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92|回复: 0

《简笔》:简福海的精神地图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7 09: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笔(一个人的精神地图)
销价:¥28.4元
定价: ¥39 元
ISBN:9787555005322
开本:16开 平装
折扣:73折
出版社:海峡文艺
页数:280页
立即节省:10.6元
2015-05-01 第1版
2015-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本 网群有货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简笔(一个人的精神地图)》是当代个人散文集。正文共分三辑。第一辑“流年碎影”,共11篇文章,记录作者简福海自己生命中流散的过往和摇曳的心事。第二辑“历史魅影”,共9篇文章,讲述了历史留下的传奇绝笔及由此引发的些微思索。第三辑“乡村背影”,共10篇文章,作者意在打捞渐行渐远的故庄旧事和乡土情怀。
内容提要
简福海编写的这本《简笔(一个人的精神地图)》,因它们而存在:
云朵,凉雾,驮着天空飞的白鸽,落叶的疼痛,陶缸里一支纤荷,蝉,孤星,停留在某个夜晚的声音,书签,梦呓,颂词,黑板上长出的诗行,离站的火车,泪光,打烊的青春,禅坐的古街巷,长袍下灌满的歌吟,油纸伞,马蹄声,榕梢老了的秋色,纸上的故乡,清明雨,丢失的乳名,以及夕照奔流,时光念珠滑落河心荡开的波纹
写它们的是:南方以南轻拂南风的南屋,时间碎片,笔,磨毛了边的稿笺,听话的闹钟,迟眠的电脑,可靠的桌椅,稿费单的鼓励,一盏茶,半炉温火,台灯下三尺宁谧,窗户牵引来的光明,月光喂养的微小寂寞,需要时那些伸过来的手的微温,还有,还有:温热黏稠的记忆,一颗心隐秘的悸动和不肯回头的坚守……
《简笔》由万物世情外化之简入眼,以良善悲悯之心辫其气息、思其意蕴、究其丰繁,后会之于简,化于云淡风轻之娓谈,可谓妙文也。
——陈涛,文学博士,青年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办公室主任
说是简笔,其实不简。简的是眼里的事物、事象,是琐碎的回忆与影像,是小得掉渣的角落与尘埃;不简的是缠绵细腻的心情与五彩缤纷的诗意,是不依不饶的追寻与揭微显隐的思索。作者以简入繁,以小见大,用他那颗敏感而细腻的诗心追寻着,发现着,从而打开了一个惊人的世界。至简中藏着大道,平常中蕴着不凡,这便是《简笔》的意义。
——傅翔,新锐青年评论家,国家一级作家
一天24小时,1440分,86400秒,对谁都一样公平。然而,业余时间,有人约朋友抽烟、喝酒、品茶,有人和亲朋好友打牌、聊天、逛街,也有人在时髦的云计算空间神游。福海在业余时间却热衷于与文字交流,和生活对话,收获的是亲情守护,滋润了生活心田。愿《简笔》滋润读者的生活,愿福海在文学的生活中滋润成海。
——何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或曰文如其人,或曰为文与成长环境相关,则福海散文与家乡“土楼王子”振成楼相适应。清新而精美,本真而灵动,传统而现代,朴拙严谨而意境高远。吾辈期待以客家大家视福海散文之未来,君其勉之。——练建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冰心文学馆副馆长
简福海先生散文集《简笔》,给我最深刻的阅读印象,是语言风格的温婉与细腻。这种温婉与细腻是一般作家难以把握的,却被简福海运用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亲子之爱、故乡记忆、城市流年,经由这种语言风格的浸润和滋养,流露出一种别样的意味。
——伍明春,青年评论家,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授、硕导
福海笔下的时间,是一道精神的潜流;他笔下的事件,则像洪流中沉下来的石头,都有一种沧桑、痛彻的面貌。那些精微的场景,真切的体验,理性的感悟,以及那明澈、诚恳的文风,于一种妙观逸思之中,尽显历史的忧思和现实的关怀。小人物与大历史,沉重的话题与轻逸的表达,准确的细节与个体的情怀,汇于一炉,共同讲述着一个文化的原乡。
