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36|回复: 0

走读河源|塘心村——壹修堂晚清岭南客家民居活标本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9 17: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村落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人类在这个载体中孕育、生存、长大,开枝散叶,延绵不绝。
河源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文化热土,特别是古村落文化资源很丰富,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今天发布君带大家走进河源东源县塘心村,看看这里的古村落文化。
史 记
塘心村位于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村里有十几个姓氏,但以陈姓为主,他们早在明代就从中原迁居此地,并在此繁衍生息。
塘心村早期村民多从河南、江西迁来,马姓、何姓亦多。当时村里人大约有100多人。到了清朝中期,又有一部分人从福建一带迁入,整个村子人口增加到500人。

目前,全村居住387户人家,总人口1750人,常住人口中1300人。
塘心村村民数百年来一直以农耕生活为主,有水田900亩,山坡地2000亩,鱼塘100多亩,水库50多亩,改革开放后青壮年多于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专 家 说
古村落保护要避免好心办坏事
2007年年底,壹修堂曾重修过。塘心村村民自发保护古建筑的行为,让作为一个从事传统建筑研究与教学的我感到欣慰。这样的行为应该肯定和表彰。但是村民并不专业的保护,有时却是好心办了坏事。
塘心村壹修堂陈氏家族的族人,当时要保护屋里的牌匾和木雕,因为年代久远,上面积了很多灰尘,于是用洗洁精来清洗,洗过之后,这些精致的木雕全部变了颜色,这实际上就是好心办坏事。就怎样进行古建筑的保护?要避免出现保护性的破坏,媒体要加强宣传,政府需加强引导,形成媒体、专家、村民相结合的共同机制,效果才会好。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多方参与的保护方式。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一定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比如一些精美的图案,可以先画下来,经过专家的指导,古村落建筑的保护就不会走弯路。
这方面,媒体要多加宣传。古建筑修缮保护,与加强城市、农村形象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形象建设的内涵是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要让人们看得到、摸得着,有一种形象的联想,就有更深的体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
史迹
从壹修堂管窥 清代人的生活
塘心村的天气,自古以来,都是不错的。
亚热带季风气候,让这里有着丰沛的年降水量,光照充足,温暖而潮湿。丘陵山地,让这里有葱茏的树木,小溪河涌遍布,土地肥沃,堪称丰足的鱼米之乡。
在这里,陈氏族人建起了许多房子,保留至今的,有壹修堂、下新屋、老屋、楼下屋、两阁楼、官厅屋、塘太屋、塘美屋、老黄屋和肖屋,和陈氏、邹氏、李氏等宗祠,多饰以精心雕画的壁画、木雕、石雕、灰塑。
站在高处看这些古宅,栉比鳞次,乌瓦青墙,煞是好看。
这些古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壹修堂。

