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10|回复: 0

寻找汀州府第一名楼——谢公楼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13 11: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长汀旅游】,给你一个最美的长汀。

谢公楼作为汀州历史的重要部分,长汀县“一江两岸”将复建谢公楼,重现谢公楼的往日繁华与热闹。它将集历史之楼、文化之楼、美食之楼、休闲之楼为一体,成为汀州的一张知名度最高的名片。



视频:《寻找谢公楼》

(建议在wifi下观看,若是土豪请随意)




汀州谢公楼原址考证

曾庆恩


汀州府,这个在历史上辉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古城,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客家文化、壮烈的革命文化、秀美的生态文化,倾倒了无数游客。古今中外在汀州过往的伟人、名宦、大儒中,张九龄无疑是最耀眼的其中之一。说到张九龄,就不能不提到汀州谢公楼。

张九龄(678-740),字曲江,广东韶关(古名曲江)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出仕,官至尚书右丞相,被后人尊称为“太平宰相”。按照邹子彬先生的考证,天宝年间致仕后,为寻其弟张九皋,由赣入汀。下榻于谢公楼,时任汀州刺史的陈剑设宴相待,汀州众多名士作陪。在畅饮客家米酒的觥光交错之余,即席赋诗,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谢公楼题咏》:
谢公楼上好醇酒,三百青蚨买一斗。
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碗馋倾黄蜜剖。
然而,时过境迁,谢公楼于今何在?当年的那一缕酒香,怎么飘忽得那么遥远?这是诸多到汀怀古之人一直追寻的问题,这也是汀州士人魂牵梦绕之地。尤其是当今旅游业蒸蒸日上,恢复这一古迹已是迫在眉睫。为此,我们首先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力求还原这一古迹。
一、张九龄与谢公楼
(一)、古汀州府的形成和变迁:
唐开元二十四年始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取长汀溪名之。……旧图经云:“水际平沙曰汀。”又云:“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于文为汀。”天宝元年,改临汀郡。乾元元年,复为汀州,领县四。长汀、宁化、龙岩、沙县。初治新罗,《唐会要》云:“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改新罗县为龙岩县。”则今之龙岩,盖州之故治也。去州四百里。后迁长汀村,在今上杭县北十五里,名曰旧州。去州二百五十里。又迁东坊口,去今州治五里,亦名旧州。大历四年,刺史陈剑奏迁白石,即今治是也。唐志云:“治新罗,大历四年,迁白石。”皆长汀县地。《唐会要》云:“大历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移汀州于长汀县白石乡。”未详孰是。
从上面的记录可以得知,汀州建制在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这时正是史上“开元盛世”的时代,其他史书《通典》记载开元二十六年置汀州,《元和郡县志》记载开元二十一年奏置。《唐书·地理》又记开元二十二年置。《舆地纪胜·汀州》云:自开元二十一年建议,至二十四年成都,二十六年又分他郡之地以益之。这些资料,都可以佐证汀州建于开元年间。州城的变迁由新罗迁长汀村,又迁东坊口,再于大历四年(769)迁至白石村,即现在县城所在位置。
(二)、张九龄何时到汀?
清版《长汀县志》曾质疑“按汀置郡在唐开元初治新罗非即今地,张诗人或疑之,然张固粤人,庾岭虽鑿而汀水通粤,利涉自古公适乘舟往来荒村貰酒高阁吟诗兴致一时佳话。”这里曾经对张九龄是否到过长汀做出了质疑,但通过推断又推翻了这一质疑。那么,张九龄有没有到过长汀呢?
