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系颖川古郡、裔播九洲四海
客家赖氏源流序
作为炎黄子孙,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信念,那就是寻根问祖。不管是远涉重洋,还是居于故土,总有一种想弄清自己是来自何方的冲动,于是便追寻祖先的踪迹,寻找自己的祖根祖源。为了让后人了解前人的跋涉经历,便不断的修撰宗谱。至有“三代不修谱为大不孝”的说法。氏族谱谍的修撰具有凝聚人心,增强团结,进而增强华夏民族认同心理的重要作用。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是其他民族所无法想象的,我们的祖国能够长期保持如此广阔的国土疆域,统一的行政区域,得益于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精神。作为赖氏传人,同样也有顽强的寻根溯源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心理。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传承热爱祖国的热情,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将这一优良传统传递下去。
中华儿女都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神农炎帝和轩辕皇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我们赖氏家族在寻找自己的祖根祖源中,也为自己是轩辕皇帝的子孙而骄傲。
我们赖氏所自出的根源,在过去,史家颇有争议,一种说法是:赖氏是炎帝之后,由姜姓派生。理由是:古代楚国有附属诸侯国---厉国,厉国源以烈山氏,烈山氏源于炎帝。厉国在今之湖北省随县之厉乡,古时厉与赖同音通假。另一种说法是:赖氏出自黄帝之后,是周朝文王之子。理由是:周朝有赖国,治所在今河南县包信镇,现代有出土文物佐证。赖国被楚国灭后,被迁徙到鄢陵,鄢陵在秦朝时属颍川郡。根据现代考古和古代文史资料的考据,多数专家学者认同赖氏是出自黄帝之后,由周文王之姬姓派生。历代相传的古今赖氏家族谱均把赖氏出自黄帝之后,由周之姬姓派生,系古赖国的后代而载之于谱。其实理由很简单:厉与赖同音通假,但赖姓之人绝不可能会把厉姓而改为赖姓,就如于、俞、余同音,而于姓之人绝不会认为自己就姓俞或姓余是一样的道理。况且探寻自己的身世古已有之,如屈原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把自己的身世来历看得非常重要,没有特殊情况,绝不会认他人祖为己之祖。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赖氏源于黄帝系统,是周文王十九子,武王之弟叔颖,赖乃武王封弟叔颖诸侯国之国号---赖国。赖国后代以赖国为姓,以赖为氏,尊叔颖为始祖。
叔颖是周文王十九子,武王之弟,自幼聪颖好学,文武双全。由于生活在商末的纣王时代,纣王昏庸无道,残害忠良,滥杀无辜,追求声色享乐,把国家弄得民不聊生。长此以往,即爆发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顺天应民的战争。周文王兵发西岐,替天行道,策动八百诸侯讨伐纣王,武王姬发命弟叔颖领兵征战,最终建立周朝。功成后,叔颖退居河南颖川之地。周武王十三年己卯(约公元前1122年),武王感念弟叔颖灭商伐纣,辅立周朝之功勋,赐叔颖子爵,封其所居之地褒信一带为赖国。
