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53|回复: 1

陈刘荣:拯救客家话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附客家话唐宋音网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22-7-17 09: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  与其他汉语方言一样,客家话也在走向式微,并成为有识之士日益揪心的问题。应作者请求,本站特刊发此文,冀望引起各方重视。客家通网已经上线“客家话·唐宋音”子站,正在征集全球各地客家话口音,建立客家话语音数据库,进行客家方言人工智能开发与研究,期待关注与支持。
拯救客家话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赣州市兴国县 陈刘荣
每当唱到“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时,祖国原来有56种语言,如今还有56种语言吗?后辈不讲了,语言就死了,是自然消亡还是未注重传承呢?每当读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首诗句时,感概万分,不知所云,心中有太多的遐想。“吴音”就是吴地方言,也叫吴语,至今在吴语地区仍然扮演着重要交流沟通作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是祖祖辈辈开发大自然的沟通桥梁,是祖宗留给后辈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沟通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魅力,都有其表达方式,在特定的时候甚至更加简练,更加有独特韵味。乡音、乡愁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是一道靓丽的名片,只要一开口,基本能判断是哪个区域的,无论成就与否、高官贫民,伴随每一位人士,形影相随。但如今,方言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很多大人不教自己的小孩讲方言,认为小孩只要掌握普通话就可以。甚至大人和大人交流用方言,明明刚刚讲着方言,和自己的小孩交流时立马变调说普通话,导致全程在普通话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当地方言,或者能说一点,或者根本不会讲,或者只能听懂但讲不来,或者认为是土话不好意思开口,等等,这些都是方言式微的一个缩影,归根结底是大人不和小孩说方言造成的,客家话也不列外。即使长在客家地区,全程普通话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对于客家话也是转不过客家语调的。由于笔者身为客家人,以客家话为阐述方向,从以下诸多方面叙述客家情:
一、客家话和普通话应相辅相成
1、普通话的作用:普通话是民族融合、祖国统一的象征,对56个民族的互相交流功不可没。以前不同地区的人交流,存在很多困难,很难理解。因此出现了官话,方便沟通。国家推广普通话,也是基于这一点,人人掌握普通话,方便交流。掌握普通话,走在中国都不怕:普通话方便和全国各地的人民交流,和56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作用毋庸置疑,份量之重牢不可破,推广普通话利在千秋,光辉照耀千古,惠及民生福祉,利国利民!
2、客家话和普通话的关系:乡音、乡愁是客观存在的,记载着一大片地区人的记忆,是前人留给后辈的精神财富,有其独特的历史和作用,记载着人口迁移、不同文化的演变,是语言的活化石,更是汉语的重要分支,包含着上古汉语、上古语音。全国的方言和普通话都是汉语,因此客家话和普通话也都是汉语,都是中国的重要交流语言,应相辅相成,在各自场合中发光发热,伴随着客家地区的人们,将客家文化、客家情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直至永远永远。国家推广普通话,不是普通话取代客家话,而是既要掌握普通话,又要掌握客家话,并且客家话应从小教起,在生活中、在客家人中、在客家区域中应首先讲客家话,不能为了普通话而不学、不说客家话,单纯选择普通话,会导致客家话的断代断层,小孩不讲了,后辈不讲了,客家地区都讲普通话了,语言环境变了,不出三代,客家话就死了。到时再来拯救、补救,也许能捡回来,也许捡不回来,也许没有任何意义了,没有客家话的土壤了,睁开眼清一色的普通话了,客家话就真的死了。丢失容易捡回难,这是语种的消失,是客家文化的灾难。因此,客家话与普通话应相辅相成,在各自场合发挥不同作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客家话与普通话应相伴永远,直至地老天荒。
二、客家话为唐宋音,历史悠久
