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93|回复: 0

建客家文化博物馆留住乡愁的根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4-25 16: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4-17 08:59 来源:绵阳日报

在三台县石安镇德胜村的茫茫丘陵之间,绿树修竹掩映着一处连片的小青瓦房,这是当地蓝姓村民的祖屋。错落有致、古朴清幽的院落,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隐藏着一段令人心酸又倍感自豪的家族史,也隐藏着客家文化辗转迁移的历史。

如今,蓝家大院已被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蓝氏族人自发筹资数十万元,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帮扶指导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正在修复大院。修复之后,将建成客家文化博物馆,打造成一处乡村旅游的亮点。

□左启刘继华本报记者安峥实习记者王红梅文/图

酷似“土楼”客家文化的代表建筑

福建的土楼建筑全国有名,其中,龙岩市湖坑镇洪坑村的“福裕楼”以三进三出12个四合院的精巧结构,让人啧啧称赞。然而,就在我市三台县石安镇德胜村,在长满翠柏修竹的小山脚下,隐藏着一处泥墙青瓦的院落,与“福裕楼”风格相近,规模更大,设计更加精美,保留十分完整的“土楼”——蓝家大院。

面积千余平方米的蓝家大院,因结构酷似福建土楼,被文物专家认定为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于201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客家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礼仪空间(祠堂)和居住空间(住房)的紧密结合。

蓝家大院以祠堂为核心,居室分列两边。祠堂不仅继承香火,还赡养孤寡老人,解养老之忧,作为团结族人的精神支柱,以家训教育子女。一位老人回忆,有一次一个小孩小偷小摸,家长带到宗祠,请族中老人见证,就在祠堂的中厅,摁在板凳上打屁股。

整个大院三进三出,共12个四合院,每个院落都有小门相通,又错位相隔,既保持通行,又保持一定的私密性,符合“财不外漏”的风水特点。整座大院环环相扣,哪一家想拆都拆不了,因为蓝氏祖宗家法家训规定,蓝家大院既是私产,也是蓝氏族人的公产,哪个要卖只能转卖给族人。

据三台县文管所副所长陈卫介绍,蓝家大院进入文物工作者视线,是在2008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期间,当时该县文物保护工作者历经2年多时间,走遍了63个镇乡的937个村,进行调查,不遗漏一处。普查中,发现了蓝家大院的价值。

发现时,蓝家大院还有七八户人家居住。当时大院的真实情况是,各家各户,开门开窗,人口一添,搭个偏偏。附属的建筑物很多,周边环境也很差。

当时,专家们一看,大院就是清代南方移民民居的风格,通过查阅资料,认定为清朝早期。后来,文物工作者研究了蓝氏家谱和蓝氏祖坟的墓碑,根据这些文物资料的记载,院落中间的正房,也就是祠堂,是清雍正初年建成的,距今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专家考察认为,这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共有的特点,搬到异乡去定居,要先把祖老先人安顿好,因此站稳脚跟后,要先修祠堂,再建住房。

见证客家移民史和家族发展史

走进蓝家大院,迎面而来的是挂在中厅的一块木匾,上书“八宝烟霞”四个大字,两边挂着对联:“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立修齐志竹帛千秋垂雅范,禀山川秀抱王佐才守田园乐为逍遥仙渔樵万姓颂高风。”显示着蓝氏家族忠孝传家、读书种田的家风。

仔细观察,房屋是土坯墙,檩子用材较大,与川西民居穿斗结构夹壁墙的风格迥异,证明当时主持修建的木匠也是南方移民。

据蓝氏家谱记载,蓝氏祖先原居广东省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县)董源桥新屋鸭兴塘,于康熙雍正年间来四川三台谋生,入川时仅有兄弟5人,现在发展到500多人,散落在石安、芦溪、塔山、老马等乡镇。

来到四川后,蓝氏先祖男性从事务农、帮工、做小生意等,女性则操持家务、纺织、竹编等,凭着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渐渐发展起来,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家境殷实,厚道。老祖宗入川时用过的扁担和箩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还保存在老马镇的蓝氏祠堂里,逢年过节祭祀,长辈都会拿出来祭奠祖宗、教育儿孙,可惜现在遗失了。

上世纪80年代之前,蓝家大院30多户人保持着300多年来大家族住在一起的习惯,直到包产到户。随着改革开放,人们逐渐富裕起来,一些族人就搬离了大院,当然,留下的房子按族规,转卖给蓝氏族人。

政府指导扶持大院将建博物馆

目前,蓝家大院正在当地文管部门的指导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抢险加固施工,初期的数十万元资金,都来自于蓝家族人自发的捐款捐物。

据了解,原来在老马乡和塔山镇也有类似蓝家大院的院子,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先后拆毁,让祖宗留下的遗产,变成了遗址。鉴于同宗亲朋留下的遗憾,天宝观蓝氏族人本着“不让祖宗留下的遗产变遗址”的期盼,决定筹资修复祖屋。
发起修复祖屋的蓝田和蓝天父子,多年在北京打拼,从事展台制作,曾参加过世博会的布展,在建设博物馆方面有丰富经验。他们规划,蓝家大院修复后,要建设客家文化博物馆和家风家训广场。他们说,蓝氏祖宗传下来不少手艺,包括酿酒、榨油、养蚕、织布、打草鞋等,这些手艺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不少老物件仍保留在族人手中,目前他们已经征集到近千件物品。

2015年清明和2016年春节,数百位蓝家族人聚集在蓝家大院内的祠堂祭祀先祖,并召开蓝家大院保护主题会议,自愿捐款对蓝家大院进行抢险加固。

在三台文管所的指导下,蓝家大院抢险加固方案拟定出来后,蓝家大院抢险加固工程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并在当地政府的监督下顺利实施。

大院全貌

西南科技大学土建学院的师生应邀来到蓝家大院,实地进行勘察测绘,了解现状,制定修缮保护方案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8 03:30 , Processed in 0.171011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