赖国立后,叔颖公扶天子,搬周礼,食粗米,着布衣,与农同耕。顺应民意,抚民心,使得赖国四方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始祖叔颖获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自颖王应封,生子惠,惠生宣,历万、平、桓、敏、襄、成、冲、章、穆、文、添一十四世。至添公时,因楚国欲称雄天下,达到充当诸侯盟主,争霸中原的目的,大举攻伐异己之国。赖国不应楚灵王“和诸侯”之盟,遂起灭赖之心。周景王七年癸亥,(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秋七月,楚灵王举诸侯之兵讨伐赖国,为抵抗楚国入侵,赖国子民奋起抗楚。因太平年久,兵器匮缺,便有臣民以斧、锣等为兵器抗敌。至使国亡后,为避楚国屠杀,以斧抗敌便改为傅姓,以锣抗敌的便改为罗姓。
楚灭赖国时,有赖民九女不甘受辱,相互环抱投湖溺水而死,被人捞尸合葬一处,后人建“赖国九烈女墓”,至今犹存河南息县包信镇。
赖国君王为保土护民,避免臣民被楚军屠杀,便自缚双手,口衔玉璧,让随从军士亦袒胸赤壁,用车拉着棺材,以死相许,求楚国国君不要扰害于民。这一爱民之举感动了楚王,楚王亲自为之松绑,接受了玉璧,焚烧了棺材,两国遂不战。楚国为保边境安宁,避免赖国复兴,便将赖国臣民赶出赖国,强行迁至颖水上游的鄢地(今许昌鄢陵)。迁至鄢的赖国后裔心怀故国,希冀后代振兴赖国,便以原国号为姓,以赖为氏,尊叔颖为始祖,逐渐在颖川郡形成了一大望族。
赖国自周武王十三年建国,至鲁昭公四年被灭,历五百八十五年。
赖国本是诸侯之国,属姬姓苗裔,国被灭后,裔孙迁居僻地,沉寂有十余世、达三百多年。直至西汉王朝建立,天下太平,赖国后裔赖先公仕出,赖氏始又崛起。
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帝举赖先文学孝廉,授奏议郎,升交趾(越南国河内市)郡大守,仕致大司马中丞户部主事,加爵忠王。赖先的仕出,标志着赖氏复兴的开端。先公德政为民,爱民如子,政绩卓著,郡人感其恩德,立忠王庙,享郡民祭祀。夫人李氏被诰封“孝德一品夫人”。时豫章名士陈书赞曰:“交趾郡守,执掌黄门,出将入相,汉室皆钦”。自始赖氏家族忠孝节义、高官厚爵,历代不乏其人。
赖国迁居鄢后,在此地休养生息,繁衍发展。至赖先仕出,其后家族官宦不断。从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30年)设立颖川郡后,赖氏一姓也成了颖川郡的强势家族。由于得姓于此,发祥于此,颖川郡也成为了赖氏家族的圣地。迁徙他处的赖氏后裔为怀念心中的圣地,便把颖川郡作为自己的郡望,从此便有赖氏“颖川郡”的堂名。
早期的赖氏世居于颖川,只是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到汉末晋初,赖氏南迁后,才是赖姓壮大阶段的到来。其时中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中原汉人大举南迁,居于颖川郡的赖氏也随着南迁的浪潮来到了江南的虔州(现江西省赣州市)。所有的赖氏族谱都叙说着:三国时期一个叫赖忠成的人,于东晋兴宁年间任虔州知府,见有高山大岭作屏障的虔州桴源,山水佳秀,恍若世外桃园,于兴宁四年,结庐卜居于此。当时的仕族大夫,因世乱年久,有避世隐居之风,以苟全身家性命。忠诚公徙居桴源后,成了赖氏南迁的始祖。同一时期先后徙居赣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的赖氏家族,还有志行公之子思诚公,与忠诚公一起被称为桴源赖氏;评二郎公的后代渊公,被称作于都赖氏,桴源赖氏和于都赖氏是形成客家赖氏的主要成分。