——谢有顺,著名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福海的散文让我看到沉实的力量。一种有乡俗根系的写作,而又富含文化气韵。不局限于书生意气,在叙述平稳中,亦可见豁达开阔的视野。
——小山,作家,《福建文学》编辑部主任
福海的文字自由率性,质朴清新,叙述从容淡定,感觉独到细腻。作品因简约而隽永、诗意而丰瞻、悲悯而悠深。在作者善良敏锐的内心审视观照下,那些平凡庸常的事象都有了非同一般的价值意义,散发出温暖美好理性的光芒。我们有理由对作者持有更高远的期待。
——张冬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秘书长
简单生活,简洁为文,是作者的姿态和宣言。福海厚积薄发育成的此书,与阳光和温暖同行,流露出对文字的敬畏和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守护和向往。如是,“简笔”不简单。
——钟兆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福海的一颗善良又热忱的心,化为文则沉实质朴,化为诗则飘逸洒脱。我与之合作成歌的机会并不多,但吟咏之间,已隐约感受到他坦荡的情怀和敏锐的心跳。
——章绍同,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联顾问,著名作曲家
简福海,1977年生于福建永定,当过记者、医生,现供职于福建省直机关单位。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福建中青年作家班学员。
迷恋纸上烟云,素喜信笔涂鸦。出版专著《喜乐闽都》。部分文章被《读者》转载、编入中学语文阅读试卷。
获奖证书见如下字眼:中国人口文化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福建省新闻奖、福建省报纸副刊作品年赛奖、福州市茉莉花文艺奖……散放微芒,执笔言欢。
目录
Part 1 流年碎影
遍地风流
芫荽,有情有味
停留在某个夜晚的声音
抵达或终结
那时花开
浸润在绿色深处的时光
力气,越用越有
沙尘记
鞋上乾坤
母爱是一条回家的路
雨纷纷
Part 2 历史魅影
色彩坊巷
上下杭:泊在江边的恬梦
一座鼓满情的山岭
闽安:铁质一样的古镇
壳丘头:万里千年共一丘
闽江流过
触摸三坊七巷
走近牛牯扑
那光芒,永不黯淡
Part 3 乡村背影
泥土,梦想的来处
祠堂的背影

瓦片之下
二十四节气
恋恋土楼岁月
端午,端午
古道凉亭
菜干遐思
在乡间遗失一缸米酒
Part N 灯窗剪影
简评
序言
序I 简心作笔/张胜友
序I 简笔不简/黄文山
附录
多写一个情字/昊钧尧
简兄的加法/曾念长
笔墨是江南的初夏/陈美者
后记
手握寸笔 不负流光
前言
简笔不简
《简笔》是简福海的散文结集。对于一位供职于机关单位的业余作家来说,这么年轻,已经有第二部作品问世,着实令人羡慕。
翻阅书稿,是进入“而立之年”,并行将“不惑”的一代人生命形态的彩色描绘和心灵历程的忠实记录。于我,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陌生,是因为这一代人与我辈经历迥然不同,教育背景殊异。这是一条抹不平的代沟。我踏不进他们的世界: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悲伤,他们的牵挂……熟悉,则是因为我儿子与他们年龄相仿,在书稿里,我甚至看到了儿子忙碌的身影,听到了儿子的笑声和叹息。
我知道这一代人的生活、工作压力,他们需要学习日新月异的新知识,需要竞聘、评职称、买房子、考驾照,仅仅用“紧张”或“紧迫”这两个字眼还无法概括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似乎已很少选择纸质阅读,更遑论在纸上写作。他们更多的是倚仗便捷的互联网和手机,通过电子触屏认知世界、品读人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乃至寻医问药、购买商品……
