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31 09:48:25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张胜友,1948年生于福建永定。历任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有散文及报告文学集15部,撰写电影、电视政论片30余部。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电影、电视星光奖、最佳纪录片奖等20多项大奖。被推选为“新中国60年优秀出版人物”,《纽约时报》称誉其为“引发中国出版业革命第一人”。
五月的鹭岛,阳光里透着活力与热情,习习海风穿过环岛路拂面而来。本报副刊编辑借在厦门参加第十三届“红土地·蓝海洋”文学笔会的机会,专访了应邀出席该笔会的著名作家张胜友。曾创作过《石狮之谜》、《泉州与海》等多部泉州题材作品的张胜友,谈起正在热播的《闽商》,谈起文学,谈起泉州,兴致甚浓。
推介新作《闽商》:展示泉州文化名片
近日,在央视和福建省各频道热播的大型历史文献片《闽商》,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该片总撰稿人之一的张胜友说,片中涉及的泉州章节是全片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也是贯穿全片的一条主线。
《闽商》是第三届世界闽商大会的献礼片,以人类文明史进程的全新视角,首次全景式地对闽商的起源发展、经商故事、为商之道、商业精神及闽商在当今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贡献等进行了生动深入的挖掘和阐述。专家们认为,《闽商》在有限的篇幅中,既将视野深入到历史的深处,也将目光投向世界的范围,集“史、诗、情”于一体,是一部专注于福建商人奋斗史、发展史的激情叙述片,具有史诗品格与深邃的文化底蕴。
张胜友介绍,闽人最早融入海洋文明是福建的荣耀。的确,在片中,不管是许世吟娥的故事,抑或作为阿拉伯人后裔的泉州丁、蒲、郭三大姓氏的故事,还有那些下南洋的闽南人,都在说明,世界如何迎来华夏,华夏如何走向世界,直至元代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口。
民族英雄、泉州南安人郑成功英勇抗敌、一心报国的大义之举,不仅仅是闽商精神的折射,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片中,郑成功 “海洋商人”的形象得以丰满,郑氏家族“通洋裕国”的策略因此被观众所熟知。第五集《融通天下》的开篇画面,便是泉州东海镇蟳埔渔村的云麓花园。该集有闽南独特的蚝壳厝在不经意间为后人留下祖先拓海贸易的物证,有别具风情的蟳埔女头上的簪花围习俗证明的阿拉伯文化的遗存,有泉州南音浓缩的世界不同文明分享与互动的精彩结晶,有泉州商人对宗教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贡献,有李贽将理财、经商提升到平治天下的高度等等泉州篇章。而现今的泉州籍闽商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他们诚信爱国,在创立品牌、营销宣传方面,显示了更胜人一筹的水平。北京奥运会上,安踏、匹克、鸿星尔克、特步等品牌,皆出自泉州新闽商之手。这些泉州元素,都是片中的亮点。
张胜友说,近几年,有关泉州题材的一些影视剧,观众都耳熟能详。比如2005年的《一轮明月》、2006年的《施琅大将军》、2009年的《郑和下西洋》等,都是以泉州地域、人物、历史文化为题材的优秀剧目,它们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也将泉州历史文化风貌传播到全国乃至海外。
品评文学市场:“大文学”引领书市新潮
每天都要花时间上网的张胜友坦言,以前只有纸介媒体,后来出现了广播、电视,现在又出现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手机文学,这是人类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家们要与时俱进地树立大文学概念,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紧跟时代,富有生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自娱自乐,就与市场无缘了。
张胜友认为网络文学门槛低,给大众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文学创作空间,也更易于挖掘文学创作人才。他自己一直关注网络文学,也像个“粉丝”一样,每天晚上等待网络写手的作品更新,如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不要将我遗忘》,他就是每晚坚持上网连续看下来的,并推荐给了许多文学圈的朋友。可以说,网络文学中还是有一些精彩作品的,它们中的一部分作品占据了目前的图书市场。
张胜友说自己看网络作品,是以文学的、作家的眼光来看的。尽管网络文学、网络写手盛行,但从整体来看,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还是由传统文学作家创作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样,我们也看到,精品文学的市场潜力还是巨大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和贾平凹的《秦腔》等,这些图书的发行量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册。还有余秋雨的散文集《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发行量均突破60万册。
当然,为寻找新的读者群,作家们也开始运用网络媒体造势。2006年、2007年风云突起的博客写作,不仅让很多的网络文学青年迷恋,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名作家的参与,他们的博文结集成书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也十分畅销。
至于青春文学类的畅销书,张胜友觉得,这类图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阅读群体比较广泛。作家郭敬明、韩寒本身就是处于青春成长阶段,由他们来表现这个时期的故事,读者会感觉更真实、更亲切。所以,青春文学类图书一直长盛不衰。但一切畅销图书都应该经得起历史、时间和读者的品评,才能称得上精品。
寄望泉州作家:从改革开放前沿区域下笔
作为福建籍作家,张胜友对福建乃至泉州文学一直十分关注。他认为,泉州作为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城,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传统的高甲戏、梨园戏等戏曲文化,为泉州作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创作素材与土壤。
泉州的文学创作一直比较活跃,也涌现出不少文学名家:小说创作方面有五六十年代的司马文森,七八十年代的陆昭环,八九十年代的许谋清、朱文等,诗歌创作方面则以蔡其矫、舒婷为领军人物,散文创作方面更是成果丰硕,在全国文坛具有一定影响。总的来说,泉州文学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但仍较中规中矩,大手笔、大制作、出奇制胜的作品较少。
在张胜友看来,现在的时代处于大变革时代,而身处闽南改革开放区的泉州作家有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因为,改革开放是一场充满挑战性的社会运动,每天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创作素材。
文学即人学,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关注老百姓现实生活的作品,是肯定有销路的。如张平的《抉择》、《国家干部》,周梅森的《绝对权力》、《国家公诉》,发行量都是几十万册,拍成电视剧后也都是热播剧。陆天明的《省委书记》、《苍天在上》、《命运》等作品,从小说到电视剧都是畅销和热播的。张胜友说:“这些图书都是关注现实、关注变革、关注社会的,跟广大读者在情感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作为作家,我们虽然不能站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去冲锋陷阵,但我们可以用手中的笔为改革呐喊助阵,扫除障碍。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多少年来,张胜友一直秉持着一种信念,坚信大变革时代必定会出大作家、大作品。他也坚信泉州作家群完全可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闽南经济开放区这块热土上大有作为。
张胜友一再强调,泉州作家应该从研究自身所处的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入手,登高望远,细心观察整个社会转型,悉心体验蕴含其中的催人奋进的律动。大时代呼唤深刻表现社会本质的精品,关键在于作家们能不能把握时代,思考现实,升华思想。所以泉州作家不应该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而应胸有改革情怀,描摹时代风云,以丰富的文学样式多推精品,写出无愧于大时代的大作品。
□吴芸/文 张卫/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