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91|回复: 0

刘国明: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4 17: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传承,让传统文化走得更深远;创新,让传统文化来得更丰富;发扬,让传统文化走得更精彩!中国梦·梦之蓝传统文化中原大巡讲将从六大主题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本文是2016年10月28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传统文化中原大巡讲》首场巡讲内容。第一场主讲嘉宾刘国明先生,他以《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题,从孝道文化的源与流、孝道文化的大与小、孝道文化的知与行三个角度进行了讲解。同时,刘国明先生以他和他的家人如何行孝为例,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真情传递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刘国明先生是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兼任郑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他多次以“黄河野人”的身份“混迹”在众网友之中,对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成为“意见领袖”!
刘国明先生说,在大学毕业的前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于是,他把在父亲身上留下的遗憾,转化成对母亲双倍的爱。在利用业余时间读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时候,为了回家看母亲,刘国明先生冒雨骑着摩托车在土路上摔倒了很多次,但当满身污泥的他回到家,喊一声“妈,我回来了!”刘国明先生说,这一路的苦,全没了!而他在年已半百时拿到博士学位,更是为了实现母亲让他把学上完的心愿。孝,其实很简单!
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刘国明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个问题。这个题目,是前天晚饭前才定下来的。我只有一天半的准备时间。一个从来没有碰过的全新的题目,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完成一次大型讲座的准备工作,是难以想象的。我真是压力山大呀!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讲座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可以说在所难免,恳请大家谅解!
接到这个题目后,首先在我家里引起争论。有人说,孝道不就是孝敬父母吗,有什么可发展的?马上有人反驳说,古代官员父母去世,要离开工作岗位回家守孝三年,现在还能吗?不发展行吗?我听后,觉得言之有理。
总的说,“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一直以最基本、最原始的形态存在于中国社会。孝道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族修养,一种文化境界和内化力量。中国文化的孝道,经历数千年传承与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加强个人修养、和谐家庭关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客观上为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与秩序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持,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学习讨论《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谈到传承,就要弄明白孝道是什么,有什么具体内容;谈到发展,是要我们这些活在当下的每个人知道,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办。下面我分“孝道的源与流”、“孝道的大与小”、“孝道的知与行”三个部分来与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这个问题。
一、孝道的源与流
孝的观念产生很早。考古发现,“孝”字最初见于殷卜辞。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字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解释为“孝”的篆体。因为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行走神态,上老下小的服侍形态。《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中解释得更有意思:“像‘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搀扶老人行走之形表示‘孝’。”“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意完全吻合,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孝,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去解释,就是“善事父母”,也就是子女赡养父母,在生前要尊敬赡养,死后要安葬供祭等,尽人子之责。这个时候的孝的观念,仅仅是一种以自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伦理道德。
战国以后直到如今流行的,儒家倡导并被国人认同的观念,是孝的初始观念。但从文化的其他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孝的初始不仅仅是这些,它至少还包括“尊祖敬宗”这层含义。孝的这两种含义是同时存在的,但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尊祖敬宗”占主导,之后“善事父母”成为孝的核心意蕴。中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进入文明社会,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仍然保持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宗法家族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和渔猎生产使人们认识到老人经验的重要性和祖先创业的艰难。但在个体家庭出现以前,初民的爱亲之心主要表现为宗教中的祖先崇拜。正如《礼记·郊特牲》解释敬祖的意义时所说的那样“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先崇拜是为使子孙后代永远不忘祖先的开拓之功。《礼记·坊记》进一步解释说:“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当时还没有“事亲”意义上的孝道,但尊敬、爱戴、崇拜本族长者、老者的情感已经发生。在行为上表现为集体的养老,在观念上表现为宗教上的“尊祖敬宗”。在氏族社会里,以祖先崇拜为核心观念的传统宗教发挥着主要作用。氏族社会解体,个体家庭出现后,周朝初期开始公开将父子兄弟之间至爱、至诚的情感作为孝道的依据,把孝道称为“天赐民彝”,这里解释一下,这个彝字,表示法度和常规的意思,把违反孝道的行为当成是“元恶大憝(dui)”,这个“憝”字,表示怨恨、坏和恶的意思。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说:“以乡八邢纠万民,一曰不孝之邢,二曰不睦之邢,三曰不姻之邢,四曰不弟之邢,五曰不任之邢,六曰不恤之邢,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邢。”在纠万民的“八邢”之中,不孝排在第一。尤其是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的发展要求重建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法伦理,经过统治者和大儒们的倡导,使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的孝道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时候,“善事父母”已经作为家庭伦理,并作为人类人道人伦的初始形态而存在,从此孝敬父母不再是社会外在压力,鬼神的约束,而是出自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要求和道德自觉。
