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43|回复: 0

【今日鹤山史话】江门市鹤山客家三百年,你了解吗?你真是鹤山人?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7-5-22 08: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点击上方蓝色小字WAYES鹤山旗舰店】,再点击【关注】即可!
随时随地关注WAYES有好礼大奖
--------------------------------------------------
江门市鹤山客家三百年,你了解吗?不了解的,别说您是鹤山人了!分享起来告诉您的兄弟姐妹吧!了解更多鹤山史话,请继续关注,每天为您送上!


鹤山的客家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从粤东、粤北迁入的,当时 称他们是“惠潮来民”。惠是惠州(境内多数是客家人),潮是潮州。


  乾隆年间,鹤山客家人罗绍纶撰写了《十七村记略》一文,记述了 在鹤山建县之前,第一批客家人从粤东入迁的经过。那时,鹤山地域还属 于新会县管治。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新会的地方军队中有一名千总 赖易胜,原籍大埔县,奉命随营驻防鹤城,因见该处地荒人稀,便从家乡 招得一批人前来垦荒,开村定居。是年有黄、罗、邱、蔡等姓前来开辟坪 山村。坪山便是鹤山县内第一条客家村。接着,康熙三十七年有赖谢钟姓 前来开辟五凸型村(今称五爪营),康熙三十九年有罗、韩、刘等姓前来 开辟龙眠村(今城西),康熙四十年有邱、马、蔡、赖等姓前来开辟横坑 村,康熙四十二年有廖、萧、黄、罗等姓前来开辟南洞村,有陈、刘、郑 等姓前来开辟龙团村(今禾谷南塘),康熙四十五年有龚、钟、黎等姓前 来开辟小官田村,康熙四十六年有胡、邹、李姓前来开辟北芬村,康熙四 十七年(1708年)有应、曾等姓前来开辟殷洞村。从1696年至1 708年的12年间,是客家人入迁的第一个高潮。至1732年鹤山建 县前,本地共开辟了17条客家村。  

  雍正十年(1732年),鹤山建县,当时全县人口只有8800多 人。负责筹划建县的广东粮驿道陶正中、首任县令黄大鹏为了充实人口, 出告示招收外地人来县垦荒,并给新移民各种优惠政策,于是粤东的客家 一下子来了300多户。这是客家人入迁鹤山的第二个高潮。


  这次移民活动,在民间传说中称为“五子下鹤山”。所谓“五子” 就是吕子良、谢子耕、黄子成、宋子良、胡子宁,他们率领本族子弟,先 后来到丰塘、月山下、下黄、云乡、禾谷等地开村定居,繁衍子孙。当然 ,“五子”只是代表,实际来到的远远不止这五姓人。有资料显示:至嘉 庆二年(1797年),迁来鹤山的客家人已达60余姓。  
客家人入迁鹤山始于清康熙朝中期,是从当时粤东的惠州府和潮州府属下 各县先后迁入来的。鹤山建县之前和建县初期,出现过两次移民高潮:


一、从康熙三十五年起,由于“复界”的关系,首批粤东客家人入迁鹤山 ,开辟了坪山等村。


此事须从“迁界”、“复界”说起。
清人入主中原之初,有以郑成功为首武装势力据守台湾、金门以及东南沿 海的岛屿,进行激烈的抗清斗争。为了切断其供应的来源,清政府于顺治 十三年(1656年)颁布了“禁海令”:严禁江南、浙江、福建、广东、 山东,天津的商民船只出海贸易,禁止外国商船来华贸易,不许片帆入海 。但是,郑成功仍然派遣商人潜入内地进行秘密贸易,而且还大举北伐。 为了消灭这支队伍,顺治十八年清廷发布“迁界令”:命令由山东至广东 的沿海居民,从海岸线内迁50里,制造无人区。康熙元年(1662年)清 廷勒令广东沿海西起钦州东至饶平等二十四州县的居民,于三天内内迁 50里。滨海地方不准人民居住,房屋全部拆毁,田地不准耕种、不准出 海捕鱼,凡抗拒迁界者立斩,私自越界者判处徒刑。清政府在沿线划边界 、筑墩台,树桩栅,派重兵防守。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又下令 再内迁30里。被迫迁的人民仓皇逃离家园,野栖露宿,流离失所,生计 无着,少壮逃亡,老弱病死饿死。一些不愿迁走的人更遭到残酷的屠杀。 清政府这野蛮残酷的迁界政策,激起了广东沿海人民的强烈反抗,爆发了 多次农民的抗迁起义。由于人民的反抗和赋税的大量减少,广东巡抚王来 任曾上疏指出迁界失策、请求复界,但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583年)清 政府平定台湾之后才宣布废止“迁界令”。康熙二十三年,广东大吏正式 布告通知,被迁人民全部迁复原籍,并允许渔民出海捕鱼。历时23年的 迁海暴政造成广东人民的一场灾难,至此才告结束。


但“复界”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实行数年之后,迁回原籍的人口 不过原来的十分之一二。清政府为了安定社会和增加税收,只好再放宽移 民的身份限制和准入的范围,即允许一些原来并非内迁的农民迁移到界内 的其他地区进行开垦,令移民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这就给粤东的客家人向 粤中迁移的一个极好机会,引发了客家人向粤中迁移的第一个高潮。其中 ,有部分人迁到归善县龙岗(今属深圳市龙岗区)等沿海地区,但是因为 客家人富有耕山的经验而没有耕海的经验,所以他们并非全部迁往沿海, 而是大批迁入内陆的粤中和粤西地区。据《赤溪县志·开县纪事》记载:


边界虽复,而各县被迁内徙之民能回乡居者已十不得一二。沿海地多宽旷 ,粤吏遂奏请移民垦辟以实之。于是惠、潮、嘉及闽、赣人民挈家赴垦于 广州府属之新宁、肇庆府属之鹤山、高明、开平、恩平、阳春、阳江等州 县,多与土著杂居。以其来自异乡,声音一致,俱与土音不同,故概以客 民视之,遂谓为客家云。


