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77|回复: 2

客家文化与《扶风会馆》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5-6-26 16: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  安徽泾县有客家人聚居,此文可见一斑。又见网帖《泾县西乡话是由陕西客家语演变而来》,更觉好奇与神往!有机会时实地去调查一下当地方言~~

深度解析2015-06-24 10:57:35会馆 桃花 文化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文/汤锦程)“客家”是中原汉族南迁百越南蛮之区“客而家焉”的称谓,历史上中原汉人曾有五次大迁徙,第一次是晋未至隋唐,黄河流域各州汉人不肯臣服入侵中原的异族而南迁皖赣:第二次是唐未至宋,豫皖赣人避黄巢之乱南迁闽粤;第三次宋未明初,闽赣客家人避蒙古军之锋南迁广东;第四次是清康熙至乾嘉之际赣南广东客家人因地窄人稠外迁川、桂、湘,并渡海至台湾发展;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清政府为避免客土之争,强迫客家人迁徙至海南岛、广西等地,并有大批客家人漂洋渡海远迁南亚异国他乡。据统计:客家人总人口多达2000万,分布范围达120余县。客家人迁入百越南蛮之区,为保存中原文化创立了“客家方言”,以避免被当地土著文化所异化,并在少数民族区域创立了聚族而居的“坞堡”建筑艺术,赣南称其为“围屋”;闽西称其为“土圆楼”;广东称其为“方碉”,以此防御异族的攻击。而皖南泾县的客家人万氏却独出心裁创立了《扶风会馆》,以此团结万氏家族并保存其家族文化。
  万氏始源于陕西歧山,其始祖姬高是周文王第15子,因助其兄周武王灭殷有功被封于陕西咸阳东北的毕邑,史称“毕公高”。周公旦卒,毕公高接替其为辅政大臣,其与召公并列三公,掌东都(河南洛阳)事务。周康王时,毕公高以顾命大臣执政,绍周成王惠政创“成康之治”盛世。毕公高逝后,其后裔世袭毕邑大夫,并以邑名为氏名,称“毕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避西戎之祸被迫放弃镐京,东迁洛阳东都,故史称“东周”。周王族东迁后,毕邑势单力孤陷落于西戎君汤王之手,毕氏族人或化为戎人,或东奔中原。毕公高苗裔毕万逃入晋国,其因助晋献公攻占芮国魏城有功被封为“魏邑大夫”,成为晋国的新贵族,毕万后裔或以邑名为氏,称“魏氏”;或从毕万之名为氏,称“万氏”。约公元前452年,周定王册封晋大夫魏斯、韩虔、赵籍为诸侯;公元前403年,魏、韩、赵三家分晋,魏国最先进入战国七雄之列,毕氏、万氏因与魏氏王族同源皆为魏国公族,故而世袭不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建立“大秦王朝”,秦始皇为防止六国贵族复辟,强迁魏、齐、楚、韩、燕、赵六国贵族入秦以便于控制,魏国公族万氏则被迫迁至陕西扶风茂陵定居,成为抚风郡的大姓。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新朝未期,天下义兵蜂起,扶风茂陵人万修参加了起义军反抗新朝暴政。新莽地皇4年(23年),起义军奉刘玄为帝,改元“更始”;9月汉军攻入长安,新帝王莽被杀,刘玄论功封赏,万修以军功升任冀州信都令。汉更始2年(24年),刘秀奉刘玄之命镇抚河北,河北诸郡皆叛归王郎,独信都太守任光、和戎太守邳肜开城迎纳刘秀,万修则从任光归顺刘秀,拜为偏将军,封为造义侯。万修从刘秀攻打河北邯郸击败了王郎,功升为右将军。建武2年(26年),万修从刘秀平定河北有功,更封为陕西扶风槐里侯。因万修是万氏第一位封侯之人,因此扶风郡万氏家族以此为荣,奉其为万氏始祖。但因是战争年代,扶风仍属更始帝刘玄所辖,万修虽有封国,但并未能就国。不久,万修在攻打河南南阳时病卒于军中,刘秀让万修之子万普承袭侯爵,但改封其为上党泫氏侯;万普卒,其子万亲承袭封爵,又被改封为冀州扶柳侯;万亲死,国除。汉安帝永初7年(113年),邓太后绍封功臣之后,万修曾孙万丰受封曲平亭侯;万丰死,其子万炽承嗣。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万炽死,因无子,国除。汉桓帝延熹2年(159年),汉桓帝绍封功臣之后,万修玄孙万恭受封为门德亭侯,万氏在汉荣庞当朝皆万修世功也。但万氏并未世袭槐里侯,因封国四移,嫡裔散于泫氏、扶柳、曲平、门德诸封国;故而扶风万氏应属万修族属,槐里万氏应是庶出苗裔。
  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即位,是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欲干朝政,命楚王司马玮带兵入朝杀太尉扬骏,并废扬太后;因而引发了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炯、长沙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争夺朝政之乱,史称“八王之乱”。匈奴左贤王刘渊乘中原大乱之机,于山西离石起兵反晋,建立“汉”国。晋永嘉2年(308年)7月,刘渊称帝;晋永嘉4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和即汉帝位;刘聪杀刘和自立为汉帝,并于晋永嘉5年(311年)攻陷晋都洛阳,俘晋怀帝。晋永嘉7年(313年),刘聪杀晋怀帝,晋秦王司马业则于长安即帝位,是晋孝愍帝,改元“建兴”,拜瑯琊王司马睿为丞相。晋建兴4年(317年),晋愍帝降汉,瑯琊王司马睿南渡于建康(南京)称“晋王”,史称“东晋”;改元“建武”。同年12月,刘聪杀晋愍帝;晋建武2年(318年)3月,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是晋元帝,改元“太兴”。晋永嘉之乱,黄河流域的汉人开始向皖赣迁徙避祸,成为第一批客家人。随着匈奴南入中原,汉人南迁似如潮涌。晋建兴4年(317年),匈奴西围长安,晋愍帝被迫降汉,扶风郡槐里万修苗裔万鹏举因不肯臣于匈奴,举家南渡徙居东晋京畿之地泾县南阳镇桃花潭西岸。桃花潭古称“龙潭”,是由青弋江水汇聚于此而成潭,因两岸桃花十里,故曰:“桃花潭”。汉初,桃花潭隶属于陵阳县;三国时期,改陵阳县为南阳县,桃花潭又属南阳县;唐高祖武德8年(625年),废南阳、安吴二县,与泾县合并,桃花潭则归泾县管辖。桃花潭位于皖南黄山余脉及九华山余脉之间的小盆地,背山面河、风景秀美,是人类最理想的安居乐园。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创办佛教组织“白莲社”,共有123名僧侣及隐土加入白莲社,其中最著名的有陶渊明、刘程之、周续之三居士,号“浔阳三隐”。刘程之官居柴桑令,后弃职隐居于桃花潭西岸,以垂钓为乐,后人称其钓隐之处为“钓隐台”。我认为:陶渊明曾至桃花潭探望隐友刘程之,见其地为世外桃园,乃由此景此情构思出“桃花源记”。由于这个原故,桃花潭西岸古时又称“桃花村”,村中至今仍保留一座明代深宅大院,大门匾额上书“桃花村”,二进院门匾为“别有洞天”,似乎在向后人述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
  1997年汤圣摄于安徽泾县桃花潭
  桃花潭古为百越之地,周初中原溃败的商族梅氏、祖氏退居此地啸居山林,隶属于百越集团;秦汉时期称其族为“山越”。商越民族在皖南山区融合创立了“商越文化”。扶风万氏迁居桃花潭西岸,将中原文化移植于此与商越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隋文帝开皇年间,万氏为保留其传统中原文化,在桃花潭西岸万村创建一座“扶风会馆”,告戒子孙永世不忘祖籍。扶风会馆大门门联曰: “桃潭水碧,槐里风清”,向世人讲述着万氏家族的迁徙史。万氏为何不修建客家人独创的“坞堡”;而是创立宗族会馆呢?我认为这与其族世居西北有关。陕西地形险胜,被山带河富抵中原,为天府之地;西周、秦、汉先后立都于此,使其成为天下之中。两汉时期,旅京官商以同郡之谊维护地域利益,先后在长安都会之地创立了半官方性质的“郡邸”,以此为同乡聚会之场所,这就是会馆的最初形式。但何时郡邸改称为“会馆”暂还不得其解。扶风郡为长安京畿之地,郡邸文化对万氏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万氏南迁泾县后,将陕西郡邸文化移入皖南,故而独创了“客家会馆文化”,至今扶风会馆仍保留着清顺治年间和民国初年的两块《重修扶风会馆碑》。据碑文记载:“会馆之设立,所以联情谊、集众志,以谋利益也。我族扶风会馆,创于隋开皇年间,始祖万鹏举徙之澄碧丹峰,见石壁之下奇峻遂而家焉。由刘宋、萧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历1540余年。” 由此而知扶风会馆的始创年代。扶风会馆开明宗旨就是联络宗族、共御外侮。隋唐之时,在会馆文化影响下,万覠至万仲芳五代同居、合睦共处,被称为“义族”。唐太宗贞观5年(631年),诏旌表万氏;同年,万晏为纪念这一盛举于桃花潭西岸彩虹桥处修建了一座二层“义门”,其底座为通道,上层为跑马道,门楼上镶嵌着“义门”两个朱漆大字,每逢喜庆之日,万氏必聚于义门之下庆贺节日。唐文宗太和6年(832年),观察使沈傅师至万村巡视,其见万氏家族共聚一处尽享天伦之乐甚为敬之;于是奏之圣上,唐文宗再次诏旌表其门。万氏两次荣获旌表门闾,实赖于扶风会馆文化矣。
  唐玄宗年间,万晏曾孙万钜以学问道德著称于世,世称其为“万夫子”,州县举荐辟,万钜不就。安史之乱时,万钜捐粟助唐军讨叛,其事上闻,诏赠司马。许安世诗赞万钜曰:“忠义诏颂司马,文章鸣世斗山;谪仙自昔称豪士,千载令人仰风逸。”万钜是万村历史上最为著名之士,其为改进扶风会馆,突出宗族权力,其在扶风会馆内设“香火堂”,为宗族团拜、祭祖之用,因而使扶风会馆又具备了宗祠家庙的色彩。此时,万氏富冠都邑,整个万村皆用桃花潭卵石铺路,商店林立,形成一条“万店街”。万村西岸古渡是皖南诸县货物集散地,向有“街头古镇”之称;而万店街上最为著名的是万氏开设的一家“万家酒店”,专买万氏自酿的家酒,闻名于时。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隐居桃花潭别业居的原泾县县令汪伦知诗圣李白好饮,则致书邀请李白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误以为桃花潭真有一万家酒店,即兴游吴至桃花潭;然而,昔日十里桃花早已不复存在,酒店亦只有一家为万氏所开,于是李白在拜访万钜时吟诗朝讽汪伦曰:“汪伦说话真奢华,命子提壶问酒赊;七里那寻八里店,孤村唯有一桃花。慢行怕下崎岖路,遥望扶风豪土家;曾到街头无酒卖,万村渡口实堪嗟。”诗圣李白尊称万钜为“扶风豪土”,并亲至万村拜会万夫子,在此受到万氏家族的隆重欢迎。因扶风会馆是万氏家族议事场所,并是迎接贵宾的馆舍;所以扶风会馆建筑规模庞大,有大、小皖落四、五进,房屋数十间,可容宾客数千人。扶风会馆前河沿上立有一座高大石牌坊,里外刻有“槐里风清,桃潭水碧”坊联,暗含着家族历史。李白见万氏举族盛迎,且仍保留着陕西黄土高原豪放的民风、民俗,让他十分欣佩;于是先后写了《早过漆林渡寄万钜》、《访钜公吟》、《扶风豪士歌》、《赠扶风豪士三十韵》四首长短诗赠与万氏,诗中赞道:“扶风豪土天下奇,义气相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原赏春陵六国时,开心尊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又曰:“文章夫子并东崖,满城桃李苍自栽。礼贤下士心恢恢,行馀之暇倾樽垒。诸宾济济相追陪,弦歌匝户舞俗逐。闾阊讵颂声如雷,钜公忽日星驾催。翩翩仙棹登蓬莱,伫看司马超崇陔。”从李白诗中可以看到,万钜在扶风会馆宴请李白的盛况。如:“堂上各有三干士”、“闾阊讵颂声如雷”、“义气相倾山可移”三句,李白在诗中突出了万氏家族的团结精神,颂扬了扶风会馆开明宗旨,足见扶风会馆在当时的社会声望,堪为客家文化表率。李白临行,汪伦、万钜率万氏族众齐聚桃花潭东岸陈家古渡踏歌为李白送行,李白深为感动,挥毫泼墨留下了千古绝唱《赠汪伦》一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与万钜为纪念李白到此一游,在桃花潭东岸的陈村古渡修建了一座“踏歌岸坊”。明时,陈村演变为新翟村;明嘉靖年,翟容等捐资在踏歌岸坊遗址处修建了一座二层“踏歌岸阁”,今已为桃花潭景区一大历史文物景观。
