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凤楼的最典型代表——裕隆楼
王贵垣
坐落在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富岭村大塘角的裕隆楼,是福建土楼中最典型的五凤楼。它创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是富岭王氏十九世、邑庠生王学洲(1731-1799)的四房儿、孙合建的。因为王学洲去世后谥文翼,所以又叫文翼堂。八品顶戴王克夫监生(1791-1859)和儒学教谕衔王维两副举人(1795-1848)主其事。道光十四年(1834)落成,十五年(1835)乔迁。前后历时八载,可见其规模之大,工艺之细。
裕隆楼的布局是最典型的五凤楼“三堂两落”格局。“三堂”即前堂、中堂、后堂,“两落”即左右两列横楼。后堂(主楼)是一座5层高(含阁楼,以下同)的大楼,中堂是高大宽敞的“四点金”议事大厅,前堂即入门厅。左右横楼各由三座由高到低的楼房组成,分别为上横楼(4层)、中横楼(4层)、下横楼(3层)。左右上横楼各有一个横厅与后堂连接,各有一扇后门直通主楼背后的面积达3亩的半圆形后花园。下横楼又称学堂楼,前面有水池、假山、花圃,各有一道侧门,通往水井、猪舍、水圳、碓寮、厕所、浴室、木工房等。横楼歇山顶,由前而后形成三层叠起,与“三堂”叠起的屋顶呼应。大门设在入门厅中轴线正中位置,上面写着“大夫第”三个刚劲大字,两副大门对联蕴含丰富。大门两旁各开一个小门,可进入左右横楼。大门坪十分宽阔,照墙外有一个半月形的大鱼塘,鱼塘边塍外高耸几对石桅杆。全楼占地8000余平方米,共有房间120个、厨房4个、外门7个、内门16个,厅堂25个,水井1口。整个外观,巍峨、庄重、富丽、雍容。
五凤特色
构造特点是在中轴线上前、中、后堂与轴线两翼横楼连成一体,前低后高。楼顶歇山从后到前,呈五个层次,高低错落。飞檐翘角,形如鸟翅,所以称五凤楼。整楼构造端庄方正,主次分明,富有宫殿情趣,体现了强烈的主次等级观念,显得气势轩昂、典雅高贵。
《土楼志》有一则叙述五凤楼起源的“余娘娘与五凤楼”传说故事,说的是明万历年间,永定出了一位余贵妃,她的兄弟在京城住不惯,皇上特批这位国舅回乡仿照宫廷建造五凤楼。这故事实际上是裕隆楼历代口耳相传故事的衍化。相传裕隆楼人的一位祖先当上大内侍卫,在一次宫廷大火中冒死救出妃子,这位妃子后来当上贵妃娘娘。侍卫告老还乡时,一步一回头,眼泪汪汪,十分留恋宫廷生活,贵妃特奏皇上恩准其回乡后可以仿照宫殿样式建筑五凤楼。查民国族谱,裕隆楼人的祖先只出过王素亭等武庠生,没有武举人(武举人可通过朝考,在兵部当差),更没武进士(武进士可授一、二、三等侍卫或蓝翎侍卫);查历代县志,永定也没有出过一位余娘娘。因此这传说故事是于史无据的。但五凤楼这一具有宫殿式样的建筑只在永定才有,别的县市一概没有,却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五凤楼比较接近京城四合院民居形态,又具有宫殿式样,多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较多地反映了中原礼教文化的影响,是京城四合院式民居与宫殿式建筑在福建特定环境下衍变的产物。在形象上,五凤楼端庄方正,高低错落,其正面形象的气势略像北京故宫中的午门。五凤楼所在地区礼教兴盛,族人大都盼望子弟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为本族争得荣耀。鉴于五凤楼大门口常有匾书“大夫第”3字(大夫第是指从五品奉直大夫以上人家的府第,裕隆楼出过正五品奉政大夫和从三品中议大夫),因而也有人把五凤楼称之为“府第式”土楼。