赖忠成乃先公后裔。先公生仙芝,仙芝公生好古,好古生珠,珠公生妙通,妙通公生忠郎,忠郎公生真郎,真郎公生评一郎、评二郎,评一郎公生深,深公生重一郎、重二郎,重二郎公居颖川,重一郎公生功行、志行。功行公生忠诚,志行公生思诚(一作惠诚公,又作惠行公)。忠诚公生于(三国)后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公元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自活州丰宁里徙揭阳之桴源。揭阳是宁都古县名。桴源即今之宁都县肖田乡美佳山村。这里山清水秀,巍巍群山之中,一条溪流清澈见底,气候宜人,耕作条件十分优良。在小河旁,还有一穴温泉,泉水日夜不断,长流不息,腾腾热气中喷发串串气泡。在温泉的对面,有一座巍峨雄伟的古墓,这就是桴源热水赖氏始祖忠诚公墓。忠诚公“殁于永熙戊午年(即公元298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火龙吐珠行,丑山未兼癸了三分”。清道光乙己年(公元1845年),忠诚公后裔赖拱辰谒祖时,曾作“桴源即景”诗,诗中写道:“层峦复岭绕村遮,道是阳都最旧家,热水尚存三国墓,雾峰犹放六朝花。”
忠诚公妣王氏、吴氏,生子:光。光公字列室,号定风直士,也有作定峰真士。谱载: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因文选有功,官任浙江道提刑观察使,督理学校副使,原居活州丰宁,因仕宦而迁居浙东。永兴二年乙丑(公元305),因成都王司马颖“恃功骄祚”光公入朝上章弹劾:“以颖辅政,离散民心,扰动羌胡,为天下患”。同年秋七月,从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讨伐成都王,卒于军营,时值壮年,朝廷念其忠心可嘉,赐天府治丧,诏赠大尉爵,治丧毕,扶柩东归,返葬浙东城西半舍许(约十五里)处的大宁乡。其子赖元,字远大,同祖居于桴源,为奔父丧,于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至浙东。因父丧制,留居浙江。元公妣程氏,生厚、庄二子,赖庄,字士端,居于桴源,晋孝武宁康年间,官任虔州大守,加崇政班御史,荐升司马。时值水旱灾荒,庄公尽其所有,赈济灾民,乡人咸称其仁。愤于“世事日非”而弃官职。因祖父葬于浙东,父居于浙东,遂迁居浙江松阳。妣罗氏、陈氏,生子:遇。
遇公,字臣庆,东晋孝武帝大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以文学举,官任郎中,迁江东大守,中顺大夫,参赞军务兼理屯田兵备副使,升大司马,诰授中宪大夫。其时仕大夫中,门阀观念盛行,遂于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上书奏请以松阳为郡,以其祖,父居松阳为由。遇公在其《颁请松阳郡表》中曰:“臣父庄蒙恩擢任虔州守升司马,离活州丰宁之故地,驻安远桴源之胜区;水秀山青,悉属皇家带砺,田腴原朊,颇绕臣子食衣。若不肇赐嘉名,山川减色;如其宠颁徽号,夙夜含恩。恳请圣天子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天章下愤,宗祖叨荣;纶诏遥临,子孙世守,此乃非常之宝,何妨格外以施?臣不胜翘首望光,顿足待命之至”。东晋隆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帝下诏敕命:“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予江东府知府赖遇,为卿万世之郡,子子孙孙毋废违朕命。”
自公元398年后,赖氏有“松阳郡”堂号。
遇公博学多才,著有《忠告集》五卷,翰林院名士王献之题赞曰:“江东德政,毓秀含灵,泰山乔岳,振振云乃”公妣潘氏,生子匡公。