  桃花潭东岸陈村,是泾县云岭陈氏分支,属于南陈王族的余裔。唐僖宗年间,水东陈村人陈玄在桃花潭东岸开设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砖窑厂,其生产的古青砖长约一尺,质量优秀,为王公府邸所青睐,因而多购买“陈氏砖”修建园林。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万氏重修扶风会馆采用的亦是陈玄砖窑生产的古青砖。1997年4月中旬,万氏村民清扫扶风会馆,在馆中墙壁中发现了秦汉以来各朝古币;并在馆基处挖掘出一块古青砖,上刻有“文德戍申年工匝陈玄人户造”。此砖一经出土即被外方人购走,幸被泾县旅游局吴局长闻知四处追查才将这块文物古砖追回捐献给泾县文化局。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教授考证后道:“此砖确是唐僖宗李儇时代制造,而且此砖多为王公府邸园林所用,扶风会馆采用此砖足见其规模宏大。”罗哲文教授又道:“此砖可以证明扶风会馆是唐代以前就存在的,并说明唐代桃花潭地区古建艺术已十分先进。”
  明洪武8年,玉屏山暴发特大洪水,桃花潭西岸万村被洪水冲毁,万氏家族由此四迁皖、赣、苏、浙等邻省各地,仅安徽就分有20余支脉。洪水退去,一部分万氏返回桃花潭西岸万村遗址重建村舍,由于万氏损失惨重,家族四迁离散,因而一度衰败。所以重建的扶风会馆缩小成三套院普通民宅。明崇祯举人万应隆与弟万麒、万麟及宗兄弟万惠、万澍,以及叔父万斌等文章辉映当时,为皖南文坛旗手;万氏夫子们重振昔日家族雄风,使桃花潭西岸再度车水马龙、诗颂如雷。万应隆兄弟与贵池吴应箕、宣城沈寿民、芜湖沈士铨及泾县赵维生等联合组成“南社”,皖南诸诗翁纷纷入社唱合,共推万应隆为南社盟主;因而扶风会馆成为南社会员聚会活动的场所。张溥在苏州倡立“复社”至函相邀,万应隆立即率南社盟员23人前往虎丘入盟,一时激扬声气,名震东南。复社遭到南明权臣马士英、阮大铖迫害而衰亡,万应隆归隐万村“玉屏园”中,自此以耕读自娱,南明小王朝屡次重金聘其出仕,均被其婉言谢绝。南明灭亡,万麒绝食而死,万氏诸夫子皆归乡守节。清顺治年间,万应隆及万氏诸夫子为弘扬光大扶风会馆文化精神,募集巨资重建扶风会馆;此次扶风会馆重建,基本上恢复了唐代时的建筑规模。万应隆在万村节衣素食30年而终,但其所重修的扶风会馆使四迁的万氏重新聚合起来。每至祭祖之日,皖、赣、苏、浙四省万氏各分支均汇聚到万村扶风会馆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万氏每遇大事,亦通知外地各支来此议事。因而扶风会馆成为凝聚万氏宗族的精神支柱,万氏虽四迁,但团结一如既往。
  扶风会馆
  清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兴,因泾县为南京门户,因而成为清军与太平军争夺的战略要地,两军在此征战数年,桃花潭万氏为躲避战祸纷纷弃家外逃,乃至十室九空。由于战争的破坏,扶风会馆再度毁于战火,万村亦再度衰败。直至民国,万村才出了一位万澍,官至国民政府总统府第5局专员。民国初年,万氏商街再度繁荣,商号有志义记、新义记、大道记、祥泰福、裕记、万丰等杂货店:布号有复庆、同福、湘记;中药店有无复生、陈益友、福和堂;水作坊有朱家和、大生及金记染坊,除新义记是独资店铺,其它店号全部是股份店,其规模极大。抗战时期,万村一度成为皖赣的货物集散地,尤其是屯溪、芜湖两地均离不开桃花潭这一中转环节。万氏为方便客户、扩大经营,在万村扶风桥头“石墩宕”建起了临时街道,设立临时商行。为了保护当地商界利益,水西万氏与水东翟氏联合成立了“商会”,万氏以商为业重振万村雄风。抗战时期,万村商街成为桃花潭地区的经济中心,被世人称之为“小上海”。民国初期,万氏治富不忘根本,万村商界捐资重建了扶风会馆。民国11年(1922年),万氏家族为了更好的利用扶风会馆社会价值,在扶风会馆内开设了“扶风小学”,并推举万麟玉为校长。为解决办学经费,万氏家族将马家竹园卖竹收入全部用于办学经费,不足之数由万氏公堂补足。扶风会馆将数十间正排房改为教室,专供教学之需;另隔出三进两厢套院为会馆议事之用,平时则为教师宿舍。万少屏、万福来、万呜阳、万顾海先后出任扶风小学校长,扶风会馆不但解决了万氏子弟读书问题,亦丰富了会馆文化内涵。现扶风会馆仍在为教育服务,并更名为“桃花潭小学”,为万村及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解放后,县镇政府多次集资修缮扶风会馆教室,使其保存完好;但扶风会馆保留下来的三进两厢院落,因属于封建思想典型而未加保护,因而逐渐的破败,使院中杂草丛生,《重修扶风会馆碑》及《扶风会馆荆条碑》也被弃之乡野,或镶嵌于农舍土院墙壁上,经风吹雨淋逐渐风化;而扶风会馆碑坊也被拆毁。
  1995年lO月23日,原新华总社著名记者翟其寅高级讲师离休后,其受芜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商界巨擘》编委会委托,专程返回祖籍经县桃花潭寻根问祖、搜集历史素材。翟其寅先生在考察中意外发现了这座残破不堪的扶风会馆,立即写信通知我,希望我以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名义关心和研究一下扶风会馆的文物保护及其发展历史。1997年4月1日,我应泾县政府李志高副县长之邀请风尘仆仆赶到泾县进行考察;4月2日,我在泾县文化局朱规划局长、陈村镇镇长查斌、镇政协主席张根生等陪同下考察了扶风会馆。4月7日,我在县文化局市场文化股翟小康股长陪同下再次前往万村扶风会馆与万汝楫、万应安等十几位万氏族中长老座谈,动员万氏家族保护这一历史文物古迹,座谈会开的十分热烈,会后万氏村民自发打扫清理了扶风会馆,并将散落在各处的会馆古碑运回到扶风会馆妥善保护。
  1997年5月17日,在泾县县委、县政府的热情邀请下,中国文物学会批准了我的组团考察桃花潭文物古迹的建议,组成了由罗哲文、谢辰生、沈廷杲、邓中和、汤锦程等专家学者及王燕华、程晓非两位主任记者组成的文物考察小组,在安徽省文物局、泾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陪同下,于5月18日考察了扶风会馆,专家组对扶风会馆价值及文物保护提出了衷肯的意见。当晚,在我的邀请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教授为扶风会馆题写了馆名。5月21日,文物考察结束后,考察组回到北京,我立即撰文在《世界知识杂志》、《文物天地杂志》、《团结报》、《中国环境报》、《消费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文物通讯》、《东方龙》等10余家报刊上发表了此次专家组考察的收获和发现,当即引起社会各界对扶风会馆的高度重视。经我推荐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央4频道)“天涯共此时”剧组委派彭武华导演赴桃花潭,先后拍摄了《万村万姓万家人》、《翟姓源流》、《桃花潭古镇说汪姓》、《查姓源流》等专题片,这四部专题片分别在中央电视台1频道、4频道播出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泾县文物保护及旅游经济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此我受到家乡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扶风会馆通过我的宣传已不在寂寞,泾县县委及县政府都十分重视,并在《泾县政报》头版上宣传报导了扶风会馆。
  1998年1月14日,泾县县长颜银河至京出席泾县在京乡友联谊会,其向我介绍道:“县政府已决定拨款重修万家酒店,栽种十里桃花,以推动桃花潭景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我认为:扶风会馆保护、开发更为重要,她不仅具有文物价值、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从扶风会馆研究入手,可以揭开皖南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及文化生活,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同时,开发扶风会馆可以重振万氏团结精神、竟业精神,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激扬斗志。于是我致信万汝楫先生,建议万村成立万村文物保护小组,重点保护万村的文物及扶风会馆。1998年2月24日,在万汝楫、万应安、万石伟、万汝华、万国兴等文物保护极积分子努力下,在陈村镇党委及镇政府的支持下,桃花潭镇文物保护协会正式批准成立了“扶风会馆文物保护小组”,并由万汝楫、万应安等5人组成文保小组核心。
  1998年4月2日,扶风会馆迎来了喜庆的节日,由罗哲文先生题写的扶风会馆匾在鞭炮声中悬挂在扶风会馆大厅前,陈村镇、万村领导及万氏群众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镇政府派专人为扶风会馆挂匾剪彩,万氏民众群情振奋,虽然他们并不富裕,但为振兴水西万村,群众纷纷表示要捐款重修扶风会馆。喜讯传到北京,我代表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立即致函扶风会馆文保小组向他们表示祝贺。1998年7月26日,我又给泾县文化局朱规划局长致信,期盼县文化局能给予扶风会馆文保小组以更多的支持和鼓励。纵观全国许多著名会馆因得不到保护而逐渐被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北京宣南会馆文化区亦在城市改造中纷纷被拆除;然而皖南泾县扶风会馆却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这充分体现了泾县万村村民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及良好文化素质。中国会馆文化具有2000余年悠久历史,今日已成为世界文化组成部分;然而会馆文化被独立为一个专业学科来研究却是一个年青的领域。为了弘扬中国会馆文化,我对扶风会馆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调查,并将其发展历史详细介绍给读者,希望通过扶风会馆的保护和开发经验,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保护会馆文物,宣传会馆文化,为振兴国家、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