裕隆楼是福建土楼之瑰宝,中国建筑之瑰宝。根据中国建筑界和世界建筑界众多权威专家评价,裕隆楼的突出价值体现在它的建筑结构,其“三堂两落”五凤结构最为完整、经典,是最典型的五凤楼,被列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科书。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南京工学院的专家就前来考察,绘制平面图、剖面图、剖视图和外观图,并发表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60年代,中国建筑研究室专家深入考察。建筑权威杂志《中国建筑》刊载的《古代客家民居建筑》论文,首先详细介绍的就是裕隆楼,配有全景和平面图。
1977年夏,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专程考察,赋诗一首:“仿佛仙山入梦初,自怜老眼未模糊。流风已逝宋元画,如此楼台岂易图。”
1978年,著名建筑专家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对裕隆楼专门作了介绍。
70年代末,台湾大学卢衍祺教授(坎市籍人)发表论文《家乡的大楼》,阐述裕隆楼的学术价值,在台湾学术界引起重视,
1986年,以东京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教授为首的日本居住建筑考察团前来考察,誉为“中国土楼中的艺术珍品”。
此后,来自海内外建筑界专家纷至沓来,裕隆楼被全球媒体和学术刊物关注,引起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重视。
放眼整个福建土楼,没有哪一座五凤楼能够像裕隆楼的五凤结构这么标准、这么经典,因为其它的五凤楼,都是从裕隆楼引发开去、稍作变化衍生出来的。如悠湾槐春堂是奉直大夫王开富(1814-1887)模仿裕隆楼于咸丰十一年(1861)兴建的;洪坑福裕楼是振成楼建造者林逊之等人的父辈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三兄弟请汀州知府张星炳依照裕隆楼五凤设计稍加改动于光绪六年(1880)合建的;富岭三槐第是兄弟贡生王献臣(1863-1924)和王楚臣(1869-1919)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共建的;正在装修、布展的永定客家博览园主体建筑,又是依照福裕楼的五凤样式进行设计建造的。
据黄汉民专家考证,三座堪称“航空母舰”级别的特大型土楼永豪楼、永隆昌楼、遗经楼,也是五凤楼的一种延伸变化。
裕隆楼于2012年被列为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裕隆楼的完好保存,为建筑学术界考察、研究五凤楼,提供了最经典、最珍贵的实物模式。
文化之楼
裕隆楼是客家文化之楼。首先,大门联的内涵就十分丰富,“抱水环山,乌巷重开新宅第;敦诗说礼,青箱原继旧家风”,既描述楼房地理位置风景优美,又叙述王氏知书达礼的家风;石门框对联“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则叙说了皇恩浩荡、诰旨叠颁与文运兴盛的家国情怀。
其次,裕隆楼的围屏寿序、祖宗像赞为历史名人所撰书,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如翁心存撰书的《王化醇副举人之母八十大寿序》,制成四米高的围屏,其高度为我们通常所罕见。民国陆军中将、陇海铁路局长陆福廷撰、少将黄学周书的《王寿田七十大寿序》,也是十分珍贵。巫宜福翰林和民国县志副总纂林上楠,为王学洲画像题写过像赞。
裕隆楼是艺术之楼。大门门楼、前堂、中堂,简直是木雕和泥塑艺术的展览馆。房脊屋檐不但巍峨壮观,而且雕龙塑凤,寓意“龙凤呈祥”。大门有许多表现戏文典故的浮塑,色彩富丽,形象逼真。门梁、柱、窗棂、斗拱、屏风等处,触目都是镂雕,花样繁富,镂工精巧。那回绕穿插,不论精细,都给人如游龙、似惊鸿的感觉。中堂和前堂两边的窗棂特别能引起人们揣摩的兴趣,那些图案乍看相似,细察却各有不同,或曰都是各体篆字,或曰是花鸟鱼虫。