在张九龄的年谱中,根据记载有可能回韶关的时间有几次:
1、父丧,周长安三年(703),张九龄二十六岁,根据历史学家推断,张父去世时间仍存疑点。
2、开元四年(716)开大庾岭路(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期间。旧方志却云“庾岭虽凿,而汀水通粤,利涉自古,公适乘舟往来。”
3、授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期间,开元十五年(727)。张九龄原授冀州刺史,后以“母老在乡”为由而“上疏请换江南一州,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洪州较韶关较近,张九龄经古驿道走汀州回韶关探亲极为可能。
4、开元十八年(730)七月三日转授桂州(今广西桂林)刺史兼岭南按察使期间。这一时间经过汀州赴任也较有可能。
5、开元二十一年(733),丁母丧归乡里。此时张九龄已经在京为官,当由赣入汀才能走近路回乡奔丧。
6、开元二十七年(739),张九龄62岁,致仕回乡。
这六次的返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都在汀州建州之前,即便是路过,按照当时在官驿接待的原则,也不可能在现在的汀州城盘桓。第五次为奔母丧,汀州也还未建州,重视伦理孝道的古人更不可能在汀停留且吟诗作对。由此可见,张九龄题诗谢公楼,应该在第六次致仕回乡之际,汀州已有建制,州城也应已迁至东坊口,此时回乡途径汀州,会见当地官员在清理之中。从该诗的情境上来分析,致仕后心无挂碍,开怀畅饮,与当地文人诗酒唱和,也是符合当时的心态的。邹子彬先生考证的由陈剑设宴接待于时间上不符,两者相差三十年。
二、谢公楼原址考证:
宋版《临汀志》中,竟没有关于谢公楼的记载,;乾隆版《汀州府志》载:谢公楼,在府南;光绪版《长汀县志》也是按《汀州府志》一说。但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谢公楼不时地出现在他们的诗词曲赋中。
(一)宋邹应龙诗作《登谢公楼》分析
宋朝庆元年间的状元邹应龙曾作《登谢公楼》诗:
沿岸城廓开翠屏,南山毓秀欲腾云。寺院宝塔耸苍吴,江上群峰排众青。
沽酒自作太白醉,凭栏独向曲江斟。风流江左令何处,吊古吟诗谁解听。
这是邹应龙在谢公楼上写景抒怀的一首诗。“沿岸”指沿着汀江岸边,“城廓”则应在府城一边的汀江西岸,“南山”则应为可以在谢公楼上看到的南屏山一带,“寺院”、“宝塔”邹子彬先生考证为定光寺和护国塔院,这两处景点《临汀志》均有记载。定光寺“在州治后正北”,州治就是当时的府衙,即现在的汀州试院,定光寺是长汀八大寺之一,遗址在今大众影院与汀州试院一带;护国塔院“在州东”。“江上群峰排众青”这句诗的观景点,视野比较开阔。
(二)明汤宝尹诗作《谢公楼》分析
明朝江浙名士汤宝尹,避乱入闽,寓居汀州,题《谢公楼》:
东南风气好追游,腊后春前草似油。更道故园官路近,府中亦有谢公楼。
传来荔子胜双柑,斗酒黄鹂日耽。珍重官人南去好,请看汀水独流南。
“东南”指方位在府治东南方向,按此推断,则在朝天门到乌石巷至五通街这一方向。“请看汀水独流南”当为在汀水之滨。
(三)清曾曰瑛诗作《谢公楼怀古》分析
清同治六年版《汀州府志》的编修曾曰瑛也曾作诗《谢公楼怀古》:
为怜高处少尘嚣,映冰壶暑气消。地下星辰井络,天边睥睨接虹桥。
旧唱惊人句,鄞水微痕隔岸潮。莫倚南楼说开府,山林城市更清
“高处”指在谢公楼的楼上;“虹桥”指太平桥,《临汀志》载:有年桥,在长汀县(不是在汀州府城内)东永康坊。创于绍兴间,圮于水。乾道间,郡守谢公知几更为浮梁,匾曰“太平彩虹之桥”。淳熙间,郡守赵云不便,复架舆梁而屋之。嘉定间,郡守邹公非熊重创,改今名。“天边”可以看出太平桥离谢公楼有一段距离。“鄞水”则是汀江的古称。
以上三首诗作我们可以得出谢公楼一个大致的方位:
1、在府城的东南方向;
2、在汀江水边,在楼上的视野比较开阔;
3、以谢公楼为中心点,可以看到“鄞江”、“城廓”、定光寺(在州治北)、护国塔院(在州治东)、太平桥(东)等景点。特别是要能够看到太平桥,熟悉汀州城的人都知道,汀江在天后宫和朝天门这里,形成了一个“反弓”的河道,能够看到这里的观景点,在“城东南”一带是不多的。所以,根据这些描述,对照地图这样的地理位置,纵观汀州城,也只有乌石山一带才符合。

