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69|回复: 1

客家人与开封:走近生活在开封的客家人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11-15 16: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人与开封:走近生活在开封的客家人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2014年07月11日   来源: 开封市政府
         

        

  核心提示

  一声客家人,温暖如春;一部客家史,力透纸背。客家是“客而家焉”的意思,在过去的岁月,它是迁徙与动荡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开封的客家人在这里种下了青春,也收获了希望。近期,记者走近生活在开封的客家人,听他们讲述在开封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他们对古都开封的浓浓深情。

  怀揣梦想登程至开封

  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1962年,25岁的罗幕贞与丈夫在广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开封工作。丈夫分配到十一化建公司,罗幕贞则被分配到开封阀门厂工作。尽管离广东老家极为遥远,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能分配到当时开封有名的企业去工作,为当地经济建设作贡献,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罗幕贞与丈夫觉得这是极为荣耀的事。

  罗幕贞祖籍在广东龙川县老龙隆镇,是个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对于到开封工作一事,这位77岁老人称之为缘分。“其实,我最初是不用开封来工作的。我丈夫早我一年大学毕业,先是分配到吉林化工厂,后来又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开封经济建设,就来到开封。为了他,我也跟着来到开封。”回忆往事,罗幕贞老人的脸上满是一种幸福的神情,有些羞涩地笑道:“就这样,我便扎根开封,也算是为了爱情。”

  与罗幕贞一样,如今居住在开封的很多客家人,都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工作分配来到开封,支援开封建设。

  今年78岁的李庾祥祖籍广东梅州兴宁县,毕业于广东中山大学物理专业。大学毕业后,先是分配到河南省机械工业厅机械研究所,1962年调入开封机械厂,负责金属切削刀具设计。

  与李庾祥同样在开封机械厂工作的蔡典成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这位祖籍广东汕头揭阳的客家人如今已在开封生活了60个年头。“1954年,我所在的江西九江部队搬迁至开封,新建了开封第八步兵预备学校,我也就随之到开封。”蔡典成告诉记者。1959年,蔡典成转业到河南省化工石油局,1962年调入开封机械厂。

  刘宪贵今年78岁,与李庾祥不仅同龄还是同乡。说起自己的经历,刘宪贵有些自豪。“我这一辈子去过的地方最多,大江南北几乎都踏遍。”1962年,在湖南上大学的刘宪贵毕业后,工作分配到北京。从1962年到1978年,这16年间,刘宪贵去过北京、南京、西安、东北,领略过祖国大江南北的美好河山。1978年因工作调动,与妻子来到开封,在开封特耐公司工作,直到退休。

  李庾祥、蔡典成、刘宪贵这三位老人虽然年龄相差几岁,但由于是同乡,三人关系很亲近。如今,早已退休在家的他们,闲时便相约出来散步、遛鸟、聊天、喝茶,絮絮客家话,聊聊家乡情。

  与刚才介绍的4位客家人到开封的经历不同的是,今年65岁的张松军一家对开封的感情,非同一般。张松军的爷爷张寿卿年轻时便在开封生活。

  1909年,张寿卿自广东大埔来到开封,投奔在开封河道街开设葵花斋照相馆的同乡张葵斋、张华斋。张寿卿聪明伶俐,平时又勤学好问,很快便掌握了照相技术。1917年,张寿卿在开封土街开设世昌照相馆,后又在洛阳开设世昌照相馆分馆。1924年,张寿卿在南书店街购置房产,他从自己两个儿子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开设容芳照相馆。

  “可以说,我们容芳照相馆算得上是书店街的老字号了。”张松军告诉记者,“虽然照相馆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我们的名声还在,技术还在、人也还在。”

  几天的采访,这些客家人的故事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就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落,随遇而安,不论土地贫瘠,不论环境优劣,都生根发芽,演绎成蔚为壮观的风景。

  情真意切久居开封即故乡

  在华夏要地,黄河之滨,开封是一方历史文化深厚的沃土,更是一方充满希望的热土。自从踏上开封这片土地,这些坚韧、顽强、团结的客家人便把异乡当故乡,积极投身到开封这座古城的经济建设中来。几十年间,他们在开封艰苦奋斗,成家立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贡献给了这方中原大地。

