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87|回复: 0

重阳登高 把酒赏菊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5 22: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也是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易经》中把“九”等单数定为阳数,九为阳之极。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九九重阳,故而叫“重阳”、“重九”,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菊节”、“金节”、“茱萸节”、“老年节”、“老人节”、“女儿节”等。
“重阳”源于秋祀活动和“解厄”避难的习俗,是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秋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之时,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一说。
自汉代起,重阳增加了敬老的内容,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特殊待遇。汉代宫廷中每年九月初九,已有佩戴茱萸、饮菊花酒、食重阳糕等求长寿的习俗。同时,还有庆丰收的大型饮宴活动。
九月九日重阳节习俗定形于晋代。东晋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南北朝时,重阳日已有了登高、饮酒、赏菊、佩戴茱萸等做法。
唐人过重阳的风气盛于前朝,宫廷、民间一起欢度重阳节,可谓家家饮宴赏菊、处处登高赋诗。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铺陈。与唐代喜欢将重阳节庆典推后不同,宋代皇宫中习惯以八日代九日,先举行赏菊和赏灯宴,为九月九日重阳节游宴做准备。明代,重阳节有一与前代不同的习俗:吃柿子。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民国时期,为了尚武强国,曾在重阳节提倡登高习武,并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民间故事 元璋封柿
相传朱元璋曾在重阳节微服出城私访。他已经一天未食,感到饥渴难耐之时,行至剩柴村,只见家家墙倒树凋零,均为兵火所烧。朱元璋暗自悲叹,举目环视,唯有东北隅有一树柿子正熟,遂采摘食之,约食了一枚便饱腹而去。之后,朱元璋攻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取太平(今安徽太平县),途径于此,柿树犹存,便将以前微服私访在此食柿的事告诉伺臣,并下旨:“封柿为凌霜候”,令天下人在重阳节均食柿子,以示纪念。
明代重阳吃柿子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嘉庆《正阳县志·补遗》记:“九月九日,于是日食柿,谓之柿生日。”山东泰安、千佛山等地九月九日传统庙会,多卖柿子,大家都叫它柿子会。当地有谚语:“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赶大集。”
重阳习俗
广东地区重阳节三大古节俗是:登高、扫墓、放纸鹤。历史民俗研究专家、学者冯沛祖在《九九天长——广东重阳节》(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专著中提到民间有一种说法“广东重阳,全国之最”,因为广东重阳节是“源于中原,盛于中原”。在广东,重阳节可是个民间大节,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其中尤以登高时人山人海独冠全球。冯先生在“抚今追昔话重九”章节中,专门翔实地记载了岭南重阳古民俗:“广州府,登高齐放响弓鹞;韶州府,登高、扫墓、茱萸酒;南雄府,暖花与九皇会;潮州府,佩萸、采菊、放风筝;惠州府,风筝之韵上彻云霄;高州府,饮酒、赋诗、放风鸢;肇庆府,秋祭、纸鸢、送火灾;雷州府,登高采药作酒曲;罗定州,郊外登高,戏放风筝。”
客家人因战乱及其他一些原因,自古南迁至岭南山多林密荒蛮之地,并将此民俗节日带到新迁之地,常称之为“九月节”,又名“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且素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秋收完成,五谷飘香,进入冬闲。如此凉秋佳节,客家人一般都要制作各种糕点,户户包饧,包灯盏糕,很是隆重,出门在外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客家人比邻而居,屋围成圈,宛若长龙卷腰,忙时各顾生活,闲时相互串门,在重阳佳节之际,恰逢秋收农闲,更是探亲访友的良好时机,亲人团聚,族人联谊,互赠佳品,可以交流谋生心得,亦可谈团结御敌之盛事。所以,客家人过九月节特别隆重。
“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重九这天,客家人还喜欢全家老少一起去登高爬山。
秋高气爽,登山望远,心旷神怡,美景尽收眼底,身心愉悦,亦可避邪避瘟疫。老人们说过,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为家人祈祷,希冀家人从此平安、健康、长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雅号“辟邪翁”。其实,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其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防虫。古时,客家人迁徙南粤,山高林密,房屋潮湿,炎热尚余,衣物易霉,故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并以此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
“风筝”即是古时的“纸鹞”,五代以后谓之“风筝”。于重阳节前后或是重阳节当天放风筝,亦是某些客籍地区的特有习俗。岭南气候多时潮湿,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难放风筝。重阳前后,秋高气爽,金风怡人,客家人常选择此时放放风筝。放飞风筝,也放飞了心中的梦想,以求平稳,谋安定,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自《话说我们的节日》)
   


来源链接: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510/21/10002080_111957281.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31 01:34 , Processed in 0.1137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