坊是“中心围”最令人注目的建筑之一,村里人称其为“进士坊”,系徐廷芳在乾隆七年(1742年)中了72名进士后所立。
3年前,时95岁高龄的村民徐旭旦曾对来访的记者说,如果再不维护“中心围”,不出20年,这片古屋就要全部倒塌。3年后,记者再度来到这里,发现“中心围”的厢房处已倒塌,屏门脱落倒地,原来的屋场,荒草疯长。文化行报道组一行人抬头望着朽坏的瓦面,一时无语。
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中心围”里较有价值的木构件和木雕,早年即被人倒卖了不少。在17岁时就嫁进“中心围”的周阿婆眼里,50年前的“中心围”“很靓很靓”,“以前大门是围墙,有石条,门口有石狮子,‘文革’时被人用铁锤砸坏了。”
因为不懂保护,以前有收老古董的人上门来收木雕,徐氏族人卖了许多木雕。
和破败的建筑相比,保存最好的,要数村里多座古桥。在短短6公里长的兴隆河上,就有7座建于清代的石砌桥梁,如安定桥、埔子上石桥、埔子下石桥、美云桥、癸酉桥、矮桥、双江烟雨桥,可谓堪称清代村级石桥“博物馆”。
据了解,和平县计划今年筹资100多万元对兴隆村的古建筑进行全面修缮。
专家说:古建筑文化信息快速消失
兴隆古村以其文人名人众多出名,为和平县之最,这种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正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后人一定要把这种优良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正因为崇文重教的传统,兴隆村徐氏先祖为官者众多,他们所留下的府邸大气美观,建筑极具客家特色,雕梁画栋精雕细刻极为精致,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走访,也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筑文化信息正快速流失,不少建筑遭到人为破坏,最具代表性的石桅夹也残缺不全。因此,我建议,被评为省古村落以后,从上到下一定要树立古村落保护意识,对古建筑的文化信息、符号等等一切进行科学保护,在合理保护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暨南大学历史地理中心教授、博导王元林)
人物志:亦文亦武,一村四进士
《惠州书院考述》认为,和平下车徐氏家族重视子弟教育,文风流播,科名鼎盛,除三进士、武进士徐定章外,举人徐延第、拔贡徐延翰以及中国近代名人徐傅霖等,均为其中佼佼者,为和平县文人名人最多的一个乡。先祖的难以企及的荣光,村民依旧感到骄傲。
徐廷芳:63岁中进士,92岁告老还乡
“进士坊”现已成为“一门三进士”的纪念碑,备受广受邑人珍爱。“祖进士,孙进士,一门三进士;叔明经,侄明经,三代九明经”,和平乡民传颂的这支歌谣,说的就是和平下车徐家的徐廷芳、徐延泰、徐旭曾祖孙3人。
徐廷芳是徐门“一门三进士”之开山祖,其乾隆七年(1742年)中第72名 进士。其孙徐廷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第196名进士。曾孙徐旭曾,嘉庆四年(1799年)中第67名进士。
徐廷芳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终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端溪刊有《劝学条约》,在凌江刊有《学规十则》,著有《逢源斋集》及诗词数百首,流传于世。
徐廷芳自小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徐琮是邑庠生,是七品文官阶儒林郎,父亲徐俊甲,字英士,郡庠生,受授文林郎。徐廷芳从小随父辈学习经史,其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少年时初露锋芒,在乡试中名列榜首。又遇和平县令韩师愈,韩知县对其钟爱有加,常唤于身边差使。而徐亦尽心尽力协助县丞致力于平民教育,为当地培英育才,使和邑文风大振。
徐廷芳9次参加乡试,6赴省城春闱,考取贡生后,先后任新宁、肇庆、南雄等地书院教谕,兼各书院山长。
徐廷芳在任上继续勤奋攻读,做到执教读书两不误,日间课以学子,夜则秉烛刺股。乾隆感其坚韧不拔之志,恩准于花甲之年再跃龙门,于乾隆壬戌岁考为第72名进士。主考官金牲力荐徐廷芳赴陕西省歧山县任县令,徐廷芳时年63岁。徐廷芳以花甲之年中举,在当地至今仍有“老秀才一朝交泰”的传说。
徐廷芳赴陕西歧山县任知县前,父亲徐俊甲告诫他:“做官不贪钱,可升青天,为民做好事,可益寿延年。”