1、汉语的分支:汉语的方言大致分为七大方言,包括“官话、吴语、闽南语、粤语、湘语、客家话、赣语”,这七大方言,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身为中国人,天天讲日日讲,每天都会讲其中一种或几种。这七种方言,又诞生了很多分支:比如潮汕话同属于闽南语,它是闽南语的亲儿子;客家话由于人口迁移,不同批次先后到达的原因,分为老客家和新客家;台州、太湖语是吴语系,其实也是吴语,等等不一而论。中国有56个民族,民族之间又有不同的语言。因此,在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语言众多,在古代造成分支的原因有很多:交通不便很久与外界隔离,战乱人口大迁移,很多人一辈子未走出郡县等等,人口结构相对固定,这些都是造成语言分支的原因。这样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大地上,产生了众多语言,为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天然土壤,每一种语言都推动人类进步,为灿烂辉煌的汉文化添砖加瓦,璀璨绚丽的汉文化就此形成,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有了每种语言的加入更加辉煌,它们都是汉文化的组成部分。正因为有了不同的语言,京腔在生活中才能听到,动听委婉的闽南语歌曲“浪子的心情”耳边萦绕,激动嘹亮的“上海滩”歌曲振奋人心,地域特色的“赣南采茶戏”记录赣南老区人民的辛勤劳作,这些都是地方特色,都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魅力,都在推动人类进步,大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但只要身为中国人,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是很大的:客家话与普通话有75%是相同的,新客家与老客家只有语调的细微差别,赣州客家与梅州客家能山歌对唱;闽西闽北都是闽南语,也只有语调的细微差别。不管怎么变,只要是同一种语种语系,基本结构不变,语法规则不变,讲法不变,不同的只有语调的细微之处,都叫做同种语言。细分可分为“老客家与新客家、闽北语与闽西语”等,广义分为汉语,同文同种,是古老中原留给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上古汉语的活化石。
2、客家话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客家地区,大部分属于楚国、岭南,那时是楚国文化和岭南文化圈。古称赣州为虔州,虔州在江西南部,靠近岭南,是中原前往岭南的必经之地,地域虽大,那时未得到有效开发,荆棘杂草丛生。岭南地域潮湿,靠近海边,台风经常刮起,海患时常发生,那时也应该属于蛮荒之地。春秋战国末期,诞生了第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华夏大地第一次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改称郡县制,中央集权政令统一,这些措施都是开创性的,推动了华夏族群迈向强大、包容、富强的新局面,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随着征战诸侯六国的统一进程,战争不可避免,有了战争就有了人口迁移,有了人口迁移就有了民族融合、语言交流、语言合并,有了语言合并就有了语言新鲜血液,有了新鲜血液就有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分支。痛击匈奴、铸造长城、修建秦直道、人工水利工程“都江堰”等等,为华夏族群的繁荣强大,提供了制度保障。曾经与秦争霸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已经先后湮灭,悉数并为秦土,秦帝国的版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志在统一全国的秦皇嬴政将目光紧紧锁在了秦军没有征服的地区-蛮荒之地的岭南,派大将屠睢、任嚣和赵佗率领50万嫡系秦军,征服岭南,把岭南纳入到秦的版图中来,临行出发前,将领问:“秦王,50万嫡系老秦人征战岭南,国内空虚,万一秦国有难,老将该当何往?”,秦皇答:“秦亡,乃国亡,华夏亡,则种族亡。纵秦亡,乃不过皇帝一家之姓氏,华夏若亡,乃炎黄子孙万家之灭!秦可亡,华夏绝不可灭”,于是,后面的赵佗死守军令,严防岭南地区,把岭南之地牢牢纳入到中国版图之中,秦亡时也并未回军救援,这就是秦始皇的英明神武。秦军征岭南的过程,虔州为必经之地,又是客家迁徙的第一站,于是有了第一次民族融合,中原秦军与虔州当地土著杂居、联姻,语言中有大量中原词汇、语调,同时土著语音融入中原汉语,形成客家话的雏形。后来,随着王朝更迭、民族运动等,如陇西贵族李渊建立唐朝,禁卫军首领赵匡胤建立宋朝,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带领南宋军民可歌可泣故事,南宋10万军民崖山失败随少帝赵昺投海殉国,明末清初的边区戍边、山区进发等,民族大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中原汉语的格式、规则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各地域开枝散叶,扎根发芽,欣欣向荣。客家话就此形成,形成了“赣州为客家摇篮,梅州为世界客都,福州为客家首府”的客家格局,赣、粤、闽三省交界处的广大地区都为客家区域,随着民族运动向全国其他省份、地区辐射,客家话最终定型。由于先民分批次先后到达的原因,客家又分为新客家与老客家。如今客家地区天天都在使用客家话,在生产生活当中,扮演着交流、沟通的桥梁,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记忆,述说着劳作分工的情感表达,书写着不同思维的多种多样。