WQB紫金居士
    
泾县西乡话,也称泾县话,此话有近千年历史,它与陕西扶风有很大关联,我先从扶风说起:
扶风,唐时郡名,在今陕西风翔一带。据泾县《万氏宗谱》记载,开元、天宝年间万氏的远祖万修,助汉光武帝刘秀讨伐王莽,平定河北有功,后封“扶风郡,槐里候”,万氏因称“扶风世家”。后来他的子孙便以“扶风”而感到荣耀,故以扶风为名。从汉代开始,旅京官商以同郡之谊,在京师等地创立了“郡邸”,为同乡聚会之场所,到了隋朝初期改为“扶风会馆”。公元316年,凶奴人刘聪消灭西晋,陕西扶风县茂陵人,(今陕西西兴平东北)东汉槐侯后裔万鹏举不肯失节,举族南迁投奔东晋王朝,准备去江苏丹阳落居。在途中经过泾县桃花潭时,被这里青山叠翠、飞瀑流溪、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于是他们大部分人留了下来,渐次繁衍,这便有了今天的万村。
南方崇山峻岭,是逃避战乱适宜居住生存的聚集地,中原汉族移居此地为家,故称“客家人”。客家人为了保护中原文化,在保存陕西语的基础上,创立了客家方言,以独立异域方言。
万氏的客家方言特点是狂、豪、直,没留后音,后来因境内属宣州,当时聚居在皖南-带的是被称为“荆蛮”人,经济上尚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由于山高多水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与北方不同,语言也难以与这里人相亘沟通交流,后来迁徒泾县境内的其他北方客家人的到来,打破了封闭的生活方式,这时逐与这支陕西客家语言融入,从而形成了泾县独特的山区地方语言,称其为“泾县西南话”。200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有北京大学、苏州大学、日本等国大学参加的中国方言语音考察组在安徽境内的绩溪县、泾县考察,将陕西风翔一带话语录音与泾县桃花潭的泾县话音比较,专家认为泾县西南方言语音和陕西语音相同,故确定泾县话是原属陕西语言演变而来。因长期与吴语交融一体,巳成为皖南的一方特殊方言。
讲泾县西南方言的范围有桃花潭镇、黄山区的新丰、新华、永丰、龙门等乡的大部分地区(新丰、新华、龙门在唐初属泾县)。这种语音特点是:“塞音擦化”、“浊音清化”、“送气强化”,古今全浊声母清化成为清音声母,送气与不送气,不以声调的平仄为条件,韵母开、齐、合、撮四呼俱全。据统计说泾县西乡话的人数巳有六万余人,这种方言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存和发扬。

http://www.jxnn.cn/st/html/20120309_10841.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16: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踏歌送友,倾听一曲回响千年的余音——2013安徽泾县桃花潭自助游攻略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3日 编辑:王洁云

所属地区:
安徽 宣城
适合人群:
所有人
出游难度:
轻松
适合天数:
1-2天
花费预算:
500元
适合时间:
全年
可信标志:
(本攻略已通过所有细节核实,读者可放心参考。)
攻略标签:
徽州 古村 桃花潭 泾县 李白 汪伦[color=rgb(153, 0, 0) !important]◎切换到无图简洁版


(雾锁桃花潭  作者:小林)
  一路南行,气候清爽,阳光明媚。
  去桃花潭的路相当难走,至于我选择的第一站就是桃花潭完全是因为受了著名唐诗的毒害,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著名旅游作家和驴友李白也正颠簸在这条土路上,在江南一带到处蹭饭蹭酒,他在长安喝酒吃肉时认识的朋友汪伦写信给他,邀请他到泾县来,说他的乡下有“万家酒店,十里桃花”,李白为了美酒和桃花,颇经辛苦的跑到了多山荒僻的泾县,汪伦当然设酒接风,大肆迎接,席上,汪伦说“桃花者,潭水名也,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亦非有万家之数,乃店主姓万。”两人举酒大笑。经常玩弄文字的李白,被文字玩弄了一回,也算得其所哉。
  李白盘桓了几天,自然少不了天天在桃花潭边酒足肉饱,终于要走了,当然离去之前,必定是一场大醉,李白带着酒意将欲登船,汪伦唱着歌前来送别(喝多了?),唱的必定是皖南的乡间小调吧,歌的大意应该是“远来的客人你别走,快来再喝一杯酒”这样的吧,李白挥笔,在泾县的特级宣纸上写下那首千古传颂的小诗,桃花潭清澈的流水虽然没有一千尺深,这首诗却流传了一千多年。
20131218090340_30584.jpg
(桃花潭水流淌千年,早已没有了李白与汪伦  作者:小林)
  这里地处皖南山区,群山环抱、层峦叠嶂中,青弋江在此蜿蜒缠绵,成一泓清幽的潭水。潭边村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格局,黑瓦白墙,马头翘角,典雅大方。村民们临水而居,恬淡自然,淳朴和美。
  穿过南阳古村青苔满墙、夕照斑驳、蜿蜒曲折的小巷,迈出踏歌古岸的门洞,群山环抱中,便是最著名的十里桃花潭。
  潭水静静流淌,金黄的余晖,自对岸山巅撒落,跌荡至碧波之上,湖面顿时落霞万丈,波光滟涟;尤其那粼粼的霞光涟影上,竟然还如烟似岚的飘渺着一层薄薄的、似乎吹弹欲走的雾气,给人极度的不真实感,仿佛突然飞升到了人间仙境。
  翟村、万村和不远处的魁星阁都成了淡淡的影了,上游处,三两牧童骑在水牛背上,悠悠地由江水驮过江去,水面只剩一弯盘角的牛头和戴小斗笠的牧童的上半身。那情景,似在李可染水墨画中见过。
  傍晚的风,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江南。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味,青弋江有酒的气味,桃花潭那墨黑色嶙峋的崖岸有酒的气味。江水不倦地流,小旋涡似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历史的尘烟,滑进迷蒙中的别离。
  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的桃花。
  (文字作者:小林)
20131218091901_16864.jpg
时空在水畔交错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906_58836.jpg
水边的生活不知是否惬意?  作者:小林
20131218091910_31493.jpg
午后阳光里,一筐在旧院子里晾晒的嫰竹笋  作者:小林
20131218091926_46805.jpg
踏歌古岸渡口,吃晚饭的一家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408_77316.jpg
一对夕阳下精神恍惚的猫  作者:小林
20131218091848_94616.jpg
回望桃花潭镇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902_18233.jpg
还是到岸边去吧,毕竟这条小河是吸引我长途跋涉到达这里的原因  作者:小林
20131218091931_85929.jpg
江水如绸缎铺就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832_82902.jpg
太阳慢慢西斜了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322_55613.jpg
我向阿婆问路,她带我去潭边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809_88119.jpg
往事被随意堆放,仿佛时空穿梭间的突然刹车  作者:小林
20131218091854_30485.jpg
天色幽蓝的时候,路边燃起一个炉子,火光桔红,让我想起一些童年往事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311_35406.jpg
小巷深深,如此消磨多少岁月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800_43963.jpg
坚贞不渝的老木门  作者:小林
20131218153456_73264.jpg
石头铺就的小巷弯曲蔓延,伴随着一道曲折的蓝天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659_14876.jpg
阳光下的小女孩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856_50327.jpg
老木匠和他的大黄狗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717_53802.jpg
门前  作者:小林
20131218091921_11494.jpg
荒废的小院,野花漫生,抬头可见莽莽青山  作者:小林
20131218090751_75230.jpg
岁月的光影  作者:小林


桃花潭景区景点介绍
20131218090238_96904.jpg
(天气清朗,远处青山漫漫 作者:小林)
  桃花潭位于泾县境内太平湖畔,本系青弋江流经翟村至万村间的一段水面,地势平坦,水面宽阔,同时境内有镇也名为桃花潭。
  为了繁衍和衬托深蕴的桃花潭的唐诗文化,后人在桃花潭镇境内陆续兴建了太白楼、义门、怀仙阁、踏歌岸阁、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文昌阁、万村和水东老街、南阳镇门楼等古建筑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桃花潭景区。
  桃花潭景区内风光无限,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气息完美结合:潭水西岸,怪石拔地而起,层岩陡峭,临潭峙立,形似龙盘虎踞。县志《桃花潭记》称“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洁,烟波无际”,峭岩上古藤缀拂,烟雾缭绕,朝阳夕晕,山光水色,尤显旖旎,驾一叶扁舟泛游其上,一篙新绿,微波涟漪,足见“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潭东岸,有东园古渡,系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有明朝建踏歌岸阁,西岸有垒玉墩、彩虹岗、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下游东岸有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昌阁,阁重檐飞角,方圆八面,气宇轩昂,昔为文人兴会之所,游人登临极目之处。
  桃花潭景区地址: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境内
  门票:58元
  景区主要景点
  中华祠
  又称翟氏宗祠,是陈氏大姓翟氏宗族的祭祀之所。据记载,翟氏宗族明清两代,共有十五人荣登进士,举人上百,秀才上千。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
  “忠孝堂”前后三进,占地千亩,建筑材料均为楠木,汉白玉石,其石雕和木雕世所罕见,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华第一祠”。
  文昌阁
  位于桃花潭东北,是一座八角形的三层翘角楼阁,外有围墙环绕,三层楼阁逐层收分,八角高翘系有风铃,顶端宝刹上指云天,造型秀丽端庄。
  阁楼底层外有回廊,8根方形大理石柱,下为青石柱础。墙上嵌有两块青石碑,一为里人翟士吉撰《创建文昌阁叙》,一刻山东道监察御史赵青藜撰《翟氏创建文昌阁记》。底层向南开门,青石门坊,方砖地面。8根檐柱和4根金柱支撑。屏风前悬“盛世文明”四字木匾,后有木梯登楼。二层外有回廊,设木栏板供人远眺。檐柱上有狮形斜撑,四面砖墙上开拱券小门。楼内屏风上刻《阴骘文》,上首悬“文光射斗”四字木匾。三层楼外同样有回廊栏板,狮形斜撑。八面开门,门扇窗棂上装斜方格,当中有四瓣一花图案。楼内顶上为平板天花。
  此阁建成千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后来多次修葺,1991年文物部门拨款又修。
  太平湖
  溯桃花潭水而上,就是皖南山区最大的陈村水电站,登上电站大坝,极目远眺,面对的就是文明于世的“黄山情侣”太平湖,与黄山一衣带水,可乘游艇直达黄山脚下。湖面碧波万顷,翠峦千重,另是一番景色。湖中的黄金岛,犹如太平湖的掌上明珠,亭亭玉立,岛上森木茂密,鸟语花香,一步一景,如诗如画。
20131218090917_12367.jpg
(桃花潭上的水手要回去了  作者:小林)
  踏歌岸阁
  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岸东国古渡的渡口,即汪伦送李白处。阁因李白《赠汪伦》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之句而得名。
  阁楼的底层为过道,两边是砖砌实墙,下面是麻石砌成的基础,有石阶下河。阁楼底层向街道一面是敞开式,临潭为半圆形门洞。上层为一小楼,向潭一面设窗台栏杆,供游人凭眺潭上风光。檐下高悬“踏歌岸阁”四字横匾,原为里人翟容所书。后毁。1983年重修时,新匾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书法家张恺帆所书。小楼临街一面设木制屏风,刻《踏歌送行图》,再现汪伦送李白的情景。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楼可能建于明末清初,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解放后又修。
  梦潭轩
  建于踏歌岸阁左侧的“梦潭轩”。为砖木结构的14间平房。前有小院,布置竹石花木,幽静洁雅。后有临河小院,除种花外,院墙上开设空花漏窗,供认观赏潭上景色。轩内陈列书画,图片,藏有古碑等文物。并备文房四宝,供游人即兴泼墨挥毫,书写自己的情怀。
  怀仙阁
  桃花潭西岸石壁的北端,突起一座石墩,上面布满树藤和苔藓,远望如用翡翠垒成的螺髻 ,因而有“垒玉墩”的美名。相传李白曾在上面饮酒吟诗,后人建了一座“怀仙阁”,缅怀当年的嫡仙人。
  怀仙阁于1987年重建。三层楼阁依山临水,飞檐叠出,气势挺拔,为桃花潭最具象征性的建筑之一。登临阁上饱览桃潭秀色,缅怀诗仙遗踪,令人浮想联翩。
  书版石
  垒玉墩下有一段页岩,一层层整齐的岩石像是许多书藉叠在一起,任风吹浪打,岿然不动。不知何人写的宏制巨著,遗留在潭边成为一景。或许里面记录了千百年的故事。如果哪位游客有缘,有一天会解读这部神秘的天书,定会得益非浅。
  彩虹岗
  在垒玉墩的南首,当中隔着一道小溪。岗上的岩石上纹理曲折带红褐色,因而翟赐履说:“每至晨光初耀,夕辉斜照,回清倒影,望之亘若虹飞,是纳彩虹岗之名矣”。也有人认为:在夏秋之间,雨后初晴,岗上常有彩虹飞起,因而得名为“彩虹岗”。或许两说都有所凭,无论是晨光夕晖中的红褐色山岗,还是雨后初晴的七彩虹光,在青山碧水之间是极为绚丽的景观。
  周边景点
  查济古村
  此古村就在桃花潭镇,距离桃花潭景区非常近,适合顺道游览。
  这里的“查”念“zha”,而不是“cha”。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 一座座小桥,潺潺的流水,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庄严肃穆的祠堂,巍巍耸立的宝塔,飘逸的凉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闲散安逸的村民,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人的心灵。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它破败颓废的沧桑之美,能让人看见中国乡村时代辉煌的历史。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
  详细攻略地址:http://www.likefar.com/route/3312/


