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99|回复: 0

中国人的“字”为什么消失了?|大象公会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3 15: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到近代,字仍然流行,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蒋中正字介石,毛泽东字润之……但今天,为什么我们不用“字”了呢?
文 | 邓阳
中国古人的称谓非常繁杂,难记程度堪比俄罗斯小说,他们不仅有姓、氏、名、字,还有雅号、谥号、赐号、诨名、室名等等。对此,语文试卷上专门有一道令人难忘的文学常识填空,比如:
李白,字____,号____,又号“____”,世称“____”,与____并称为“____”。
苏轼,字____,又字____,号____,自号____,世称____。
(每空0.5分)
</img>
▍蒋介石在台湾的国民身份证
现在,表字基本退出了中国人的称谓系统,只有极少数人出于爱好仍取字号,如作家李敖,字敖之;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书法家范曾,字十翼,号抱冲斋主;旅行家钟文芳,字夔,号一行居士,却并不常用,也没有实际用途。
这是华人世界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字突然就消失了?
为什么要有字
中国传统中对名的忌讳,是字产生的基础。
没有哪个文明像中国这样,围绕着“名”出现如此繁多的避讳,见面时,直呼其名是非常严重的侮辱,正式的书写中,还要避尊者讳,避长者讳,避孔子讳等等。最著名的例子是《史记》,司马迁为了避父名讳(司马谈),将《史记》所有同名的人都改了名,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这为历史研究者造成了无数的困难,以至于专门有人总结了避讳学,作为研究者必须掌握的知识。
</img>
▍中国知网上有关避讳学的文献
字是名的延伸,源于西周。《礼记 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简单来说,古人出生三个月时,父母要取名,长辈、老师都会直接唤你的名;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此后进入社会,出于礼节尊卑,以幼名相呼非常不合适,就需要取一个“字”。
所以,“名”是出生后确定的称呼;“字”则相当于进入成人社会的新ID。有了这个新ID,就可以纳入成人世界的“礼”中--在长者和尊者面前,必须自称其名,以表谦逊。比如《论语》中,孔子都自称为“丘”;臣子无论的多么高的位子,在国君面前,还必须以名自称,万不可以用字号。
--对尊者,要称呼其“字”表敬重,而尊者可以叫你的名。比如孔子的弟子就称他为“仲尼”,孔子对他们就直呼其名,管颜回叫“回”。不过,如果是在与他人谈话中提到尊者,就可以叫他的名,《论语》中长沮问子路,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就答说:“为孔丘。”
秦汉以后,礼仪发展愈加复杂,避讳也愈加严格,卑者既不能称尊者的名,也不能称字了。《三国志》中马超恃宠而骄,和刘备谈话时称呼刘备的字,这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关羽怒,请杀之”。
然而,字并非人人都可以有,弱冠的“成人礼”可不是成为一个老百姓,而是成为一个“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的贵族。字这种新ID,就是进入上层社会交往的第一步。
具体的加冠礼中,取字之后,接下里就要用这个新的身份先见兄弟,再与来宾施礼,再入见家中女眷。此后,换玄端服出门觐见国君,献上士之礼,尽君臣之义,接着还要挚见于卿大夫和乡中长者,引介自己成为贵族社会的一员。
</img>
▍现代人还原的男子加冠礼无疑连形式都尚有欠缺
可见,冠礼基于贵族间的社会交游,字也是士以上阶层的特权,围绕此的社交功能,是字最实际的用途。
汉以后,士人阶层一直是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属于精英的阶层,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后,保证了这一阶层的声望和地位。作为读书人称谓系统的重要一环,字也一直被延续下去。
字的消失
除了中国,朝鲜和越南也有取字的风气。
七世纪后半期,朝鲜人开始效仿中国取字和号。最早有字的朝鲜人是新罗太宗武烈王之子金仁问,其字为“仁寿”。创制朝鲜吏读文字的大学者薛聪,则字聪智。朝鲜实学派学者朴趾源曾隐居朝鲜黄海北道的燕岩山谷中,所以以“燕岩”为号。而有字和号的人也多为朝鲜的王公贵族和文人。
</img>
▍《燕岩集》作者朴趾源