匡公,字廷辅,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授大学博士,参知政事。由于匡公处事果决干练,细致周密而朝野闻名,交口称其为宰相之才。朝廷封赠相国爵,位至大师,奉食颖川一郡之粮,可谓显矣。其后因水旱灾祸,盗匪蜂起,加之刘裕专权,皇室凌夷。匡公见此情景,忧时愤俗,喟然长叹曰:“无人食西山薇久矣!”遂辞官归田,退隐松阳,匡公著有《食禄散官集》五卷,《山林逸史》七卷。
时至晋末,匡公之子赖硕,字仲方,官任大常寺卿。时政归刘裕,晋室遭受侵凌,国祚已被颠覆,硕公承父志,亦弃官归隐。为避时政变乱,与弟赖毅(字仲坚)徙居桴源,硕公兄弟的复徙桴源,是南迁赖氏步入飞跃发展的开端。
清朝宁都县禀生杨龙泉作《赖氏始祖仲方公墓表》中说:“硕公为相国子,生长纨绔,有田园之乐、宫室之美,玩好器械之供,妻妾仆隶 马之侈。”“视富贵如敝履,择地而蹈,不辞播越劳瘁,以保其身名,昌其后嗣,岂非豪杰之士哉。”硕公复徙揭阳“追寻先祖忠诚公芳踪,避居古揭阳之桴源。”桴源地处群山之中,地势低洼,暴雨时经常洪水为患。这年的夏天,一场暴雨过后,山洪骤发,桴源山村到处是水,大水把仲方屋舍冲毁,家物荡然无存,便焚香祷告上苍,愿从天意而择居。将一金花鼓放置在梅江河上,愿视鼓所止之处而居。后金花鼓停止在金精山堑口(宁都梅江镇迳口村境内),硕公见地势平坦,便安家于此。可是在此安置后,因人烟稀少,常有虎豹出没,经常伤人害畜,不便久居,又于刘宋元嘉末年(约公元453年)迁至下游的赤竹坪(又叫雪竹坪,即今宁都县城址)。此处在梅江河西畔,地势开阔,土地肥沃,虽属洪荒之地,却竹木繁茂,风水极好。硕公便不辞辛劳,指挥家人仆隶拓荒垦地,兴工筑室,兴建厅堂房舍,自号“筑室翁”。
经过几年的开发,原来古木参天,荆棘遍地的赤竹坪,终于成赖氏家族的乐土。硕公开发了东至猪岗山,西至覆船冈,鹅鸭塘;南至螺石寨,北至当口岭方圆数十华里的土地。所建楼堂屋舍,气派非凡,俨然宫室。于东畔宅后开“爱莲池”,西畔立“復松亭”,南畔凿“玉泉井”,北畔建“小溪书屋”。这些当年建筑,至今尚为县城古迹。曾有古代名士题诗于其门榜,有“草堂春暖乾坤润,不沾王门半点尘”之句。
据《桴源赖氏族谱》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揭阳(古宁都)令见赤竹坪地灵人杰,“人烟日繁,俨然胜地”,赖氏丁口大发,人才鼎盛,富甲一邑,便奏请朝廷迁县治于赤竹坪,改揭阳为虔化县。朝廷准奏,并要给赖氏封官赐爵,褒封文辉公食邑千户,赐职仕官。文辉公再三推辞,说:“臣世食邑颖川,本系世禄之后,尝言一身之贵,不足为荣,奚以食邑为哉,愿乐田园足矣。”官府见文辉公态度坚决,便奖励金银各百两,并以官竹园,钓州坝,绕塔岭周围二十五里土地置换赤竹坪作虔化县官属衙门。自赤竹坪设县治以来,延续至今,一直都是县衙或州属之地,已有1500年历史。当时朝廷为表彰赖氏家族开拓之功,在宁都县城敕建“神司”“华表”“灵山”三庙,合州永祀。封赖文辉“神司神”,建神司庙于衙门外左边;封赖文华为“华表神”,建庙于东大街石桥头;封文献为“灵山神”,建灵山庙在城隍庙背灵山巷。赖氏后人为纪念仲方公奠基雪竹坪所创立的历史功绩,在宁都府衙后面,建“仲方公祠”作为祭祀先祖的场所。
自仲方在雪竹坪定居到易为县治后的140年间,人丁兴旺,是客家赖氏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所以古今各地赖氏族谱都对此详加记载。仲方公妣潘氏,生三子,长子曰:徽,字文献;次子曰:郁,字文华,官任参知政事;三子曰:灿,字文辉。徽公妣温氏、李氏,生子:辰,字可明,妣刘氏,生子:福,字锡五。福生子寿,寿生子庆。郁公妣黄氏、梁氏,生子三:振、定、枳,定公字大用,官潭州转运使参知政事,移家潭州(今湖南长沙),生子述,述公生子用,用公生子显。灿公妣邱氏、李氏,生子七:昭、得、度、明、思、求、彦。仲方公三子文辉公派下,人口发展最多,分布范围最广,后裔分徙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
