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67|回复: 0

朱熹与三明客家祖地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7 07: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泰宁县志》(乾隆三十四年版)载:“朱子读书处在水南五里之小均坳。”其诠释有:“朱子题壁诗(略)诗板犹存。”“今在庠生丁师儒家,师儒因建贤坛于小均,表以丰碑。”又,光绪二十三年《邵武府志》记载,布政使程含章镌朱子题诗撰跋说:朱子隐居小均时作也。时禁伪学,故不书名,以避祸也。版存邑诸生丁焰处,伊祖买自小均田家,累世珍藏,不轻与人捶拓。教揄李开,官泰宁时,拓有四帖呈送,字画苍劲,如见夫人道模,不胜肃然起敬。因行泰宁,刻石以垂不朽。据传,丁师儒发现这四块诗版时,其父丁开五曾梦见朱熹赠《梅雪太极图》,正与诗中之瑞雪、梅花、太极相吻合,始认定乃朱子手笔,因而将诗版购回珍藏。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然据考,四季碑刻的书法风格与朱熹其它手迹相同。传世的朱熹手迹,有墨迹,亦有碑刻,常见的都是行草书体,运笔结构属于传统的二王书法体系,技巧娴熟,毫无张狂之态,无意求工却具有独特的风韵。此四块碑文,都是阴刻行书,字径整体匀称,细看却有长短宽窄的参差变化,字距密集而行距疏朗,一行之中笔势连绵,行气充沛,体现朱子书法一贯的温文尔雅,内藏深沉的旋律。再与现藏泰宁博物馆的“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尤溪博物馆的“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等木匾相比较,字体都与四季诗碑文一致,并有“晦翁”落款,确系出自朱熹手笔。
另考,朱熹隐居小均坳时,曾为居住在泰宁城关西门叶家窠的商人富户吴龙云所修《吴氏族谱》写过序,时在庆元四年中秋日。其序文字里行间对客家人重本敬宗深有感慨:“熹闻上古言,有叶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不培而枝叶替,源不疏而河水涸。是故谱不由其鼻祖而修,若有叶无而根,水之无源者也。……然观吴氏之盛,有贤祖宗,重本敬宗于前,则必有贤子孙,世代重本敬宗于后也。谨序。”查肖逊、杨孔修《朱熹隐居泰宁小均坳小考》得知,朱子隐居泰宁是有政治和经济原因。从政治上讲,避祸隐居光有适合的地理环境是不够的,仍需地方官保护方能久居。而庆元年间,恰逢宋宗室子赵时馆在泰宁任知县,又有赵汝愚的曾孙赵良淳任泰宁县的主薄,无疑是政治上的保护伞;而在经济方面,由于结交了西门叶家窠的富户吴龙云,经济上亦得到有力支持,从朱熹为其撰写序文便可知交情甚厚。本可以在泰宁久住些,后因蔡元定贬谪湖南道州后,于庆元四年冬(1198年)亡故,其灵柩从湖南运回建阳,朱熹闻讯便勿勿离泰前去吊唁,此后竟未再回小均,并于庆元六年三月亡故。
四、朱子在大田魁城村的遗墨
魁城,现为大田县太华镇一行政村,唐至元皆属尤溪县管辖,明嘉清十四年大田设县后属大田,称三十六都魁城乡。魁城原名蓬屋村,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连氏始祖连仲英入居,见其山川季丽云蒸雾翁、若浮光状常有群鹿聚伏其间,是年又是开成元年,因开成与魁城音相近,故改称魁城。
据《大田文史资料》载:“唐末,中原及长江中下游人又因避乱再次南迁,较早的有魁城连氏。”“唐中叶后期,连仲英中进士,官拜制置侯,为太华有史可查的第一位进士。其子连罕也中进士,授六军都统之帅。”“五代,连胤中进士,任闽忠懿王银青光禄大夫”、“北宋末年,连玠、连献臣、连鼎臣、连正臣一门三太学三进士。”《魁城村史·历代宦官录》载:“连玠宗,北宋官拜吏部侍郎,侍讲侍读摄理文渊阁事;连献臣,北宋哲宗元佑年间赐广文馆进士出身登太学;连鼎臣,入太学不仕;连正臣,北宋哲宗戊辰科进士及第,官至朝奉。”魁城当时仍属尤溪管辖,朱熹一生无意仕途,倡办书院,著书讲学,广收门徒,自然对地属故乡的魁城情有独锺,回尤期间对魁城连玠宗一门三进士,邑学明伦堂科甲匾额之首连正臣之故里早有所闻,一次遂取道逆水上文江,过花桥,来到魁城。