这里说的土著,是指当地原住居民,他们的大部分是南宋以后从南雄珠玑 巷南迁的操广府话的人,因为先于客家人四五百年来到粤中地区,所以被 看作“土著”,而客家人则称他们为“本地”。


乾隆版《鹤山县志》载有罗绍伦著《十七村记略》一文,综述了首批迁入 鹤山的移民的情况:


鹤城未建之先,空山蒙翳,界新、开两邑之间,为瑶蛮土寇藏集之所。盖 自前明成化以来二百余年,民人未有托居者。康熙十八年始设大官田营汛 ,驻官防守,民初集耕凿。康熙三十五年,有新会营随征千总赖易胜,潮 州大埔县人,见此处人民寥落,田地荒芜,招得惠、潮人民黄、罗、邱、 蔡等姓,挈眷前来,始建坪山村,垦荒耕种。虽有粒食,而逼处寇盗,迄 无宁日。后赖、谢、钟等姓于三十七年开五凸型村,罗、韩、刘等姓于三 十九年开龙眠村,丘、马、蔡、赖等姓于四十年开横坑村,廖、萧、黄、 罗等姓于于四十二年开南洞村,陈、刘、郑等姓于四十三年开龙团村,又 龚、钟、黎等姓于四十五年开小官田村,胡、邹、李等姓于四十六年开北 芬村,应、邹等姓于四十七年开殷洞等村:此十七村之由来,均在县未析 建之先也。……


这篇文章写在乾隆十九年,是应知县刘继编撰县志的要求而提供的,是鹤 山籍客家人自己撰写的关于客人入迁经过的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书面资料 ,可信度高。它说明了从康熙三十五年到四十七年,即公元1696年至 1708年的十二年间,出现客家人入迁的第一个高潮。文章题名《十七村 记略》,但只开列了九个今属于鹤城的村庄(坪山、五凸型、龙眠、横坑 、南洞、龙团、小官田、北芬、殷洞),当是行文从简的缘故。今查部分 族谱,发现在鹤山建县前迁入的还有如下村姓: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兴宁、五华罗姓、苏姓迁来合成罗洞开村。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惠阳周姓迁到云乡田心开村。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余、刘、吕、马、曾诸姓自粤东迁到营信垦荒 开村。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梅县、惠州、潮州之谢、黄、胡三姓迁到高 咀开村。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埔余、谢、张等姓迁到竹叶水开村。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博罗钟姓迁到合成川塘开村。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大埔谢、黄、张、余、马、缪等姓迁到鸡子 地开村。
康熙四十年(1701年),惠州陈、蔡两姓迁到黄帝石种茶,渐成村落。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姓从紫金、五华迁到大芙蓉开村。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惠阳袁、萧、刘、龚等姓迁到南洞围开村。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雷、曾、赖、黎、胡等姓自惠州、潮州属下 各县迁来坑尾垦荒开村。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朱姓从福建长汀迁到灯心坑垦荒开村。
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张、阮两姓从惠州迁来龙子潭开村。
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邹、温两姓自粤东迁来黎村,沿用黎村旧名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何姓从紫金迁至合成旱冲种茶,渐成村落。
康熙年间,范、陈两姓从潮州迁到均田定居,原称陂头背。
康熙年间,雷、余、黄三姓从潮州迁到四堡粗石坑开村。




以上所列二十余村,已超过十七村的数目,但还不是完全的统计。这批 移民,大部分落脚于附城都境内,即大官田及附近地方;少数迁往双桥都 境内,即今双合、合成地方。所谓某姓迁来某处,其实只是该姓的一户或 几户人,所以每个新村人口不会很多,各村加起来大约一千几百人。这些 人是鹤山客家人的种子。

正十年,鹤山建县前后,政府招募外地农民前来开垦,引发粤东客家人入 迁鹤山的第二次高潮,俗称“五子下鹤山”。


早在雍正朝之初,广东大吏已出台了鼓励移民垦荒的若干政策。雍正十 年(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地方管理和开发,“兴地利而遏盗源” ,从新会、开平两县各划出部分地方,以大官田为中心,设置新县鹤山。 当时全县人口只有8800多人。为了充实人口,加速开发,负责筹划建县 的广东驿粮道陶正中、首任知县黄大鹏奉省宪指示,出告示招募外地农民 前来垦荒,并给新移民各种优惠政策。这事在两广总督鄂弥达给皇帝的奏 疏《开垦荒地疏》中有集中的报告:


肇庆府大官田地方,新设鹤山一县及附近恩平、开平等县,现有荒地数 万亩,以之开垦荒地、安插贫民最为相宜。上年会委驿粮道陶正中查勘荒 地,即据丈出荒地三万三千余亩。查业户每耕地百亩,须佃五人,此可安 插佃民一千六百余户。恩平、开平荒地甚多,不止一二万亩;现今丈出五 千余亩,尚未及四分之一。因该处地广人稀,虽有藩库垦荒银两,莫肯赴 领承垦。臣等令谕有力商民招集惠、潮等处贫民,给予庐舍、口粮、工本 ,每安插五家,编甲入籍,即给百亩。每念每佃远来托居,虽有可耕之业 ,仍恐日后予夺凭由业户,不能相安。应为从长计议,凡业户百亩之外, 并令各佃俱带领地五亩,一律纳粮,永为该佃世业,田主不得过问,庶佃 户稍有余资,无偏枯之叹。今潮、惠二府贫民就居鹤山耕种入籍者,已有 三百余户,现在陆续依栖,日益增聚。兼闻先到之人安顿得所,无不踊跃 趋赴;其各属未到贫民亦必陆续报出。


于是粤东的客家人纷纷应募前来。黄大鹏在文章中记载:“惠潮来民, 襁至如市(抱儿背女而来好像赶集一样),荷锄立庭际(扛着锄头站在县 衙门前),求耕荒地”,“荷锄求地者日以百计”,一下子来了300多户 ,出现了客家人入迁鹤山的第二个高潮。