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经·开宗明义章》记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种孝道观,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之一。这种价值观念的推行,要求有具体直接的行为表现。对此,古人众说不一,依据儒家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时,子女要以礼侍奉、赡养,还要及时解除病痛,满足父母生存时需要的物质条件;父母死后,子女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照礼仪祭祀。子女对父母要尽物质奉养的义务,这是孝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二是精神层面。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的意思是,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人在养之上,又有了敬,才有了与动物的区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的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其意思是说,这是不孝。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比如,我们下班回到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的茶几上重重地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吧!”在儿女这样的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上的。子女对父母的孝行停留在物质奉养上是不够的,还得在情感和态度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与爱戴。子女行孝,一要做到“敬”,二要做到“和颜悦色”,这是从外表要求的,并要求内心的尊爱与外表的态度两者的和谐、统一。子女要关注父母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这是孝行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三是事业层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伪孔传》云:“继先祖之志为孝”。子女要“追孝”,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故孔子赞扬他们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子女要像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那样,立志完成其父辈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这是孔子孝道观最高要求的体现。
对孝的意义,古今有很多诠释。但它包含的两点本质意义是不可否认的。第一,是人与人之间自然血缘情感关系的反映。孝的观念在中国,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氏族解体个体家庭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孝的概念,反映出父母与孩子相互依存的血缘关系。这种有着浓厚血缘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种无任何功利目的的,含有自然属性的父母爱子女,子女孝父母的亲情关系。第二,是最早进入家庭的伦理规范之一。孝,是最原始的人道或人伦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出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后的那种人类最初的情感。在中国文化视野中,人性与兽性之别强调的是人文、伦理层面的,禽兽等动物是无伦理道德可言的。孝这时蕴含的人伦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而其他的道德规范都是由此引申、演绎、发展而来的。
历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和宗法秩序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大力提倡和宣扬孝道,褒扬孝子,如官方修正史时设立《孝子传》等,为世人树立孝子榜样,推行“孝治天下”;另一方面采取法律措施,如惩罚“不孝”,举荐“孝廉”等,保障“孝治天下”的推行。自秦代以后,“不孝”被定为重大罪恶之一,不肯赡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到官府严厉惩罚,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记载:某甲控告其子不孝,要求官府惩治,官府按其所告查办,“将其子断足,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其后历朝都有对“不孝”作出惩治的法律条文,甚至更为具体严厉。统治者为了使孝伦理得到顺利推行,制定了大量的“惩治不孝”的法律条文,运用强制性手段来推行孝道,将“孝”的伦理思想渗透到了刑律之中。汉代推崇孝道,遵从“以孝治天下”,上至天子,下至官吏都对民众进行孝道教化。不仅制定实施惩罚“不孝”的法律条文,而且制定实施褒奖“行孝”的具体规定,以确保孝道的贯彻执行。其中“举孝廉”就是一项重要的组织制度,把“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科目,没有“孝廉”品德的人不能为官。统治者认为,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不可能把老百姓当成父母“孝敬”;一个连基本家庭责任感都不具备的人,不可能对国家、对人民恪尽职守,认真负责,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表达的递进关系不难理解。“举孝廉”的制度,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当时统治阶级与老百姓之间的尖锐对立,但也不失为一种缓和社会矛盾的巧妙方法。不可否认,原本仅具有伦理道德属性的孝道,又增添了许多法律色彩的意识形态因素,这样对孝道的推行更具有强制作用和保障意义。虽然用强制手段推行孝道,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国家的实质,扭曲了孝道本身的意义,但从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的实际效果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孝的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产生、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孝伦理体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孝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孝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状态逐渐闪现出人性光彩和文明印记。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其中夹杂一些不良成分,但也掩盖不住它在历史文化中的文明光辉。即使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孝道强调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的仁爱思想和对国家的忠诚意识,也是值得宣扬和提倡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种孝道文明,是世界文明大花园中产生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别具特色、绚丽夺目、常开常新的一朵鲜花,一朵中华文明之花,一朵社会和谐之花,一朵人民幸福之花,一朵国家富强之花!