昭,灿公长子,字宣著,一日坐在东边亭上读《易经》入迷,读至“復”卦一篇时,心有所感悟,便以《易经》“復”卦卦号为自己取号叫“復轩”。妣邹氏、曾氏、邓氏,因其系长房其后裔依俗留守祖业,居雪竹坪。昭公与夫人邹氏合葬归仁里麦畲埏,生子四:埙、篪、琴、瑟。长子埙公,字声和,其子孙除留居宁都县城外,有徙居梅江湖田,上下七里,罗家排,志坑,会同武朝,大斜、陂头、腰田,竹窄九塘,新街,田头长塘,田埠大兴,长胜对坊,潮山,固村岚溪(上),固厚禾溪,角付坝等全县各乡镇及石城县小别(小弼),广东省增城、东莞、河源,云南省、四川省、台湾及美国等地。三子琴公,字声清,于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迁居本县石上莲湖,为莲湖始祖,裔孙徙广昌县头陂,赣州市、云南、四川、广东等地。
得,灿公二子,字宣仁(一作宣贤),号云谷,著有《云谷集》,唐武德年间官至都督大尉,封开国公爵,与夫人黄氏合葬归仁里麦畲埏。生子三:标、极、枢。长子标公,仕唐为锦衣卫,唐高宗乾封元(公元666年)奉旨西征,有功升直殿将军,高宗甲戌年(公元674年)闽省寇乱,朝廷封威武将军,统兵平寇,至上杭地界一举剿灭寇匪。功成,蒙圣谕敕,镇守闽汀,遂率眷属由虔化徙居上杭坪埔。标公奉旨莅任,仁政于民。垦荒造田,功勋卓著,获朝廷褒奖,并封妻荫子,传十一世皆世袭将军。葬坪埔竹山艮山兼寅。此支是得公派最旺的一族,后裔遍及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四川及东南亚各国。得公次子极公,由虔化徙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开基,其后裔分徙江西省于都、安远、广东省程乡(今梅州市),江西省石城县、广昌县、福建永定丰田里、福安县武平等地。得公三子枢公,徙居福建汀州府清流县黄家地开基。得公后裔分别迁居福建省汀州、武平、平和、诏安、蒲田、永定、永安、广东省饶平、平远、兴宁、和平、鹤山、梅州、澄海、紫金、韶关、潮安、蕉岭、五华等县市,又传广西、云南、四川等省,明清时有返迁江西定南、虔南、广昌、南康、会昌、瑞金、于都、宁都、石城、兴国、万安、泰和、上犹崇义、赣县等县市及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得公一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度,灿公三子,字宣仪,号象庵,本已外迁他处,因“念祖居桴源,深痛先人之坟墓庐舍无人看守,因而思归故里,复转桴源”,妣丘氏、谢氏,夫妇合葬桴源热水岭,生五子:诚、吉、佑、奉、瑞,世居清泰乡桴源(今宁都县肖田乡),后裔分徙江西省吉安、永丰、万安、抚州、宜黄、南城、南丰、乐安、丰城、龙南、安远、瑞金、南昌、奉新等地。其玄孙赖靖,字慕董,号雪溪夫子。十二岁能文,唐朝嗣圣年间,在桴源立尊孔堂,著《五经讲易》十卷,《说春秋》十二卷,晚年倡议修谱,《赖氏—修族谱》主修,桴源赖氏宗祠倡建者。
明,灿公四子,字宣光,号健翁,妣徐氏、曾氏,生四子:杞、松、铨、锭,其后代分徙抚州、宜黄、乐安等地。
思,灿公五子,字宣绎,别号容易老人。生平豪轶,曾与弟求公游历当时的皇城帝都。兄弟俩去拜访当时的名士高孝基,高孝基见赖思豪气轶轶,赖求聪慧敏捷,“基大奇之”,非常喜欢这兄弟二人,辞别时,高孝基赠送了很多东西给他们。思公妣王氏、黄氏,生五子:兰、蕙、芷、荪、萃。长子兰,迁徙石城县秋溪(今横江镇),次子蕙的后裔徙石城县长溪。芷、荪、萃三人居官竹园后代分徙宁都黄陂,广昌驿前,信丰小江,瑞金蓼村,安远上阁,长宁(今寻乌县)桂岭,大享等地。
求,灿公六子,字宣行,号相时,配符氏,生三子:播、柳、扬,其后裔分徙宁都赤坎(竹窄),梅江湖田桥,会昌县,瑞金县,上犹县水龙孜等处。
彦,灿公七子,字宣杰,隋开皇十七年丁己(公元597年)任扬州通判,遂迁徙扬州。妣王氏、李氏,生子:栋,其后代有迁河南省转徙会昌、南康、吉水等地。
