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52|回复: 0

客家功夫變武術健身又練體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19 01: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功夫三百年─數碼時代的文化傳承” 展覽活動,自2016年9月1日起至30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免費開放,由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及中華國術總會合辦。展覽活動於1日開幕,精通武術的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有出席典禮。展覽分有11個不同主題,包括「客家功夫全息影像」(Pepper's ghost)、「Re Actor 體現數碼功夫」、「客家功夫動態視覺化」等,當中更有一比一尺寸立體展現客家功夫、兵器實物及功法手抄本,多角度重現客家武術精粹。



客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一支,它隨著中華民族發展而發展,也隨著客家人的遷徙而發展。客家人在歷史遷徙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尚武精神”。客家人由於遷徙,出外謀生,就要有強健的體魄,要有高超的武藝。客家人大都生活在山區,山區謀生的艱難度,磨煉了客家人堅強的意志,強健的體魄,高明的武術。客家人遷徙到嶺南後,遷徙到香港後,跨入了走向海洋文化的時代。客家人要上山下海擴大活動空間,沒有強健的身體是不行的,沒有高超的武術也是不行的。


世界客都中國廣東梅州市有三個地方各自有典型的特色:梅縣人寫得,興寧人講得,五華人打得。五華人從事打石、打鐵、撐船業的人數多、歷史長,所以五華人的“客家功夫”也就硬,所以俗話常說:五華人,硬打硬。客家人的硬頸精神,五華人是典型代表。客家武術的代表,因而也誕生在五華。清代乾隆年間五華出的武狀元李威光,不但五華長樂引以為驕傲,而且“文化之鄉”的梅州也引以為驕傲。


同樣,客家武術也隨同遷移入香港。以五華人為核心,在香港常舉行“客家功夫聚會”,切磋武術,過招功夫。在“客家功夫聚會”上,既有器械的刀、劍、槍、棍、滕牌單刀、大扒、沙刀、鐵尺、柳針、橋、雨傘揮舞耍弄,又有空手赤拳的鷹爪拳、五爪拳、螳螂混合拳等的表演。而螳螂混合拳傳入香港也有一百多年歷史,由原先居住在嘉應州(今梅州市)一帶的客家人傳來,特別是五華人,在香港客家人士中廣泛流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最為興盛。從而發展成多個不同的流派:有刁家教、朱家螳螂拳、周家螳螂拳、鐵牛螳螂拳等。


客家武術在香港的發展,極具行規戒律,因而能正途發展。所有授生收徒習武練藝的戒律有三條:一、健身強體,二、絕不傷人,三、不傳壞人。香港五華籍的陳三元師傅一直堅持這些鐵律,還糾正武林千百年的陋習“寧為雞口、莫為牛後”,逞強逞蠻逞力,只贏不輸等傾向,始終把武術的“健身強體”放在首位。因而他不但健身強體,而且長壽康寧,至今已達103歲高齡。他的弟子前來問安,祝他長命百歲,他笑著說我已百歲皆功夫所至,你們加倍努力,武功當超我,年歲亦超我。眾笑,皆以武術的功效為喜。(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文映)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80632223&ver=1&signature=zlkHVqm1NZmgfI-flGbH-HAx*6EvZ6044q5EVhF5ejdonsp4syza*HvTKJaZ27jU1FYY5kIbmW67t1SjDal5099Dv*aRVefKI9rqp3vkXenIt5O8bouxVT-49fRljriDg1IOKFY8UqM6557XqW74fN144W*W2RVzv7T3uvvtDS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31 01:31 , Processed in 0.1368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