二、孝道的大与小
第一部分,孝道的源与流,主要任务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孝道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孝道的大与小,主要目的是与大家一起讨论孝道方面的问题。知识是历史形成的,固定不变的,问题是随时产生的,变幻无穷的。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方面,每个方面又可以有很多角度,所以,这一部分,基本上属于个人看法,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孝道之大,其大无比。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人能置身其外,刚出生的人,已去世的人,没有人不受到她的影响,天上地下,都有她的身影,神仙幽灵,都有她的情怀。说她其大无比,绝非凭空想象。
孝道之小,其小无比。吃的方面,小到一碗饭,一块馍,一口汤,一粒米;用的方面,小到一张床,一件衣,一双筷子,一条毛巾;语言行为方面,小到一句话,一个微笑,摆一下手,点一下头;思想心灵方面,小到一思,一想,一动,一念。有形的,无形的,能看见的,看不见的,都小到不能再小的程度。一切的一切,全在你的把握,全在你的体验。
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故事。
1.舜帝的故事
舜是出名的孝子,他的故事妇孺皆知。舜的父亲是个瞎老头(有人说他不瞎,因不辨是非而被人称之为瞎),舜的母亲早死,瞎老头续娶了继母并生一个儿子叫象,他们都认为舜是多余的人,想方设法残害舜,而舜始终不卑不亢逆来顺受,遇到家人要加害他的时候,就暂时逃避;过后,马上又回到他们身边嘘寒问暖,对父母孝敬如初,与弟弟友善相处,因此远近闻名。但是,我有一点不明白,就是,舜被尧选为接班人后,这一家人为什么还要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呢?
《尚书》和《史记》都说,舜20岁时就以孝而闻名,30岁被尧看中,继而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做妻子,让九个儿子与舜做朋友,又赐给舜细布衣服和琴,赐予牛羊,为其修建了盛粮食的仓房等等。按正常思维,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是,瞎老头一家仍然对舜百般刁难千般陷害,每一次都是往死里整。
第一次,瞎老头又想杀舜,让他上到房子上修理房子,瞎老头在下面放火烧房子,舜用两个斗笠当降落伞用,从房顶上跳下来逃走了,没有被他烧死。
第二次,后来瞎老头又让舜去挖井,舜跳到井里以后,他的父亲瞽叟和他的弟弟象用土把井填上了,舜从井旁挖个洞逃走了,又没有被他们害死。
这些故事被后人编进许多史料、传说当中,且掺杂神话色彩,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都说,继母及弟弟为了霸占舜的财物而怂恿瞎老头去暗算舜,这话如果在舜未被定位接班人之前尚可说得通,得到尧的宠信以后,这理由就令人费解了。你想,被天子看中,那可是几辈子修来的阴德,一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那岂是牛羊、房产、娇妻、美妾可以比拟的,继母、弟弟又不是脑残,瞎老头也不智障,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在舜就要执掌天下时出此损招呢?如果没有人支持,他们敢吗?
史料上说,舜生活在“父顽、母嚣、弟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脾气暴烈,继母心术不正,弟弟骄傲自私,正因如此舜的高尚品行愈发显得突出,也正因如此尧才看中了这一家人作为考察的基础,秘密会见了他们,授权他们对舜加以“迫害”。
《史记·五帝本纪》说,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尧为了考察舜的德行,将两个女儿都嫁给舜,让九个儿子与其结交,以观察舜的为人处事,同时他还利用了瞎老头、继母、弟弟与舜的家庭矛盾,以观察舜处理家庭事务的能力,以此来验证四岳的推荐。这可是信史中的记载,其弟象后来也被封官也可作为佐证。
尧对舜的考察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从德能勤绩到家庭操守都是多种多样的,是严肃而残酷的,时间长达20年之久,上述考察只是开始,此后还将他放入山林,遇暴雨而不迷路,放逐历山开荒,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种地、打渔、制作各种器物等等,受到各种磨练,品行过关后,又让他接待宾客、参与朝政、总揽百官,锻炼他治理天下的才干,最后将天子之位禅让给舜。
当然,舜能够经得起如此艰巨的考验,用过硬的人格力量将“父顽、母嚣、弟傲”变成“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最终赢得尧及四岳的首肯,使人民臣服,其本身所具有的圣人品德是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故事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孝道的,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使用神话来教育人民,是远古时期非常有效的一种教民方法。不仅中国是这样,西方也是这样,古希腊神话很有名,圣经、古兰经中也有神话故事,影响也非常大。
2.汉文帝的故事
