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80后”“90后”不懂春节传统民俗
2014年02月05日 16:11 来源:新华网
春节期间,众多“80后”“90后”对各种民间习俗知之甚少。专家学者认为,农耕民俗的淡化和重拾过程中蕴藏巨大商机,大量机遇需要精耕细作。
从除夕之夜到正月初五,记者通过QQ、聊天室、微信等方式,对689名“80后”“90后”年轻人进行随机调查,发现超过95%的年轻人不懂腊月二十三之后到正月十五的传统民俗和禁忌;只有不到15%的年轻人表示:“会通过网上查询来学习浏览一下。”超过80%的年轻人表示:“父母辈都没有这样多的讲究,村里屋里也没有真正遵照这些年俗按部就班过年的。”
“腊二十四,扫一扫”“腊二十五,赶乱岁”“腊二十六,炖大肉”“腊二十七,杀只猪”“腊二十八,贴门神”“腊二十九,祭先祖”“除夕夜,守岁时”“正月初一拜新年”“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三少出门”“正月初四接灶神”“正月初五送穷迎财神”……
常年考察民俗文化的专家、广西师范学院公共传媒学者方邦超承认:“真正意义上能够按部就班进行这些活动的家庭,少之又少,不少都将多个活动压缩为1天到2天完成。”
点击进入下一页点击进入下一页
记者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表明,超过80%的家庭认为,传统意义上以正月初一前5天到正月十五的春节周期,如今已压缩为5天左右。不少活动进行了压缩,如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二十八的活动,压缩到除夕夜集中完成。
广西民族大学历史学博士郑维宽进行了这样的测算:短短半个多世纪,我国民间春节习俗计算时间周期,从过去漫长二十多天压缩到如今只需5天至7天时间就能完成。
郑维宽说:“传统意义的春节是基于农耕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春节周期才显得漫长而充实,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节奏感越来越强,春节越来越趋向于‘快餐节日’。”
常年研究我国宗亲关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苏州大学博士曾凡贞认为:“城市化、流动化和宗亲关系淡漠化是农耕民俗在城市和乡村都日益淡漠的关键因素,传统民俗的支撑点是农耕社会,流动性日益强化的现代社会,正在日甚一日地侵蚀着农耕民俗。”
面对春节民俗在“80后”“90后”心目中的淡漠,一些社会学者认为,应该将春节演绎为现代社会“慢生活”的模式,在谋求新载体的情况下捍卫春节传统民俗。
——仪式应该保留,形式推陈出新。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乡镇村民组织的灶神祭祀礼仪上,就呈现出既演唱传统客家歌谣,又传唱新农村歌曲的景象。
——程序可以压缩,健康更需重视。广西营养协会常务副会长覃世虎认为,过去大鱼大肉与农耕社会物质匮乏不无关系,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春节饮食更应重视绿色、健康、环保,食材的采购、制作完全可以采取“分列菜单”“集中采购”“分别下厨”的方式,来个家庭厨艺大比拼,将浓浓的亲情融入不同的食品中。
曾凡贞说:“传统民俗的‘慢生活’与现代人快节奏之间的巨大落差蕴藏着巨大商机,有心的商家在这一领域精耕细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春节文化力转变为现实的价值回归。”(记者何丰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