桃花潭景区出游地图 x_52b2423cd27d4.jpg
桃花潭景区交通路线图
x_52b0f8b96b0d5.jpg
桃花潭景点导游图


桃花潭景区当地交通
  公共交通
  桃花潭景区属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外省游人通过公共交通方式到达桃花潭,需要先到达宣城市中转。
  航空
  宣城市没有机场。可以先乘飞机到达黄山市屯溪机场,然后再转乘汽车前往宣城市。宣城市距离屯溪200公里,票价约38元。
  黄山屯溪机场位于黄山市屯溪区隆阜,距市中心仅5公里。现开通有至北京、香港、广州、上海、重庆、合肥、天津、海口、深圳、福州、杭州、武汉、西安、 桂林、昆明、厦门、珠海、澳门、济南等城市的航线。黄山机场有民航班车和多种出租车往返市区。
  航班信息查询链接:http://flight.qunar.com/
  黄山屯溪机场
  地址:黄山市区(屯溪区)西郊
  售票电话:0559-2934143(服务时间为8:00-21:00)
  公交:市区至机场往返有18路、19路公交车
  始发站:昱中花园
  发车时间:7:00-17:30,每20分钟一班
  火车
  宣城有火车站,京福线、宣杭线皆穿境而过,火车出行较为方便。
  火车时刻表查询链接:http://www.12306.cn/mormhweb/kyfw/ypcx/
  宣城火车站
  电话:0563-2112161
  地址:宣城市叠嶂东路路口
  交通:可以坐1路、2路、7路以及8路公交前往宣城市区,其中2路公交途径长途汽车站、新汽车站以及老汽车站。
  汽车
  宣广高速(宣州→广德)已开通,合芜高速公路也将延伸到宣城。宣城距上海298公里,仅4小时车程,票价约60元;距合肥206公里,约需3小时车程,票价约35元;距离杭州243公里,两个小时车程,票价约50元;距离屯溪200公里,票价约38元。
  宣城有多个汽车站,其中,宣城市宣州区有长途汽车站(途径公交有2路、8路、10路),新汽车站(途径公交是8路),老汽车站(途经公交有2路、4路、7路、10路)。
  宣城新汽车站
  地址:位于城南梅溪路9号
  电话:0563-3024152
  交通:在汽车站乘2路车可到火车站。
  宣城→泾县→桃花潭景区
  到宣城后,在客运汽车站坐“宣城→泾县”到泾县短途汽车站,宣城客运总站一泾县,每天从6:20-17:20隔15分钟发一班,50公里,票价10.5元。汽车站有巴士到桃花潭,直接乘坐前往桃花潭的公车即可。
  自驾
  1、到达泾县
  到达泾县可以在南京、上海、合肥、湖州、扬州等城市中转
  南京→泾县:南京上绕城高速出发,走宁芜高速至南陵/芜湖南出口下,进入205国道后直达泾县,车程约2小时30分钟;
  杭州→泾县:自上塘高架上杭宁高速,约75公里后转G50沪渝高速至宣城东出口下,经322省道/宣泾路至泾县,车程约3小时;
  上海→泾县:自延安高架上A9路,经G50沪渝高速至宣城东出口下,经322省道/宣泾路至泾县,车程约4小时;
  合肥→泾县:自合肥绕城高速转合芜高速,行至芜湖后前往铜陵方向,至南陵/芜湖南出口下,进入205国道后直达泾县,车程约3小时;
  湖州→泾县:经G25长深高速10公里后转沪渝高速,115公里后至宣城东出口下,经322省道/宣泾路至泾县,车程约3小时;
  扬州→泾县:杨溧高速约35公里后转G42沪蓉高速,前往南京方向,在板桥汽渡出口下,至南陵/芜湖南出口下,进入205国道后直达泾县,车程约3小时40分钟。
  2、泾县→桃花潭景区
  然后沿黄山方向驶入S322省道,直走即可到达桃花潭景区。


桃花潭景区当地住宿
  镇上有不少旅馆,一晚的价格100-300元都有,能在桃花潭边住上一晚更是一种享受,但价格也会稍贵。
  近水楼台客栈
  位于泾县桃花潭主景区踏歌古岸景点内,距桃花潭水一步之遥,登观景台可一览桃花潭全景。虽只有7间客房,但是住宿环境非常舒适,服务也很到位。
  参考价格:标准间220元/间
  地址:泾县桃花潭风景区主景区踏歌古岸老街63号
  电话:0563-5871383
  天竹居酒店
  装修豪华典雅,别俱一格。酒店配套项目齐全,拥有多种类型的客房共68套,大型宴会厅,餐饮包厢及多功能厅,大小会议室等,并有桑拿按摩保健中心、棋牌等服务和娱乐设施。
  参考价:标间218元
  地址:泾县桃花潭镇桃花潭风景区
  电话:0563-5872666
  金龙山庄酒店
  坐落于桃花潭畔,紧靠322省道。是一家集旅游服务、住宿、餐饮为一体的高档次农家乐。设有多间标准客房,一次性可接待100人用餐,山庄内有停车泊位30个。名厨掌勺,菜肴均为本地无公害土菜、野生山珍、野生河鲜。
  参考价格:标准间168元
  地址:泾县桃花潭镇桃花潭景区
  电话:15056292888


桃花潭景区当地饮食
  桃花潭的饮食属于徽州菜系,甜酒酿、毛豆腐、琴鱼蒸蛋等犹有特色。
  徽州毛豆腐
  徽州的传统名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提到过。主要是把将豆腐进行人工发酵,让其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故称“毛豆腐”。食用时可以蘸酱,鲜醇爽口,香气扑鼻,味道比一般豆腐更鲜美。
  琴鱼蒸蛋
  这是一道当地的传统特色菜,主要是用农家土鸡蛋和琴鱼干制的,蒸蛋厚而醇香,配上琴鱼干也是甜且可口。琴鱼干也可用来泡茶。
  甜酒酿
  系用上等糯米酿制而成,在集镇的街头巷尾,常可以看见有人挑担子叫卖。担子两头是两只石鼓形的竹篮,竹篮上的盖子中间镶着玻璃,玻璃下面放着一碗碗米酒酿。那米酒酿中间还有一个凹坑,里面溢满了甜酒汁。若是冬天吃,滋味又香又甜,令人寒意顿消。
  餐馆推荐
  桃花潭土菜馆
  推荐菜:清弋江白鱼、蕨菜烧肉、臭桂鱼、水阳三宝、太平糊等
  菜品都是徽菜特色,菜量很大,很实惠,菜味道不错,在景区周边可以吃到这样的菜已经非常不错了。
  地址:泾县桃花潭镇玉屏路46号(近大桥头南)
  电话:0563-5870177
  阿达鱼庄
  推荐菜:水煮活鱼、干锅虾、干锅狗肉、菠萝鱼、海山骨、紫菜煲、红烧肉笋干等
  店虽小,但是很干净,且老板娘待人很热情。老板以前是星级酒店厨师,本地菜做的很地道。水煮活鱼是现场宰杀,滋味鲜嫩香美,辣口不辣心。
  地址:宣城泾县迎宾路金康商城B-15
  电话:0563-5022068


桃花潭景区行程规划
20131218091905_28780.jpg
(阳光烂漫,温暖在旧时的门楼高墙 作者:小林)
  桃花潭景区风光无限,人文气息与自然景观完美相融,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耸立,古树青藤纷披;暖季绿韬如毡,繁花似火如霞;飞阁危楼隐约其中,犹如蓬莱仙境,又疑武陵人家。游览路线可以按照“文昌阁→中华第一祠→踏歌岸阁→东园古渡→桃源西岸→汪伦墓→太白楼”的顺序,夜晚宿在桃花潭边,品尝当地徽州风味美食,执杯浅酌,遐想古人千年前的风雅之趣。