以上“七宣”加上文华公之子定公,被各地赖氏后裔称为“七宣八派”,各派子孙繁盛。除上述客家赖氏的流派外,还有重一郎公次子志行公之子思诚公一派。思诚公是与忠诚公同时迁徙至宁都桴源的始祖,思诚公生三子:通、详、达(一作通、详、达为忠诚公之子),但永丰、万安、福建上杭荔竹坪的赖氏后裔则有尊思诚公为始祖的。宋熙宁二年进士,吉安人胡铨作《赖氏族谱》序中说:“思诚公生三子:通、详、达,达公为柳州点军元帅,达生子元贞,贞生子美,子美生文播、文海、文析,文播生立修,任永平知政,生子重三,重三生子诚四,诚四生三子:长曰念一,次曰念二,三曰念三,念一徙福建上杭荔竹坪,……念二为永丰之祖,念三为万安之祖。”
与宁都赖氏同宗同源,但流派各异的客家赖氏还有于都赖氏和南康赖氏。
于都赖氏,属赖先公第六世孙忠郎公之孙,真公之子评二郎派下。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期间,评二郎公子渊公为神将,戌守虔州时,念曾祖忠郎公东汉初任两广监察御史路过虔州,有辟基之训。遂肯堂构,置田庄于于邑,安家眷而居之。后来渊公之孙萱公又迁至于都水南,家业兴旺,子孙发达,被称作“于都城南赖氏”。至唐朝乾元年间,已陆续外迁,唯十六世祖裴公一派留在于都。裴公字沈父,又作忱甫,七岁能文。唐乾元年间举进士第,授崇文馆校书郎,不仕而归。辞官后设馆授徒,著书立说,远近名贤悉游门下。晚年倡立修谱,朝廷敕建“秘书坊”,“秘书楼”,后世赖氏有“名绍秘书”,即典出于此。裴公次子灿公,字仲明,迁居于都城中十字街至48世,形成了于都赖氏城西派和城东派,行派各异。其后裔陆续往外迁徙。最后一支,六十五世的美湖公,于清朝道光年间由于都樟木坑迁至吉安县羊古脑。民国时,六十八世相清公由羊古脑迁到吉安富田花岩新石坑立基。评二郎公派是客家赖氏第二大流派,其后裔在清末民国初陆续迁播各地。
伯通公派,被称为南康赖氏,是中原南迁赖氏的另一支派,也是客家赖氏的另一支流。有谱称伯通公是庭宣公的后裔,北宋后期,伯通公第六世希泰公由河南郑州西乡,以乡贡授豫章郡虔州府赣县县令而迁居赣南。其长孙继先由进士授杨州刺史,升殿中侍御史,卒于京(杭州),弟继祖扶柩南归,葬南康旭山之阳。继先之子伯通公于南宋时定居南康县城,为南康赖氏始祖,伯通公生六子,形成六大房,分布于南康市区,潭口江坝,三益、朱坊、境坝、十八塘、唐江、浮石、潭东及其它乡镇,又有迁徙在大余新城、赤石、内良、赣县沙地、兴国高兴圩、遂川县城、南昌市区,还有迁徙至辽宁、四川、广东、台湾等地。庭宣公派源于周文王十九子寅公(颖公),封赖国,属颖川迭传,由姬姓派生,以国为姓,(康邑伯通派《赖氏族谱》)庭宣公,字桓足,为紫金光卢大夫,生于周朝平王庚辰(公元前761年)五月初五日,配储氏,夫妇合葬洛阳莲花岽。十五世性善公徙中州河南宾兴乡,二十二世祖振公同兄居河南郑州西乡,为开基祖。四十五世希泰公于北宋后期仕徙虔州府赣县。五十世伯通公于南宋徙南康开基。
综观客家赖氏之所自出,无非是宁都赖氏,于都赖氏,南康赖氏。宁都赖氏是客家赖氏中人数最多,衍播最广的一支,它包括了忠诚公派,思诚公派,于都赖氏和宁都赖氏同属先公源流。而南康赖氏伯通公派虽独立于于都和宁都赖氏,却同属颖公一脉,由颖川郡派生。二支四派的后代都是客家赖氏大家庭的成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src=3×tamp=1480719258&ver=1&signature=YSHDy9CTZpdc9hYveuYPiQgoD0Q*3uBWNWDjtlanxAAMRXIyIFy-2BjWcw4gP6Vy9*Q9ECu4q5w9wt95jLQau27hmcdmpStpbPq*tSh-REjCs1RmVOUAuh7hqofuqlC9JdTbo0nZKwuG2E6Q*L-tPlx1sgxs1574eW2*fAQ527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