魁城素有山高路隘之称,古传顺口溜曰:“下雨路干布鞋拖,出外下岭又爬坡”,村中古道是尤溪通往漳泉的必经之地。魁城还有三鼓四旗、金牌玉印之称,境内蛟龙奇井、石树飞瀑、明月沉江、龙潭滔浪、牛栏秀水等景色迷人。朱熹在魁城期间,游览名胜,静思文彩,留下了“诵诗知国政,读易见天心”的对联一幅及“梅竹”横批。
此联木制镀金,长1.3米,宽0.3米;横披长0.7米,宽0.35米,落款“晦翁”二字,并有篆书章:“朱子”,另一印不清。据《魁城村史》记载,此联原在魁城上洋坂头“楼仔角”书馆厅堂上,民间年间书馆易主移建。对联板毁于“文革”,今只存横披,字迹较模糊,唯“晦翁”二字清晰可见。
查朱熹字号,初名沋郎、沈郎、沈溪;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小字季延、五二、五二郎;自号晦翁、洞主晦翁、晦庵、仲晦父、仲晦甫、晦庵通叟、白鹿洞主、云壑老人、仁智堂主、牧斋、拙斋、茶仙、云谷壑吏、云台真逸、云谷老人、紫阳云谷老人、云谷晦庵老人、晦庵病叟、云台外史、云台子、乙巳台子、云台隐吏、嵩高隐吏、鸿台外史、鸿庆外史、沧洲病叟、沧洲钓叟、遯翁、遯翁云台隐吏、空同道士邹诉等,可知“晦翁”是在淳熙元年(1174年)始署,时年45岁,故知朱熹当是此后来到魁城。
朱熹何年到魁城?现今已无确切记载可考,朱熹曾于乾道间多次回尤溪,民国十六年《尤溪县志》记载的朱熹最后一次回尤溪是在乾道七年(1171年),这一年朱熹只41岁,尚未使用“晦翁”字号。查尤溪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朱熹访永春,朱熹一生六次到永春:“淳熙十一年(1184年)朱熹年已55岁,还利用闲暇之际,又来到阔别27年的永春,探访陈知柔。……翌年春,朱熹最后一次来永春,凭吊好友陈知柔亡故。”而得知,朱熹第四次到永春,当是28岁时,此时若到过魁城,也无“晦翁”落款之说。最有可能的,是第五、六次赴永春路径魁城之时,也就是朱熹55-56岁之际,可以推测为在淳熙十一年至十二年间(1184-1185年)。
结束语
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那么朱熹就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作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一生五十多载都在潜心研究孔孟之道,推明至贤遗志,其理学思想体系源于孔子、孟子之遗言,综集秦、汉、唐之儒学,他的《四书集注》被元、明、清三朝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其学说影响之深远,日本樵川时代时曾一度形成朱学热,延至今日,仍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在哲学、教育学、伦理学、民族学等方面对朱子学说展开研究。朱熹在客家祖地诞生,其学说精华,客家人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其倡办书院、著书立说等尤对客家人重教崇文影响甚大,一时文风甚兴,人才辈出,各地办学设馆蔚然成风。本文仅以朱熹在客家祖地的活动足迹为引子,在于求教方家学者,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来源链接: http://qiyuan.youth.cn/fxqyd/zxgl/xgzx/201206/t20120612_2218519_1.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00:57 , Processed in 0.1140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