曾经的越南,很多人也有字名、号名、别号、笔名和俗名等。如阮朝诗人吴仁静,字汝山,取“仁者乐山”之意。而字名和别号也多是中上层人士,尤其是文人的专属。如十九世纪的文豪阮文超,移居河内省寿昌县,号寿昌居士。很多帝王也取雅号,比如黎圣宗就自号“天南洞主”。旧时的越南人在科举中中过榜的,其他人在称呼他时还有在名前冠上功名,如老爷举人邓台谐,状元呈等。当今还有不少越南人取字号,比如素友,号“苓”。
和中国一样,这些字的传统至今也已经消失,变为小众嗜好,而且华人世界里,无论是台湾、新加坡、海外华人社区,现实中字都不再使用。
民国时期,字开始消失在大众视野。首先消失的是古人所看重的“冠礼”,据民国《上杭县志 礼俗》记载,清康乾年间许多客家地区早就“冠笄之礼不行”了。
之后,新文化运动中,古人复杂的姓名字号称谓系统被看作封建落后的代表。邹韬奋的弟弟邹恩泳就曾专门写过一篇批驳中国人名字号过于繁冗,徒添纷扰的文章。而民国的议员选举法中明确规定,如果写字号就算作是废票。所以民国时期名字逐渐合一,人们开始相互称名道姓,学者王泉根认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就很少取字了。
比如胡适,原名嗣穈,字适之,他的儿子胡祖望和胡思杜却没有字了。鲁迅,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其子周海婴也没有字。
</img>
▍鲁迅与周海婴
但字逐渐消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用字的人没有了。
士,是封建社会中的传统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和儒教,士这一阶层主持和领导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历史。但随着辛亥革命后满清帝制的崩溃,科举废止,学而优则仕的路途中断,读书人变为近代新知识分子,失去了传统的政治贵族地位。
这一巨大变革下,传统的表字制度也失去了实际的应用基础,变为文化符号。同样的原因,台湾、新加坡等地区的表字制度也消失了。
不过,表字制度在中国大陆经历了更彻底的打击。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阶层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毛泽东认为:在经济地位上,知识分子是劳动群众;但在世界观上,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右派翘尾巴也在这里。
此后相当长时期,没有人敢提自己是“士”或“知识分子”,都拼命想钻进无产阶级的工农队伍中去。当时敢给自己取一个字或号简直就是在家门口拔红旗、插白旗了。
怎样取一个高档次的字
现在字号又开始重新成为时尚。文化界掀起一股“恢复表字制度”的热潮。取字取号贴吧,论坛遍地开花。伯某甫又变多了,很多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
▍“百度知道”关于求助效仿古人取字的问题
名人中,不少人喜欢给自己取字。如作家李敖,字敖之;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书画巨匠范曾,字十翼,号抱冲斋主;旅行家钟文芳,字夔,号一行居士。
不过,这时字的功能与古人已完全不同,它是高档次的文化符号来源,用来提升调性,或者彰显独特的身份认同。
今天,取字的原则也不同于古人,与名的表里关系并不重要,神秘、复杂的字反而备受重视。随便逛逛字号贴吧,就会发现“彧”、“珩”、“爻”这样的字比比皆是。
想要摆脱论坛口音,取一份高档次的字?或许应该先了解一些取字的原则:
--最复古的“字”要学先秦。最经典的是“伯某甫”,女子则对应“伯某母”,比如李雷可字“伯磊甫”,韩梅梅可字“伯玫母”。这样的格式就是一言加衬字,以排行“伯、仲、叔、季”和美词“甫、父、母”为主。
--如果来点贵族气质就用“子”,“子”最初来源于爵号,春秋成为美称,如周王子克,字子仪。唐宋时期流行古风,很多人用“子”作字,比如杜甫,字子美,苏轼,字子瞻。
--两汉时期常将衬字与“公、君、卿、翁”配合,并增加了其他排行字。两汉之后,人们大多用二言字,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出现过一些三言字。
--而且,要注意男女取字的差别。贵族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表示可许嫁婚配。女子虽也取表字,但很多女子常常直接以乳名为表字。魏文帝曹丕的郭皇后的父亲称她:“此乃吾女中王也。”所以她的乳名和表字都是“女王”。

虽然字号又重新开始成为时尚,但想追这股复古潮流仍需谨慎。毕竟,当听到“在下姓李,名雷,字伯磊甫,号尚古居士”这样的自我介绍时,普通人的反应都是:我们就静静地看着你装 。   


来源链接: http://history.sohu.com/20161109/n472656034.s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31 02:08 , Processed in 0.13068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