桃花潭景区其他信息
20131218090420_14286.jpg
(这个村多狗,多数是体形彪悍眼神温柔的大黄狗  作者:小林)
  桃花潭畔的古代居民
  桃花潭畔山明水秀,古代就有很多人从外地迁来居住,先后有翟、万、汪、陈、李等十余个姓氏。而居住在桃花潭两岸的则是翟、万两姓。东岸是翟姓聚居的村落’人称“水东翟家”,西岸就是万村。其他一些姓氏或杂居于翟万两村,或散居于离桃花潭不远的地方。千百年来和睦相处,有着相同的民风民俗,又或多或少地同桃花潭——以至同诗仙李白有某种牵连。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掌故,或可助你增加游桃花潭的兴味。
  迁来最早的翟姓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翟姓迁来的年代最早,大约东汉初期就来到桃花潭边。他们是在经历一次灭族之灾的情况下逃来的。《翟氏宗谱》载:西汉承相翟方进的儿子翟义,在王莽篡夺西汉政权时任东郡太守,因谋划聚兵讨伐王莽,事败被灭九族。侥幸逃过这次杀戮的翟氏后代,转辗来到泾川水西玉屏山下(在桃花潭西岸)定居下来,以后被称为“老翟家”(郡望属“南阳世家”)。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后来出过不少知名人物,如东汉时的吏部尚书翟酭(或为翟酺),西晋时承相翟文选,宋建隆间的府教翟阳,以及内阁中书翟云启等人,逐渐发展成一个很大的宗族。但是,他们不是现在“水东翟家”人血缘上的祖先,仅是传承了同一姓氏而已。因为到了明洪武八年(1375)秋天,这里暴发了一场山洪,大水把“老翟家”冲毁了,幸存者寥寥无几。现在“水东翟家”人,实际上是张姓的后裔。
  元朝末年,湖北沔阳张定畿兄弟与陈友谅同为县吏,当时元朝的政权风雨飘摇,到处暴发农民起义。张氏兄弟协助陈友谅起兵,为徐寿辉的部属,后来陈友谅弑徐寿辉于采石,自称“汉王”,封张定畿为大将,张定边为太尉。朱元璋用了康茂才诱敌深入之计,在龙湾重兵包围陈友谅。张定畿为掩护“汉王”突围,战死疆场。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收张定畿的遗孤张佑保为义子。后来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兵败身亡。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对陈友谅的部属作了安抚,封陈友谅的儿子为“归德候”。张定边拒不受封,带着侄儿张佑保潜逃,隐于苍梧之野。张定边改名“张宗道”,意思为“宗留定字之首,道留边字之旁”。经过数年逃亡生活,最后到了泾县西南投靠当地望族翟氏。张佑保改名为“翟敬六”,赘于李姓,娶李氏催英为妻。居于桃花潭东岸。大概翟敬六家没有受到洪武八年的洪水之灾,后代子孙繁衍为“水东翟家”。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民俗也反映这个变化。水东翟家祭祖有个特殊的“族规”。翟氏宗祠里有块祖宗牌位,正面写的是“敬六公”,背面则是“张公佑保”。每到过年,头一天关上祠堂大门奠祭张公,第二天大开祠堂门摆上一百零八桌酒席,合族公祭翟姓祖先。这就是所谓“先祭张公后祭祖”的族规,一直沿袭到解放前夕。
  “水东翟家”同李白游桃花潭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是当地的大宗族之一,人才辈出,对于宣扬李白与汪伦的佳话,以及桃花潭的建设,都作为重要贡献。最有代表性的“踏歌岸阁”,屹立于桃花潭东岸,就是翟姓所建。据说明洪武八年洪水使河流改道,以后建筑的踏歌岸阁不一定就是汪伦送李白的具体地点,但从汪姓居住的村庄及汪伦墓址等推测,其大体的位置可能是对的。明清以来水东翟家兴旺发达。先后兴建了翟氏宗祠、文昌阁、关圣殿等一批规模宏伟的建筑物,还有明、清时代的古民居群,都为风光秀丽的桃花潭锦上添花。翟村还出过不少文人墨客,他们在桃花潭上吟诗作画,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史料,其中有各种诗文集、《桃花潭文征》等作品。清乾隆时的翟赐履,是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写的《桃花潭记》,是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还有汪伦写信邀请李白的民间故事,也是翟村人的口头创作。
  “扶凤世家”的万姓
  万姓的祖先与翟姓不同,他们是看中了风景优美的桃花潭,才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据《万氏宗谱》记载,万姓始祖万修助汉光武刘秀讨伐王莽,平定河北有功,后封扶风郡、槐里候,万氏因称“扶风世家”。南北朝时万鹏举宦游丹阳,及至宛陵泾县,见有“麻川桃潭之流碧,丹峰石壁之环翠,逐爱此而家焉。”他们住在桃花潭西岸,后来称为“万村”。在唐朝的时候,万村出了两位有名的人物。一是万晏,因五世同居受到朝廷的旌表。另一位是为李白所仰慕的万巨。据《万氏宗谱》世系表所列,万晏是万氏迁泾始祖万鹏举的第五代孙,因五世同居,于唐贞观时旌为“义门”。万村现存“义门”石额上,刻有“唐贞观五年旌,清乾隆壬辰年重修”。其所载的朝代同宗谱上是一致的。不过成书于北宋初的《册府元黾》记载:“唐大和六年,观察使沈传师奏:泾县万晏自高祖万颓至伸芳五世同居。诏表其门闾”。沈传师是唐文帝时任宣歙观察使,其奏本应是“贞观”后一百多年的事情。这同宗谱和义门石刻的年代不一致。《泾县志》因此推测,“晏为唐初人,旌则在大和六年也”。还有人认为:万晏在唐贞观时受到官方旌表,大和六年沈传师奏,又受到朝廷的旌表。现存的“义门”始建于唐,历经兴废,至乾隆时重修的。
  按照《万氏宗谱》的记载,万巨又是万晏的第五代孙。他博学多才,广有交游,不愿做官。唐玄宗时秘书郎钱起曾向朝廷举荐,但他辞官不受。纵情诗酒,到处游厉,结交了许多知名人士。“大历十才子”中的韩翃、卢纶等人,都有诗歌相赠。韩拥《送万巨》诗中说:“红笺色夺风流座,白苎词倾翰墨场。夫子前年入朝后,高名藉藉时贤口。”可见万巨的才名是很高的,在京城受到广泛的赞誉。唐天宝十四年李白游泾时写的《早过漆林渡寄万巨》诗中说:“因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何日靓清光,相欢联佳句。”漆林渡就是现在的章家渡,距离桃花潭20公里左右。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似乎还没有见到万巨。后来到了桃花潭,同万巨相见,甚至可能他就是因思慕万巨才去桃花潭的。《万氏宗谱》说李白在万巨家里欢聚数日,还写了《扶风豪士歌》等诗歌相赠。不过清王琦所辑《李太白全集》的诗注中说,《扶风豪士》是写在江苏溧阳县。郭沫若著《李白与杜甫》-书年表中,说李白干天宝十五年三月,在溧阳酒楼上遇见张旭,作《猛行》,《扶风豪士歌》作于同时。不论《扶风豪士歌》写于何地,但从诗的内容分析,是写给万巨的。
  万村位于桃花潭西岸,传说有家酒店酿造很好的美酒,汪伦谎称“万家酒店”骗来李白,就在这家酒店里请他饮酒。虽然这是传说,但万村确实是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物。除了前面说到的“义门”,还有一座“资历”最老的会馆。据传万姓迁来时,当地的土著人是山越族,他们称中原移民为“客家人”。万姓人为保存中原文化,创造了客家方言,并建了一座扶风会馆,以团结万姓家族,保存客家文化。按照扶风会馆重修碑记的记载,这座会馆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当时万村还没有宗祠,兴建会馆是为了“联情谊、集众意以谋利益”,也就是万姓人共商合族大事的场所。后来万姓人口增多,兴建了万氏宗祠孝义堂。但扶风会馆仍是万姓族人聚集活动的地方,累世都进行修葺或重建。明洪武八年发生洪水灾害,万氏宗祠孝义堂和许多民宅均被冲毁,扶风会馆幸而保存下来。它虽然不是隋朝的建筑,但是追溯它的始建年代仍应从隋朝算起。除了“义门”和“扶风会馆”,万村还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建筑物。尤其村中那曲折深幽的街道,古朴的店房和作坊,仿佛真能引入穿过时光的隧道,进入古老悠远的岁月里,去领略那淳朴的风情。
20131218152059_13821.jpg
(潭边的生活仿佛世外,青山绿树,江波浩瀚  作者:小林)  
  传说纷纭的汪伦
  李白在诗中写得很清楚,他游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不过关于汪伦的身份问题,后人却有多种说法,使人莫衷一是。清代王琦辑录的《李太白全集》,在《赠汪伦》-诗的题解和注释中,引用杨齐贤和唐汝询的话,都说汪伦是一“村人”。汪伦是否仅仅是个普通的“村人”呢?别的资料还有不同的说法。唐大历间进士刘复,有首《送汪伦》的诗说:“春江日未熏,楚客酣送君。翩翩孤黄鹤,万里沧州云。”按诗意推测,似乎汪伦是个功名不就的归隐者。而《汪氏宗谱》上记载,汪伦当过县令。说他是新安人汪华的第五代孙,他的哥哥汪凤思是歙县令,“凤林公名伦,为泾县令,逐居桃花潭畔。”宗谱所载可弥补正史之不足,但是对于年代久远的老祖宗,也很难有确切的考证。除了《汪氏宗谱》的记载,没有找到其他的佐证,表明汪伦当过泾县县令。在清嘉庆间纂修的《泾县志》上,职官表列入汉唐以来千余名县令的姓名和在任年份,可是没有汪伦的名字。另外,从李白的诗中考察,他写给朋友的诗题上,往往直接写出官衔,而《赠汪伦》则没有。李白还有《过汪氏别业》二首,也是游桃花潭期间写的。其中有句云:“汪生面北阜,凿石营池台。”他称汪伦为“汪生”,至少说明当时汪伦还没有一官半职。这两首诗描写汪伦有座雅致的“别业”,请李白在其中饮酒通宵达旦,还有“吴觎”(歌女)劝酒。由此可见,汪伦也不是个普通的“村人”,而是位家资丰厚、志趣高雅的人物。因为当时的李白已不是什么高官显宦,而是个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的闲散诗人。也就是说,汪伦没有势利眼,他热情款待李白,是出于对友人的一片纯情。正因为如此,李白才写出那首广为传诵的诗篇,也使汪伦的名字流传千古。仅是这一点就足够了,汪伦是否当过县令显得无关紧要。试想古往今来,有几位县令的姓名能像汪伦那样广为人知呢?
  《过汪氏别业二首》中,还透露出一些别的信息。诗中除了描写汪氏别业中的景物,以及主客永夜饮酒欢歌以外,还提到李白游桃花潭的季节。“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足证李白此游是在秋冬之交。他没有看到桃花盛开、芳飞红雨的景象,也许不无遗憾,加上他求官不遂,转而游山玩水,寻仙访道,因而诗中带有萧瑟的意味。此外,通过这首诗,还可了解李白游过桃花潭后的去向。在《过汪氏别业二首》的最后写道:“明朝龙潭去,枕石拂苔莓。”龙潭就是桃花潭上游的罗浮潭,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再上去就是九里潭和麻川,是古代泾县、太平、石埭三县的交界处。联系到李白((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和《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刺滩》等诗,表明他是取水道向南进发。“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石不容舠。舟子与渔人,撑断万张篙。”他驾着一只狭窄的小木船,亲历河狭水急的航道,目睹撑船人逆流拼搏的情景,真是惊险万状,“撑断万张篙”的诗句便脱口而出。李白过了三门六刺滩后,是上陵阳山去找仙人窦子明呢?还是登上黄山去观赏天下奇景呢?
  《汪氏宗谱》中有汪姓迁泾始祖的记载。在隋、唐之际,泾县有两位名声很大的人物,一是家住泾县龙门乡的左难当,另一位就是汪伦的高祖汪华。他俩都是“率众保卫乡里”的武装首领,汪华生于陈至德四年(386)。隋末乱世,群雄纷起。汪华于新安从军,后来拉起一支武装部队,在宣歙二州之间与流寇作战。左难当在泾县幕山屯军,先后在柏山和猷州筑城防守。这两支军队互为犄角之势,配合作战,保卫地方的安全。后来他们都归顺了唐朝,授左难当为猷州刺史,封“戴国公”;汪华也被封“越国公”,成为泾县西南和太平等地汪姓的始迁祖。《汪氏宗谱》上说汪伦是汪华的第五代孙,住在桃花潭东岸,是有踪迹可寻的。从太平到泾县的桃花潭镇一带,有多处汪姓聚居的村落。
  现在桃花潭西边垒玉墩附近的“汪伦墓”,是1985年修“怀仙阁”时才移过去的。前些年在桃花潭镇还发现一块石额,上面刻有篆文“别业居”三字,有人考察认为是唐代之物,或许就是“汪氏别业”门上的横额。前面说到汪伦邀请李白的故事,是水东翟家的民间传说,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把它写进了((随园诗话》,从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桃花潭景区当地视频