对于这批从粤东来的客家人,旧县志统称为“惠潮来民”。惠指惠州府 ,潮指潮州府。清初这两个府的辖区都比较大,包括了现在整个粤东地方 ,其中惠州的主要居民是客家人,潮州的主要居民是福佬人,也有部分客 家人。鹤山建县次年,即雍正十一年,才从潮州府划出程乡(今梅县)、 平远、镇平(今蕉岭),从惠州府划出长乐(今五华)、兴宁,共五县, 设立嘉应州(即后来的梅州),州属五县全是客家人。所以,“惠潮来民 ”就是粤东客家人。(乾隆版和道光版《鹤山县志》都没有使用“客家人 ”的称谓,值得深思)


这次移民高潮,在民间传说中称为“五子下鹤山”,因为移民中有吕子 良、谢子耕、黄子成、陈子亨、杨子汉、宋子良、胡子宁、黄子汉等七八 个人名字中都带一个“子”字,所以口头相传的“五子”就有几种版本, 莫衷一是。各种说法中都包括吕子良、谢子耕、黄子成三人,而其他两人 是谁则众说纷纭。云乡坳下村的《陈子亨族谱》则确认“五子”为以下五 人:




一、陈子亨到云乡柱斗凹下居住;


二、杨子汉到长潭面坑尾居住;


三、吕子良到小官田方塘居住;


四、黄子成到禾南黄村居住;


五、谢子耕到三堡月山下居住。




该族谱编于乾隆朝,书中记载的五子应该是比较早期的说法。因为杨子 汉没有在长潭面住得很久,就二次迁徙到双合的牛蹄村去了。当然,“五 子”也只是这批移民的代表,实际到来的人更多。有资料表明,到嘉庆年 间,鹤山客家人已有60余姓了。
现将查阅部分族谱及调查所得情况简列于下:
云乡 上湾 雍正九年(1731年),陈姓从紫金迁此开村。
山下 雍正九年,郭姓从惠阳油迳村迁此开村。
岗咀头 雍正九年,彭姓从东莞迁此开村。
木坑 雍正九年,惠州温姓、紫金陈姓迁此垦荒承耕。
坳下 雍正十二年(1734年),连平陈姓迁此开村
址山 白米田 雍正九年,五华周姓、紫金陈姓、新丰林姓分别迁此开村 。
下黄 雍正七年(1729年),龙川黄姓迁此开村。
鹤城 月山下 雍正六年,谢姓从清远清平乡泮涌迁此开村。
紫莲坪 雍正九年,邹、谢、范、钟、石等姓从惠州矮陂岭迁此开村。
江夏坪 雍正十年,惠州山田窝黄姓迁此开村。
旗尾 雍正十年,东莞白石坑黄姓迁此开村。
五爪营 雍正十年,惠州钟、赖、杨、胡诸姓迁此开村。
水心洞 雍正十年,惠州钟姓应募来此垦荒承耕,渐成村落。
谷围 雍正十年,新丰钟、李、刘、谢、温、黄、卢、曾、邹、古诸姓迁 此开村。
樟坑尾 雍正十二年,紫金阮姓迁此开村。
大东坑 雍正乾隆年间,英德李、邱两姓迁此开村。
东坑口 乾隆五年(1740年),平远长田乡邱、余两姓迁此开村。
黄草型 乾隆五年,梅县黄、杨、刘、何等姓迁此垦荒承耕。
万古 乾隆十九年(1754年),陆丰仑岭村范、郑、黄、叶等姓迁此开村 。
田心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新丰钟姓到此开村。
古龙 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紫金胡、李两姓迁此开村。
宅梧 竹坑 雍正年间,潮州潘、罗、蔡等姓迁此开村。
梧村 雍正年间,紫金钟姓迁本邑合成双石再迁此开村。
双合 洋坑 雍正九年,紫金陈姓迁此开村。
牛蹄 雍正十年,杨姓自惠州府归善县下冲约迁此开村。
龙口 四堡 雍正年间,惠州潮州刘、余、缪等姓迁此垦荒,渐成村落, 含岗背等14个居民点。
共和 会龙 雍正九年,紫金陈姓迁此开村。
泮坑口 鹤山建县初年,粤东徐、凌、谭等姓迁此开村。


第二次移民高潮大约在乾隆十年前后结束。
当年粤东客家人迁来鹤山,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举家搬迁是相当 艰难的。除了少数路段可能有水运以外,大部分路程须要步行。但是高山 大河也难不倒性格坚毅的客家人,他们挈妇将雏,跋涉千里;凭着双肩两 足,硬是把笨重的家什行李搬到目的地。丰塘吕姓保留着一个古老的石碓 臼,相传是吕子良当年迁家的时候,他的妻子舍不得离开永安老家,连用 了多年的石碓臼也舍不得丢掉。她的儿子们和外孙们(迁入樟坑尾的阮姓 兄弟)就合力把笨重的碓臼也抬到鹤山丰塘来。这是吕家的珍贵文物,也 是当年客家人艰苦不辞、坚忍不拔性格的见证。


许多客家人在准备迁入鹤山之前,都会派遣家族中的青壮年先到目的地 进行考察,认定环境合适、条件许可之后才举家迁入的。以月山下的谢子 耕为例,他于雍正二年先到五凸型(今称五爪营)暂住,雍正六年才找到 月山下这块他认为最适合安居立业的地方,到雍正十年,适逢鹤山建县, 招募外地农民前来开垦,他便回到清远,带同他父亲谢国宝、哥哥谢子勤 、谢子力一起到月山下开居。传几代之后,谢姓在村中建造祠堂,取名为 “国宝谢公祠”。有些人迁入鹤山站稳脚跟之后,就会考虑到先父母、先 祖父母的坟墓在老家无人照管,远道祭扫不便,又重回老家把先人的骨殖 运来鹤山,择地安葬。如原籍五华的赖汝熹,于乾隆元年迁来五凸型之后 ,便到处寻找吉地,先后在白水带的麻竹坑、下窑子找到风水宝地,将他 的祖父母、父母的骸骨从五华迁来安葬。类此的事例很多,它体现了客家 人敬祖亲宗的传统。