汉代第三个皇帝是汉文帝(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最初被封为代王。文帝的生母是薄太后。他即帝位后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亲自照顾,给母亲服用的汤药,他要没有亲口尝过就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期间重视德治,以仁孝之名闻天下。
汉文帝的故事是真实的有历史记载的皇帝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神话故事。皇帝以身作则,官吏定然仿效,官方形成以孝治天下的风气,百姓孝顺便是自然的了。
3.曾参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曾参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自己到山里砍柴。一次,曾参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儿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曾参于是接待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还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孔子的孝道思想开始具有明显的“移孝为忠”倾向。孔子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曾子则是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对父母的孝敬推演为对君主忠诚的集大成者,他把规范家庭内部关系的“孝”演变成了为政的“忠”,将孝道注入到政治生活之中。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意思是说:君子倡行孝道,具有忠君、重礼的用处,人臣忠奉其君为臣之根本。曾子又云:“孝子善事君”,即孝敬父母的人一定善于侍奉君主。由此可见,曾子将“孝道”与“忠君”联系起来,给家庭孝道文化打上了浓厚的“忠君”烙印。
曾参在孝道上,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者。曾参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前不久发射的量子通讯卫星。曾参母亲咬手指曾参感到心里疼的现象,是否可以解释为心灵感应现象。发射量子通讯卫星时,人民日报刊登了普及量子知识的一大篇文章,我从这篇文章中知道了孙悟空拔掉几根猴毛吹口气变成几个孙悟空的“量子重叠”现象,知道了千里万里之外两个东西同时有一种反应的“量子纠缠”现象,按我现在的理解,最亲的人在最危险的时候,不在其身边的亲人会有某种感觉,这种感觉各有不同,人们的这种“心灵感应”,应该是一种“量子纠缠”现象。
4.钱乙的故事
钱乙,字仲阳,北宋时期山东郓州人。父亲钱颢,擅长用针灸,然而嗜好饮酒,喜欢游玩。钱乙三岁时,有一天,父亲钱颢对钱乙说:谁让你妈死得早呢?今天是我们分别的日子,以后就见不着我了,就得靠你自己了。父亲给钱乙掏了几文钱,转身扬长而去。这位父亲不靠谱,没有托付任何人就走了。钱乙饿晕了,人们知道出事了,才通知了钱乙的姑姑。姑姑把钱乙接到家里抚养,并收他为养子,姑父吕医生是个好心人,教他学医,一块出去行医时,细心地姑父吕医生注意到,钱乙看不得小孩子受苦,就让他学习儿科。钱乙读书刻苦认真,成为名医。一天,钱乙喝酒喝多了,正在休息时,有人要他出诊,结果把他领到长公主的家里。长公主的女儿有病,御医们手忙脚乱,看不出个所以然。钱乙走到后,酒也醒了一些,认真看了看后,说是出疹子。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话。驸马爷是个武将,一看钱乙喝了酒,来给她的女儿看病,顿时大怒,让人把钱乙赶了出去。第二天,钱乙正在家里看书,有人进来了,他头都没有抬,问来人,疹子出来了吧?那人正是长公主家里的人,是来向他报告情况并表示感谢的。大家都很奇怪,说当时没有一点迹象,他怎么看出来是出疹子的呢?后来,这事儿就就被宋神宗知道了。宋神宗的儿子仪国公患抽风病,御医们看不好,让钱乙看,钱乙看后,用一把黄土,即灶心土,也就是炉灶锅底下的那块泥,把宋神宗儿子仪国公的病给治好了。大家可能都知道六味地黄丸吧,那就是钱乙发明创造的,我们今天的人们还在使用。姑姑去世前,把钱乙的身世告诉了他,钱乙嚎啕哭泣,决心去寻找父亲。钱乙有一个姐姐,他按照当时的礼俗代替父亲给姐姐办完出嫁后,开始出去寻找父亲。他父亲钱颢是隐藏了姓名,到东海去的。父亲钱颢会医术,好饮酒,喜欢游玩,行无定踪,非常难找。钱乙五、六次到海上找父亲。父亲钱颢在海上度日,二十多年不与家人来往,听说儿子来找,真是不敢相信。钱乙三十多岁时找到并认出了父亲。这就是当年抛弃自己的父亲呀!钱乙对父亲说,跟我回家养老吧?因为你是我爹呀。海上的路不好走,钱乙和父亲回到家里之后,乡亲们惊讶叹息,感慨激动,很多人为此流下眼泪,还有人赋诗赞颂这件事情。后来又过了七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钱乙侍奉姑父吕医生,就像侍奉亲生父亲一样,姑父没有儿子,姑父去世后,钱乙为他收敛安葬服丧,替他嫁了女儿,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按年节供奉祭奠。
钱乙的故事,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都应该,并且能够做的事情。
5.邓小平的故事
邓小平赡养继母夏伯根老人的故事。夏伯根老人,既不是邓小平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她1902年出生在渠江上的一个船工家庭,是一个真正的贫苦人家,田无一垄,地无一分,她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后,生下第三个女儿邓先群还不到一年,丈夫邓绍昌便去世了。