桃花潭景区出游参考 20131218152254_79942.jpg
  书籍
  《中国最值得拍摄的50个小镇》
  本书以作者的十年亲身感悟向读者展现了精彩纷呈的中国小镇行摄之旅。书中介绍了中国最值得拍摄的50个绝美小镇遍及我国大江南北,以“诗意江南、人文徽州、山海闽越、秀丽湘楚、岭南往事、中原漠北、风情西南、玉门关外”8个单元分类,配上作者的手绘地图,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50处古镇的独特风情。
  作者:林帝浣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
  《徽商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
  粉墙黛瓦的古老徽州,在不同人的视角里都首先彰显出惊人一致的水墨山色。不过《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却是一本从建筑角度解读徽州的游记,作者在数次前往徽州旅行和采访的基础上,循着徽州建筑文化的脉络,触摸到了徽州众多古村落在中国传统风水方面的奇妙实践。
  本书在用优美细腻的文字展现徽州村落独特景观的同时,还靠大量精美的图片呈现出了理想的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的山水意境,让读者在纯美的享受中感受到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讲究风水”的价值特点,并且了解到数百年来它们是如何在外观整体性和美感上始终延续典雅隽永特色的奇迹。
  作者:王杰
  出版时间:2009-08-0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安徽民居》
  本书冀图从人文视角解读安徽徽州民居。人文视角的本质就是发现人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人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也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人与居住环境”的视角,我们理解其本质上就是人文视角。
  本书以大量的调研图片、工程实践、相关论文及著作为基础,对安徽徽州民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作者:单德启
  出版时间:2009-12-01
  出版时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攻略制作队伍
顾问:小林 新浪微博:@小林-数码生存
摄影:小林
行者:小林
本攻略最后修订时间:2013年12月19日




客家通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0: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泾县桃花潭

2015年05月19日15:37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一、如诗如画的桃花潭

有首烩炙人口的古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桃花潭上写下的千古名篇。桃花潭在青弋江上游,距离泾县城42公里,南邻黄山,西接九华山,是一处久负盛名的风景区。

有人说桃花潭像块晶莹剔透的碧玉,源于黄山北麓的青弋江,宛如一条飘动绸带,在万山丛中左右萦迥,自南向北奔腾而来,到了泾县西南隅的万村、被一座陡峭的石壁挡住,造成一汪清幽的深潭。左边岸上怪石耸立,古树青藤纷披,飞阁危楼隐约其中,恍如蓬莱仙境。右岸则是白沙平野,绿色的田畴阡陌相连,古老的村舍星檐相接,漫步其中疑人武陵人家。潭面上水光潋滟,清冷镜洁,鸟飞鱼跃,碧波涵空。待至晨光初吐,暮霭乍收,飘飘然临风霞举欲仙。至若春著繁花,夏荫乔木,秋映皓月,冬迎瑞雪,四时景色宜人,及时观赏更是美不胜收。

桃花潭是首长吟不绝的诗,自从诗仙首唱之后,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或在舟中吟咏,或于潭畔放歌,几乎是有景必有诗。饱览江山秀色之后,怀幽人于长往,叹良辰之不再,于是有人写道:“李白乘舟去,汪伦不再来”;“于今潭水依然深,无复当年乘舟客”。其实无须嗟叹,诗仙虽往,桃花潭并未寂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写新篇。这里的春花秋月是诗,奇峰怪石是画,悠然不尽的潭水,流漾着人间最珍贵的友情。凡是来到桃花潭上的游人,都会留下自已的心迹,不信请看垒玉墩边那座书版石,随着岁月的流转,数一数厚厚的页岩增加了了多少层?巨大书卷积累下多少册?其中记载了多少诗情画意?

如诗如画的桃花潭,既抎一方之胜,又有贤主人邀请嘉宾的佳话,使这里蕴藉着与别处不同的文化韵味。李白慕桃潭之美,更感主人们的感情,遂有赠汪伦、慕万巨之作。诗仙的笔触最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使桃花潭为更多的游客所向往,从而名昭天下。

二、桃花潭景区的名胜古迹

桃花潭地区有很多名胜古迹,选择具有一定特色的景点,分别介绍如下:

1、桃花潭:位于泾县桃花潭镇境内,距离县城约45公里。青弋江自南而北,从太平湖以下两岸群山中而出,到了万村附近被一座石壁挡住,水势萦迴,形成一座很深的桃花潭。风日晴和时水平如镜,鸟飞鱼跃,宁静宜人。西岸怪石耸峙,竹树参差,秀丽多姿态。东岸白沙平野,远接绿色的田野和飞檐翘角的建筑物,古意盎然。平阔的水面上有小船往来于两岸之间,摆渡的船家至今保持着古老的风俗,使用竹篙和木浆,还可向游人指点汪伦送李白处和背诵《赠汪伦》诗句。这就是别具风韵的桃花潭。

2、书版石:垒玉墩下有一段页岩,一层层整齐的岩石像是许多书藉叠在一起,任风吹浪打,岿然不动。不知何人写的宏制巨著,遗留在潭边成为一景。或许里面记录了千百年的故事,如果哪位游客有缘,有一天会解读这部神秘的天书,定会得益非浅。

3、彩虹岗:彩虹岗在垒玉墩的南首,当中隔着一道小溪。岗上的岩石上纹理曲折带红褐色,因而翟赐履说:“每至晨光初耀,夕辉斜照,回清倒影,望之亘若虹飞,是纳彩虹岗之名矣”。也有人认为:在夏秋之间,雨后初晴,岗上常有彩虹飞起,因而得名为“彩虹岗”。或许两说都有所凭,无论是晨光夕晖中的红褐色山岗,还是雨后初晴的七彩虹光,在青山碧水之间是极为绚丽的景观。

4、踏歌岸阁:走出翟村的老街道,桃潭东岸有座古色古香的二层阁楼。底层为过道,两边是砖砌实墙,下面是麻石砌成的基础,有石阶下河。阁楼底层向街道一面是敞开式,临潭为半圆形门洞。上层为一小楼,向潭一面设窗台栏杆,供游人凭眺潭上风光。檐下高悬“踏歌岸阁”四字横匾,原为里人翟容所书。后毁。1983年重修时,新匾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书法家张恺帆所书。小楼临街一面设木制屏风,刻《踏歌送行图》,再现汪伦送李白的情景。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楼可能建于明末清初,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解放后又修。

5、翟氏宗祠:座落于桃花潭东北。座北朝南,五楹三进,规模宏大,建筑面积约3524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祠内木石构件上均有精美的雕刻,人物、鸟兽、花卉都很生动。此祠建于明代,原有“碧纱厨”和百余块匾额,金碧辉煌。旧时过年时祭祖,祠内可摆108桌酒席,声势显赫。如今祠内悬挂的匾额已无,仅存明万历、天启间数块木匾被人收藏保留下来。1997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罗哲文先生曾来考察,为题写“中华第一祠”。

6、文昌阁:位于桃花潭东北。八角形的三层翘角楼阁,顶高25米,底层周长49米。外有围墙环绕,占地10亩左右。三层楼阁逐层收分,八角高翘系有风铃,顶端宝刹上指云天,造型秀丽端庄。底层外有回廊,8根方形大理石柱,下为青石柱础。墙上嵌有两块青石碑,一为里人翟士吉撰《创建文昌阁叙》,一刻山东道监察御史赵青藜撰《翟氏创建文昌阁记》。底层向南开门,青石门坊,方砖地面。8根檐柱和4根金柱支撑。屏风前悬“盛世文明”四字木匾,后有木梯登楼。二层外有回廊,设木栏板供人远眺。檐柱上有狮形斜撑,四面砖墙上开拱券小门。楼内屏风上刻《阴骘文》,上首悬“文光射斗”四字木匾。三层楼外同样有回廊栏板,狮形斜撑。八面开门,门扇窗棂上装斜方格,当中有四瓣一花图案。楼内顶上为平板天花。此阁建成千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后来多次修葺,1991年文物部门拨款又修。

7、怀仙阁:耸立于垒玉墩上的怀仙阁,于1987年重建。三层楼阁依山临水,飞檐叠出,气势挺拔,为桃花潭最具象征性的建筑之一。登临阁上饱览桃潭秀色,缅怀诗仙遗踪,令人浮想联翩。

三、桃花潭畔的古代居民

桃花潭畔山明水秀,古代就有很多人从外地迁来居住,先后有翟、万、汪、陈、李等十余个姓氏。而居住在桃花潭两岸的则是翟、万两姓。东岸是翟姓聚居的村落’人称“水东翟家”,西岸就是万村。其他一些姓氏或杂居于翟万两村,或散居于离桃花潭不远的地方。千百年来和睦相处,有着相同的民风民俗,又或多或少地同桃花潭——以至同诗仙李白有某种牵连。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掌故,或可助你增加游桃花潭的兴味。

