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66|回复: 0

叶伟生 10万字书写客家围屋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11-28 23: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伟生 10万字书写客家围屋
人物
惠阳文史“老黄牛”后半生献给挖掘整理家乡文化
2014年11月26日东江时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刘建威

“惠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要充分挖掘整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后半生献给这个理想。”现年77岁的叶伟生,提起退休15年全力搞起家乡文史研究。晚年醉心桑梓文化研究的他,在故乡惠阳被称为文史研究的“老黄牛”。15年来,他把时间精力以及微薄的退休金都花在田野调查、写作拍照方面。他惟一的心愿是:那些承载历史文化的建筑不被湮灭,这座城市的过往让人记住。

黄牛老矣,但依然在路上。

足迹遍布惠阳历史遗迹

叶伟生不是搞文史出身的。1959年1月,他刚20出头就加入海军,6年后转入广州军区后勤部第三汽车修理连,先后任技术员、连长等职务。1979年10月,叶伟生转业到惠阳粮食局,直至1999年退休。

叶伟生的故乡秋长是惠阳叶姓家族发展繁衍集中地,具有“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之誉。在退休前几年,叶伟生就对叶姓家族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退休后便开始潜心研究。

15年来,叶伟生把退休金都用在了研究上,范围从叶姓延伸到其他姓氏,再扩展到惠阳的乡土文化、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和华侨文化。他特意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和一台傻瓜相机,每天骑着车,带着相机走村串巷,天天找人采访、查找资料。他几乎走遍了惠阳每一处老围屋和革命历史遗迹,编写了4大本10余万字的调查资料,每一个建筑、每一处遗迹的来源、特点和价值都记得清清楚楚,图文并茂,非常详细。凭借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叶伟生相继被选为惠州博物馆客家文史顾问和惠阳政协文史委员。

吃住秋长编写文史资料

“我从小感受着客家文化长大,觉着家乡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也很有特色。”叶伟生说,据惠阳区文广新局统计,全区上一定规模保存至今的古围屋还有100多座,1999年他开始调研惠阳客家围屋时,很多人包括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客家围屋都知之甚少,正因为这样,他的研究更显得有意义。

2003年,秋长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进入国家、省文化部门的视野,但还不是历史文化名镇。“秋长的客家围屋,占了惠阳客家围屋的80%。”叶伟生说,2005年,他被秋长聘为文史专家,在秋长政府宿舍住了一年多,提供和撰写客家围屋的资料。因为叶伟生的 “一臂之力”,秋长先后于2007年和2008年荣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惠州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9年5月,惠阳区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叶伟生主动要求参加,成为普查队最年长的队员。为了便于调查,他从市区舒适的家里搬回了条件艰苦的牛郎径老家居住。

试图还原围屋真实现状

最近两年,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叶伟生对文史的研究渐渐从户外变成室内。埋头写作,成为他晚年的爱好。

叶伟生说,惠阳区文化部门最近打算出版《惠阳文化丛书》,其中有一册是讲述客家围屋。当相关人员找上门时,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惠阳从西至东,基本上所有围屋我都去过了。”此前,叶伟生走访了惠阳区大大小小围屋120多间,并拍下了大量照片。他将照片冲洗出来,根据照片内容进行裁剪,分别贴在白纸上,试图还原各个围屋的真实现状。在撰写书稿时,他靠着前期的资料积累,初稿写完时,已经超过10万字了。

叶伟生的家里,有多部讲述客家围屋的书籍或宣传册,但他认为有些内容讲述不详尽或有出入。为此,他在撰稿时注重查阅族谱,明晰确切的人物和时间点,希望所写内容更准确。作为一位喜欢研究客家围屋的爱好者,当写到镇隆崇林世居时,他“写得很高兴,一口气写完了”,原因是崇林世居保护得较为完善。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0:30 , Processed in 0.1245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