3、客家话为上古汉语,语言的活化石,盛世王朝唐朝、宋朝的国音:陇西贵族集团先后建立了隋朝、唐朝,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的版图稳定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盛极一时,强盛空前,推动了人类进步,至今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涌现了著名贤君,人才辈出,名臣将相数不胜数。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结束了南北分治的割据时代,战乱终止,使人们不用饱受战乱之苦,回归安静祥和的生活,把农耕文明推向了人类历史的巅峰,被尊称为“圣人可汗”。隋炀帝杨广修建人工大运河,中国这片古老的神圣国土,从此不再受天然地域的影响,南北贯通,生产的粮食直至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才吃完。唐国公李渊建立唐朝,天策上将李世民南征北站、屡立奇功,使中华大地回归一统,李世民被人尊称“天可汗”,李世民是公认的千古一帝。因此隋朝、唐朝的强大盛世,被后人统称“隋唐盛世”。由于隋朝、唐朝的繁荣,隋朝、唐朝文化威名远播,国语“唐音”也随着王朝强大,一步一脚印发展壮大,说唐音的人数越来越多,成熟稳定下来。赵匡胤建立宋朝,由于唐朝的强大,唐音已深入人们骨髓,“宋音”和“唐音”同出一辙,一脉相承。这就为客家话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王侯将相都讲“唐宋音”,贫民百姓哪有不说的道理。清末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天国运动的主体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天国运动最后虽然由于天国高层争权夺利,高层互相猜忌导致天京事变,极盛时期由盛转衰,以失败告终,但推动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大门,也从侧面为客家话的开枝散叶,全国各地都有客家人奠定了基础。正因为有了统一唐朝的强大,宋朝的进一步巩固,太平天国的开枝散叶,客家话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形成了客家文化、客家圈,客家话是唐宋音的延续,有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故事,一首首婉转动听的天籁,一句句美妙绝伦的客家语,为祖国语言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提供了不同的创作素材,延续了客家情。
三、客家话的现状
1、主要客家地区:福州是客家首府,赣州是客家摇篮,梅州是世界客都。在福建、江西、广东很多地区,广西、湖南、台湾、四川等部分地区,都分布客家人,在这些传统客家民居地区,睁开眼到处都可以看见客家人,无时无刻都能听见客家话,客家话与客家人融为一体,是客家地区最重要的首选沟通语言。无论走到何地,都能听见地道的客家话,客家话伴随着客家人,与生产劳动、艺术、戏曲相结合。劳动时需要叫人搭把手,婚姻嫁娶的“下轿赞”,传统戏曲“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等”,客家图画在各个方方面面,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找到客家话的影子,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文故事,传承着一代代的客家情。
2、客家话的现状:
   <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部分只会客家话,不会普通话: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的出生在新中国前,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好多人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成天与柴草、黄土打交道,家徒四壁,识字率不高,自然不会普通话,只会客家话。即使生在新中国,由于建国不久,百废待兴,事业刚起步,大家接受的也是客家话,客家话在这代人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2>40-59岁的壮年人,既会地道的客家话又会普通话,切换自如无缝衔接:新中国建国好长一段时间了,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取得了空前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更多精力更多时间用来搞事业。