壹修堂的建造,前后花费了大约6年时间,中间有两年停建。同治二年始建,后停建两年,同治八年(1869年)全面竣工。
壹修堂集私塾、粮食加工厂、厕所、碉楼、戏楼和古水井于一体,是防御系统最全面的古建筑,堪称岭南客家古民居的代表作。因此,从壹修堂里,我们可以窥见清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壹修堂建造者的故事
清同治二年,一座塘心村最为豪华的建筑开始动工兴建,这就是陈氏壹修堂。
正在走来走去监工的,是七品巡官陈亚石,不过一般都是长辈才叫他这乳名儿,他的大名是佐卿。
佐卿是个大木材商,在道光年间曾考中过秀才。他做人很灵活,经济头脑发达,结交了一些朋友。这些朋友里面,有几个是东江最大的木材商,有叶潭、黄村、康禾、曾田等地的,现东源上半县的木材商,都是他经营木材的货源。
这样来来往往的,亚石积攒起不少银钱。
陈氏族人说,惠州府的高官当年在龙川剿匪时,亚石曾慷慨地资助其粮食及钱财,后来佐卿与高官成了朋友。
清代时候,有钱人家通常会捐一些科举功名或捐些官衔,像《红楼梦》里说到,秦可卿死后,贾珍为秦可卿葬礼上风光,给贾蓉买官“龙禁尉”,已死的秦可卿便成了五品诰命夫人,既富且贵。
佐卿当年,也给惠州府捐了100两银子,在那个惠州府高官友人的帮助下,捐了个七品官衔。
后来,由众商人推选,佐卿成为蓝口一带的商会会长,同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遇有水灾,都牵头筹款,救济灾民。
壹修堂的建造,前后花费了大约6年时间,中间有两年停建。同治二年始建,后停建两年,同治八年(1869年)全面竣工。建好壹修堂的这一年,正好是最后一支使用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的时候。
因为天下仍是不太平,地方上也有不少匪徒作乱,壹修堂和其他许多围龙屋一样,都建有碉楼,而且,还设有专门的习武场。
只是,这个习武场在不久后的光绪年间被失火烧毁了。
发现尘封的巨“福”
河源古村落文化行报道组一行人来到塘心村的时候,塘心村民早就在壹修堂摆下两排数桌的果子、花生和香茶来招待我们了。
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我们穿过弥漫的青烟,和村民一起,在壹修堂的中厅坐下。孩子们则撒着欢儿四处跑,有的羞涩地悄悄地挪近桌子,拿了记者“借花献佛”给的果子飞快跑开。
这个清朝古村,仍具活力。
经过150多年,壹修堂依旧保存完好,屋中雕刻、壁画、书法,俱都保存如新。这令东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很感讶异,“经历了几个朝代,其屋宇尚保存雕龙刻凤,壁画鲜艳、字迹刚劲、实属罕见。尤其是经历‘文革’,还能幸免于铲削,确是奇迹”!他们认为,这也是该屋的子孙保护古宅的强硬意识的表现。
走进壹修堂的下厅,即可见屏门上一块贴金门匾,匾上有四字:渊渟鹄峙。
“渊渟鹄峙”:一般作渊渟岳峙,主要形容人的品德深沉如渊水,巍然如高山,此处4字,是将“渊渟岳峙”、“鹄峙鸾停”各取其义放于一处,勉励子孙要修德,德修得好,人的姿容仪态也自然如鸿鹄、鸾凤一样优美。
这样劝勉子孙的匾额,在壹修堂处处可见。“渊渟鹄峙”,背后的匾,便是“有容乃大”四字。
另外一处匾额,是教子孙生活节俭的:“量入为出。”
我们去到的时候,陈氏族人发现二门背后的屋瓦下还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巨大“福”字,他们赶紧叫人拿来长梯,登上去,拂去灰尘,一看,原来是个墨底彩画的“福”字,福字的笔画上都是仙鹤、蝙蝠、祥云,鹤喙衔来尺幅报喜,上面写有“一品”、“状元及第”等字样,体现出屋主人对子孙殷切的期待。
这种大“福”字,在东源地区的古宅中较为常见。