(四)更具体的描述——清马繁禧《谢公楼赋》分析
清人马繁禧《谢公楼赋》中有云:
峙其右者石笋嶙峋,若拱若揖。烟霞缭绕,万象咸辑。维杰阁之凌虚,号云骧而崨岋。侍其左者,岩洞奥,石磴盘折。斧劈蚕丛,秋蛇绾结。
古之楼阁,一般以向江为正面,“峙其右”的“石笋嶙峋”则指怪石林立的乌石山,从“维杰阁之凌虚,号云骧而崨岋。侍其左者,岩洞奥穾,石磴盘折。”分析“则谢公楼在云骧阁之左”。从这些描述可以推断出谢公楼较为具体的位置,即云骧阁和乌石山的左边的汀江之畔。可惜原楼在清末遭毁。
三、谢公楼的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建议
(一)其他与谢公楼有关的诗词及名人
描写谢公楼的诗词极为丰富,然谢公楼却不只汀州独有。李白诗《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的谢公楼,直接指出了这首诗作的地址——安徽的宣城。陈傅良的《和沈守持要题谢公楼额》则描写的是位于温州的谢公楼。
汀州的谢公楼,更是引来了众多骚人墨客的题咏,除了前文所提供佐证的诗文外,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许浑也在汀州留下了谢公楼的诗篇:
寄阳陵处士
旧隐青山紫桂阴,一书迢递寄归心。谢公楼上晚花盛。 扬子宅前春草深。
吴岫雨来溪鸟浴,楚江云暗岭猿吟, 野人宁忆沧洲畔,会待吹嘘定至音。
许浑这首诗虽未提及是何处谢公楼,然许浑有到过汀州,有诗为证,《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诗题中的“鄞江”即为汀江也。
清朝著名书法家,曾任扬州知府的汀州人伊秉绶也曾在谢公楼上赋诗:
不及寒梅曲涧开,水南流处绿如醅。芳馨满抱州名美,婉娈曾游古日回。
汀人黎士宏,字愧曾,官至布政司参政。以周櫟园侍郎尝作《闽茶曲》,乃作《闽酒曲》以俪之。时云:
板桥官柳拂波流,也句春朝半月。数尽红衫分队队,贲钱齐上谢公楼。
宁化张轼《临汀杂兴》:
茫茫云散与风流,旧迹前尘似转头。一带市廛连比屋,春灯何处谢公楼。
除了这些有诗文留证的史上名流之外,作为官驿的谢公楼,还代表汀州府接待了在这里过往的每一个名人显宦。如在汀州任刺史的蒋防,以客家当时兴盛的鬼神之说为背景,品着谢公楼的米酒,洋洋洒洒写就著名唐传奇《霍小玉传》;大历年间的刺史陈剑,在谢公楼上被卧龙山之阳的美景吸引,毅然作出了迁州城至白石村的决定;大宋太平刺史陈轩,在谢公楼上极目远眺,吟诵出了“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豪迈诗境;伟大爱国诗人陆游,与汀州挚友杨方把酒谢公楼,被汀州美景与美酒所陶醉,“凭鞍久忘发,不是马行迟。”居然忘记了策马前行;一代大儒朱熹,与妹婿长汀主簿刘子翔在谢公楼上酒后话别时,还没忘了叮嘱其要“廉声要比玉壶清”这样清廉为官;曾任福建提刑的辛弃疾,探访百姓吃盐的困境,在谢公楼驿站的灯下,断然向宋光宗上疏《论经界盐钞札子》,请求转运潮盐惠及汀州百姓;大宋提刑官宋慈,在长汀知县的任上,与同僚们坐镇谢公楼,疏通汀江航道,为百姓洗清冤狱;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谢公楼边的城墙上誓死抗元,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汀州推官宋应星,把《天工开物》里的先进技术在谢公楼下传授给汀州子民,使卤水豆腐、烧制石灰等工艺在汀州得以推广;卸任湖广巡抚的马驯回到谢公楼,一边饮酒,一边对着浩浩江水吟唱着《鄞江八景诗》;上官周、华岩、黄慎师徒更是以谢公楼为写生台,画出千古名作。这些名人中,最爱谢公楼的可能是王阳明了,喜爱龙潭美景之余,居然在谢公楼旁边修筑茅屋一间,发出了“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的无尽感慨。
(二)谢公楼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1、建筑定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客家人南迁,带来了深厚的中原文化,谢公楼的建筑在唐代就有,在建筑设计上,应着重以唐代风格为基调,结合客家民居的特点得以重现。重点参照唐代名楼名阁的设计元素,设计者可从体量较大的西安古城的楼阁中借鉴。可以在主体结构上以现代的框架结构为基础,在外立面和内饰的装修上,以木构造型为表。大体上唐代建筑有如下特点:
1)斗拱硕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2)简单而粗犷的鸱吻。鸱吻就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唐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3)屋檐高挑。唐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分为上下两层。
4)屋瓦呈青黑色。
5)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6)色调简约。
在这些特点中,再结合客家民居 “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因地制宜,参考民间的周易原理。同时,还可参照江南名楼的设计,如江西南昌市滕王阁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湖南岳阳市岳阳楼,此三楼被看作是中国楼阁文化的最重要代表,