  在开封生活了50多年,罗幕贞与丈夫兢兢业业,工作上,甭管多苦多累,从不说个“不”字。“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祖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情感。虽然开封距离我们的家乡很远,但想到这个祖国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我们就一心想要完成,好给祖国献礼。”罗幕贞回忆道,“特别是我丈夫,由于他是车间技术员,要随时负责机器设备正常运转。所以每到厂里工作繁忙的时候,他就完全吃住在厂里,24小时连轴转。长期下来,他的身体吃不消,就累垮了。”

  采访罗幕贞的时候,正巧她刚从广东回到开封。“我对开封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我小儿子虽然在广东老家上班,我也经常回去小住。但我总是割舍不下开封这座城市,开封的一草一木都让我眷恋不已。如今,我的丈夫虽已去世8年,但这里有我和我爱人共同奋斗的点点滴滴,我也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罗幕贞的眼眶有些湿润,“我与丈夫在开封成家立业、养儿育女,开封对我而言,已经是我的故乡啊!”

  “我在开封生活50多年,早已习惯开封这里的气候、饮食、风俗,真让我回广东常住,我还不习惯呢。”罗幕贞用手轻略眼角,口气稍微轻快一些,“这个季节广东正是潮湿闷热的时候,我就住在开封,与大儿子一家人生活。等到冬天,开封天气冷了,我就去温暖的广东住,与小儿子一家团聚。”

  与罗幕贞一样,李庾祥、蔡典成、刘宪贵、张松军这几位老人对开封这座城市,也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认同的变化。

  “刚开始到开封的时候,语言肯定是一大障碍。”李庾祥的老伴儿刘彩英笑着说。

  刘彩英是开封人,是一名退休教师。谈及与老伴儿相识相知的往事,眉眼之间都是幸福。“广东人嘛,口音与开封人完全不一致。媒人介绍我们认识的时候,他一张嘴说话我就傻了,听不懂啊!”刘彩英爽朗地笑道,“后来接触时间长了,慢慢地也能听懂一些他说的客家话。为啥与他结合在一起,我就觉得这个男人有担当、对待工作有一股韧劲,不服输。再加上我是教师,他也是大学毕业,有点文化。我们也有一些共同语言,就觉得也合适。”

  一南一北,不同的风俗习惯曾让他们有些不适应,但也正是夫妻双方都有一颗包容的心,两个人的小日子虽然艰苦,但也充满了甜蜜。“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能吃饱就不错,谁也不会挑食。所以对待饮食风俗,我也没觉得有啥不适应。”与记者交谈之时,李庾祥一直操着河南与广东“混搭”的口音,虽然听着有些费力,但若仔细听,还是能听得懂。

  “比起从前,开封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李庾祥说,“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就住在机械厂里的小趴趴屋,还是人家厨房改造的。住房条件不好,工资也不高。可你看现在,我们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养老金也一直涨,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开封的城市面貌也一天胜过一天。我们住在这里,心里舒坦。”

  “虽然我的故乡在广东,我也经常回去探亲。但在我心里,开封就是我的家。”李庾祥说。

  “开封就是我的家。”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在记者的采访中,却频频从他们口中说出。无论是罗幕贞,李庾祥、蔡典成、刘宪贵,还是张松军,谈到开封这座城市,总是满怀深情。是的,悠悠岁月,许多客家先民历尽艰辛来到开封这方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开封的一草一木不仅记录了他们的跋涉、苦痛、光荣与梦想,也记录了他们为开封城市发展而奉献的每一滴汗水、热血、青春。

  耕读传家一脉宗亲血缘浓

  “耕读传家,诗书礼仪”,素来是客家人的传统,既是精神追求,也是行为准则。无论身在何处,他们始终秉持祖训,把客家文化予以发扬光大。

  记者通过几天的采访,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在开封居住的客家人的学历很高、文化水平很高、素质很高,基本上都是名牌大学毕业。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子女也多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

  “为什么一定要考大学?这与我们客家人的传统思想有关。”李庾祥告诉记者,客家人生活环境封闭,多为山地丘陵地带。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生存环境中,客家人深知,要求得生存,必须勤于耕稼;要求得发展,只有读书仕进,除此别无他法。因此,“耕可致富,读可荣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俗语在客家广为流传。“耕”为生存之本,是读的基础;“读”是迁升之路,是耕读的最终目的和追求,体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统一。这使客家认定晴耕雨读、文武双全是最理想的人生模式。