但简福海不同,他醉心文字,享受纸上烟云的快乐。尽管和同龄一族一样,每天像轮轴般飞转,他却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缝隙,将在键盘上游走的思绪,针线绵密地编织在一页页白纸上。于是又有了《简笔》,又有了这十几万字的心路记录。
我最欣赏简福海的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挤压下,他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温润和情感的细腻。一群乌、一朵月光、一道围墙抑或来自故乡的一篮鸡蛋……都能引起他的关注,令他浮想翩跹,并铺排成这样让人心尖温暖的文字:“一枚枚鸡蛋埋在谷壳里,跨过万水千山,鲜亮,完好,正如深埋地窖的时光,包裹着坚硬的外壳,不动声色,不惧不忧。女儿就这样承享着这些布满谷物清香和阳光温情的鸡蛋。女儿,与别的城里的孩子一样,与故乡失散了,与先前的亲人断线了。不过,幸运的是,她有陌生的东西来对照自己,与乡村的故事达成无声的触摸。”(《遍地风流》)由此可见故乡在筒福海心中的分量。故乡,那是一条生命的,也是一条散文河流的源头。对故乡的深切回忆,对故乡的醇醪之情,集结成了“乡村背影”,其中不乏精彩的篇什。比如《门》。一扇老家的门,洋洋洒洒写了近万字。关于门的描写、门的解读、门的记忆、门的联想,不乏诗意和哲理:“门是通道,是连接,是分界,是隔断,是礼俗,是文化。敞开门的时候,无分内外,两个世界融为一体……推上门的瞬间,时光连为一体,但空间却被泾渭分明地隔开,世界就此切割成两半:门里与门外。”
书名《简笔》,颇有意味。简者之笔,并由此生文发义。其实,对艺术而言,简而不简,是一种能力和境界;删繁就简,亦应成为一种品质和追求。这本散文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才情横溢而又勤敏努力的简福海,他挥洒文字,文采斐然,传统散文的品质和魅力在他的笔下延展。作为一个从事散文创作多年的同道,我对他有更多的期待。
2015年3月23日
后记
手握寸笔 不负流光
我们与几张薄薄的档案并肩前行。在不断更迭的称呼里,相继老去,居然不知道岁月在我们小小的身体里,早已放进了焦虑、惶恐、失落和渴望。我们与社会开始有了碰撞、有了躲闪、有了追赶,当然偶尔也拥抱鲜花掌声和赞许目光。
在机关谋职,每天应付公文。通知、报告、请示、方案、简讯……严谨,重复,一律权威的腔调,一样规整的面孔。幸好,保留着逐渐被当下所遗弃的喜好,于八小时以外的工作边缘,可用时间碎片和散漫文字来宕开一笔,调节生活。只要自己愿意,在那片空地,可以种进一些属于自己的姿势、模型和轨迹。
所以,感谢文字,它陪我这个小人物度过了一些鸡零狗碎的岁月,假使工作上颗粒无收,至少还可用手中的笔去耕耘,随心所欲,管它青涩还是圆熟。寸笔在握,心有光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改变了我的生活——借由文字的航船,我的心灵可通达任何一个它想去的港口,快乐而充实,让幸福一次次刷新与升温;甚至连工作轨迹都多次朝着某个方向发生改变,这算不算文字为我小小的梦想搭了一把梯子?
我医学院校毕业,换了若干个城市和单位,兜兜转转,最终来到了宣传部门,七弯八绕光影斑驳的轨迹,在幸运之外,未尝没有文学的召唤和牵引。虽然,今天可能离文学依然遥远,但至少与文字靠得很近。阅读,陶冶,思考,享受,创作,发表,获奖,入会,出书……一点一滴的收获和激励,使我一次次重温最初的梦想。
许多个夜晚,天上点着一枚月亮,桌前点着一盏台灯,除此,整个世界都熄灭了。在那些时刻,总是清晰听见自己的心跳,犹如近旁榕树根系的窸窣与呼吸,恍知,阅读写作好比垒砌纸上江山,于我的身份:是命运也是邂逅,是一种投入也是一种浅出,是全部也是局部,是一种停留更是一种延伸。确切说,它已成为我生命里重要部分的置放和滋养,是我想往日深的逗留和无法拔除的沉浸,也是我人生某个时段的出发,出发,再出发……
时光很浅,岁月很深,春意总阑珊。此时的窗外,正是繁盛初夏墙垣上攀附的青藤。时光缓缓如河,幽暗穿过,一切终究泛黄深埋,比如这一墙丹藤翠蔓,深秋或者初冬也一样逃不过凋枯的命运,死亡是其唯一停留时间的方法。而我们历经的流年短景,依凭什么让它驻留?——文字吗?就我而言,它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与世无争的安然也好,汪洋如海的深情也罢,内心总会闪现火花,生活中也总有些凡常故事具备丰瞻细节,期冀通过叙述的张力紧紧牵拽它们,从而让它们不在光阴里走失,好好活在时间的长度上。