15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29年以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了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准备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让夏伯根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邓小平调到中央工作后,也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使夏伯根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夏伯根老人在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各方面,十分周全地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夏伯根老人同邓小平夫妇相依为命,熬过了艰难的岁月。当时他们三个人的年龄加在一起已经200岁以上。卓琳的身体不好,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也总是尽量多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儿子的负担。她趁邓小平夫妇去工厂劳动的时候,总是先把饭做好等着他们回来吃,不时帮助洗洗衣服,还为家里养了一些鸡。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为邓小平夫妇战胜艰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小平同志身为国家领导人,对继母关心备至,如同生母,几十年如一日,无愧一代伟人。
邓小平孝敬继母的故事,既有大,也有小,充分表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在孝道问题上的做法。从上行下效上来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孝道上能够做的,我们普通老百姓更应该能够做到。
6.孝男背母赏梨花的故事
2014年3月30日,魏县县委宣传部的茜秀臣和家人及亲友到万亩梨园赏花,他看到一名中年男子背着母亲徒步赏花,很是感动,于是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一张照片传到了网上。如此温暖人心的画面,引来众多网友赞誉,此照片被人称为“梨乡最美风景”,“孝男背母赏花”随即在网上走红。4月9日,记者了解到,画面中的男子是邯郸市复兴区国税局一名税管员。
我选择这个普通到连名字我们都不知道的人的故事在这里讲,是想表明这样一个思想,尽孝是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可以做的事情,问题在于我们心中有没有“孝道”二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尽“孝道”既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也不是会不会做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愿不愿做的问题!
三、孝道的知与行
知与行的问题,在哲学上,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之争,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是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一直没有定论的问题。“孝道”方面的知,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讲过了,在这一部分我们不讨论“孝道”上的知易行难或者知难行易的问题,只说说怎么行的问题。这一部分,我只讲我自己家里的事情。我和我的家人是如何做的。
1.我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我小时候,得到父亲的特别宠爱,原因是,在我们兄弟姊妹五个人中,我是最小的。最小的往往是父母最疼爱的。还有一个人也得到父亲的宠爱,他是父亲的长孙。我比我那大侄子大八岁。父亲经常说我们俩是他的“打心锤儿!”
因为父亲过于宠爱,我懂事很晚。十七八岁时,看到父亲背着粮食从生产队的打麦场里往家走,还不知道替老人家背。现在想起来这事儿,觉得那时的我,很没良心!更不用说什么尽孝道了。
父亲1981年去世,那时我还正上大学。因为家里穷,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现在想起来,还很心酸!父亲这一辈子,基本上没有享上我的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话,在我身上应验了!
我把在父亲身上留下的遗憾,转化成对母亲双倍的爱。大概是1997年,我正利用业余时间读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时候,星期六下午听完课,特别想回老家看老娘,骑上摩托就出发了。刚走到黄河大桥桥北,就下起雨了。好不容易上了黄河大堤,那土路一下雨,摩托真是不能骑了。我是向东走的,突然之间会来个180度大转弯,头朝西了。我不知道摔倒多少次,晚上十点多,终于满身污泥地到了家,见到了亲娘!喊一声“妈,我回来了!”一路的苦,全没了!老娘看到我那样子,又心疼,又高兴。娘在我心中的位置,最高!
