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15|回复: 0

吉安成功复烧木叶天目盏再现举世之珍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3 0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叶天目盏是古吉州窑独创的传统制瓷种类。盏中的木叶呈黄色、褐色或兰绿色,茎脉清晰。注入茶水后,木叶尤如飘荡在水中一般,若沉若浮,自古享有“木叶无双”的美誉。
从宋元时期开始,木叶天目盏就远销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现在世界各地珍藏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古瓷为数极少,藏家都以拥有这种“举世之珍”为荣。

现藏于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内的宋代木叶天目盏
最具魅力黑瓷
天目瓷的称呼来源于日本,实际就是中国所称的黑釉系陶瓷。因为在宋代,“点茶法”在朝野上下兴盛一时,从皇帝到文人雅士再到黎民百姓,竞相以点茶手法的高低和纯熟来一决高下,形成了宋代独有的斗茶之风。
所谓“点茶法”,通俗讲,比的就是谁能在冲茶的过程中将茶叶沫冲得越多、越白、越细,使其滞留在碗中的时间越久,谁就是胜利者。
为了迎合这一饮茶风尚,能与白色茶叶沫形成强烈色彩对比的黑瓷,在宋代盛行一时。
市场决定了一切,因为斗茶之风盛行,催生出了丰富的黑瓷种类,如玳瑁天目、兔毫天目、油滴天目等。在这众多的天目品种中,最具艺术魅力的当属来自吉州窑的木叶天目。
烧造历史至少在800年以上
吉州窑是古代南方的著名民窑。据吉安县博物馆赵飞介绍,吉安县古吉州窑始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落,烧造历史长达1200余年之久。
1996年,江西省上饶市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的赵氏墓曾出土了一件吉州窑木叶天目盏。据此推测,古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烧造工艺,距今至少有8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宋代木叶天目盏造型一般比较类似——敞口、斗笠形。盏口直径在15厘米左右,盏高约5厘米。盏体手工拉坯痕迹明显,韵味十足。尤以圈足较有特色,小而低矮,外侧边缘并不是直立的,其倾斜角度几乎与碗体角度相同,圈足内侧也只浅挖一刀,这种制做方法几乎形成了吉州窑木叶天目盏的独有风格。
没有一模一样的茶盏
最有特点的,当属茶盏中那妙趣天成的木叶了。它是真实的树叶,被置于碗内,经千余度高温烧制,与碗体合二为一,这也是吉州窑的独创。
在当时,最为普通的木叶都能够入盏,如桑叶、枫叶等。图案设计也没有固定样式,或一叶展开于盏内壁,占器壁的二分之一;或一小片树叶“挂”在盏内壁,茎脉清晰;又或双叶叠落。碗中叶片的数量完全是制作者的随心所创,没有定数。
烧成后的木叶或呈黄色、或呈褐色、或呈兰绿色,茎脉清晰。木叶纹与瓷器底色黑黄釉相衬,显得格外清晰明朗。当向精品茶盏内注入茶水,木叶就尤如飘荡在水中一般,若沉若浮,古朴超俗。
正因为采用的是天然树叶,而世界上又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天然树叶,所以,每件木叶天目盏自然不会重样,“木叶无双”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在清代就已被皇室珍藏
然而可惜的是,元代后吉州窑渐趋衰败,至明代中期断烧,木叶天目盏的烧造技术也随之失传。
虽然在当时,木叶天目盏较之那些更适宜斗茶的兔毫、鹧鸪斑、玳瑁斑、油滴等结晶窑变器物来说,并不被朝廷看好,正如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记载的“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但这并不影响木叶天目盏在民间广为流传,被百姓所喜爱。以至在其烧造技艺失传后,其艺术性被重新认识,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其他名品,成为领军之器。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邵蜇民撰写、余戟门增补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一书曾这样记载:“碗为黑色,带黄斑。碗内现黄色秋叶一片,似已被蚀者,异常俏皮。此数碗本存于清宫一殿中,此殿所藏者皆清以前历代有名之瓷器。置有若干木架,架上有屉,屉皆封锁,屉面有某朝某物若干件字样。乃此数碗后在景阳宫陈列……”
由此可见,木叶天目盏在清代已属珍品,被皇室列为世代珍藏之物。
据赵飞介绍,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内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已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每年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出来供人参观。另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件木叶天目盏,从它的说明文字可以得知,大英博物馆称其为“世之神器”。
经二十多年攻关复烧成功
因为吉州窑的断烧,木叶天目盏究竟是如何烧造而成的,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千年之谜。
江西吉州窑保护管理局副局长曾丽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轻工部陶瓷工业科研所与吉州古陶瓷研究所联合对吉州窑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进行了技术攻关,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复烧成功,并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
烧制木叶天目盏的过程很复杂,釉灰用石灰石和植物枝叶迭烧炼制,然后水淘,釉浆用釉灰和含有特殊矿物质成分的陶泥、页岩、风化土等按比例调配而成。坯胎成形后,采用本地原料按最佳配方配制坯釉。施釉方法有蘸釉、荡釉、浇釉、吹釉等。
木叶取自天然树叶,采集处理受土壤条件、木叶品种、成熟与否等影响,须根据不同的烧制工艺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采集和特殊处理,然后将处理好的叶片用特殊的方法装饰在釉坯上。
细陶或精瓷大多用匣钵盛装入窑内,高温烧制,燃料以松柴为主,对火候的掌握要求十分高,只有经验丰富的窑工才能较好地把握住,所以,每窑烧制成功的比例极低。
尚不具备量产条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代书法家李劲夫曾在陶瓷专家冯先铭、李国祯的倡导和支持下,主要完成了对宋代吉州窑作品的研制与恢复。据他研究,木叶天目盏其实就是在含铁量高(约在5%~10%之间)的深色釉面盏上附上真实的天然树叶,再在高温氧化环境下烧造,使树叶所残留的灰质成份在釉面上留下痕迹。
这种方法真实完整地保留了树叶的原貌。树叶的灰质成分与釉面完美结合,融为一体,用水濯之不去,经久不损,成为像“琥珀”、“燕子石”一样的实物“化石”。
此外,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掌握叶子的附着技巧。由于大自然中没有一模一样的天然树叶,所以要因材施艺。
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烧制工艺流程是作品成败与好坏的关键所在。必须细心观察,根据不同叶子的情况(如大小、厚薄、干湿、硬软等)决定不同的烧法。因为这是一个长期实践与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木叶天目盏虽已复烧成功,但还不具备投入批量生产的条件。
   


来源链接: http://jx.ifeng.com/humanity/jm/detail_2014_12/16/3294595_0.s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5-1-11 01:21 , Processed in 0.1253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