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香港,有一个客家村落,叫吴家村。它隶属于香港元朗八乡26个行政村之一,村里居住着以吴姓为主体的1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共有300多户1900多人,占地绵延2公里,村民们说的都是客家话,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居住饮食等仍保留着客家传统风俗。
□徐少同 李秀华 李佛寿
开村之人吴郁青乃是邑贤
说起吴家村,不能不提起梅州蕉岭籍侨居印尼的吴郁青先生。
吴郁青(1869~1949),原名顺才,广东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和弟弟吴香初跟随父亲吴清亭到印尼爪哇岛,帮助祖父经营商业,并扩展“顺合”和“玉成”两公司,销售日用洋杂货物。经20多年的奋斗,生意兴隆,后又开设肥皂厂及经办房地产业,并资助当地华侨创办华文报纸《天声日报》,成为驰誉东南亚的一份华侨日报。
1920年,吴郁青先生为了要建立第二故乡,瞄准香港是中国领土,未来必将商贸发达,于是将印尼资金转入香港,投资九龙深水埗地区房地产,曾拥有六七十幢楼盘,成为该地区3大房地产商之一。适逢其时港英政府鼓励商人投资开发新界,容许华侨在新界区买地建房。吴郁青先生卓有远见,即在原锦田附近的八乡买入大幅土地,建造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吴氏家祠”和“郁青别墅”。吴氏家祠建成二进二堂,上堂为祖公厅,上下堂左右两边为厢房五间,楼高二层,左右两侧为标房,仍按照客家“围龙屋”的风格。祠堂旁边为中西混合式建筑,大门上嵌着红色的“郁青别墅”4个大字,门口有宽敞的禾坪。
据吴郁青先生的儿子吴炳连介绍,与大多数坐北向南的住宅不同,吴氏家祠、郁青别墅等建筑却是坐南向北,意为“北望祖国”,希望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祖国。
这里曾经是吴氏家族聚居之地,亦是作为乡亲联络及办理一切事务的场所。旁边还建有一幢二层楼高,且相连的客家围龙式民居。过去,元朗八乡开居立业的原住民是邓氏家族。吴郁青先生在此兴建吴家祠堂和别墅后,时刻敦促族人与邻里和睦相处,并做出表率,与周围各区乡绅地主关系十分融洽。由于吴氏家族知书识理,平等待人,真诚和善,又能团结各方各派人士,很受邓氏家族尊重。吴郁青先生德高望重,以极优惠条件甚至免租收容旅港客籍人士,尤其是梅州籍和蕉岭籍的宗亲乡友,凡来者经他出面均能租赁到当地原居民的土地耕种及搭建居所。这样,客籍人士逐年越聚越多,始成为客家村落。
喝水不忘挖井人
那时八乡地区均没有自来水,吴家村的村民都要到邻村的水井里挑水饮用,既费时又费力,极不方便。吴郁青先生见此情景,又在“郁青别墅”大禾坪前的广场上,请人挖了一口大水井。从此,每天清晨和黄昏,水井旁欢声笑语,小孩追逐嬉戏,洗菜、洗衣服或挑水的大人们,在此拉家常、谈年成,相互交流。此井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家家装上自来水管后仍未被弃置,改作日常洗涤之用。村民们特地在井栏旁竖了块“饮水思源”大理石碑,让人们世世代代怀念郁青先生的功德。
吴郁青先生和夫人在世期间,极重视村民子弟教育。他经妻舅曾君德协助,在村里筹建了“锦全学校”,免除村民子弟远赴他乡上学之苦。他的善举受到各界敬仰,先后被推选担任香港著名慈善机构“广华医院”的总理事。他念念不忘家乡教育事业,在故乡蕉岭创办“牖民学校”,出资建造蕉岭中学最宽敞的“郁青香初教室”和“清亭教室”。1941年,捐巨资兴建以抗日民族英雄谢晋元将军命名的蕉岭三圳“晋元中学”。
1949年2月,这位慈善华侨企业家在港逝世,享年81岁。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郁青先生的名字与香港吴家村永远连在一起。
梅籍人士勤于村务
1949年后,大批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商贾移居香港,吴家村便成为梅州籍客家人的落脚地。如蕉岭籍原国军中将涂思宗、原籍兴宁的吴应寰将军,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陈嘉沧将军,梅县白宫籍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钟季蔚,原籍蕉岭县的陈定环、陈定圆兄弟,原国民党蕉岭县最后一任县长陈英杰,塑料花大王古欣粦等,均先后定居该村,使村内人口急速增长。
在众多客家先贤的努力下,经香港新界理民府批准,吴家村正式成为行政村建制,隶属元朗区八乡乡事委员会指导下实行自治。经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任村长曾君德,在任20多年,为吴家村的事务亲力亲为,真可谓鞠躬尽瘁,最后患病倒在村长岗位上。之后续任的村长有吴志通、吴训保、徐秋麟,直至现任村长徐发坚先生。担任侨港蕉岭同乡会理事长达五届之久、已故的曾海云先生生前,以及吴郁青先生的儿子吴炳连等,长期以来均大力支持村中各项事务,扶助后辈年青才俊。吴炳连先生更秉承其先父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美德,每年颁发“吴郁青奖学金”给村中及蕉岭同乡会中品学兼优之学子;“吴郁青(专款)基金会”多年来慷慨捐款给海内外有关慈善机构,支持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建设。
吴家村除村长外,亦有多位祖籍地为梅州各县的村委员共同管理村内事务,他们任劳任怨,出钱出力,不计得失,无偿服务村民。上世纪50年代初,香港经济萧条,吴家村的村民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团结互助,先后成立了养猪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曾系福建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曾海云先生(蕉岭新铺人),率先在吴家村开办“和丰”腐竹厂,雇请了30多位村民分二班,日夜生产优质腐竹,除供应本地市场、茶楼食肆外,还批发出口到东南亚各国和美、加等地。随后,又陆续开办车身厂、塑料厂、藤厂、木工厂、地毡厂、家私厂、兰圃等,村民就业在家门口,人流增加更拉动带旺运输、饮食、日杂百货各行业,村内一片欣欣向荣。
客家宴席大盆菜
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构建村民和谐、勤奋、吉庆之风气,吴家村自1950年以来的大年初一,都要举行新春联欢大团拜,客家大盆菜盛宴就成为该村一大特色。
一俟农历十一月,吴家村即处处呈现繁忙景象。从策划大会规模程序、邀请嘉宾名单、席位编排、竞投“花灯”的选购定标、纪念品、抽奖品、敬老利市的颁发、敲定助兴歌舞节目、龙狮鼓乐以及司仪、摄影,到大盆菜的花样等等,新春团拜联欢大会筹委们各司其职,忙而有序。等到新春团拜大盆菜开宴之时,香港各级政要名流均前来祝贺,全港各家电视台、电台、报刊都派记者采访,向本港及世界各地宣传报道。
“吴氏家祠”和“郁青别墅”历经80多载风雨,依然屹立在客家村落吴家村的东头。它见证了上世纪吴家村的开基,见证了吴家村1949年正式建制,见证了梅州籍客家人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更见证了香港的“九七”回归。吴炳连、柯盛兰伉俪作有《颂吴家村》一诗为证:
岁月如歌梅水长,流过千年绕万庄;
梅水滋润香江客,蕉阳吴家永流芳。
年年初一彩旗扬,思源广场披红妆;
四面八方齐汇聚,盆菜欢宴喜洋洋。
敬老奖学欢歌唱,爱心忠义美名扬;
有念先贤功德重,更看今人大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