一般地说,从康熙中期到乾隆初期应募前来垦荒的客家人都得到较为满 意的安排,他们在较为平旷的地方开村,先是佃耕地主土地,稍后有了积 累就自行购置土地,建造房屋,以种植水稻、花生为主要生活来源。乾隆 十年以后迁入的,由于已无地可耕,很多人不得不上山谋生,到了万古、 黄茅壁这样的大山区,以种茶种竹、伐薪烧炭来维持生计,生活更艰苦些 。三、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到咸丰年间,鹤山客家人发展到极盛,分布 在四十堡一大片地方。




乾隆中、后期以至嘉庆、道光两朝,还有小批的粤东客家人迁入,但是 鹤山客家地区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已经不再是依靠外来人口的补充,而是 主要靠自身的繁衍了。在农耕社会,劳动力的强弱是决定一家乃至一个社 区兴旺发达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贫瘠山区的开发方面更需要数量尽可能 多的强壮劳力。客家人多子多福的观念和早婚的习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形成的。在鹤山客家地区,男子十八岁,女子十五六岁就成婚,一对夫妇 生四五个儿子,再加几个女儿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云乡的宋子良,夫 妻两人从惠阳迁来,生了3个儿子,3个儿子一共生了15个男孙,加上他 们的配偶,全家共有近40个劳动力,所以宋氏繁衍迅速。由此可知,鹤 山客家人的繁衍速度是较快的。

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历史车轮走过了 一个半世纪,客家人在鹤山的生息繁衍也延续了一个半世纪。到咸丰朝, 鹤山客家人发展到极盛。虽然史籍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统计数字,但从他 们居住地的扩展可以证实。此时,鹤山客家人的居住地被统称为四十堡。 又可惜,县志也没有列出四十堡的全部名称。有些堡名一直使用到当代, 一些堡名成了历史地名,而另一些堡后来改用新名而旧名已从人们记忆中 消失了。本书编者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到的四十堡的名称如下:








鹤山客家四十堡




三堡:坪山堡、五联堡、万古堡的合称




四堡:德安堡、德良堡、迳心堡、狗头堡的合称




六堡:其地今属双合镇,有川塘堡、双石堡、茶冈堡、二合堡、丰乐堡等




七堡:禾谷坪堡、北芬堡、龙团堡、江夏堡、云靖堡、新田堡、桂坑堡




东坑堡




横水堡




小官田堡




岚洞堡(南洞堡)




和安堡(今茅坪)




龙眠堡




云乡堡




白米田堡




高咀堡




黄村堡




殷洞堡




横坑堡




圆眼洞堡(龙眼洞)




柑村堡




蒲鱼山堡




南兴堡




松塘堡(今共和镇新民管区)




白水带堡




黄茅壁堡




(以上共得39堡,双桥都客家人居住的堡名未能收集齐全)
堡,是明清时期一个较大的自然村或几个相邻的自然村联合而成的、具有 较强的凝聚力的村落群体。由于它的村口往往建有防护性的碉堡或更楼而 得名为“堡”。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一个堡所辖的范围就相对小些; 在人口较为稀疏的地方,一个堡所辖的范围就相对大些,相当于后来的一 个乡。如禾谷地方就有七个堡,白水带地方只有一个堡,而本地人聚居的 昆东则有十七个堡。堡是村民自发的地缘性松散组织,而不是行政管理上 的划分。清朝的地方户籍与行政编制,在县以下分都,都以下分图,图以 下分甲;都有不同的名称,而图甲则使用数字编号。如黄子汉从东莞迁入 鹤山县附城都北芬堡旗尾村,该村在行政编制上则为附城都西一图五甲。 一个堡的头头是该堡的绅士或诸姓父老而不是官员。他们组织本堡群众进 行公共活动,如修渠筑路、组织醒狮团兼习武等,还常常调解内部纠纷。 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每十年举办一次大型的酬神活动——打醮。各堡打醮分 别举行,而且错开时间,如某一堡在丙年,另一堡在丁年,另一堡在庚年 。


从十七村扩展为四十堡,是鹤山客家人自然繁衍的结果。原来开辟的小 村庄已容纳不下新增人口,于是他们中又有人进行二次迁徙或三次迁徙, 开发新的居住地。例如,道光十年(1830年),原居本县宅梧、合成的 陈、凌、刘、钟、胡诸姓各若干户迁到鹤城开辟水浪村;道光十二年 (1832年),原居鹤城洞尾的赖、吕两姓几户分支到桔园开垦;乾隆十 三年(1748年),坪山罗姓迁大霖坪开村。这个不断分支的过程,也就 是一片片新的田地陆续被开垦出来,一个个新的居民点陆续出现的过程。


现在已有部分堡名从人们记忆中消失,跟后来的“土客械斗”有密切关 系。目前,宅梧镇属除了白水带以外,双合镇属除了六堡以外,已无客家 人的居民点。但是,从相关资料中查出,咸丰年间双桥都境内的客家村庄 不下30个,计有:牛蹄、上下庄坪、布塘、凤冈岭(又名黄草岗,即今 榴花坪)、长冈头、小水环、罗湾、山背、茶田、卜村、梧村、迳马、霖 水、洗马潭、华村、塘勾、春山、冈凹、白块、平冈、鸭仔石、益隆、水 背、尖岗、北坑、云河根、曾边、叶洞、楼村、布象、大坪等。堂马村北 部的榜塘,有赖罗垌、赖罗村、赖罗桥(今堂马大桥的地址)等地名,据 《赖氏族谱》记载,都曾是客家人居住过的地方。现在,这些村庄已无客 家人的踪影,住的是本地人;有些村庄已改名多时,旧名已从人们记忆中 消失。但我们不要忽略,双桥都曾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点之一。