国家推广普通话大范围推开,普通话成为官方语言,普通话在各个大中小学校教学,全国兴起学习普通话的热潮,是时代的最强音,是党中央的正确部署。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改变命运,文盲进一步减少,多数人不再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汉字普及率不断提高。生在这一时期的人们,自然而然能讲地道的客家话,又能讲流利的普通话,这是时代的进步,民强国强,这是党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既能和全国各地的人民交流,从此再无交流障碍,“当地母语”-方言,又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3>20-39岁的青壮年,既会客家话又会普通话,切换自如,客家话有所衰退: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会客家话和普通话的人占据绝对多数,会普通话的第一代有的已经成家立业,他们具有浓浓的家乡情结,也有走出大山到外地闯荡的干劲,此时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既掌握母语又掌握普通话,母语大部分能很好的完美传承,普通话的标准也越来越好。出生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是非常幸运的,客家话与普通话能完美切换,在讲话时,既能全程用客家话,又能全程用普通话,客家话和普通话互相使用,甚至在说普通话时,能瞬时切换客家话。笔者处在这一阶段,既能用普通话流利交流,又能瞬时切换客家话,客家话、普通话双语同时使用。但笔者只是会用客家话流利交流的水准,对于客家话的经典故事、顺口溜等,没有老一辈人讲的绘声绘色,有些根本讲不来。
<4>10-19岁的青少年,大部分会客家话,少数人根本不会客家话只会普通话:此年代出生的小孩,他们的父母已经会普通话,有很多都是高学历的人才,具有高学历,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分享了国家快速发展的红利,有相当一部分人由贫转富。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安家立户,或者在外省置办家业,种种不同的原因,此时出生的小孩,确实有部分不会家乡话了。甚至,在笔者的乡下地区,有位17岁的高中女孩,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本地的客家人。她的父母认为应从小让她讲普通话,不要讲客家话,客家话会影响普通话的标准,在生活当中,从不跟她讲客家话,只讲普通话,她在这样的畸形教育下,导致17岁的年纪了,连一句客家话都不会讲。高中时放假回来,左邻右舍用客家话问她:“小妹,读书回来啦,学习成绩还好吧?”,她理都不理,当作没听到。有时生气的回答:“你们讲的话我都听不懂。”,一副就该讲普通话的样子。像这位17岁的高中女孩,在她这代就已客家文化断层,还能指望她传承客家文化吗?
  <5>10岁以下的孩童,有好多不会客家话,全程清一色的普通话:如今,不知什么原因,好像不约而同商量好,观念完全变了。客家县城基本难觅客家话,乡下部分地区,小孩子满口的普通话,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不知是何原因?这在20年前是没有过的场景,10年前也很稀少,最近5、6年很普遍。已经有本地长大的小孩,17岁的年龄、14岁的年纪,不会客家话了;10岁以下的小孩,不会客家话的好多了。咿,难道时代变了,自己的母语都不要传承了吗?
四、客家话衰退的原因
1、国家推广普通话,让大人认为普通话取代客家话:国家推广普通话,是让每一位中国人,都要掌握普通话,方便和全国各地的人民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人们的意思、思想能在统一的标准下传递。想想,如果没有普通话,56个民族之间如何交流,如何能表达准确意思。因此,这是国家花大力气普及普通话的原因,普通话功不可没。但推广普通话,不是取代方言,不是取代客家话,而是要两者兼备,既掌握客家话又掌握普通话,两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2、教小孩说客家话,认为会影响普通话的标准:有的大人认为,从小教小孩说客家话,会影响普通话的标准,导致小孩长大后普通话不标准。其实,客家话与普通话并无矛盾,只要老师教育得当,普通话是能很好掌握的。广东人们走到北京说普通话,北京人一听就能分辨不是北京本地人,是由于当时广东整体的普通话不标准导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只会越来越标准,与广东方言并无交集,不能把普通话的标准与否归咎于方言上,只是某一时期的特定产物。
3、心理原因,会普通话比别人教的更好:有的大人认为,我的小孩学会普通话了,普通话讲得多好,就认为小孩是多么多么聪明,谁谁不如我家小孩等。这样的攀比心理,虽未讲出口,从言谈举止中,隐约能洞察。其实,为什么不从另一种角度观察,我家小孩既掌握了客家母语,又掌握了普通话,这样不是更完美吗?