然而,有些时候,我对娘没有尽到孝道。有一年春节前,母亲煤气中毒,差点要命。那天我们起草文件的同志都集中住在河南饭店,凌晨五点,我接到我爱人的电话,说老家来电话了,说老母亲煤气中毒,怕是不行了,要我立即回老家。我给我爱人说,我回不去,你和小胜回去看看吧,若不行了,丧事从简。那个小胜,就是我那大侄子,他当时也在郑州工作。我爱人和我大侄子两个人回去后,母亲已被送到县医院,他们看到母亲还有救,给我打电话。我说,若还有救,立即送省人民医院。他们这样做了,母亲住进了省人民医院,而我当时工作需要,必须到北京汇报工作,没有到医院看母亲,就去北京了。从北京回来后,才得以陪母亲。在母亲生命垂危,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他老人家身边,我能算孝子吗?我自己说,肯定不算!所以说,我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2.对母亲的真情,我这样表达
2008年5月,老母亲去世了,享年96岁。我当时跪在灵前,读了为母亲写的《灵前献辞》。表达了我内心对母亲无比热爱、无比崇敬的感情。
妈——我的亲娘!您走了,走得那样安详,坦然!在最后的日子里,您不吃不喝,不言不语,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等待孙子宽宽的考研结果!当您听到我对您说:“妈,我和宽宽看你来了,宽宽考上研究生了,保证能录取了!”这句话后,你松了那口气,安详、坦然、满意地走了。宽宽把元宝放在您的手心,紧紧握着您那逐渐变凉的手。我一遍又一遍抚摸您那慈祥的脸,还想再说上几句心里想说的话。大哥、大姐、二姐、小玉哥、小胜、学胜、小红,亲人们围在身边,都在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心和您交谈、为您送行。您在这样的氛围中离开了我们!不管儿子的心多热忱,孙子的手多有力,也拦不住您前往极乐世界的西行脚步!
妈,您走了,给我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妈,您若在天有灵,就听我把心里的话对您说完!!
妈,您给了我生命,您抚养我成人,您送我进学校,您教我如何做人!从记事到年过半百,您一直是我躲风避雨的港湾,我劳累了、我作难了、我失意了、我心烦了,只要一见到您,所有的不快,即刻烟消云散!
妈,您是我力量的源泉。从小学到中学,从本科到博士,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您一直是我前进动力的来源。在父亲去世后那最困难的时候,您省下每一分能够省下的钱,为的是供我把大学上完,当我接到您托人带到学校的由一毛、两毛钱凑成的二十多块钱时,我想像着这些钱来的有多么艰难!您曾经告诉我:“我把骨头挫成扣卖,也要让你把学上完!”妈,我在年已半百时拿到博士学位,就是为了实现您让我把学上完的心愿!
妈,您是我心灵的灯塔!您一直指引我向前,向前!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父亲一起为我们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用自己友好善良的言行,为我们营造了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我对您高山仰止,极力学习仿效。但为儿愚钝,直到如今没能学到真经,没有登上您早已登上的“心中只有他人没有自己”的仙山峰巅!我将在您灵光照耀下,用我整个的生命,来攀登这心灵的高山!
妈,您是我的保护神!您在世的时候,我是个孩子,不管长到多大,都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是被您时刻保护着的最小的小儿子!即便在您最后已经不能吃喝、不能动弹、甚至不能说话的时候,您的神智还是那样清醒,您在我心中还像泰山那样巍峨高大!
妈,老母亲!我们永远铭记您老人家的养育之恩!永远铭记您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永远铭记您老人家的高尚品德!
妈,您走后,那么多领导和贵宾前来吊唁,今天,这么多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来为您送行,我代表您老人家,代表我们已逝的先父,代表我们子女及家属,向大家表示深切的谢意。
伟大的母亲永垂不朽。
妈、我的亲娘,安息吧!
