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一些村落中,有一种特别的“旗杆”,这些旗杆拔地而起冲入云天,别有气势,它们是旧时功名的象征,它告知人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个地方以前曾有人中过科举或当过官,后人为他们歌功颂德而树碑立传,用它来激励后人发扬光大。客家人称之为“石桅杆”、“石楣杆”、“石旗杆”。
据了解,石桅杆用花岗岩石条凿成方形圆状石柱,柱上雕刻各种图案,分若干层竖起,像一支笔故称为“石笔”,又貌似船上的桅樯,故名为“石桅杆”。今天走进古村,村民们常常会以家门前立的石桅杆为荣。在我市古村落,石桅杆、石桅夹时能见之。近日记者走访和平县东水镇大坝古村,其中骆氏祠堂门前的半月形池塘沿塘两边的石桅夹格外引人瞩目。
记者了解到,在大坝古村落大大小小的古建筑里面,曾经住过举人1名、贡生12名、秀才119名。明清两朝,大坝村有不少人在外做官任教。骆氏祠堂门前的半月形池塘沿塘两边,竖立有10对石桅夹,其中两对已经残断。上面字迹虽模糊,但依稀辨别出有光绪、咸丰等字样。不过,现在这里石桅杆只剩下了石桅夹,中间的桅杆已全部不见了。骆氏族人介绍,当年修建房屋时,请了龙川最好的风水先生查看地形。风水先生说,要修建成“竹排形”的房屋,靠近东江河,可经得起特大洪水的考验,而且顺风顺水。骆氏依计行事。从此,骆氏家族家丁旺盛,并留下了“龙川郭,东水骆,欺山欺水莫欺郭和骆”的后话,足证当时骆氏的兴盛。
在我市其他县区古村,也可以看到,虽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各地的石桅夹上的一块块石刻上的文字几乎都被风雨腐蚀下变得模糊难辨,但是石桅夹仍然屹立不倒,保持英发雄姿,这里面除了本地村民对它的保护外,石桅杆、石桅夹本身的构造和材质优良也是一方面。这些家族的骄傲,似乎在自觉的承担着见证岁月变迁的重任。而且,作为古代科举文化的实物遗存,一对对保存完好的石桅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我市科举文化、家族文化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猛戳右上角,及时资讯齐分享
-------------------------------------------
公众账号:鸿志中基集团
微信号:gdhczk
点击右上角图标“...”,可
1.发送给好友
2.分享到朋友圈
3.查看公众(官方)账号:关注往期内容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k1Mjg3MQ==&idx=3&mid=10000330&sn=e3f02cec29c9f0d12f53a2438ec87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