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印象杭川 于 2016-8-8 15:37 编辑
《院田 · 舒婷 · 诗意》
今年三月初,我随友人前往太拔镇院田村瞻观了当代著名朦胧派诗人舒婷当年的知青旧居。一条清亮的小溪——儒溪,从宁静的村中穿过,小溪的两侧便是有几百年历史古朴典雅的古民居群。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一个叫做“迪吉于斯”的院落,这座古屋便是舒婷插队在院田当知青时的居住处。“迪吉”,典出《书·大禹谟》,表示吉祥、安好。是的,住在这里是多么地吉祥安好啊。此名甚是通灵,以至后来插队至此的舒婷也受惠于此,其诗歌从这里孕育、起步,后来成为朦胧诗的一代“女皇”。
踏入敞亮的厅堂,其两侧展有舒婷当年的知青旧照和近期在此活动的剪影。在知青旧照前我伫立凝视。照片中的她清纯秀美,透出青春的亮丽和聪慧的目光,如再细看,那知青岁月的生活使得这张风华正茂的脸庞似乎又挂着淡淡的怅意和深深的沉吟。
往厅堂过西侧门顺走廊上木梯,一间十余平米的阁房跃入我的眼帘:室内光线微暗几许局促,朝南开着带有客家风格上呈圆月下分竖栏雅美的双扇木质小轩窗,轩窗外数株伸长着粗大的浓叶枇杷标显其盎然生机。遥想当年这里的摆设一定是简陋至极,窄桌小椅,一张便床,几件家当,一摞书籍。就是这仄陋的房间,劳作一天的舒婷在煤油灯下,翻阅书籍,凝神思考。她在思考人生,思考艺术,思考未来。在思考中她心中回荡着万般潮水,或是巨浪连天,或是清波泛滟,或是月影澄静。思索和情怀便从笔尖端下不断流泻出一篇篇隽美的诗句,其中著名诗作《寄杭城》就是在这里创作的,那是1971年5月,时年的她才19岁。从此,这间阁房走出了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致大海》、《啊,母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一篇篇名作相继问世。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诵咏她那篇《致——》的诗句:“我是火/我举起我的旗子/引来春天的风/叫醒热烈响应的每一株草/如果我熄灭了/血色的花便代替我/升上你高高、高高的树梢”以激励我前行的人生。是啊,她的诗作给人以美好,给人以沉思,给人以坚毅,给人以希望,不仅是她自己心灵的真实写照,更是反映了她那一代人深层次的集体心理——那一代人的理想和追求,那一代人的胸臆和情感。她的诗作气息浪漫,意象突出,沉郁隽永,影响着当代人,也将影响着后来人。
离开阁房,走出古屋,满眼蓝天丽日,花草争妍。小溪流淌着岁月,老树守望着村落,一阵初春的暖风迎面吹拂,不远处的竹林随风低语呢喃,它在絮叨,絮叨先祖留下的荣光,絮叨诗人带来浓浓的春意,絮叨这里人们美好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