徐廷芳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在岐山知县任上待了20年,政绩斐然,朝廷数次下旨调任提升徐廷芳,都被他婉言辞谢。
92岁时,徐廷芳告老返乡。离任临别时,当地万人空巷,百姓十里长街挥飘带。岐山县民为铭感其德,以扶风先生之仪,取西晋都尉受封此地为扶风国之意,特上奏朝廷改岐山县为扶风县,以纪念徐廷芳,皇帝感念徐廷芳治县之恒心,恩准改岐山为扶风,沿用至今。
徐旭曾:著述“客家宣言”
徐廷芳第二个孙子徐延泰,字瑞生,童年多病,右足跛,聪颖好学,系清朝乾隆丙戌年殿试张书勋榜196名进士,曾掌教家塾及龙溪书院,卒于京都。翁方纲以“达政能文”誉之。
徐廷芳第三个曾孙徐旭曾(1751年~1819年)是清朝嘉庆己未年(1799年)姚文田榜第67名进士,官至户部四川司、福建司主事,后加一级,封奉政大夫;曾四任顺天乡试、京都会试外帘官。告老返粤后,徐旭曾曾先后掌教广州粤秀书院、惠州丰湖书院。
1808年5月,徐旭曾口述,博罗韩生记之,称之为《丰湖杂记》,这是最早关于客家问题的著述,后人称这为“客家人宣言”。该文提出一个重要论断:“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
对于客家地方,文中载:西起大庾,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对于客家民系的形成,文中论述:所居既定,各就基地,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随成一种风气矣。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客家人“以耕读为本”、“多精技击”,客家妇人“以缠足为戒”,乃至客家风俗等,均有提及。
有学者认为,徐旭曾的《丰湖杂记》,实为系统论述客家问题第一人。他在惠州这个各种文化激烈冲突的地方,敏锐地从社会矛盾中把握了客家文化寻求生存空间的契机,为客家文化作了提纲挈领的诠释。尽管后人对客家问题的论述有了更多更详尽的研究,但其基本框架并未脱离徐氏的思路。
检视徐氏家谱,选载徐旭曾诗文多篇,如《和平舟行杂兴》、《纪险—五月初六日高车渡泷舟破》等。其中,有《兴隆竹枝词》一篇,记载和平乡里的客家风俗,颇有参考价值。
徐乌虎:御赐金匾更镇名
兴隆村从前叫“乌虎镇”,这个名字大有来历。相传,兴隆徐姓五世祖广公,自幼身强体壮,白日跟随父母勤耕细作,逢夜习武练拳。因常见山中猛虎威猛无比,捕吃羊禽,他习武时常仿老虎放声巨吼,飞跃奔腾,天长日久,练就一跃三丈、步窜八尺、喷气如雾、声震如雷的独家功夫,再加上浑身铁黑、长眉入鬓,因此得绰号“乌虎”,因义勇刚直、勤俭忠孝扬名民间。
明天顺八年,龙川县红桃洞白羊潭啸聚一帮劫匪,常打家劫舍,朝廷数次派兵围剿,均无功而返。当年,乌虎应榜入召,率官兵打败劫匪。乌虎思念家中年迈父母,力辞高官厚禄,只请命任下历巡检一职以镇地方,皇上奏准,授予“功播天阙”金匾,钦赐乌虎祖籍地为“乌虎镇”。
文风兴盛的兴隆古村徐姓人家,并未忘记祖先以武扬名,真正做到了文武并举。村里除了“一门三进士”外,还有武进士徐定章。徐定章系光绪巳丑恩科第66名武举,光绪壬辰科殿试三甲56名进士,授营门守府。

和平县唯一的武进士徐定章于民国七年(1918年)选址兴建的“安定居”,或许因年代尚近,保存较为完好,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徐定章是和平县唯一的武进士,自小就好武,力大无穷,一拳打出,犹如雷击,因此人称“铁雷公”。徐定章中举之时,因父亲也曾为文举而深得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赏识,因父子一文举和一武举被誉为“父子举人”。
虽然前人的成就暂时无法企及,但先贤的事迹,仍在激励着徐氏后人读书上进。兴隆村村干部徐镜周介绍,现在村里也非常重视教育,从1990年代初到现在,村里出了100多名大学生。他认为,村民徐伟仁绝对是村里重视教育的一个典型,在他的培养下,三个儿子都上了大学,小儿子更是在广州军医大学读到了博士,为村民称羡。
供稿 | 河源日报
作者|凌丽 郝晓楠 冯晓铭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MwNzY2MA==&idx=3&mid=401905420&sn=b8c8fabdff9eebb997861d43dfb98f27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6:03 , Processed in 0.1292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