各位朋友,我是一个公务员,没有办法天天守在母亲身边尽孝道,只能借这个机会,表达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3.在尽孝道上,我们家的人都比我做得好
2016年省委主办的《党的生活》杂志第三期(上),发表了我悼念二姐的文章《二姐》。我在文章中说,二姐去世5年了,我一直想为她写点东西,但一直没有这个勇气。我兄弟姐妹5人,大哥、二哥、大姐都健在,唯独这个二姐,年龄不大的二姐,却去世了。二姐去世时,刚过60岁。她的去世,在我心中造成的打击,比老母亲去世都严重。因为老母亲去世时,已经96岁高龄,虽然感情上不可接受,但从理智上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我在这篇文章中说:我成家后,把母亲接到了郑州。没想到,后来大嫂去世,留下来5个孩子,大哥不会说话,母亲只好又回到老家照顾大哥家的孩子们。有一年春节前,母亲煤气中毒,差点没命。在郑州住院治疗后在我家住了几个月,后来发现老母亲糊涂了,生活不能自理,我们两口都上班,无法照顾她,只好把老母亲送到二姐家。我很多次去二姐家看望母亲,母亲糊涂到几乎认不出我。但是,经过二姐的精心照料,母亲竟然逐渐恢复健康了,脑子也不糊涂了。病好后老母亲又生活了十多年。我真真是打心眼里感激二姐,是二姐把我心中那几乎不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母亲直到去世前几天,脑子都是清楚的。二姐的女儿问:“我抱着的是谁?”老母亲竟然笑着叫出了“帅帅”的名字。那是老母亲的重外孙。在场的亲人都跟着一起笑了。
母亲重病期间,有几件事让我一直难以忘怀。一件事是,母亲后来卧床不起半年时间,在这半年时间里,母亲床边始终有人守着,大姐、二姐、二侄媳小红,大侄女喜荣、二侄女小景、三侄女妮娃,轮流值班,照顾无微不至。第二件事是,母亲后来干结,拉不下来,有一天,大侄子小胜看到他奶奶拉下来了,兴高采烈地端着便盆让他姑姑看!嘴里不停地说:“姑姑,你看!姑姑,你看!奶奶拉下来了!”不是真情,不是真孝,做不出这样的动作!三是老母亲在县城住院期间,我的外甥小北的妻子小罗,从郑州跑到县城侍候她姥姥一个星期。四是老母亲在县城住院期间,母亲的重孙建基,虽然年龄尚小,却用自己拣易拉罐卖的钱,给他的老祖奶奶买冰糕吃。不是真亲,不是真孝,尚不懂事的孩子哪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所以我说,在尽孝道上,我们家的人都比我做得好!
4.我能做的,只能是“上网和爹娘说心里话”
2012年11月,因工作需要,我用“黄河野人”的网名发表一篇题为《十月一,上网和爹娘说心里话》的博文,当时被很多网站和网友转发。现摘录如下:
后天是农历十月一,在老家习俗中是上坟的日子。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不能按时上坟给已经去世的父母送纸钱。老家的习俗很宽容,不能按时的可以改个日子。原则规定是:“早清明,晚十月一。”就是说,清明上坟,可以提前,十月一上坟,可以错后。
有一年,我因为十月一上坟太晚,在老家受到二侄媳的批评。她真诚地说,那个世界也是有秩序的。节日过后,爷爷奶奶就休息了,你再去上坟烧纸、放鞭炮,就惊扰他们了。你好心办坏事,爷爷奶奶会不高兴的。我虚心接受了二侄媳的批评。
党中央、国务院也许是考虑到阴阳两界的和谐关系,考虑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考虑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从2008年开始,全国在清明、端午、仲秋这些重要的民俗节日放假一天,让人们上坟扫墓、走亲串友,增进友谊友情,增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和政府办人民真正需要的事情,人民打心眼里欢迎!
因为清明节放假,我没有再为此挨过老家亲人的批评。今年清明节回家上坟时,听到几件让我高兴的事:一是,二侄媳告诉我,她看了我的微博,还是我的粉丝。我又惊又喜!我这个“黄河野人”,老家亲人也接受了,还表示真诚欢迎!二是,当农民的大哥有养老金了,一个月60元,是国家发的。三是,大哥的小孙子建基专程带他去县城洗澡、搓背,让他享受现代文明!二侄媳对我说这件事时很激动,也很幸福。她当时问建基,你爷爷不会说话(说明:我大哥是小时候因病致聋致哑的),怎么让人家给他搓?建基说:“爷爷不会说话,我也不会说?我替爷爷说!”
