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倾力打造客家文化“名片”
2015年07月20日 18:20:45来源:博白县委宣传部
博白杂技团演员们正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表演节目《晃梯》。 从没有见过一场演出,自始至终响着观众的掌声。也许能完成这一奇迹的,在艺术领域只有杂技。今年7月13日,20名博白杂技团的演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响沙湾果老剧场,献上《空之恋》、《柔术》等多个集“难、奇、高、精、巧”于一体的精品节目,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现场掌声不断。
“舞台上每个精彩瞬间,都是演员们在汗水和泪水中一次次挑战极限的结果。”带队的陈兰老师既关心孩子们,又深谙“慈不带兵”的真谛。
作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博白(古称白州),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人口185万。独特的客家人文景观、丰厚的客家文化构成了该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博白县充分发挥以客家文化“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的作用,全力做好“打造具有客家文化魅力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篇大文章,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传承民间技艺 耀现代杂技之光
博白杂技艺术始于明朝,伴随着客家人漫长的迁徙历史,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博白县致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博白杂技列入《博白县文化产业发展2013一2025年规划》,大力推动杂技艺术传承、保护、发展和人才培养。
在国内,博白县杂技团凭借《肩上芭蕾》、《力量的抗衡》等原创节目先后斩获第一届广西杂技比赛一等奖、广西第六届“红铜鼓”比赛一等奖和中国杂技的至高荣誉“金菊奖”等多项大奖。在国外,博白县杂技团长期在英、美、泰、德等30多个国家巡演,年均演出800多场,成为广受盛赞的“民族文化传播大使”,塑造了杂技界中的“国际传奇”。
2014年8月,博白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这是长江以南地区目前唯一的中国杂技之乡,杂技成为了博白一张响当当的特色文化名片。
保护古老戏曲 展非遗瑰宝炫彩
在博白,说起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提的就是桂南采茶戏。
“几十年来,一直都爱看采茶戏,那些惟妙惟肖的唱段,总让我想起往日的美好时光。”谈起采茶戏,96岁的李毓娥奶奶激动地诉说着内心的感动。
博白桂南采茶戏(又称“吁嘟呀”),于明朝从江西传入博白,历经400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一个独具风格的艺术品种。目前,全县共有民间桂南采茶剧团80多个,其中专业演出的就有25个,演员466人。
近年来,博白县坚持以申报促保护、以传承促保护、以开发促保护等多种非遗保护机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课堂教、民间传、政府引等工作方法,让民间采茶戏文化重现光芒、代代相传。2015年春,博白县凭借桂南采茶戏文化艺术优势,第三次入选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今,新的采茶戏节目正通过电视、基层大巡演等方式助力国家惠民政策、生态乡村、平安家庭等宣传工作。这些“客家味儿”十足原创节目,寓教于乐,让群众过足了瘾。
基层文化阵地“幸福起航” 群众尽享文化大餐
走在博白广大农村,随处可见大妈们欢乐的舞步;气排球场、篮球场上大人孩子们激战正酣;秋千和跷跷板上,孩子们幸福玩耍……处处都能感觉到被浓浓的文化馨香包裹着的快乐。
近年来,博白县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支撑点,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阵地设施网络。
目前,全县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00个、农家书屋367家,组建文化类组织50家,群众文艺团队1000多个,志愿服务队317个。县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朱光故居、王力故居等重点文化场所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同时,大力开展“电影下乡”、“文艺基层巡演”、“农民书画展”、“春联送乡民”等系列文化活动,通过“百姓参与,政府买单”把文化植根于人民心中。
博白县委书记禤甲军表示,博白将重点打造、规划和整合桂南采茶戏和博白杂技等特色文化资源,做好“打造具有客家文化魅力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篇大文章,让全民共享文化大餐。(图朱汝春 文 黄婷婷 朱汝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