4、认为客家话是土话、过时话,拿不上台面,不好意思开口:客家话,在笔者本地,有的人确实叫它土话,这是一种俗称。叫客家话也好,土话也罢,但土话不是很土,不是土里土气的意思,而是当地的土生土长话,是地域与地域区别的标志,反而是识别“客家人与客家人、赣州客家与梅州客家、南方语言与北方语言”的依据,是靓丽的名片。认为是过时话,有这种想法,笔者认为是不应该的,身为客家人,认为客家文化不好,作贱客家话,按道理是说不通的,就像身为中国人:“难道说普通话是多么多么不雅,英语是多么多么高尚?”,道理是一样的。又有的人说:“客家话能用来演讲?客家话能上台表演吗?”,笔者认为:客家话有客家话生存的土壤,在客家地区、自己人中,用客家话交流是最亲切的,不用拐弯抹角,表达的语气最贴切,用来演讲、表演也是可以的。至于不好意思开口,正因为心理有畸形阴影,才会有不好意思的表现。还有的人认为:“别人家的小孩在说普通话,我的小孩也跟着说普通话,说普通话是时代,时代就是这样,难道说普通话也有错?”,笔者又认为:说普通话本身没有错,但也要分清场合,该说普通话就说普通话,该讲客家话就讲客家话,针对什么人就讲什么话。有的小孩明明会说客家话,大人却刻意和小孩说普通话,请问,难道还冠冕堂皇说小孩子不会、不喜欢讲客家话?客家话的衰落正是有这样的大人,不健全的教育理念产生的,其实该大人教出来的普通话根本不标准,应该叫做既不是普通话又不是客家话的中间话。种种类似的行为,导致客家话在小孩子群体中越来越式微,甚至不用客家话开口。在客语地区的生活中还是应以客家话为主,普通话矫正过剩其他方言就被边缘化,直至消亡,得不偿失呀!把普通话的标准交给学校,客家话的传承交给生活中的大人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5、认为客家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失了没有影响:客家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不像物质一样,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假如粮食不够,人们会饿肚子;肉类不够,人们的营养不够全面;没有油,煮出来的菜很难吃。”,丢失了客家话会影响人类吗?请问,语言的东西能用物质来比较吗?物质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是无形的,每种语言的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历史,客家话有客家的精气神,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体现之一,是内心思想活动的表述。
五、客家话面临传承危机
1、与以前不一样,语言环境在变化:回顾笔者小时候,身边的大人、亲朋、玩伴等,和他们交流时清一色的客家话,没有普通话。除了课堂中用普通话,课间十分钟,同学之间交流都用客家话。不是我们不会讲普通话,而是语言环境造就了我们用客家话交流。笔者身为客家人,亲身体会到客家话最近20年的变化。有人正在丢失客家文化,丢失最重要的客家话,认为只要会普通话,便能知晓全部,孩子根本无需掌握客家话,孩子丢掉了客家话也无影响。殊不知,如果人人都这样认为,都不和小孩讲客家话,客家话将不出三代,在生活中将再难觅客家音,如果这样客家文化危矣!这是语种的消失,身为客家人是不愿看到的。现在有种现象,在平时生活中,大人和大人说客家话,大人和小孩讲普通话,甚至讲着客家话,和小孩讲话时立马变调讲普通话,这样恶性循环,只会让客家话边缘化。特别是最近5、6年,好多乡下都不和小孩讲客家话了,认为客家话是土话过时话。试想,不和小孩用客家语交流,小孩自然不会讲,客家话将面临断代断层的风险,等会讲客家话的人老了、走了,客家话就死了,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语言环境已变,这是不好的兆头。
2、客家话的阵营在缩小,从10岁以下的孩童表现能看出:游走在乡间小路,乡下部分地区,小孩子满口的普通话,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这在20年前是没有过的场景,10年前也很稀少,最近5、6年很普遍。现在已经有在本地长大的小孩,17岁、14岁、11岁的年龄,不会客家话了;走在镇上,好多小孩在生活当中,全程普通话没有客家话,心里真不是滋味,难道时代变了?难道小孩子就该讲普通话?笔者认为,导致出现这样的情景,是大人和小孩子讲普通话造成的,是大人不重视客家母语的传承造成的,让小孩子产生了错误判断,家乡话是大人讲的,我们小孩子就该讲普通话,导致羞于开口。
3、恶性循环的后果:全程长在普通话下的孩子,他们也许只会普通话,对于客家话,也许能讲一点,也许讲不好讲不地道,也许根本不会讲,也许只能听懂。请问,连自己都不会,能指望他们传承客家文化吗?等他们长大了,他们的子女自然很难掌握客家文化,这样波及范围广,土生土长的传统客家民居都这样了,再来扭转将很难很难!
4、客家话面临断代断层:语言,一个两个人不会不要紧,半代人讲不好也不要紧,如果一代、两代、三代人都不讲,就真的麻烦了。小孩子不讲了,都讲普通话了,客家话就死了。传统客家地区都讲普通话了,说明客家话死了。现在已出现客家文化断层的第一代,5、6岁全程普通话的孩童,有的只学会了“食饭”这一句客家语,请问,难道不是客家文化断代、断层吗?