1、迁来最早的翟姓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翟姓迁来的年代最早,大约东汉初期就来到桃花潭边。他们是在经历一次灭族之灾的情况下逃来的。《翟氏宗谱》载:西汉承相翟方进的儿子翟义,在王莽篡夺西汉政权时任东郡太守,因谋划聚兵讨伐王莽,事败被灭九族。侥幸逃过这次杀戮的翟氏后代,转辗来到泾川水西玉屏山下(在桃花潭西岸)定居下来,以后被称为“老翟家”(郡望属“南阳世家”)。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后来出过不少知名人物,如东汉时的吏部尚书翟酭(或为翟酺),西晋时承相翟文选,宋建隆间的府教翟阳,以及内阁中书翟云启等人,逐渐发展成一个很大的宗族。但是,他们不是现在“水东翟家”人血缘上的祖先,仅是传承了同一姓氏而已。因为到了明洪武八年(1375)秋天,这里暴发了一场山洪,大水把“老翟家”冲毁了,幸存者寥寥无几。现在“水东翟家”人,实际上是张姓的后裔。元朝末年,湖北沔阳张定畿兄弟与陈友谅同为县吏,当时元朝的政权风雨飘摇,到处暴发农民起义。张氏兄弟协助陈友谅起兵,为徐寿辉的部属,后来陈友谅弑徐寿辉于采石,自称“汉王”,封张定畿为大将,张定边为太尉。朱元璋用了康茂才诱敌深入之计,在龙湾重兵包围陈友谅。张定畿为掩护“汉王”突围,战死疆场。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收张定畿的遗孤张佑保为义子。后来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兵败身亡。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对陈友谅的部属作了安抚,封陈友谅的儿子为“归德候”。张定边拒不受封,带着侄儿张佑保潜逃,隐于苍梧之野。张定边改名“张宗道”,意思为“宗留定字之首,道留边字之旁”。经过数年逃亡生活,最后到了泾县西南投靠当地望族翟氏。张佑保改名为“翟敬六”,赘于李姓,娶李氏催英为妻。居于桃花潭东岸。大概翟敬六家没有受到洪武八年的洪水之灾,后代子孙繁衍为“水东翟家”。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民俗也反映这个变化。水东翟家祭祖有个特殊的“族规”。翟氏宗祠里有块祖宗牌位,正面写的是“敬六公”,背面则是“张公佑保”。每到过年,头一天关上祠堂大门奠祭张公,第二天大开祠堂门摆上一百零八桌酒席,合族公祭翟姓祖先。这就是所谓“先祭张公后祭祖”的族规,一直沿袭到解放前夕。

“水东翟家”同李白游桃花潭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是当地的大宗族之一,人才辈出,对于宣扬李白与汪伦的佳话,以及桃花潭的建设,都作为重要贡献。最有代表性的“踏歌岸阁”,屹立于桃花潭东岸,就是翟姓所建。据说明洪武八年洪水使河流改道,以后建筑的踏歌岸阁不一定就是汪伦送李白的具体地点,但从汪姓居住的村庄及汪伦墓址等推测,其大体的位置可能是对的。明清以来水东翟家兴旺发达。先后兴建了翟氏宗祠、文昌阁、关圣殿等一批规模宏伟的建筑物,还有明、清时代的古民居群,都为风光秀丽的桃花潭锦上添花。翟村还出过不少文人墨客,他们在桃花潭上吟诗作画,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史料,其中有各种诗文集、《桃花潭文征》等作品。清乾隆时的翟赐履,是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写的《桃花潭记》,是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还有汪伦写信邀请李白的民间故事,也是翟村人的口头创作。

2、“扶凤世家”的万姓

万姓的祖先与翟姓不同,他们是看中了风景优美的桃花潭,才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据《万氏宗谱》记载,万姓始祖万修助汉光武刘秀讨伐王莽,平定河北有功,后封扶风郡、槐里候,万氏因称“扶风世家”。南北朝时万鹏举宦游丹阳,及至宛陵泾县,见有“麻川桃潭之流碧,丹峰石壁之环翠,逐爱此而家焉。”他们住在桃花潭西岸,后来称为“万村”。在唐朝的时候,万村出了两位有名的人物。一是万晏,因五世同居受到朝廷的旌表。另一位是为李白所仰慕的万巨。据《万氏宗谱》世系表所列,万晏是万氏迁泾始祖万鹏举的第五代孙,因五世同居,于唐贞观时旌为“义门”。万村现存“义门”石额上,刻有“唐贞观五年旌,清乾隆壬辰年重修”。其所载的朝代同宗谱上是一致的。不过成书于北宋初的《册府元黾》记载:“唐大和六年,观察使沈传师奏:泾县万晏自高祖万颓至伸芳五世同居。诏表其门闾”。沈传师是唐文帝时任宣歙观察使,其奏本应是“贞观”后一百多年的事情。这同宗谱和义门石刻的年代不一致。《泾县志》因此推测,“晏为唐初人,旌则在大和六年也”。还有人认为:万晏在唐贞观时受到官方旌表,大和六年沈传师奏,又受到朝廷的旌表。现存的“义门”始建于唐,历经兴废,至乾隆时重修的。

按照《万氏宗谱》的记载,万巨又是万晏的第五代孙。他博学多才,广有交游,不愿做官。唐玄宗时秘书郎钱起曾向朝廷举荐,但他辞官不受。纵情诗酒,到处游厉,结交了许多知名人士。“大历十才子”中的韩翃、卢纶等人,都有诗歌相赠。韩拥《送万巨》诗中说:“红笺色夺风流座,白苎词倾翰墨场。夫子前年入朝后,高名藉藉时贤口。”可见万巨的才名是很高的,在京城受到广泛的赞誉。唐天宝十四年李白游泾时写的《早过漆林渡寄万巨》诗中说:“因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何日靓清光,相欢联佳句。”漆林渡就是现在的章家渡,距离桃花潭20公里左右。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似乎还没有见到万巨。后来到了桃花潭,同万巨相见,甚至可能他就是因思慕万巨才去桃花潭的。《万氏宗谱》说李白在万巨家里欢聚数日,还写了《扶风豪士歌》等诗歌相赠。不过清王琦所辑《李太白全集》的诗注中说,《扶风豪士》是写在江苏溧阳县。郭沫若著《李白与杜甫》-书年表中,说李白干天宝十五年三月,在溧阳酒楼上遇见张旭,作《猛行》,《扶风豪士歌》作于同时。不论《扶风豪士歌》写于何地,但从诗的内容分析,是写给万巨的。

万村位于桃花潭西岸,传说有家酒店酿造很好的美酒,汪伦谎称“万家酒店”骗来李白,就在这家酒店里请他饮酒。虽然这是传说,但万村确实是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物。除了前面说到的“义门”,还有一座“资历”最老的会馆。据传万姓迁来时,当地的土著人是山越族,他们称中原移民为“客家人”。万姓人为保存中原文化,创造了客家方言,并建了一座扶风会馆,以团结万姓家族,保存客家文化。按照扶风会馆重修碑记的记载,这座会馆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当时万村还没有宗祠,兴建会馆是为了“联情谊、集众意以谋利益”,也就是万姓人共商合族大事的场所。后来万姓人口增多,兴建了万氏宗祠孝义堂。但扶风会馆仍是万姓族人聚集活动的地方,累世都进行修葺或重建。明洪武八年发生洪水灾害,万氏宗祠孝义堂和许多民宅均被冲毁,扶风会馆幸而保存下来。它虽然不是隋朝的建筑,但是追溯它的始建年代仍应从隋朝算起。除了“义门”和“扶风会馆”,万村还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建筑物。尤其村中那曲折深幽的街道,古朴的店房和作坊,仿佛真能引入穿过时光的隧道,进入古老悠远的岁月里,去领略那淳朴的风情。

3、传说纷纭的汪伦

李白在诗中写得很清楚,他游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不过关于汪伦的身份问题,后人却有多种说法,使人莫衷一是。清代王琦辑录的《李太白全集》,在《赠汪伦》-诗的题解和注释中,引用杨齐贤和唐汝询的话,都说汪伦是一“村人”。汪伦是否仅仅是个普通的“村人”呢?别的资料还有不同的说法。唐大历间进士刘复,有首《送汪伦》的诗说:“春江日未熏,楚客酣送君。翩翩孤黄鹤,万里沧州云。”按诗意推测,似乎汪伦是个功名不就的归隐者。而《汪氏宗谱》上记载,汪伦当过县令。说他是新安人汪华的第五代孙,他的哥哥汪凤思是歙县令,“凤林公名伦,为泾县令,逐居桃花潭畔。”宗谱所载可弥补正史之不足,但是对于年代久远的老祖宗,也很难有确切的考证。除了《汪氏宗谱》的记载,没有找到其他的佐证,表明汪伦当过泾县县令。在清嘉庆间纂修的《泾县志》上,职官表列入汉唐以来千余名县令的姓名和在任年份,可是没有汪伦的名字。另外,从李白的诗中考察,他写给朋友的诗题上,往往直接写出官衔,如《赠×明府》、《寄×少府》。而《赠汪伦》则没有。李白还有《过汪氏别业》二首,也是游桃花潭期间写的。其中有句云:“汪生面北阜,凿石营池台。”他称汪伦为“汪生”,至少说明当时汪伦还没有一官半职。这两首诗描写汪伦有座雅致的“别业”,请李白在其中饮酒通宵达旦,还有“吴觎”(歌女)劝酒。由此可见,汪伦也不是个普通的“村人”,而是位家资丰厚、志趣高雅的人物。因为当时的李白已不是什么高官显宦,而是个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的闲散诗人。也就是说,汪伦没有势利眼,他热情款待李白,是出于对友人的一片纯情。正因为如此,李白才写出那首广为传诵的诗篇,也使汪伦的名字流传千古。仅是这一点就足够了,汪伦是否当过县令显得无关紧要。试想古往今来,有几位县令的姓名能像汪伦那样广为人知呢?

《过汪氏别业二首》中,还透露出一些别的信息。诗中除了描写汪氏别业中的景物,以及主客永夜饮酒欢歌以外,还提到李白游桃花潭的季节。“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足证李白此游是在秋冬之交。他没有看到桃花盛开、芳飞红雨的景象,也许不无遗憾,加上他求官不遂,转而游山玩水,寻仙访道,因而诗中带有萧瑟的意味。此外,通过这首诗,还可了解李白游过桃花潭后的去向。在《过汪氏别业二首》的最后写道:“明朝龙潭去,枕石拂苔莓。”龙潭就是桃花潭上游的罗浮潭,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再上去就是九里潭和麻川,是古代泾县、太平、石埭三县的交界处。联系到李白((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和《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刺滩》等诗,表明他是取水道向南进发。“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石不容舠。舟子与渔人,撑断万张篙。”他驾着一只狭窄的小木船,亲历河狭水急的航道,目睹撑船人逆流拼搏的情景,真是惊险万状,“撑断万张篙”的诗句便脱口而出。李白过了三门六刺滩后,是上陵阳山去找仙人窦子明呢?还是登上黄山去观赏天下奇景呢?因为他离开桃花潭远了,不在我们的话题之内。