2、文化定位
1)历史文化的定位
汀州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融合了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当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深厚。作为汀州府第一名楼,历朝历代的达官显贵、骚人墨客凡过汀州,必以在谢公楼栖息、饮食为雅事。所以在历史文化的安排中,不能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要注重历史文化的包容性。
2)客家文化的定位
如果说历史文化是一条按时间形成纵线,那么客家文化则是一条按地域形成横线,也是由各种文化交融而成。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大体由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组成。谢公楼的文化特色,应当突出这些文化的特点,愚以为,中原文化的体量应该重一些。
3、功能定位
作为一直以来官方接待的酒店,住宿和餐饮是谢公楼最重要的功能,休闲、娱乐的功能也要考虑。客家饮食文化尤其可以在这里得到一个综合的体现,客家饮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客家菜肴,另一为客家小吃。
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诚然,社会在不断变革,在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客家菜也在不断创新。传统的客家菜在现代客家人的锅头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誉。
原汁原味: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客家人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着很大的关系;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炖等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
可口可心:所谓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码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客家菜中借鉴一些医学养生的原理,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公楼可借助张九龄的诗,把客家米酒推广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品牌,让汀州的酒香溢满每一个角落,回味千古。
综上所述,谢公楼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又加之有客家首府——汀州作为根基,而且在当前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汀州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作为客家的主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汀州人的共同努力,谢公楼一定会重新在世人面前,它将集历史之楼、文化之楼、美食之楼、休闲之楼为一体,成为汀州的一张知名度最高的名片。

参考文献:
1、《临汀志》 宋 胡太初修 赵与沐纂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印刷
2、《汀州府志》 清 曾曰瑛修 李绂纂 方志出版社 2004年3月印刷
3、《长汀县志》 清 刘国光 谢昌霖等纂修 成文出版社印行
4、《长汀县志》 民国 黄恺元主修
5、何格恩《张九龄年谱》 《岭南学报》第一期
6、《历代名人题咏汀州集》 邹子彬编注
7、《福建客家古代文学作品辑注》 兰寿春编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印刷
8、《历代客家名头诗词选》 赖元冲 何志溪 黄连池 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12月印刷
9、《读史方舆纪要》
10、《全唐诗》


(以上信息来源于古韵汀州公众平台)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3rd=MzA3MDU4NTYzMw==&__biz=MzA5NTMzNTgxNQ==&idx=1&mid=204021068&sn=743d89bfb6b377c6fc373554d82c7b20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3:46 , Processed in 0.1351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