薄情与深情同在的我,思想可能像南方的天气,直截、简约,时暖时寒、阴晴交替。我隔段写一篇文章,或长或短,蚕丝细吐,锱铢暗积,分期付款似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是啊,多少个宁谧的深夜,月光沙沙地飞落纸上,谜一样,带着孤冷的香,凝成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月光的化身,被洁白的纸张抱养和宠爱。 照例是学习、工作、结婚、生子,日升月落,流水行云,一切都平铺直叙,偶尔无法把控。我有时羡慕我的文字,它们在没有谁横加的指点、无端的催促下自由游移、成长,一旦脱离了笔端,又总开始独立的生命历程。它们独自去流浪,那么洒脱,甚至不需要我操心:它们抵达哪位主编手里?以什么样的字体和版式呈现?靠何种方式流通?钻进哪盏灯下?进入了谁的眼谁的心?或者高束于何扇书橱?埋没在哪堆尘埃之中?最后又终结于哪个废品收购站? 轻云微漾,墨痕淡。文章全是发表过的旧作,现今翻动,不忍卒读,但还是自恋地将它们东一篇西一篇地细细找寻、搜罗进来,好比吹响集结号,将蒲公英般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聚拢到一个屋檐下,让他们彼此依偎取暖。毕竟,这些拙作装满很多故事,且在过去的时光变成铅字纸本,必将继续经历更多故事。只是不知道,因为这些文字的存在,映射出来的我,到底是更显真实,还是更加疏远。 感觉里,世间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瘦弱的身子放大——太阳下的影子,或者夜里的梦。集子一分为三,刻意让“影”子晃来晃去,如同唆使温顺的猫展开肉垫来回逡巡或不声不响地躺在脚边,以稳稳的安宁,抵抗长长的孤清。第一辑“流年碎影”记录的是我生命中流散的过往和摇曳的心事。历史留下的传奇绝笔及由此引发的些微思索,则剪窗花似的一刀刀刻镂,细心粘贴于第二辑“历史魅影”。第三辑“乡村背影”,意在打捞渐行渐远的故庄旧事和乡土情怀。我想:天大地大,一切美好都这般沉默如影,静立身后,不会劈头迎见,但只要脚步向前,它便一路相随,忠贞不移。 从体例上考虑,我将诸篇文章用三“影”分辑排列,并将散在书头书尾的简评、序言、附录、后记等拢在一块,构成非辑之辑,以“口art n”示之——“n”可为任何数字的指代,并冠以“灯窗剪影”之名。举措如此,只不过是讨巧求便的编排,并无特别的匠心与玄奥的逻辑。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让书本看起来更具结构层次,让读者翻起来更有节奏脉络。当然,我知道:读者是不会受这“影”那“影”所影响的,只会翻开他感兴趣的那一篇,甚至风吹哪页便是哪页。 经常欢乐,偶尔忧伤,时而孤独,永远心怀感恩。这描画的可能是你,但也是我。一路走来,我始终感念阳光的照临:百忙之中呲笔作序的张胜友、黄文山前辈;热情寄语作评的何英、章绍同、谢有顺、张冬青、钟兆云、傅翔、练建安、吴钧尧、陈涛、小山、伍明春、曾念长、陈美者等各路名家;热忱提供美术指导的著名画家宋展生先生;精心帮我配插画的朱姝老师,为我提供5幅插图的童思瑶;给予支持的出版方和辛劳的编辑。一路走来,我亦深情地珍重那一双双温暖有力的手:牵拉着我心坚意定走在出版此书之路的我的领导、同事、朋友、家人…… 饱沐垂爱的我,在此一一颔首致谢! 谁拿文字锅中煮?至少,我没这本事。但我热爱它,并渴望发自内心微小的文字,能够在某些时刻打动某些人。这是我以文自娱之外的一点想法。然而,除了真诚,别无所长。 光影流年,尽管尘埃漫染,因着文字,也会隐隐透出暖意。愿把这份暖意传递给您,汇成春风万里。 2015年5月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石坚如铁
史料言之凿凿的是:宋朝开始,闽安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闽安、黄岐、海口、水口)之首。其实,从唐代中期以来,这个集镇就已繁华耀目。期间落墨于此的诗篇虽寥不可寻,但这并不能佐证唐时明月黯淡,毕竟地处东南一隅,鲜有大文豪的航船路过或登岸,即便偶尔从远处刮来或本地生长一些诗词歌赋,估计也如滴水,瞬间淹没在滔滔浪潮里。