还要继续谈《汪氏宗谱》,它有汪姓迁泾始祖的记载。在隋、唐之际,泾县有两位名声很大的人物,一是家住泾县龙门乡的左难当,另一位就是汪伦的高祖汪华。他俩都是“率众保卫乡里”的武装首领,汪华生于陈至德四年(386)。隋末乱世,群雄纷起。汪华于新安从军,后来拉起一支武装部队,在宣歙二州之间与流寇作战。左难当在泾县幕山屯军,先后在柏山和猷州筑城防守。这两支军队互为犄角之势,配合作战,保卫地方的安全。后来他们都归顺了唐朝,授左难当为猷州刺史,封“戴国公”;汪华也被封“越国公”,成为泾县西南和太平等地汪姓的始迁祖。《汪氏宗谱》上说汪伦是汪华的第五代孙,住在桃花潭东岸,是有踪迹可寻的。从太平到泾县的桃花潭镇一带,有多处汪姓聚居的村落。据当地人相传,桃花潭镇的桃东村,从前有座“汪公庙”祭祀汪伦,还有汪姓的祠堂。而且“汪伦墓”也在桃花潭东北的山丘上。现在桃花潭西边垒玉墩附近的“汪伦墓”,是1985年修“怀仙阁”时才移过去的。前些年在桃花潭镇还发现一块石额,上面刻有篆文“别业居”三字,有人考察认为是唐代之物,或许就是“汪氏别业”门上的横额。参照李白《过汪氏别业二首》中的描述,真可以修建一座仿古建筑,恢复汪伦的别业居,以铭记他邀请李白之功。前面说到汪伦邀请李白的故事,是水东翟家的民间传说,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把它写进了((随园诗话》,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则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汪伦给李白写信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来,后知此处并无十里桃花,而是相距十里处有个桃花渡。也无万家酒店,只有万姓人开设的一家酒店。翟村的民间故事还说,汪伦曾经多次邀请李白,在最后一封信中列举了“水东十景”,其中有“十里桃花九里店,万家好酒店。”好游好饮的李白,才有兴趣来桃花潭作客。这故事是赵青藜说给袁枚的,赵是泾县人,清乾隆间进士,做过山东道监察御史,辞官回家后从事著作和教学,留下很多著作。他同水东翟家有姻亲关系,还为翟村写过《创建文昌阁记》,当然知道这个民间传说。袁枚与赵是同时代人,他到过泾县,听到青藜讲的掌故,把它写进了《随园诗话》。这则故事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它不是产生在唐代,因为“水东十景”中有不少是明清时代的建筑物和地名。不过这则故事风趣幽默,也反映了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容易使人“信以为真”。

四、古代诗人笔下的桃花潭

李白之后,历代都有游人来桃花潭写过诗。真是“桃花历乱,芳澄汇绿”,桃花潭成了诗的渊薮。许多优美的诗篇,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潭上的旖旎风光,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留下了丰富的史料。阅读前人的诗作,更可以了解桃花潭各个景点的历史风貌。

1、九里麻川:古代诗人笔下,桃花潭是个很大的风景区。南自麻川北至桃花渡,沿江两岸数十里,以及玉屏山、丹山、由山等地,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景点。麻川位于青弋江上游,泾县与太平县(今属黄山区)的接壤处。当地人历来都把麻川看成是桃花潭景区的一部分。万氏宗谱所载(《万村十二景记咏》诗中,便有《九里麻川》 -景,诗称“浩淼麻川九里长”。《水东翟氏宗谱》所录的“东园八景”之一,也有《九里烟波》诗称:“涩滩鸣水下龙河,一望安流九里多。烟雾牽风鸣碎玉,波头个个绾青螺”。在建设陈村水库(今称“太平湖”)之前,麻川是泾县一个小乡,乡政府设在小河口。发源于石埭、太平的舒溪和麻溪,在小河口会合以后,流经毛园渡、麻川渡,这一带通称麻川。翟赐履在《桃花潭记》中说:“潭之水有二道:南经横石、龙门,屈折奔注而下,涩滩其大者也;一则荡波激石,历三门、六刺东流而汇于涩滩。幽幽然缘九里、荡罗浮而达于潭”。他既是叙述桃花潭之源,也是把麻川、九里潭、罗浮潭同桃花潭看成一个整体。如今,麻川和九里潭等处都已沉入太平湖底,只有从古代诗人的笔下才能领略昔日的风光。晚唐诗人枉苟鹤有首《题麻溪》诗:“麻溪清澈底,似入武陵溪。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诗中还写到山村里有挑出酒旗的店肆,以及与古寺相伴的高塔。由此可见,古代的麻溪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也相当繁荣。到了宋朝,汪寺丞也有首《麻溪》诗:“麻溪渡口古滩头,万叠青山绕四周。地僻鼎分三县界,渊澄辐辏两川流”。诗中说的“麻溪渡口”,可能就是原来的小河口,是舒溪和麻溪汇合的地方,也是泾县、太平、石埭三县的交界之处。古代泾县的疆域较大,唐代曾经多次划出泾县西南地为太平、旌德、石埭等县。从此诗可见,到了宋朝三县的地界大致定了下来,延续到建设陈村水库以前。

2、垒玉仙墩:在桃花潭西岸的悬崖上,层岩擢秀,石峰兀立,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垒玉墩”。它美妙多姿的形态,最能激发诗人的灵感。明嘉靖间宣州知府罗汝芳,他有首游桃花潭的诗便以《垒玉墩》为题:“青阳殊物候,驾言历沧洲。眷此如玉人,室是春江头。沂游往从之,曲曲澄潭幽。绯袍映彩虹,清波浸山楼。”他用拟人化的手法,比垒玉墩为家住江边的美人,身著绯红色衣裳,在青山碧水间翩翩起舞,把一座没有生命的岩石写活了。罗汝芳也是位著名的理学家,在任宣州知府期间多次来泾县讲学,还在水西精舍旁边增建了“熙光楼”、“退省所”等建筑物,热心宣扬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他是“泰州学派”中的代表人物,思想接近佛教的禅宗,在这首诗中讲到了修心养性之学:“九有既尘幻,万品徒纷缪,愿言共明德,殷勤事遐修。”同是理学家的钱绪山,也有一首以《垒玉墩》为题的诗。在他看来岩石究非血肉之躯,也不是人工所造成的,而是“仙人闲岁月,垒玉砌成墩。”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不知花费了多少岁月,用玉石垒成这座仙墩,他同罗汝芳的想像力,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3、虹岗醉月:同垒玉墩相连的彩虹岗,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景点。古人在岗上建有“酌月楼”,供人们临潭饮酒赏月。清代人翟汉瞻有首诗说:“酣饮虹岗侧,逍遥首夏天”;“夜月山间照,人家画里传”。月光如水,江山如画,面对如此景色,自可痛痛快快地畅饮一番。不过诗人们的心境不同,在此饮酒也有不同的感受。写《桃花潭记》的翟赐履(号非熊),曾邀请青阳县人吴襄来彩虹岗钦酒。吴襄是康熙癸已进士,做过礼部尚书。他有首《翟非熊置酒游彩虹岗》诗:“主人多雅僻,好客复好诗。一橹拽晴浪,去去苍崖奇。”他们在潭边玩得很惬意:“数鱼耽潭静,濯足爱波漪”。但是饮酒并不痛快,忽然想起李白,觉得自己的诗才无法企及:“仰天呼太白,游后更无诗。有酒不能醉,江山空自奇”。确实,李太白在桃花潭写的诗,别人不能同他相比。想到这一点,真有“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连酒都喝不下去了。不过现在的游人们大可不必仿效吴襄,应该是“宜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4、轻舟渔歌:三潭相连的桃花潭景区,自是泛舟垂钓的好去处。明代人陆子高就有诗写泛舟游钓之乐:“万村芳红眩陆离,一篙新绿漾涟漪。踏歌岸上汪伦酒,赠别舟中李白诗。沙暖忘机幽鸟乐,雨香收钓鳜鱼肥。问津客有重来约,莫待枝头锦片飞。”一次垂钓,兴犹未尽,客人还想再来。主人则说:要再来就得抓紧时日,不要待到桃花落尽。桃花流水鳜鱼肥,钓鱼也要赶上合适的季节。但是当地渔人就顾不上这些,他们是以捕鱼为生计。翟尚忠在《九里潭》诗中说:“其泉清以香,其鱼美可食。吾乡多扁舟,澄潭每集罭。用此代耕犁,遂以当稼穑。骈鳃携向市,长此食旧德”。“罭”是一种细眼鱼网,当地人用来在潭中捕鱼,然后用柳条穿了鱼鳃提到市面上出售,活画出一幅渔村图景。当地还有在冬天集中打鱼的习俗,另是一番热闹景象。翟绳祖有首《桃花潭观打鱼歌》写道:“澄潭千尺鱼所集,木落烟寒水流急。渔人罟师网无数,赤足袒胸跳波入。始知掩敌夜衔枚,人马无声令严戢。须臾鏖战各争垒,赵帜未拔汉帜立”。在静悄悄的夜间,须臾潭上火光四起,在诗人看来这不是在打鱼,而是一场铁马金戈的战争,场面十分壮观。为什么要在冬天打鱼?据说寒冷时大鱼聚集在潭底,当地渔民约定日期开河捕捞。一时间许多木船、竹筏、大网、鱼杈一齐下河,真有翻江倒海之势。除了冬天打鱼的热闹场面,还有在端阳节龙舟竞渡时,两岸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五支龙船一齐竞发,划船人喊着号子,浪花飞溅,同岸上欢笑声响成一片,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欢乐。

5、古岸踏歌:桃花潭东岸有座二层楼的“踏歌岸阁”,相传在它的下面就是汪伦送李白的地方。高阁临潭,碧水悠悠,使人产生许多怀想。“昔人踏歌送客行,今人停棹问客住。潭影深深照客心,历乱桃花归何处?”(魏选诗)。“桃花潭水深千尺,潭上人争羡李白。于今潭水依然深,无复当年乘舟客”(赵青藜诗)。有关桃花潭的诗中多有怀古之作,但是像洪亮吉那样自比李白的诗却是少见。他以《泛舟桃花潭夜半乃返》为题,写了一首长歌:“桃花潭边月欲华,放艇忽若乘仙槎,顺流半里即一曲,曲处正放秋桃花。”写了潭上的景色之后,笔锋一转,就把自己的经历同李白联系在一起:“君不见千余年来两迁客,鱼鸟可怜皆素识。一样承恩宫锦袍,酒痕墨污无颜色。纵然袍污无颜色,落笔奔虹尚千尺。多少川程与陆程,待君诗与江山敌。我亦生还承主恩,独游疑是再来人。三更潭底呼明月,恐有当时旧酒魂”。这首诗写得沉郁苍凉,舒发了诗人胸中的块垒。历史有那么巧合,唐朝的李白做过供奉翰林,得到皇帝赏赐的宫锦袍。后来流放到夜郎,被赦免回来。生活在清朝乾嘉时期的洪亮吉,也做到翰林院编修,他的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后因批评朝政,充军到新疆伊犁,承恩赦还。洪亮吉到泾县来,是应知县李德淦的邀请主修《泾县志》。他是个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而且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是命运不济,怀才不遇,最后只能做些修地方志的工作,自然有满腹牢骚。他这首诗以李白自况,看似狂放,其实是长歌当哭,抒发了胸中的郁闷,读之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这首诗是桃花潭怀古诗中的独步。

桃花潭有幸,同诗、书、画艺术结下不懈之缘。除了李白等一大批诗人在潭畔行行吟,还有清初书大画家石涛,曾来此“搜奇索怪”作画。著名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家住桃花潭镇西边的包村,可以说是它的“乡邻”。更为难得是的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手书《赠汪伦》一诗,笔意纵横,气势豪放,为桃花潭增添了光辉。

(来源:地方供稿)
客家通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1 22:56 , Processed in 0.16003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