裕隆楼坐南朝北。传说建楼之前几十年,王学洲在老居——富岭虎形大楼永隆楼前的虎岭顶上反复眺望大塘角,总觉得那里挺适合建造楼房,为迁移那里的一座坎市卢姓人的婆太墓,颇费了一番心思和银两。请风水先生踏勘楼址,确定楼门的朝向时,风水先生说:“楼门向东,子孙必有人高中显贵;楼门向北,则子孙多为知书达礼之士。”王学洲问其故,先生解释说:“大门朝东,前有一大山如案桌,主有权有势;大门朝北,远望诸峰并峙,犹如笔架,主子孙多文人学士。”王学洲沉吟良久,说:“‘伴君如伴虎’,还是不要子孙做高官为好。若能代代知书达礼,平安昌盛,予愿足矣。”楼门遂定为朝北。这虽然是堪舆家无稽之谈,但后代子孙秉承祖训,自道光十五年(1835)迁入该楼后,历170多载,繁衍10代,子孙中的确没有做大官的,读书人确实出了不少。
据民国族谱统计,裕隆楼一共出了以下科举功名和绅衿:国学生54人,邑庠生8人,武邑庠生1人,郡庠生1人,贡生4人,副举人1人,从九品职1人,教谕(正八品)1人,县丞(正八品)2人,府经历(正八品)1人,修职郎(正八品)2人,詹事府主簿(从七品)1人,中书科中书(从七品)1人,直隶州同(从六品)1人,享受七至五品、每年世爵俸银85两的云骑尉1人,同知(正五品)1人,奉政大夫(正五品)2人,知府加二级(从三品)1人,中议大夫(从三品)2人,为富岭“书香门第”的雅称作了极好的注解。
涉台文物
如前所述,上世纪70年代末,永定土楼在台湾学术界引起重视,台湾大学教授卢衍祺发表论文《家乡的大楼》,阐述裕隆楼的学术价值,从而引发台湾专家、学者、游客前来考察裕隆楼的热潮。台湾《汉声》杂志曾专题刊登有关裕隆楼的学术研究文章。
裕隆楼作为福建土楼中最典型的五凤楼的最典型代表、教科书标本,是两岸建筑学界、客家学界、旅游业相互交往的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与媒介。
裕隆楼人的祖先还曾经为开发台湾作出过贡献。民国县志记载:“王素亭(字玉书),幼岐嶷,康熙间邑庠,习《春秋》,于《胡传》尤精熟。中年客台湾,台有鹿饷恶例,番民每持刀箭,借射鹿而杀耕垦者,民患之。玉书为指利害于当道,遂罢鹿饷,台民颂之。”也就是说,王素亭是武秀才,中年时曾经客居台湾,当时台湾有鹿饷恶例,但番民经常借射鹿而射杀响应清政府号召赴台开垦耕地的闽粤移民,这显然不利于清政府对于台湾的整体开发,不利于台湾的发展,王素亭便上书并当面陈说于当道,于是清政府便废除鹿饷,台湾人民纷纷称颂王素亭的义举。
民国版族谱还记载裕隆楼祖先有很多是在台湾就读,娶妻,入籍,参加台湾科举考试,取得邑庠资格,然后返回福建参加乡试,最终又在台湾定居的。如王素亭次子王昌言(1701-1734),雍正八年(1730)适台湾考试,娶眷入籍,九年(1731)学院高岁试取进漳化邑庠,十年(1732)回籍参加壬子科乡试,十一年(1733)复往台湾。其配偶是台湾漳化县原籍漳州海澄县陈焜的女儿(1715-1796)。
王昌言次子王照瑞(1729-?)和四子王呈瑞(1733-1765),都生于台、长于台、娶于台、卒于台,王照瑞配偶是台湾漳化县刘志扬女儿(1746-1783),王呈瑞配偶是台湾漳化县刘氏(1743-1790)。王照瑞骨骸于道光五年(1825),由长子王鼎基(1771-1827)领着孙子王台镇带回原籍,归葬于军营排,王鼎基配偶邱氏,则卒于台、葬于台。王台镇,生于台湾,道光五年(1825)随父亲王鼎基由台回籍后,又于道光三十年(1850)复往台湾,从此未再返籍。
王素亭四子王诗言的独子王东照(1772-?),也移居台湾。
王学洲四子王硕丰后裔大多迁移至广东佛山,有不少又再迁移台湾的。
由此,我们知道王素亭中年客居台湾,曾经打下一定基础,为其一部分儿孙迁台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裕隆楼,不愧是福建土楼的一颗璀璨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