此外,与云乡镇比邻的开平县水井,与共和镇仅一山之隔的新会县大泽 镇七堡,至今还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其中一部分人是先后从鹤山迁过去 的。两地居民一直互通婚姻,互走亲戚,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可知在咸丰年间,鹤山客家人已扩展到以鹤城为中心的一大 片地方,史籍称他们为“四十堡客家”,其发展势头很盛,甚至被土著人 称为“客家占地主”。这时期的客家人有多少?史无明文。但有两个数字 可供参考:①咸丰四年,双桥司巡检罗瀛就曾组织“客家练勇近万人”收 复一度被洪兵占据的鹤山县城。练勇的成员应该都是青壮年,他们家里必 定还有父母妻小。照此推算,四十堡客家人的总数当在五六万人以上。② 土客械斗延续到同治二年时,双桥都客属村庄全被土人攻破,田产被占, 客绅廪生陈畴带领被难客民“五万人”四处奔逃,最后投奔高明属五坑的 客民营地以求保护。这是当年两广总督瑞麟、广东巡抚郭嵩焘联名上奏朝 廷的奏折中报告的数字。


不幸,咸丰四年爆发的、延续了14年之久的肇庆府六县的“土客械斗” 却使这个进程遭到严重挫折,在鹤山客家史上演出了最为悲壮的一幕。


(江讯)  


在全省文化建设大潮的推动下,鹤山市已提出了“建设文化先进市”的目 标,将发展客家文化、咏春拳、醒狮等鹤山传统文化纳入了“十一五”规 划中。   
客家相关:客家人入迁鹤山始于清朝康熙中期,至今已有300多年 的历史。如今,鹤山客家人口已发展到7万多人,分布在鹤城、云乡等7 个镇的240多条自然村中。他们与当地人一起创造了鹤山的历史,独具 特色的客家文化更是成为了鹤山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日,记者 来到了鹤山保存客家民居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鹤城镇禾谷田心村,在那里 看老屋、听山歌、品黄酒,感受浓郁的客家风情。




    客家•特色民居 走进田心村,第一感觉就是静,没有喧嚣,没有 浮躁。这条村共有75间客家房屋,传统的三间两廊、上三下三、上五下 五结构的老屋共有8间。也许因为年代久远,老屋的屋墙呈现青灰色,有 的墙头上还长着几撮小草。推开一扇木门,青砖铺成的地面落满灰尘,天 井的石板爬上了青苔,描金雕花的木板装饰陈旧暗淡,祠堂上悬挂的祖人 画像也模糊不清。看不到任何明艳亮丽的色彩,留下的只是岁月的痕迹和 浓浓的历史余韵。   村里老人华叔告诉记者,客家人到鹤山创业时, 建的都是“三间两廊”的简易泥砖屋,屋内一个天井,天井两侧为两廊, 正屋平列三间,中间是厅,两侧为睡房,经过几十年的勤劳节俭,才建起 了内用泥砖、外镶青砖的“金包银”砖木结构的大屋。大屋一般分下厅、 正厅两进,比“三间两廊”式多了一个厅,按照上下厅两侧房间的数量又 分为上三下三、上五下五两种,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适应了客家人聚族而 居的传统。
  长期研究鹤山客家史的徐晓星老人告诉记者,客家民居与土楼、围 拢屋有共同的特点,即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外围是封闭式,主要是防止 小偷进入,里面要采光、通风、用水,所以屋里多有天井或水井,各排房 屋内部有一些小巷连通,有的房门向着小巷而开,由小巷到第二个院子。
现在,田心村客家人富裕了,但为了保护老屋,村里人自发约定,不准 拆老屋建洋房,于是年轻一辈的客家人就在村子外围建起了新式楼房、别 墅。新旧对比,更让人感叹历史的沧桑。




客家•山歌
  鹤山的客家山歌是鹤山客家人从粤东带来的,在创作上以七言四句 为常用格式,唱词多用起兴、谐音、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出客家 山歌悠长、清丽的风格。   在田心村,一位70多岁的阿婆给记者即 兴哼了一小段山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仍能从腔调中体会到其中的情意 。阿婆笑着告诉记者,过去,逢年过节或红白好事都会唱山歌,景象最热 闹的时候,是整条村的人都在唱,你唱一句,我答一句,走路唱,耕田唱 ,洗牛唱,割山草唱,唱得好的还参加客家山歌打擂台,比输赢。
  彭兆隆老人是云乡镇田心村的著名山歌手。他说,唱山歌最能考验 一个人的口才,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在客家人好嗓子的演绎下,就成了 一首首动人的生活之歌,有不少青年男女就是在对歌中从互不相识发展到 喜结连理。
  徐晓星老人告诉记者,鹤山客家山歌中流行较广的有长音山歌和竹 板山歌。竹板山歌是一种用敲击竹板伴奏的山歌腔调,演唱者手拿竹板, 配着山歌曲调打出各种花式和调子,边唱边跳,生动活泼。客家山歌以表 现男女恋情的最为精彩,既有甜蜜的,也有苦涩的,甚至还有反抗封建礼 教的,唱起来荡气回肠,只可惜山歌多是口头创作,因此流传下来的不是 很多,有文字记载的也不过是《十字歌》、《月索歌》、《乞食歌》、《 采茶歌》等为数不多的50多首。


客家•饮食
  一提起客家饮食,不少人都会想到盐锔鸡、梅菜扣肉等客家招牌菜 ,但是鹤山客家菜里却没有这两样,甚至连会做的人都很少,鹤山客家菜 肴多是以素食为主。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饮食特点,徐晓星老人解释说,这 跟鹤山客家人生活环境有关。由于客家人住在山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所以民间菜肴都不是大鱼大肉,而是咸菜、酸豆角、酿豆腐等,萝卜角是 鹤山客家人餐桌上的常见菜,以前就有客家人过年宰一只鹅煮一锅萝卜吃 到开耕时节的说法。由于菜式单调,鹤山客家人就常用米谷制作各种糍饭 来丰富饮食的内容,做菜多以煎、炒为主,口味上则保持了传统客家菜“ 咸、肥、熟”的特点。
  在鹤山客家人饮食习惯中,酿黄酒是保存得最好的客家传统,几乎 家家户户都会做黄酒。在鹤城镇田心村采访的当天,记者就在一位阿婆家 尝到了客家自制的黄酒。一开盖,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颜色澄黄, 入口香醇甜美略带酒味。阿婆告诉记者,足年上乘的好黄酒一般浓得斟出 来成液丝。要酿出这样的黄酒可不容易,一般要从12月开始做,酿酒的 原料有糯米、酒饼等,它们的分量搭配和发酵程度极为关键,一个不小心 ,就会有酸或出酒量少。阿婆还介绍说,用做好的黄酒放入红枣、红糖、 生姜、土鸡一起煲,是客家妇女坐月子的上好补品。







