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服饰 传承千年
2014-02-11 10:35 作者:付艳波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核心提示:文化是由生活堆砌而成的,服饰代表着生活,客家服饰作为客家人的衣着服装,更是客家民俗的重要代表和形象,无疑也就成为研究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历经了数百年的岁月更迭,它的现状怎样?如何让这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这需要人们共同关注。
文化是由生活堆砌而成的,服饰代表着生活,客家服饰作为客家人的衣着服装,更是客家民俗的重要代表和形象,无疑也就成为研究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历经了数百年的岁月更迭,它的现状怎样?如何让这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这需要人们共同关注。
朴素简洁 实用为主
客家服饰没有少数民族的服饰斑斓多姿、绚丽多彩,而是以朴素、简洁为主。客家服饰颜色喜素,以黑、蓝、白为主色调,深色、素净的暗色给人素雅严肃的印象,就像客家人沉稳内敛的性格,耐脏的特色也较适应农耕生活。客家服饰主要由内衣、上衣(大襟衫)、裤子(大裤裆)、鞋袜等几部分组成,客家妇女的服饰还有挡风遮日的冬头帕、用以蔽胸腹的围裙,布料多用棉麻毛料,只有在隆重场合,才使用高级的丝绸。男装是正面开缝,用布作纽扣,女衫比男衫稍长,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腋,沿侧缝直至下摆。内衣多为白色,外装均为蓝色、黑色,但冬头帕和围裙又是由红、绿、蓝、白、黑几种颜色的线交织成条状彩纹,为沉暗的客家服饰添上了亮眼的一笔。
客家服饰以实用为原则。勤劳闻名的客家妇女大多在外干活,她们头戴的冬头帕设计得非常科学、实用。冬头帕扎在头上冬天可保暖,夏天换种扎法,即将冬头帕的尾部叠起来,折出立体的帽檐,又可遮日防晒。客家妇女的上衣大襟止于腰线上,便于妇女哺乳,干活时又可将前身折短塞于腰带。宽大并可翻折的袖口以及腰带,还可用以放置物品或钱币,随身而不累赘。冬天的袜子长至膝盖,有点像现在时髦的靴袜,非常保暖。围裙可防脏,冬天还可把手裹着取暖。可见,客家服饰的每一处设计均体现实用性,真正折射了客家人勤劳、质朴的生活风貌。
客家蓝衫 象征精神
千百年来,学界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宣传、推广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对于保留有千年汉文化特色的客家服饰——蓝衫,却研究、宣传、传承得相对较少。蓝衫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载体,承载了客家人节俭、朴素、勤劳又包容的性格特质,表达了客家人的民情风俗。客家蓝衫不仅是一种服饰的代称,更蕴涵客家精神。
蓝衫之所以称其为蓝衫,是因为布料大都为蓝色和黑色,其代表服饰“大襟衫”则是指衣服开襟的方式,早期传统的客家服饰的开襟形式主要有 “大襟”、“琵琶襟”、“对襟”三种。所谓“大襟”是衣襟弯曲向右开口一直延伸至右腋下,然后顺着肋边与小襟重叠扣合,是早年汉族妇女服装的主要开襟形式。“对襟”就像古建筑的大门,两扇对开的形式,通常为一般男性的外衣或大褂的开襟样式。“琵琶襟”大多用于背心类的服装或者冬装,男、女、老、幼均有穿着。客家男子大都是对襟衫、袍褂和大裆裤;女子都是大襟衫、大裆裤,这已经成为客家人的常服。这种常服,客家人居家休闲时穿它,赴亲戚朋友家做客也穿它,外出到公共场合也这样穿着。客家地区一般有墟日,即如北方的赶集,五天一墟日,以农历计,每逢一五、或二六等为墟日。一到墟日,所看到的人们都是形制样式相同的服饰。
在客家人的历史中,蓝衫一直是勤奋的象征,尤其在客家人开荒垦地的岁月中,吸汗不怕脏的蓝衫,正是客家人坚毅、勇敢、奋发、吃苦精神的最佳诠释。
不事装束 摒除陋习
谈到客家服饰文化,值得一提的便是客家妇女不缠足。
缠足是对中国古代妇女极其残酷的摧残,充分体现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和禁锢。妇女缠足起于何时,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唐末五代始有缠足之风,据说起于南唐后主李煜。宋代以来,妇女缠足之风十分流行。此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清初统治者虽有改革此弊之意,无奈终究敌不过千年陋习所形成的传统观念。缠足之风,直至五四运动以后才真正废绝。缠足,不但是对妇女肉体上的摧残,也是对妇女思想上的一种禁锢。
客家妇女不缠足,也不事化妆,还以“天足”为自豪。《清稗类钞》中说:“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曾说:客家妇女,表面上劳苦极了,然其内在精神尊贵。她们从没有涂脂画眉缠足束胸以取悦男子。在人口千万以上的汉族诸民系中,唯一没有染上缠足陋习的,就是客家了。所以客家妇女不缠足,实在是难得的一种幸福。清代有一位在梅州的传教士曾说:“西人束腰,华人缠足,唯(梅)州人无此弊,于世界女人最无憾矣。”
张卫东先生在《客家文化》中曾说:客家妇女不缠足,原因大约有二。其一,在南唐缠足之风兴起之时,客家先民在从事第二次大迁徙,已经脱离江淮中心地区,因而未受影响;而后他们大部分定居于闽、粤、赣交界地区,“山高皇帝远”,流风波及不到。其二,即客家先民驻足安居之后,马上投入生产自救、建设家园的头等大事之中,男女同时上阵,手足并用,不允许妇女缠足蜗居,恪守于闺阁之中。以后,客家男子大量外流,“半边天”一身兼任男工女工二职,耕田采樵无不为之。由于社会、经济的原因,所以形成客家女子不缠足的习俗。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过去,客家人的确有属于自身的服饰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现代台湾已很难从穿着习惯确认客家的族群属性。而且,最后的客家蓝衫使用者在美浓东门楼前消失之后,蓝衫就从生活服饰转变成形象服饰,蓝衫成为客家运动场合的“制服”,或者是客家歌舞表演者的象征性穿着。不过,近年来各界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将客家服饰从象征性的标签转向生活化的新时代客家服饰。
台湾相关部门也在客家创新服饰文化上表现相当积极。
共同推动的客家花布衣饰,苗栗县政府与苗栗市公所分头推动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客家衫”,让客家服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在发展中焕发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