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94|回复: 0

青山绿水掩围屋 庭院深深客家情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4-1-26 20: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山绿水掩围屋 庭院深深客家情
来源: 佛山日报     时间: 2014-01-05 10:17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远处的山脉朦胧可见,斑驳的瓦砾掩映在青枝翠叶中。村头的池塘边,怡然的阿伯支起一盏茶壶泡着茶水,嘴里吐出一圈圈烟圈。佛山一处偏远小村的自然画卷缓缓展开,村民们几百年来过着悠然的生活。  

    在广东,客家人主要生活在粤东,珠三角地区客家人村落并不多。三水南山镇六和的围屋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客家人村落,据说这个村庄是佛山仅有的客家人群体,他们的祖宅便是客家人独有的围龙屋。
    300多年风雨洗礼
    “要是昨天来,还可以请你喝喜酒。”乐伯跟他的老伙伴抽着卷烟,招呼着记者坐下,端起茶壶,缓缓的斟茶。他们坐在村头池塘边的祠堂前,地上的鞭炮纸屑铺撒均匀。祠堂前一些村妇,有条不紊地将条凳桌椅搬出祠堂,祠堂大门上耀眼夺目的大红“喜”字告诉访客,这里刚刚举办了一场庆典。
    乐伯今年71岁,是生活在南山六和围屋村子的客家人。
    他们摆茶桌的祠堂,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以中间的祠堂为圆心,身后围成半圆状的联排弧形小屋子,便是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提及客家人独具特色的围龙屋,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客都梅州保存完好的成片围龙屋。南山镇宣传文体办主任卢荣耀说,在广府文化盛行的珠三角,围龙屋并不多见。六和的这片围龙屋非常有代表性。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乐伯说,他们祖先从梅州龙川迁徙而来,至今已经在六和定居360余年。最早,他们的祖先在围屋村定居下来,为了保护全家人安危、财产,耗费心血修建了这座围龙屋。
    围龙屋原本只有一层,第一层的房间住满后,又以中间的祠堂为圆心,开始修建第二层房间,最多时住了几百位族人。但第二层并没有聚合成完整的半圆形,修建到一半时,就没有再往下继续。这时,乐氏族人其中的一支,搬出了围屋,在围屋村旁边的乐屋村,又修建了一座祠堂,繁衍生息。
    坐在乐屋村祠堂前,同样姓乐的一位年轻客家人说:“都姓乐,是一个太公。”但是,这位讲客家话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了居住围龙屋的记忆。
    年过古稀的乐伯回忆说,在上世纪80年代前,乐氏家族还居住在围龙屋内,改革开放后慢慢搬出来修建新屋。但是遇到逢年过节,结婚典礼,他们还会在这里举行仪式。
    就在前几日,这里还刚刚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佛山边陲客家村
    客家围龙式住屋在六和墟曾修建,但完整保存为数不多。与围屋村相隔不远的蒲坑村虽然是按围龙屋三门布局,但整座建筑并没有围起来;乐屋村的围龙屋是半圆形,保存得相对较完好,但已是人去屋空,难掩残破迹象。
    但是环顾整座建筑,精巧的布局依然清晰可见,青砖曼瓦展示着几百年经历的风雨。
    围龙屋门旁和门上有一个小洞,专门给猫狗出入。客厅不高,上面有木制的阁楼,称为蓬。蓬上边有个一米见方的孔,平时用木板盖住,丰收时节就用绳子把谷物一筐筐地吊上去。蓬里通风干燥,适宜储藏粮食。
    围龙屋是用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淤泥和老墙泥混制而成的三合土建造。三合土被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再大力夯筑而成。
    事实上,客家人把围龙屋修建的如此坚固,是因为防御盗贼和本地人的侵扰,是它的一大功用。历史上,他们一度受到当地人的排挤,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
    为此,客家人南迁时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六和便坐落于三水最北部的南山镇深处,这里大南山、蒲坑山、邓坑山等四面环绕,周围山峦起伏,林木葱郁,青山绿水,景色迷人。客家人的围龙屋保存于此,并不奇怪。
    目前,六和全部片区约有1.3万人口,95%说客家话,90多个自然村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说白话。
    由于原始优美环境的存在,素有“广东香格里拉”美誉的南山镇,一度被列为不开发、缓开发区域。南山地理位置独特,东西两面皆有大山围抱,漫江河贯镇而过。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拥有6万多亩的原始次森林,使南山镇成为珠三角都市群中罕见的“世外桃源”。在工业发达的珠三角,南山镇还能留存一片生态净土实属不易。
    而围屋村的客家人围龙屋,便坐落于这大自然赐予的青山绿树之间。
    袖珍版的围龙屋
    居住过围龙屋的乐伯,在祠堂前倒了一杯茶,娓娓讲起一家人“同一屋檐下”的生活趣事。
    “当时是两个生产队,围屋村是一队,乐屋村是二队。”他说,生产队是集体生活、集体劳动,围龙屋就是一家挨一家居住在一起,非常方便。夏天的时候,他跟一些本姓兄弟喜欢在池塘边一起纳凉。
    围龙屋的核心部分是中间府第式的堂横屋,一般在三堂两横以上。三堂是指沿中轴线进大门后的下堂、中堂和上堂,客家人称为“厅夏”。下堂用于进出,中堂是家族举行重大聚会和喜庆活动的场所,上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地方。走进围屋村的围龙屋下堂,门的左侧还存留着几口灶台,上边有着黑黑的烟熏痕迹。
    卢荣耀介绍说,这些灶台可能并非传统围龙屋的布置,应该是文革期间生产队集体生活的产物。除此之外,六和围龙屋的特点是比较小,比较少见。“梅州大的围龙屋,可能一个村子的人都在里边居住,这里可能只是一个大家族。”
    乐伯说,两个村子加起来有几百乐氏族人,人最多的时候,第二围的房子也没修完。
    六和的这处围龙屋,中间的祠堂保存完好。但围绕而建的房屋,已经有些损毁,后半部分已经衔接不起一个半圆形。但仔细观察,绕过门口屏风,里面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堂、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设施一应俱全,布局极为合理。
    围龙与横屋之间的半月形斜坡地面称“花头垴”,在大门前有长方形的禾坪,禾坪前有半月形的池塘。这半圆的池塘与内围龙的半月形“花头垴”配搭,便形成了“天圆”,横屋象征“四方”,塘水潋滟属阴,“花头”高亢属阳,再加上围龙屋附近的山水环境及厅内设置的神位、祖牌等。这种设计理念,正好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哲学不谋而合。
    围龙屋的居住功能业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仍承载着客家人对自己祖先的追思,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这里仍然是祭祀重地。在围龙屋的上堂,端正的供奉着祖宗牌位,前面香火不断。上堂与中堂之间的天井,阳光一扫阴霾直射而入,地上散落着还鲜红的鞭炮纸屑。房梁上,还挂着深圳、湖南等地贺赠的牌匾“一脉宗亲”。(记者 李在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9:40 , Processed in 0.12538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