壹修堂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屋里精美、富丽的雕刻。陈佐卿第七代孙陈子治说,这些雕刻,请的都是潮汕的画匠、雕刻师,“雕刻的时间,还比做屋的时间长呢”。
陈家人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雕刻,和广州陈家祠的雕刻,是同一批师傅做的。”
一位陈家年轻人还记得大人和他们说过当年上厅的神衾那令人惊叹的雕工。 “有二龙二凤,中间一颗珠子。过年放鞭炮时,那珠子还会震动起来。”但这只是他从大人嘴里听说的了,“现在这东西已没有了,‘文革’时毁了”。
壹修堂的木料亦可谓上乘,整栋楼的木料都未出现过虫蚁。
有两个村民还拿了块不知道从哪里脱落的木雕来给记者看,拿在手上,东西并不很大,却沉甸甸的,上面雕着花瓶、果盆、木架子,雕刻技法圆熟,寻了半天,没找着半个虫眼。
东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做普查资料时,对壹修堂的雕刻也是赞誉有加:
“壹修堂主要采用‘三雕一塑一彩’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手法,木雕楼刻贴金艺术。质地上乘,选料精细,手工精良;集五华石匠、兴宁名画工、省内书法名家的杰作于一体,将整栋屋设计装饰得美轮美奂。”
除了木雕,壹修堂还大量采用石雕、灰塑、壁画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整个宗祠建筑群庄重大气,又不失古朴典雅。
壹修堂简历
壹修堂的墙上,除了建屋时画上的鲜艳如新的牡丹蝴蝶图、麒麟嬉戏图以及一些墨字外,还有后人留下的“墨宝”,或说“涂鸦”,仿佛各个时代留下的烙印:有清朝工匠的丹青墨宝,有民国时的驻军番号,有大革命游击队的豪言壮语,有“大跃进”时期的宣传巨幅画像,有“文革”期间的“忠”字海洋,还有一些现在小孩子写的谁与谁结分(婚)的字样。
陈佐卿于同治八年建好壹修堂后,一家人在此繁衍生息,日子倒也过得和和美美。
建好壹修堂后,陈家人在这里住了五代(大约100年)。第五代后,人口多了很多,搬出去了。
根据东源县文联提供的材料,1946年起,坐东向西,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壹修堂,就不再单纯是陈氏族人的家庭生活之所了。壹修堂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大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1946年,由陈惠华组建塘心小学学校校址;
1946年,为洪水接收灾民主要地点;
1947年春,国民党一九六师师指挥部在壹修堂设立;
1948年春,国民党伪保第十三团在壹修堂驻地;
1949年春,东江游击队第二营三连在壹修堂驻地;
1956年,为“文化大革命”塘心总部,并将文物(神龛、先祖画像)等等摧毁破坏;
1958年,成为人民公社二营营部;
1958年冬至1960年,为人民公社塘心大食堂、会议中心、电影院剧场……
再后来,这里依然住回了壹修堂主人陈亚石的后人,现在,这屋里年纪最长者,是快70岁的陈子治,是亚石的第七代孙。
壹修堂里的清朝生活
壹修堂的整个布局,是蝴蝶形,建筑用材较多采用花岗岩和青砖及泥砖。
走进壹修堂的侧门,首先就看到对面一个木戏台,上面的门是活动的,有戏班演出时,门可以拆下,平时是关上的。
“你小时候在这里看过戏么?”记者问陈子治,和几个年长的婆婆。
他们一致摇头:“没有。”
他们能记事的时候,也应该是上世纪40年代了,正是战火纷飞之时。
看着这个至少七八十年没有演过戏的戏台,陈子治看着戏台下宽阔的地坪,神往地说:“多少年前,我家先祖在这里宴请宾客,摆戏台,这里应该是坐满了人的。”
一片热闹声气中,看着中厅的漂亮的木屏风,陈子治忽然想起小时见过的一对高大瓷瓶来。
“当年陈家还有两个大花瓶,”陈子治比划着,“大概有80厘米长,10多厘米宽,是明朝的东西,过年的时候就搬出来放在中厅,插上桃花,以添喜庆。”
“但是呢,这两个大瓶子,有一个是真的,有一个是假的。”陈子治说,有点神秘,“真的那个,桃花插上去,可插一个月,花期能保持这么长!而假的那个呢,只10多天,花就谢了。”
可惜这对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古花瓶,后来被梅州五华来的“收买佬”收走了。
陈子治还见过陈家娶新娘的花轿,和“老公白”陈佐卿的官帽,“那官帽,和电视里演的一样的,有花翎。”陈子治说,“好多宝贝,没能保护好啊。”这些东西,不是在“破四旧”、“文革”里被毁了,就是自家保存不善,他摇着头说,“要是保存到现在,啧……”
现在陈子治家里只保留了一张酸枝木的椅子。
“小时候我们不小心把烟火弄在上面,都会自己熄的,螺丝也钻不进去。”他再不肯把这椅子轻易示人了。
壹修堂外横屋是陈氏族人私塾,叫博雅斋。藏书阁、老师的住房,都已全塌了,废墟上,只有白蝴蝶翩翩飞过。“以前有一排排的书,这里可住十人八人。来读书的,都是本屋的子孙。”陈子治说。
博雅斋里还有两个匾,一个写着“时还”,一个是“下学上达”,均是勉励学童好好学习,务求通达的。匾两边的木雕,虽然蒙尘极厚,仍能看出其雕刻的美和好。
壹修堂内横屋是粮食加工厂,现在还有当时的一些石器留在原处。
碉楼在粮食加工厂横屋后段,四周墙身镶嵌有花岗岩射击孔。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林济说,炮楼上的船脊,可以看出是受海洋文化影响的。
主体建筑后面有半围式花胎,花胎外框有1米高夯土护墙,花胎三级由低到高向外延伸,地面铺设三合土,镶嵌鹅卵石,镶有八卦风水图案和花岗岩球状风水龙眼等。
壹修堂不远处有一口河源不常见的三眼井。

据说,所谓“三眼井”是利用地下喷涌出的泉水源,依照地势高差修建成三级水潭,并对3个水潭的功能与用途进行严格区分。
陈子治说,以前喝的水,都是从这三眼井里面打上来的,他和附近的村民都认为,这个三眼井,是“三星拱照”的意思,井口细,人们打水的时候就不用怕会掉进去。“我从来也没听说过这井里掉进过谁去。”
三眼井的清洁,主要靠村里七八岁的小孩,年年轮流下井。那井眼甚是细小,眼测,只能让四五岁的小孩子进去,“只能是七八岁的瘦孩子,用绳子绑着,尽量缩肩,才下得井里去。”陈子治说。
随着时代变迁,地下井已经不足让人放心饮用。2008年,塘心村引进外出乡贤回乡合股投资建设饮水工程,村民们用上了安全的水。
供稿 | 河源日报
作者 | 凌丽 王春雨  冯晓铭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MwNzY2MA==&idx=5&mid=401716282&sn=12dcc9523636d1c54152b791884be2bf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04:43 , Processed in 0.1172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