客家•风俗
  随着时间的流逝,鹤山客家风俗习惯已逐渐与本地同化,但仍然保 存了一些客家传统,其中以“婚嫁”和“烧炮”最具特色。
  婚嫁中以“哭嫁”最有特色,出嫁女借传统的哭唱,来表达对亲人 的依依不舍和对父母长辈的感谢。据了解,哭嫁的内容很多,除了“哭爹 娘”外,还有“哭梳头、哭坐轿”等,嫁娶礼仪的每一项都可成为唱词。 客家老人宋文郁向记者介绍,除哭嫁外,在早些时候还有“轿对”,就是 结婚时男方要抬花轿接女方,花轿上面有一个右联,女方要对上这个对联 才能走,不过现在都没了。至今还保留的是男方在迎娶新娘进屋之前,要 预先请村里年纪大的、儿女双全有福气的妇女摆新床、挂蚊帐,牵新娘进 屋。新娘去夫家的时候,大门要放草烧,要跨过火进门,以表家业兴旺、 家庭温暖之意。
  宋文郁老人说,“烧炮”是鹤山客家人保存最完整的传统习俗,至 今仍在民间流传。过去,“烧炮”是一种祭祀神灵的庙会,如今逐渐演变 成民间一项盛大的娱乐活动。“烧炮”多在春节后、开耕前的农闲时节进 行,其活动范围比过年还要广,还要热闹。提起“烧炮”时的热闹景象, 宋文郁老人仍记忆犹新。他回忆到,烧土炮时,乡亲们有的抬烧猪,有的 打太极,有的舞龙狮,来观看的有上万人。“烧炮”活动中的炮仗分为头 炮、二炮和三炮,炮头是最吉利最好彩的,抢炮头就成为“烧炮”活动中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抢到炮头的人,全村人都要欢送,到第二年烧炮的时 候又要迎接回来。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烧炮”活动中的“炮头”用草扎 炮代替了,也没有了抢炮仪式,但“烧炮”活动依然是鹤山客家人一项全 民参与的盛会,代代相传至今。
后记
一路的所行、所看、所听,既让记者体验到了鹤山客家文化厚重的 底蕴,也让记者感受到了一种繁华落尽后的无奈。鹤山客家文化在时代浪 潮的冲击下正在失去原貌,会唱客家山歌的人越来越少,客家饮食日趋同 化,客家民俗逐渐消失,客家史更是少有人知晓。徐晓星老人在接受记者 采访时表示,时代发展、文化融合、人才外流,使得整个客家文化有日渐 淡化的趋势,因此,保护客家文化迫在眉睫。
今年初,鹤山正式启动客家山歌挖掘整理工作,与广州歌舞剧团和 星海音乐学院的专家们合作,创作一台客家山歌舞台剧来推广这一传统文 化,相信这将成为重新复苏鹤山客家文化的好机会。


广东省鹤山市鹤城镇 镇情概况  广东省鹤山市鹤城镇位于鹤山市的 中部,是雍正10年鹤山建县时的县治所在地, 200 鹤城镇


距今270年,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全镇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 3.2万人,是鹤山市著名侨乡之一,海外华侨达三万多人,也是鹤山市客 家人聚居最多的地方(客家人占4/5,本地人占1/5)。 行政区划  辖 15个村委会(南星、南中、南洞、坑尾、小官田、东南、东坑、鹤城、 城西、先锋、新联、禾谷、坪山、万和、五星)。 交通运输  交通便 利,325国道南北贯穿全镇,广开高速公路从旁而过,江鹤高速和江鹤一 级公路连接鹤城;从鹤城出发,东向30公里到江门市中心,南向30公里 到开平市三埠,西向40公里到肇庆市新兴,北向70公里到广州;即将建 成通车的“双和公路”横贯鹤城直达粤西,联通中国西南部,以后鹤城将 成为肇庆、梧州、云南等地车辆前往中山、珠海、澳门的捷径。 招商引 资  2000年来,鹤城镇矢志求发展,用市场经济的思维不断调整思路 ,构筑强镇富民路, 200 鹤城镇