六、身为客家人,客家文化的传承与我无关,纯属杞人忧天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客家兴亡我又不是匹夫”:丢掉了客家话又没有什么影响,还不是照样全国各地跑,照样做生意、找工作,别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约束我,俺不是“匹夫”,我的后代都不是“匹夫”。身为客家人又如何,我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能讲一口地道的客家话,普通话也会,为什么好运没有降临在我头上,还不是碌碌无为,贫苦之极。我的小孩,应接受良好的教育,上好的学校,讲最标准的普通话,在良好的教育熏陶下,长大后定能出类拔萃。想法归想法,但要真是这样,反问:“难道会客家话的小孩,长大后就不出类拔萃?普通话不会讲了吗?”,只能说明看问题太过片面,为何不换位思考,掌握了“客家话+普通话”更具竞争力,更加拓宽了事业的康庄大道。
2、客家语的衰落,是经济不平衡,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全国经济水平不平衡,不得不远离家乡,外出闯荡事业,孤身一人来到大城市。如果,全国经济水平相对平衡,大家在自己老家就能赚到足以过上体面生活的话,大家都各自待在自己的主语区,哪来的客家语衰落呢?这样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确实,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汇集了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讲各种语言的都有,非主语区普通话的使用非常频繁。近些年,不仅仅是客语衰落,闽南语、潮汕话、粤语等等,使用的人群都呈现一定程度的减少。事实摆在那,事实就是事实,但笔者认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既能很好和不同人群交流,又能很好保护当地方言,一举两得的办法呢?
3、客家话的传承纯属杞人忧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顺其自然,这是自然法则。这些名人名言,表面看起来没有错,用在客家话的传承上,则不适合。客家话与普通话都是汉语,在各自场合分工职责不同,各具优势,起到互相补充、扬长避短的作用。再说客家话没有交流的土壤了,没有人讲了,这是语种的消失,得不偿失。丢失容易捡回难,失去了将永远失去,假如失去了,以后的人们只有在电脑中聆听客家音,就只剩“客家”名词,听过“客家话”名称而已。
4、客家话的传承纯属天方夜谭:在纯属客语地区,无须从制度方面入手,无需刻意讲客家话,客家话的传承是不用担心的,客家话自然能掌握,不是天方夜谭吗?纯属无稽之谈,难道在客语区还应担心客家话的传承?这在以前,纯客语地区人人都使用客语交流,客家话能一代一代自然传承,是不用担心传承问题的。但是,现阶段由于思想观念、思想高度的不同,即使在家中,都和小孩讲普通话,导致在小孩子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清一色普通话了。为什么会出现本来应该能讲地道客家话的,然而只会普通话呢?道理不言而喻,就是大人用“普通话”和小孩讲话造成的,小孩子讲客家话的渠道越来越少,客家话自然就丢失了。难道还认为:“客家话天生就会,普通话才要学”?
5、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身为客家人,我的祖上、世世代代虽然都是客家人,居住在客家地区,我的小孩不会客家话,其他小孩会讲客家话就行了,客家话依然能传承,客家话的传承与我无关,反正我的小孩将来又用不上,何必掌握客家话呢?有这种想法的大人,肯定不少,我家小孩不会别家小孩会啊。请问,多掌握一种语言不好吗?怎么能断定将来用不上客语呢?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客家话的式微在不断恶化,客语交流土壤在年轻一代、小孩子群体中不断丢失。
七、客家话消亡的后果
1、为什么客家话不该消亡:客家地区有人认为:“客家话是一个地方的方言,客家话又不能全国各地跑,假如小孩学会了客家话,以后的工作又不在客家地区,岂不是没有用武之地?为什么要让小孩学会客家话呢?”,表面看起来冠冕堂皇,言之确凿。确实,客家话有一定的局限性,用客家话和非客家地区的人交流,还是很难听懂的,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不懂客家语的人还是很难明白准确意思的。但客家话在客家地区使用,其独特的地方特色,特有的表达方式,温和委婉的语音语调,这些普通话是没法比的。据了解,最盛时期,国内国外使用客家话的使用人数达到7、8千万,国内也有6000多万,使用人数是非常之多的。近20年左右,客家话急剧下降,使用人数降为4、5千万。衰退速度如此之快,应该觉醒反思了,是不是客家话不好呢?是不是客家话太过局限呢?笔者认为都不是,是因为大人不重视造成的:以前普及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大家都不懂普通话,客家话自然不用花时间学习,因为大家一开口都讲客家话,客家话自然而然就掌握的很好;最近20年,身边会普通话的人到处都有,跟小孩交流时讲普通话,忘了教客家话,或认为客家话学到了没有用处,殊不知客家话才是脆弱的语言,在生活中要坚持说,特别是要坚持跟小孩讲,后人才能传承。