然而,这个镇子千真万确从中唐开始就迈开了大步,背后的推动力来自巡检司的设立,那是公元893年的事了。从这一年开始,闽安成为闽江口一带的行政中心,监纳商税、维护治安、行政管理,一样不落,不繁荣都不行。到了宋朝,更见兴盛,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甚至坐上了四大名镇的头把交椅。此时的诗吟曲唱流泻出的,亦是钟鼓齐鸣的铿锵和浮花璀璨的繁盛,如闽安镇官赵与滂在龙门摩崖抒曲壮怀,诗刻“粘天三级桃源浪,平地一声雷震时”;南宋进士郑昭先也写下“鳌顶峰高障海流,天开胜概冠南洲”的豪迈诗句。到了清朝,内忧外患,诗文的主题又偏转至江山社稷,林则徐在五虎门发出“天险设虎门,大炮森相向……唇亡恐齿寒,闽安孰保障”的叩问,振聋发聩。闽安贤达林述庆诗吟“腊酒香中觅故居,前尘回首梦何如”、“大好前程换战尘,六朝风月伴吟身”,在乡愁如丝如缕之外,更多的是胸怀锦绣济天下、心含壮志报家国的豪情万丈。
当然,笔触无法抵达的地方,一些具物能以春秋笔法书写历史章节。比如那座具有铁石之坚的迥龙桥,就可驮您回到唐朝。公元901年,王审知现场办公,大手一挥,历经三年,长虹卧波。当然,佳声美誉传千载的王审知,功德美名不需要这座桥来映衬和加分,但迥龙桥的诞生与这位“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开闽圣王发生关联,也是幸事一桩。至于为什么叫迥龙桥,会是“迥港上一条巨龙”的赞誉吗?——某些字句总是怂恿性地在脑海里制造猜度和联想。及至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暮年归田的郑性之捐资修葺迥龙桥,竣工后从“飞架古桥为哪般,盖世恩德终当报”各拎首字,捋须手书“飞盖桥”。末了,他还在左右两侧加塞两串文字以示爵名,字体庄正,格调高迈,缓慢移动的笔锋灵韵饱蘸一位白发老人行善积德时那份隐秘的快慰。
郑性之的名字和趣闻更多是与那个吉庇巷交织勾连,据说那个吉庇巷的前称“急避巷”就取材于他与某个屠夫之间的故事,委婉后面满是躲闪与余韵。“桥虽经历代修葺,但墩梁栏柱仍是唐代遗物,保持唐代建筑风韵。”同样是白纸黑字的记录,如此说来,郑性之修缮并非伤筋动骨的大动作,可能只是在迥龙桥的基础上作些桥面的修修补补和个别关键部位的完善加固,却捞了个如此风雨不泯的碑记名留,倒也是桩合算的买卖。
此后,400多年的风吹雨打,桥又倾圮得不成样子了。清康熙十六年(1677),闽安镇副将化守登为修桥大大折腾了一番,并请人勒碑“沈公桥”。文字像哑语,指示求索的方向。循着“沈”字,后人常谬将修桥的功劳记在闽安协镇沈河清头上。其实,碑上“惠德留思”字样提示此为“去思碑”,是化守登借一桥一碑表达对前一年刚刚遇害的沈阳人氏、福建总督范承谟的敬仰和缅怀。化守登有“西镇边口,东镇海口”之宏誉,却主动让名于前贤,从这点上说,他远比郑性之谦逊低调,忠义可嘉。我甚至怀疑闽安“三十六景”的“邢港九曲”、“沈桥夜月”在自然景观上未必有多美,只不过经过这些历史元素温情脉脉地注入和包装,得以敷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而格外迷人。
近年,不少研究者将目光转向“海上丝绸之路”的考释,辟海通津,牵丝弄瓷,这座沧桑的石桥及闽安古港、古渡作为“海丝”的史迹遗存,又抵达了另一种高度。当年,郑和远下西洋的部分船队,有六次驻泊闽安伺风出海。近水楼台,过江蛟龙般的闽安水军成为郑和西洋船队水手的后备力量和重要补给,洋阔水深的五虎门下则成了船队放洋扬帆的不二良港。那时,樯桅上举,擎着属于它的高度,相对于浩瀚无垠的大海长空,它是如此渺小,可闽安水军就是从这里挂帆启程,去寻找并拓宽一条叫“海丝”的路。
   


来源链接: http://www.wenming.cn/book/mrys/201510/t20151022_2925692.s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7 16:39 , Processed in 0.1247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