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爹娘最亲的是大哥和我这个小儿子,最操大哥的心,原因就是他不会说话。1988年大嫂去世,留下五个未成年的孩子,不会说话的大哥,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我父亲1981年去世,我82年大学毕业,成家后把母亲接到了郑州,户口迁到了郑州。在郑州已经生活了五年的母亲,为了我的大哥,为了他那五个未成年的孩子,毅然决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农村老家了。老母亲又拉扯大了大哥的五个孩子,他们都成了家,有了孩子。大哥的大孙子(他的大儿子的孩子)已出国留学,小孙子(他的二儿子的孩子)今年已考上大学,这些让人高兴的消息,老母亲听到一定会开心的。我的大哥,这个最让老母亲放心不下的人,如今不仅家里人对他照顾得好,国家还给发养老金!老母亲,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说说上坟这件事吧。我小时候,曾问过母亲,人们为什么要上坟?母亲的回答是:“上坟是让活着的人看的。谁家坟上有纸灰,说明这家还有后人,没有纸灰,说明这家没后人了。上坟放鞭炮,也是这个意思。”在我的记忆中,不同时期上坟有不同的感受。小时候跟大人上坟,只觉得好玩,因为坟里埋的人我一个都没见过,没有概念,没有痛苦,也没有思念。长大一点的时候,大爷和大大(我们那对大伯大妈的称呼)相继去世,他们亲我,冬日的阳光下,我经常偎在头发全白的老大大身边,看她捻丝,吃她捻丝中剥出来的香香的蚕蛹。再上坟时,就有了一点思念他们的感觉,大多想起的,恐怕还是那香香的蚕蛹。再后来,父亲去世,上坟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母亲去世后,上坟的感觉就更深了,有时候可能会长跪不起。但是,细想想,我上坟时,很少说话,好像除了说:“爹、娘,我来看你们啦,给你们送钱啦,给你们磕头啦!”之外,什么话都没有说过。整个上坟的过程,是在路上奔跑的过程,在坟里的时间,很短。那情景,除了呆呆的烧纸、磕头外,几乎什么都没有。这个行为,其结果似乎仅仅是完成了母亲所说的“让人们知道有后人”的任务。
今天,我有点别出心裁,想在网上和爹娘说说心里话。这个行为,也许有点小小的破格,打破了老家“晚十月一”的规矩。但是,我想,我那通情达理的父母,是不会因此而吵我的。
大哥家的事说过了,说说二哥家的事。二哥的二女儿结婚了,找的是她的研究生同学,今年生了个女儿,长得很好看。
大哥、二哥家的事说完了,说说大姐家的。大姐心宽体胖,都四世同堂了,居然没有白头发,我真羡慕她。她的女儿小燕有孙子了。这个孩子该给我的爹娘叫什么呢?我当初没有问过母亲这个问题,估计她现在也不想回答我了。大姐的儿子小北,自己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他的两儿子今年却考上大学了。
1981年父亲去世时,我们家有一个人正上大学。2008年母亲去世时,我们家有一个博士,三个硕士。现在,2012年11月12日,我们家已经有一个博士,四个硕士,三个在读的大学生。我自己也有一个好消息给爹娘说,我翻译的《西方哲学经典》(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最近就要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爹娘在上,您二老听到这些消息,会不高兴吗?
用母亲的话说,上坟是为了给活人看。我们村的人,附近村的人,从我们家坟前过的时候,可能会看到我上坟了,烧纸了,放鞭炮了。但是,这个几率太小了,看到的人太少了。很多时候是,整个上坟过程,没有一个人从我家坟前路过。我今天大张旗鼓地在网上和爹娘说心里话,一旦发表,至少我的十万粉丝会看到的。我觉得,这个影响,比我花一天时间跑回家,在坟头上烧几张纸,放一挂鞭炮不知要大多少倍。父母在上,儿子这样做,您二老接受吗?
文章到此结束。文章说的全是我自己家里的事情,但当时却起到了很好的网上舆论引导的作用。而当时,没有人知道这是引导舆论的文章。
在尽孝道上,难道我只能作“网上和爹娘说心里话”的事情吗?对于我来说,父母已经去世多年,我已经没有办法为父母尽孝道了!
恳请各位在座的朋友,恳请电视机前的观众,网上的网友,如果你的父母、祖父祖母还健在,请抓紧时间尽孝吧,别像我一样,“子欲养而亲不待”,徒留遗憾,徒留悲伤!各位朋友,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尽我们的所能,为我们的亲人尽孝道吧! (本文为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企业观察报》、《魅力中国》杂志首发,欢迎转载)
作者简介:刘国明(1955.10—)男,汉族,河南原阳人,哲学博士。曾任河南日报记者、河南省委《党的生活》杂志编辑、淇县人民政府县长助理、鹤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鹤壁市淇滨开发区经济技术发展总公司总经理、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委宣传部网络宣传处处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等职,兼任郑州大学法学院法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已退休。截止目前,单独完成并已经发表的译著和著述总字数已逾420万字。
   


来源链接: http://www.zmdnews.cn/showinfo-79-389390-0.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01:48 , Processed in 0.12965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