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97|回复: 0

《蕉窗夜雨》赏析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9-26 14: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蕉窗夜雨》赏析
  汉乐“串调”软弦曲子。我的理解:第一段节奏较缓,突出“夜”字。第二段开头稍微紧张,为风雨欲来作铺垫,然后节奏渐渐加快并作由虚向实处理,仿佛乌云逐渐密布并接近。下来一段速度、力度加强,表现“雨”字。最后一段高音按滑力求轻巧跳跃,表现夜雨轻打芭蕉,雨滴从蕉叶滴落的情景。曲子最后在宁静与清新的气氛中结束。
  《蕉窗夜雨》是我国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
  客家筝曲的形成,源于公元4世纪左右,当时中原地区人口南迁,“音乐随人”,于是中原的古筝艺术被带到了广州客家地区。经过历年来与当地人民的文化、语言、习俗等的融合,形成了既保留中州古乐庄严肃穆的余韵,又富有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的独特风格。《蕉窗夜雨》是以客家“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成),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发展、提炼而形成的古筝独奏曲。20  世纪30年代,经过客家筝曲大家何育斋先生来上海传艺,以及50、60年代,被誉为客家筝派代表的罗九香先生(何育斋的高足)在北方艺术院校的进一步推广,使《蕉窗夜雨》成为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专业教学及国内外舞台上的重要独奏曲目。国内外出版的不少古筝独奏专辑录音盒带以及唱片、激光唱片都选录了《蕉窗夜雨》一曲。
  《蕉窗夜雨》古朴、典雅、流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酷如一副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充满了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蕉窗夜雨》的作者已无从考证。据传此曲源于宋代,是描绘旅居他乡的伊人在万籁俱静、夜色深沉中,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声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全宋词》中所写的《浣溪沙》:“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沙窗外有芭蕉。”可说是此曲的最好的注释。
  《蕉窗夜雨》全曲只有三十四小节。经过已故客家筝艺大家罗九香先生对客家筝曲的精深研究,对调骨(旋律骨干音)加以变化,由抑、扬、顿、挫的最佳布局以及速度的徐疾转折的独特安排,将全曲反复五遍演奏,使其成为古筝曲目的一代绝响。
  《蕉窗夜雨》第一、第二遍采用较为自由的4/4拍的慢板。缓慢、平和而雅致,重在抒情。右手弹奏出的浑厚、多变的音色与左手吟、揉、滑、按等技巧的结合运用,精美而美妙,并以旋律骨干音“添字”和“延续滑音”的手法加以充实。精确地表现了“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的思乡之情,诱发听众联想的意境。
  自第三遍起速度开始加快,转入2/4拍节奏。旋律下降到低音区,而旋律骨干音则连续采用切分节奏加以变奏。浑厚浓重、铿锵有力的主音、下属音和属音,配以勾指技法形成的和弦低音与富有动力的旋律浑然一体,有雷声阵阵之感。
  第四遍旋律移向中音区。骨干音连续扫弦“加花”的技法来装饰。由于加花的音符不超过四个音,其古朴典雅的音色与前两段的慢板保持了风格上的统一,完美地描绘了秋雨绵绵,“碧沙窗外有芭蕉”的诗情画意。
  第五遍的速度更快,旋律在高音区上弹奏。旋律骨干音发展到中指勾指技法起板,先勾后托的八度大跳进一步发展为有板无眼的“板后音”(切分)。突出了后半拍,使曲调洒脱飘逸,清丽明亮,旋律更加充实。虽然力度较三、四遍时为弱,但却将全曲推向高潮。雨打蕉叶声尤如珠落玉盘。特别是结尾的最后两个音以八度附点的大跳结束在商音上,给人以雨声停息,夜色朦胧的宁静之意,虽曲终而余韵悠然。
  《蕉窗夜雨》充分利用了古筝较宽广的音区,巧妙地以旋法变奏等技法使旋律具有多声部的立体感,既发挥了古筝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点,又使旋律更加充实和丰满。罗九香先生以不张扬、不吵闹、不取宠的大师风采弹奏此曲,虽然全曲重复了五遍,但却没有重复、冗长的感觉。这正是我国传统古典音乐的特点之一,也是《蕉窗夜雨》使人百听不厌的奥秘。

            


来源链接: http://www.3lian.com/zl/2014/12-09/262849.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5-1-3 12:27 , Processed in 0.1435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