提出要创造一个“开放的鹤城、工业的鹤城、奋发的鹤城、富裕的鹤城 ”,把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镇办三个工业园区,形 成的鹤城工业带,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投资落户,这些企业共投入资金超 过3.5亿元,行业包括灯饰、制衣、电器、化工、五金、织造、家具、铸 造、食品、塑胶等。 农业发展  鹤城镇立足发展“三高”农业,努力 推进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现代农业过渡,近年,采取“以外促内”的办 法,引进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管理好的农业大户到鹤城发展,带动本地 农民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学先进的种养模式,学闯市场找销路的本领。目 前,全镇农民兴起了种果热、养猪热、花生腐竹加工热,全镇种果面积 15000多亩,其中五星村委会种植的荔枝、龙眼、杨桃、青枣等优质水果 1700亩,人平1.1亩多,被广东省定为“广东省星火计划项目”优质水果 示范基地;三堡片的腐竹生产厂有90多家,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保障 。 工业发展  广东巨腾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是鹤城镇响应市委、市政 府“招大商、选优质项目”的指导思想而引进的一个优质项目,项目于 2006年11月落户鹤城镇,来自佛山市的投资商王雁和先生是经过多次的 考察,在与鹤城镇主要领导的多次投资洽谈中,王先生确立了在鹤城的投 资信心和意向。巨腾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投资规模大、投资强度高 、创税能力强的企业,企业座落在鹤山市鹤城镇工业二区,公司注册资本 为人民币1000万元,总投资超过8500万元。
  鹤山市奎地涂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台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 3月正式投产,以园林式厂房设计为主,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奎地涂料 有限公司以生产多种高品质的化工涂料为主,公司董事长叶昆明先生是台 湾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公司秉持“品质卓越、技术创新、信誉至上 ”的经营理念,开发独创性、高品质的涂料。公司设有研发中心、品管中 心、实验楼等机构,广纳多方人才和注重自身培养人才。在150名员工中 ,有80名是技术人员,其中15%是大专以上学历。该公司以客为先,计 划研发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预计年产值超1亿元,税收超300万元。 工 业园区  鹤城工业一区位于旧道325旁边,占地5000亩,该区交通十分 便利,距离鹤城墟镇最近,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基本实现“三通一平”, 区内逐步完善绿化美化,为实现园林化工业园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已落 户企业30多家,其中投产10多家,总投资超过30亿元,以灯饰、化工、 彩印、制衣、家具等产业为主,其中奎地涂料有限公司、健豪灯饰二厂、 威诗柏胶粘制品有限公司和创美实业有限公司这几家大型企业的投资额均 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随着企业的陆续引进及上马,将成为鹤城今后发 展的强大推动力。
  鹤城镇工业三区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把准入关”的投 资新区,该区已开发面积3000亩。全区开发与建设同步,初步形成规模 。自开发以来,备受投资者的青睐,“三通一平”的地块供不应求,招商 的步伐快于开发进度,截至2008年,已有32个企业落户该区,总投资超 过20亿元,主要以纺织、制衣、家具、电器为主,其中包括三家大型德 国企业。 旅游开发  鹤城镇把旅游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积极发展这一 无烟工业,把旅游业嫁接在第一产业上。利用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良好 的生态环境,众多的文物古迹,以及现有的农庄特色创出农业观光旅游, 其中包括休闲农庄、荔枝龙眼摘果场、养殖场和客家特色村落、鹤顶亭、 下马石、城隍庙等众多文物古迹景点。
  改革开放的鹤城把旅游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提出了“农业稳镇、招 商强镇、旅游旺镇、科教兴镇、规划美镇”的战略方针,务求工农业和旅 游业“三业”齐飞。镇委、镇政府因应形势、因地制宜,积极发挥旅游区 位优势,把旅游资源全面梳理,分长短期合理规划开发。在鹤山市镇级系 统化开发旅游资源,把农业与旅游相结合,把现代与古迹相结合。尤其是 在农业观光旅游方面,办出一定的特色,创出鹤城特色的旅游新天地、新 篇章。
  现在,“鹤城一日游”已小有名气,吸引了邻近地区的游人,特别 是城市人前来观光度假。其中,每年荔枝、龙眼成熟季节,从香港、澳门 和南海、顺德、广州、中山等地组团前来旅游的团队达60多团,人数近 4000人。
  目前初步开发或拟开发的景区有十大项,现推介如下:
  一、休闲度假农庄
  祥兴休闲农庄地处325国道旁,四面环山,叠翠葱茏,分种植区、 养殖区和旅游度假区三大区域,既有大自然山清水秀的风貌,又具现代化 都市的繁华气象,拥有多功能饮食娱乐厅、山腰夜吧楼、豪华度假屋、乡 村别墅群、烧烤场、垂钓场和儿童乐园,该庄园立足“让游人感受农业耕 作之辛劳和享受大自然休闲之情趣”为出发点,庄内鸡兔养殖场专供游人 入内自由选购,既可由厨师加工烹饪,也可由游人亲自下厨烹饪或拿到烧 烤场自助烧烤,自有一番风味,山脚蔬菜园一年四季瓜菜供应不绝,游人 可自由种植和采摘选用,真正体验农家生活。庄园曲径通幽,景色宜人, 种植各式岭南佳果和各种花草树木,颇有“三春花林美无限,九秋鲜果香 满山”的境况。祥兴休闲农庄现已成为鹤山市第一家颇具规模的农业生态 旅游中心,成为都市人追求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寻找田园真乐趣的首 选之地。特别迎合城市小家庭假日外出休闲游玩的新时尚。
  二、果园尝鲜
  五星果园位于鹤城镇五星村委会,占地1700亩,经多年发展已形成 了家家有基地、户户有特色的“三高”农业生产规模,并以盛产优质龙眼 、荔枝而闻名遐远,同时,还种植部分的杨桃、黄榄、青枣、大棚西瓜等 。园内种植的荔枝品种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白糖罂等;龙眼品种则 有储良、石硖。这两种果其果实粒大肉厚,肉脆清甜核小,美味可口。 1999年7月经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检验,该园被通过为“广东省星 火计划项目”优质水果示范基地。这个果场既批发销售岭南佳果,也供游 客购票进园采摘,分享丰收的喜悦和乐趣。
  三、五星新农村