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孩只要上了学,普通话在学校会教会学,课堂上课用普通话,普通话自然能掌握,是不用大人担心普通话的。普通话的标准与否因人而异,不能把普通话的标准与否归因于客家话,即使生在北京也不能人人都当播音员,道理是一样的。不会影响长大后找工作,也不会出现不会普通话的情形。反观客家话,现阶段是要客家地区人民的自觉,在生活中、家庭中坚持讲,特别是要用客家话跟小孩交流,客家话才能很好传承。因此,客家话才是弱势群体,把握不好很容易失传。如果大家都讲普通话了,虽然语言交流没有障碍,但语言的多样性、地方特色又如何体现呢。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丢掉了方言,方言背后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也一并丢失了,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伤不起,也不应该丢失,让方言和普通话共存,让它们都为国人服务,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客家话丢失的后果:客家地区的人们,勤劳能干,贤惠热情,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天真纯朴,勇于奉献,为国捐躯,涌现了一首首悠扬的歌曲,描绘了一幅幅可泣的图画,谱写了一位位时代的楷模。以客家话创作的著名山歌乐曲,数不胜数:广东梅州山歌《破镜重圆》、五华《长潭行出公王陂》、《九峰山歌》、《白口莲山歌》等,欢快悠扬的曲调,与广东人民融为一体,描绘了爱情、抗日救国、劳动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画面;赣州地区的《赣南采茶戏》、《三斤狗变三伯公》、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安远山歌《天下冇崖咁风流》等,以采茶叶的生活画面,描绘茶叶丰收的喜悦,语言诙谐幽默,其中出现了多少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让人回味无穷。这些经典的歌曲,都应该后继有人,用客家话唱出来的,才有原汁原味。客家话与客家戏曲一起,都应该好好传承,让我们的后辈继续能用地道的客家语交流,能用客家话演唱,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情。
3、客家话与普通话一起,更好为国人服务:客家话与普通话的关系,不该是单选题,而该是双选题,选择任意一种,都不好。掌握了客家话,用客家话交流,是多么的亲切,还是原来的味道,回到家是都么的和谐,找回了小时候的影子,一切都那么的亲切。掌握了普通话,走到全国都不怕,是那么的信心十足。
八、拯救客家话的措施
        客家话的传承,不能单靠客家民间的单独发力,仅仅靠民间的力量是不够的,就像前面分析的那样,有的人太过片面了,没有认识到客家话才是脆弱的,没有体会到客家消亡的后果。要从制度上保证,站在战略高度,客家地区立法保护,制定奖惩细则,客家话的传承才更有希望。
1、每星期二客家地区学校采用双语“当地客家话+普通话”教学:考虑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客家话,虽然基本一样,讲法、格式等大同小异,但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新客家与老客家语调就有区别,相互之间走在一起,能正常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的,也许也要经过会意和磨合才能知晓。客家话的传承,不要像普通话一样,制定统一标准出来,当地的语音语调就是当地的标准,没有必要追求统一的叫法,小学、初中阶段学校采用“当地客家话+普通话”教学,兼顾了当地客家话的传承,保留了原有特色,语言的多样性尽情展现。这样充分体现了同而求异,保留了当地的风格语调,还是原来的味道,语言的多样性尽显无疑,各种语言都毫无障碍的保留。因此,建议每星期二,全校师生统一用客家话交流,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大课间操”时间,鼓励学生之间讲客家话,老师和学生也用客家话。除了语文课堂外,上美术、劳动、综合、政治、数学等课堂,老师用客家话教学,对于不会客家话的老师,不作这方面的要求。每个学校配备当地客家语教师,把当地客家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硬性条件,当地客家教师的范围可以指:本县、本乡镇、本村,范围不能太大。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客家文化的传承性,让学生会讲客家话了,客家话的传承就得到了保障。
2、拯救细则:
   <1>小学、初中采用双语教学,见上面。
<2>客家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表面说说而已,而是要真正落实到位:每个市县区、乡镇,设立客家文化传承人,由其宣传客家文化知识。在客家地区,客家话基因深入每一位客家人,认识到丢失了将很难捡回,丢失了是客家文化的灾难。
