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花手巾 情意值千金
来源:汴梁晚报 2014年3月17日 本报记者 王兰兰
| 花手巾是客家妇女的随身物品,代表客家女性柔美的个性。 |
|
| “一条花手巾呀,去年用到今,日来擦汗,夜洗身啊,给妹惜入心。阿哥送妹这条花手巾,情意值千金,手巾上面绣着七只字,万古千秋不断情。”这是一首在台湾花莲一带传唱已久的客家歌谣,歌谣描述了客家男女通过花手巾表达情意的故事。小小的花手巾极具客家特色。3月8日上午,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花莲凤林镇,感受浓浓的客家风情。
凤林镇位于台湾花莲县中部。凤林镇的客家人约占全镇总人口的60%,是花莲县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台湾客家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勤劳质朴的客家人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客家烟楼、油纸伞、蓝衫、花手巾,这些曾经出现在客家人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已被保存和传承下来。
花手巾是客家妇女的随身物品,代表客家女性柔美的个性。近年来,凤林镇致力于推动客家文化,成立了凤林镇花手巾植物染工坊,展现客家女性朴实纯美的性格,呈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染织艺术。植物染是以各种植物为材料,将棉布等不同布料染制成艳丽产品。现在,花手巾已经成为花莲客家文化的代表物品之一。各种图案的花手巾,展现大地色彩,渲染凤林之美,成为凤林镇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
当天上午,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凤林镇花手巾植物染工坊,刚进门就被各种花布产品所吸引。创意布包、面纸盒、客家服饰、抱枕、笔袋、书套、钱包等,兼具创意美感与实用性的产品玲琅满目。据了解,这些产品都是利用植物的细枝花叶,经萃取、煮染,呈现缤纷色彩,如小花蔓泽兰、福木、月桃、七里香等都是天然染料的材料,通过搓、揉、针织等工序将丝绸、棉布制成各种俏丽美观的产品。花手巾植物染工坊内,两名当地客家人正在制作植物染,现场十分热闹。
正在制作束口袋的凤林镇客家人赖秀琼,在凤林镇花手巾植物染工坊已经工作几年了,她负责制作植物染创意产品,并免费给大家传授技术。赖秀琼说,凤林镇是花东地区最著名的客家重镇。2004年成立了花莲县凤林镇文史工作协会,协会以凸显地方客家文化特色及维护生态、注重环保作为社区文化产业交流的理念。2009年,将客家文创馆一旁的闲置烟楼改造成植物染创意及研发中心,并取名“花手巾植物染工坊”,作为社区妇女及回乡游子学习技艺与推广凤林客家产业的重要地点,通过网络行销,这里现已成为凤林镇重要的景点。
采访中,赖秀琼向记者讲述了凤林镇植物染工坊的一些系列创意产品,也向记者讲述了台湾客家妇女勤俭持家的美德。赖秀琼说,台湾客家人对女性的成长教育,除了“三从四德”外,还强调“针头线尾”、“灶头镬尾”、“田头地尾”和“家头教尾”的客家庭训。而其中的“针头线尾”就是指客家妇女都要会针线活,像平常穿的蓝衫、头巾、被单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由客家妇女亲手缝制的。
无论贫贱富贵,客家妇女都必须担负家庭生计的重任,方便劳作的蓝衫、大裆裤、花手巾成为客家妇女最普遍的衣物、饰品。赖秀琼说,客家妇女的服装还可以分为南部六堆地区与北部桃竹苗地区等两大类型。其中,南部客家人以蓝衫为主,是清朝遗留的文化形式,其衣长及膝,右开大襟,多为蓝色或黑色;材质坚牢耐洗,袖口反折以别针固定,还能当做放东西的口袋。北部客家妇女的传统服装一般被称为“大襟衫”,衣长较蓝衫短,袖口没有反折口袋设计,更重要的是服装用色不仅只有蓝、黑等深暗色系,还配有大朵的牡丹花,并以艳红为主要色系。
“由于早期生活困苦,勤俭的客家妇女便会使用别人家剩下来的布头拼凑成衣物或者用品,而用各种颜色的布料做成的物品,多呈现出花花绿绿的外表。”赖秀琼说,过去,无论是头巾、手巾、被单枕套,大多是用花布制作而成的,现在,日子虽然富裕了,花布已经成为许多客家人的回忆。凤林镇在客家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上不遗余力,而且力求创新和突破,如今,花手巾植物染工坊成功打造出了具有客家元素的产品,以此推动客家文化发展。
凤林镇花手巾植物染工坊现在已经成为客家妇女植物染制品中心和教学中心,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来到凤林,跟随客家妇女学习植物染DIY,体验染布的乐趣。植物染DIY要经过选图案、绑布巾、染布料、掠干等工序,完成整个工序至少需要两个小时。
记者在采访中碰到了屏东县职高的3名学生,他们正在跟随赖秀琼等人学习植物染DIY制作花手巾,他们结合自己的创意,染出独一无二的图案和花色,而后制作成花手巾,忙得不亦乐乎。“我染的这个颜色是用‘福木’的枝叶和树皮制作出的黄色,以后,有机会我再来做一条最有客家特色的蓝色围巾。”一位学生说,自己的奶奶以前经常穿蓝色布料制作的客家服装,所以感觉蓝色有不一样的意义。
赖秀琼说,现在,镇公所会定期举办客家染布研习班,许多客家妇女、退休公职人员都会来这里研习,学习利用各种天然染料,并以各种绞染、蜡染的技巧制作各种花色的布料,用这些手工布料制作成手提包、钱包、手帕、抱枕等独具客家文化的文创产品。“通过给游客传授DIY制作技术,把客家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将客家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客家嘉年华 传承客家文化
本报记者 王兰兰 | | 3月8日上午,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特别报道组一行在采访中了解到,台东县规划整合客家文化资源,举办客家嘉年华,传承客家文化。
台东县除了举办各式客家美食、手工艺品及地方特产展示外,还举办热闹精彩的歌舞表演、DIY体验等活动,让大家尽情享受客家文化。
记者了解到,每年春节期间,台东县客家文化园区内都要举办“春游客庄”活动,各类客家文艺社团,配合当地景观,精心策划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为了让更多儿童回味客家过年期间热闹的市集,台东县客家文化园区从初一到初五打造“童玩新乐园”,注入客家的春节习俗与文化,设置各种不同的大型复古童玩设施,还有富有客家工艺之美的免费DIY体验以及许多精彩文艺表演。游客还可以通过园区内的工艺教室、展演室、客家电视台等进行直观的体验。
|
|
寻踪故事
希望前往 祖根地探亲
本报记者 王兰兰 | | 3月8日上午,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花莲凤林镇采访。在凤林镇花手巾植物染工坊工作的赖秀琼非常热情地带记者参观,并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凤林镇的客家文化。
在采访中,赖秀琼不仅动情地向记者唱起了客家歌谣《一条花手巾》,还表达了她希望回到祖根地探亲的愿望。赖秀琼告诉记者,她的祖先是从广东梅县迁到台湾的。
“以前经常听父亲提起那个地方,但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回去过。”赖秀琼虽然没有去过广东梅县,但是一说起这个地方,她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和激动。赖秀琼高兴地告诉记者,她的儿子现在在东莞开办了一个工厂,离广东梅县很近,她跟家人计划今年4月份前往梅县探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