  鹤城五星村委会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位于鹤城镇西部,紧靠彩虹岭 山系南麓,具备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乘富民政策之 风,种植大片的荔枝龙眼等优质水果,发展“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同时,五星逐步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村容村 貌整治,村中建起了“思乡园”文化室和休闲文化公园,谢氏祠堂和余氏 祠堂也别具特色,村中路灯、公厕齐全,村道整洁、花草遍布。2006年 ,五星村被列为省农业厅与江门市、鹤山市农业部门三级共建示范村以及 江门市新农村建设先行点,荣获“鹤山市文明村委会”和“江门市生态示 范村”的称号,其中月山下村和白坎村这两条自然村还被江门市评为标兵 文明村。现在五星村已经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腐竹、花生加工场
  腐竹、花生是鹤城镇著名特产之一,生产工艺距今有80多年历史。 三堡腐竹加工场主要分布在五星、坪山、万和三地,腐竹生产槽共计500 余条,腐竹日产量达2吨,生产专业户约500余人。三堡腐竹加工场现已 成为游客参观作坊式加工工艺及品尝、购买腐竹的首选景点。
  南星花生因产于鹤城南星而得名,南星花生现有咸干花生、咸脆花 生、南乳花生三大品种,并以其“三白”(白壳、白衣、白肉)、“三脆 ”(脆壳、脆衣、脆肉)、“三香”(香衣、香肉、香口齿)而驰名省港 澳。
  五、田心村和移民村
  禾谷田心村是鹤山市最原始、最整齐划一的客家村落,极具客家建 筑风格。作客此村,对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性、风土人情、建筑风格和过 去的历史都有考察价值。
  三峡移民新村,已成为鹤城一道风景线,178名三峡人离开自己祖 辈生活的家乡,背井来到鹤城,成为新的鹤城人,他们如何舍下故土情深 ,弃去昔日因天气、地理不同而烙定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他们怎样结 合当地和自己的实际融入我们的社会,这都备受外界关注。到移民户家中 瞧瞧、聊聊,是不少人的愿望。
  六、自然风景
  昆仑山、七瓮井、马耳山、彩虹岭,这些都是鹤城不可多得的优美 自然景区,其中前二者曾入选鹤山八景之一。昆仑乃鹤山首山,海拔603 米,山势巍峨雄伟,登临绝顶,极目远眺,西江河畔、新会七堡海、开平 镇海水库水天一色,风景顶上独好。七瓮井乃受千万年山泉冲击而成,上 下连贯,其深如井,形同似瓮,高山流水冲击七个石潭,各自发出高低清 浊、鸾凤和鸣之音,故有“七瓮川流八音声”之说。马耳山是毗邻昆仑山 的秀山之一,距325国道8公里,鹤龙公路在其山脚经过,交通便利。马 耳山因山顶形似马耳朵而得名,它拥揽地形独特、生态良好的风景资源之 精华,有两条山涧溪流,清泉与瀑布夹杂,山间郁郁葱葱的大片相思林, 鸟语花香,加上依靠磅礴的昆仑山,形成贯连一体的自然胜景。
  七、古城寻迹
  鹤城是鹤山的发源地,270多年遗下了众多的历史印痕,构成鹤城 古文化的缩影。
  1、城隍庙。该古迹坐落于鹤城墟昆源路西端,始建于乾隆初期, 是乾隆初期县治内“十祠八庙”唯一保存下来的庙宇;是人们寄望于城皇 爷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丰衣足食、长寿幸福而兴建的。花蓝式石柱脚 座,擎撑整座庙宇,建筑艺术独特。庙中承放着玉皇大帝、城皇爷、文昌 君,庙后葬有城皇爷之母的真骨,今有专人侍奉,每天香火鼎盛,是鹤山 市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久的古迹之一。
  2、鹤顶亭。作为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屹立于鹤山之巅,修建于乾 隆19年,是鹤山第九任知县刘继倡导主持建成,文革期间遭毁。1997年 由香港实业家林辉先生捐款重建,使其再次成为鹤城地方历史人文重要标 记之一。
  3、下马石。“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当年被雕刻高贵与权势的 象征,经历沧桑岁月,如今却寂寞地站在现鹤城中心小学的一角,述着学 宫曾经的梦。
  4、天主教堂。位于昆仑山脚的城西新村,全村信仰天主教。该天 主教堂的建筑规模及特色位居江门地区三甲之列。常年到教堂潜心礼拜的 信徒络绎不绝,是鹤城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另外还有大王庙、旧城墙、麦家园、同善堂、杨家楼、七驳桥、雕 楼等等,都记载着鹤城历史的沉钩,它们送走了雍正乾隆的月光,却辉映 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阳。
  八、客家饮食文化
  鹤城常住人口有85%为客家人,客家风味占当地饮食文化的主导地 位。驰名远近的客家菜式有酒槽腌螃蟹、坑螺酸菜汤、客家酿豆腐、客家 酿三宝、客家梅菜、马家黄酒等,其制法简单,风味独特,色香味俱全。 这些菜式在祥兴农庄等鹤城的酒楼饭店均不同款式俱备。
  另外,鹤城人在昆仑山、马耳山一带,开办了多家饮食农庄,创办 农家饮食一条街,以秘制“乞丐鸡”(泥包鸡)、水浸鸡、山坑鱼和农家 菜为特色,结合清澈的山泉水,清新的空气、无限的绿色,吸引了来自八 方的食客。
  九、“五子园”街头公园
  鹤城镇依据清朝“五子下鹤山”的历史史实,投资近100万元设建 一个面积5500平方米的街头休闲文化公园,命名为“五子园”,目的是 纪念开创鹤山历史的鹤城客人先辈勤劳朴素、坚韧勇敢、团结拼搏、艰苦 创业的精神,展现鹤城新一代客家人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缅怀先辈,铭 记历史,进一步激发鹤城人民团结爱家的情怀。五子园中设有史载石碑、 五子塑像、“秀石”景、许愿树、四季花等景观。该园已在2007年11月 竣工,现在成为鹤城墟镇一个亮丽的风景点和休闲憩息处。
  十、鹤顶亭休闲文化公园
  鹤城镇规划以鹤顶亭这个古县城标志建筑为中心,建设一个占地 250多亩的大型休闲文化公园。该公园既是居民运动休闲的园地,又是鹤 城城镇发展的重要部分。公园以“山、水、文化、运动”为设计主题,分 为南区文化体验休闲区和北区体育运动休闲区,主体建筑是一座仿古衙门 ,计划把一些历史文物存放在衙门内,供游人参观。公园把历史陈迹和现 代运动融合在青山绿水之中,展现鹤城古县城的文化风貌,同时为鹤城人 民提供一个集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优雅环境。该公园计划在2008 年投建。
  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鹤城镇具备发展旅游观光的有 利条件,鹤城有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毛主席亲笔对鹤山农民表谢意。
------------------------------------

维意有意思---来维意,意思意思!
店铺地址:凯旋城商业街398号(第五频道斜对面)

定制热线:0750-8201188
更多精彩互动请关注:

官方微博:@维意定制家具
维意官网:www.wayes.cn
全国服务热线:400-678-1068


做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猛击下方“阅读原文”四字,进入维意鹤山旗舰店微官网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A0NjI0OQ==&idx=3&mid=200181700&sn=9326819bf83716c26d746c09816b4138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1 23:42 , Processed in 0.1300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