   <3>设立考核机制:政府派遣调研员,深入民间走访,察看客家话的民间情况,监督学校是否落实。假如发现小孩之间,在生活中全程用普通话交流,应该纠正引导,以讲客家话为主。发现大人和大人交流用客家话,大人和小孩交流立马变调为普通话的情况,应该批评教育。
<4>政府加强引导:包括政府报告、人大会议等,建议用双语翻译:主持会议的人员用双语,会议的开头、结尾用双语,显示了政府为传承客家文化的意志和决心。设立客家电台,播放当地电视节目。
<5>设立传承口号:“宁卖祖宗田,不忘客家言”、“客家+普通话,既保留传统又掌握普通话,走在中国都不怕”。
3、传承不力,追究责任:制定相对应的具体保护措施,不能停留在口号,而是要真正去实施去执行的,不能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设立表扬和批评机制。因为客家话的传承需要客语地区人们的共同参与,一个两个人或只保留语种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客家话的传承是全体客语地区人们的义务和责任。
    客家话的重现繁荣,需要客语地区人人的共同参与,客语兴荣匹夫有责,防范大于拯救、补救。虽然现时客语环境还算繁荣,客语环境基本没变,已变的是孩童群体,但到严重断代、断层时,再来拯救也许迟了。客语地区掌握客家话,不用付出经济成本,不用单独消耗时间,只要在生活中,跟小孩用“客家话”交流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何乐而不为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独具特色的方言情景,在支持客家文化的有识之士支持下,在政府的大力保障下,在制度的不断完善下,客家文化将迎来美好的明天,永远为人类添砖加瓦,欣欣向荣,焕发着勃勃生机。
你家小孩会客家话吗?在生活中你是用客家话跟小孩交流吗?你家小孩使用客家话回答你吗?这三问,问到了每一位客语大人的心扉,也许直戳客语大人的痛点。如果不重视传承,还处在“客家话天生就会,普通话才要学”的温柔乡里,客家话的断代断层是不可避免的,人为造成客家话的断代是不科学的。保护和传承客家话,需要大家的努力,需要客语地区一大群人的努力,靠一个两个人是没有用的,语言丧失了沟通功能就死了。总之,什么环境讲什么话,能让每种语言永保繁荣,永远枝繁叶茂,永远更好为国人服务!因此,客家话的保护和传承,应尽早从制度上完善,唤醒每一位客家人的保护意识,让弱势语言-客家话的未来越来越阳关明媚。语言环境在变化,说明客家话在不断衰落,不断衰落说明使用人数在减少,使用人数减少面临进一步恶化,无休止的循环,将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客家话被彻底边缘化,或许迎来寿终正寝的一天,或许只有少部分人类知晓。保护、传承、拯救客家话,尽早提上议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马虎不得,明天、后天的客家话将与普通话一道,组建“美好航行”舰驶向更美好的远方,书写不同思维又殊途同归的理想、信念,无缝衔接国人的思想情感,更加完美的传递国人声音!

                         攥写人:赣州市兴国县 陈刘荣
                                     2022、7、17
注:1、笔者为客家人,具有客家情结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我是中国人”道理是一样的,“中国结”烙印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其他方言的传承,可以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
2、为何要写这篇文章?10岁以下的孩子,用客家话和他交流,他用普通话回答你,这种现象很普遍了,客家话的传承问题已经相当严峻了。如果这种现象面积太广,只会普通话的小孩长大了,他们的小孩在言传身教下,又只会普通话,客家话自然没有交流土壤死了。唤醒大家对方言母语的传承和爱护,“客家话+普通话”是适合在客家地区施行的,既保留了客家传统,又推广普及了普通话,能取到一劳永逸的效果。趁现在语言环境还在,扭转还来得及,趁现在语言环境基本没变,扭转还不晚,等客家语言环境没有了,再来拯救、补救也许迟了。呼吁大家,在客语地区、在客家人中的互相交流,在生产生活中,请用“客家话”,教会自己的小孩、年轻一代会说、会讲流利的客家话。
3、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斧正,遗漏之处在所难免,谢谢!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0 14: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通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1 23:38 , Processed in 0.14817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