  “其实我们家里当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家里弟弟妹妹又多。但父母为了供我读书,拼命地种地挣钱,好让我能上大学出人头地。”提起这段往事,李庾祥忍不住湿了眼眶。“等到我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深刻得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博大之爱。”如今,李庾祥一儿一女,早已大学毕业,并都通过自己的奋斗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现在,也许上大学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出路。但在目前这个社会上大学是最通畅,也是最公平的一条通道,你只需努力学习,就有可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条通道在现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蔡典成的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都留在开封工作。他告诉记者:“我就是这样告诫我的孩子,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生之路。毕竟,像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还是比较公开、透明、公正的。”

  “开封是客家人迁徙的主要出发地,是海内外客家人的重要祖根地。”张松军说。在客家人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锤炼出了爱国爱乡、刻苦勤俭、坚韧不拔、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团结互助的客家精神,与现在开封人依旧血脉相承。他们仍然保持着先辈传导下来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观念,继承了中原文化的传统,有着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保持个性、自强不息的精神。

  如今,客家儿女不论迁居何处,都心怀梦想,他们耕读传家的追求、亲切熟悉的乡音以及艰苦奋斗、愈挫愈勇、建设家园的理想,让客家人与开封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让播迁出去的客家子孙谛听了开封这片故土奋发有为的心跳。

  殷殷祝福翘盼10月世客会

  在中国文化地图上,开封是一座极为独特的城市,也是客家人历次迁徙的主要出发地,是海内外客家人的重要祖根地。历史上,开封这座城市在客家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2012年11月20日,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的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上,经过大会主席团投票推荐,开封市获得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的举办权,主持人宣布的声音刚落,全球客家人无不为开封欢呼。也就是从这天起,开封正式拉开了谋划、筹备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的序幕。

  提及即将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开封居住的这些客家人很是激动,兴奋不已。刘宪贵以及远在泰国的弟弟、妹妹得知开封即将承办世客会也表示很高兴。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自1971年在香港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影响深远的华人盛会之一,主办的客属地区城市借大会平台赢得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机遇的例子不胜枚举。梅州、龙岩、赣州、河源、北海均因举办世客会,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有力推动了城市发展、变化。第27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开封举行,是世界客家乡亲对开封的信任、支持和厚爱,是开封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开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得的好机遇。”刘宪贵说。

  在记者采访时,刘宪贵在泰国的妹妹正好打来国际长途电话。她告诉记者:“开封是一个有韵味的城市。开封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既是开封客家祖地向全世界客属乡亲的一声深情召唤,一次盛情邀请,又是打响祖地品牌影响力,提升客家文化感召力的一次绝佳良机,也为五洲四海客家人相聚、团圆在客家祖地创造了一个好机会。我们对客家祖地——开封世客会更是充满期待,等到10月,我们一定要到开封参加世客会,衷心期盼第27届世界客属大会能圆满成功!”

  “我在开封生活了50多年,对开封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开封举办世客会,我发自内心的高兴啊!没想到,我这个客家人还能在我心目中的第二故乡——开封参加这一客家人的盛会,真好!”罗幕贞老人告诉记者,“不仅我是客家人,我的很多同学、朋友、同事都是客家人,大家得知开封即将举办世客会,都很关注。

  “我的同学有些如今已旅居澳洲,她们告诉我,国运兴,侨运兴。中国国力昌盛也是包括海内外客家人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福祉。现在,崛起的中国成为世界的关注焦点,我们海外华人的地位日渐提高,凝聚力也更强了。我们很多海外华人华侨也想到客家祖根地开封寻根谒祖,看变化,谋发展。”罗幕贞说。

  “开封举办的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让我们找到了根。”李庾祥、蔡典成告诉记者,“由于开封与客家深厚的情缘,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在开封举办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也找到了让年轻一代的客家儿女认识自己、学习客家传统文化的好机会。而且从大方面说,世客会不仅是弘扬中原文化和客家精神、加强与全球客家人的交流合作的平台,更是让世界了解开封、让开封走向世界的机遇。”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蓝蓝天上beb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12-5 12: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2:19 , Processed in 0.1162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