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94|回复: 0

太平天国时代的客家人(综述,下)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8 08: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关注“全球客家名人堂”公众号,跟着客家名人的脚步,见世界,见自己,见众生。
本文在总索引中的位置:菜单栏-->>名人-->>武略

客名君按:太平天国的客家名人很多,客名君先用了四个篇幅综述,以后会从各方各面拮英钩沉、细细道来,以不辜负千万人用鲜血写就的一部战争巨著。战争史,是人性最终极的综合较量,是交战方资源调配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如今硝烟已熄,中外资料也比以前丰富,秉持大历史观,从更高更新的视角,来看这场战争。太平军起于山乡僻壤,一呼隆勃然而兴,2年多就横扫最富庶的长江沿岸,苏福余杭一度比清朝统治时繁荣许多,令当时的全世界大惊失色。太平军名将几乎全是客家人,大都选择死战到底、慷慨赴义,这种将士普遍忠勇善战、刚直血性的表现令人想起千年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忠王麾下洋将英国人呤唎(F·A·Lindley)写了一本《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以身为天国将佐为荣,痛诋其国助清人灭同教,并多次谋求光复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让洋兄弟心服口服至此。忠勇善战的太平军,不是被清军打败,而是被自身打败;吃过很多次亏的湘军在几次从太平军手下死里逃生、性质沉毅、祖籍和洪秀全一样的曾国藩领导下,在国际博弈中侥幸获得英国支持,捱到天国强弩之末并补上最后一刀,杀掠之后一把火烧了天京,然后曾大帅自销湘军,以明心志,并试图深藏功和名,严谨家风,而后瓜瓞绵绵。


这一集,客名君将综述太平天国末期的将领、太平天国对手、同期起义军中的客家名人。


太平天国中的客家名人(续,末期)


接上一章《太平天国时代的客家人(中)》,还有几位王没有写。这几位王虽然因时势所逼,功业不如前面所述的王,但是他们坚持奋战到底,其余部或努力谋求复国,或在清军追杀之下大批逃亡海外,对后续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一段壮烈之史。




“太平天国九门御林忠侍王李世贤”双龙纹朱印



侍王李世贤(1834年~1865年8月23日):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是忠王李秀成的堂弟。父亲李日高,早故,与母亲蒙氏与堂兄李秀成家种山、帮工度日。李世贤1851年参加太平军,少年英勇,深受天王洪秀全喜爱,天京事变后,天国人才匮乏,李世贤因出色的领军才能被重用。李世贤纵横皖赣,奠定苏浙,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独当一面之军事统帅。

1852年李世贤随军攻湘鄂,定都天京,被封指挥职。1856年,封侍天福。1858年,升左军主将,驻芜湖,主持皖浙军务,独挡江南清军。8月,与陈玉成克庐州。12月,李世贤帅军于湾沚镇歼浙江提督邓绍良部。次年,参加浦口、三河、六合等战役,战果累累。1860年2月,李世贤克湖州,取溧阳,断敌退路。4月,投入摧毁江南大营之役,在天京两度告急之际,李世贤配合忠王李秀成彻底摧毁了清军的江南大营,立下“救驾之功”,5月被封为忠正京卫军侍王雄千岁,成为1859年太平天国重新封王之后第四位王爵。后与忠王李秀成等克丹阳,下苏常,奠定苏南大局。9月,李世贤攻占安徽宁国府,歼敌二万余,毙清提督周天受,后自休宁两次进逼湘军大营祁门,困曾国藩于羊栈岭。若当时侍王的情报做得好,近在咫尺的曾国藩性命难保。

1861年4月,率部入浙,连克郡邑,驻金华,控全浙,侍王府成了浙江的军事、政治中心。侍王后续分军攻占宁波,毙法国舰队司令格尼,痛击英、法侵略者。侍王治军和忠王类似,军纪严明,重视农耕,军需民用由浙江源源不断运入天京。1862年10月,李世贤回援天京,在浙、赣苦战两年。1864年初,李世贤因天京一带缺乏粮食而率军转战江西。1864年正月,侍王府所在的溧阳守将叛变,侍王母亲、妻子都落入李鸿章手中。1864年7月,天京陷落后,幼天王企图与李世贤军会合另谋发展,但李世贤军当时在广东,未及会合,幼天王便被清军俘获。


侍王率康王汪海洋(安徽全椒人,非客家)、来王陆顺德等经广东入福建,在漳州一带坚持斗争,斩清福建提督林文察等。继举义旗,率部入赣,起梅岭,攻南雄,李世贤转战福建,10月入闽占漳州。1864年11月13日,李世贤亲自写信给英、美、法各国公使,表达太平天国扫除胡虏、廓清中夏、恭行天罚的主张,希望得到各国的支持,“并许以一些权利”,图复国大业。在漳州全盛时期他控制了闽南三分之一的地盘,军队扩充到二十多万。逃到伦敦的李秀成旧部呤唎寄予厚望,美国人白聚文冒死偷渡,试图投奔。清廷视为心腹之患,命左宗棠三路合围,李世贤力战不敌,撤至永定,清兵尾追,康王不救,侍王孤军无援,在1865年5月被击溃。李世贤削发匿藏,只身于8月19日到达镇平(今广东蕉岭县)荣禄第会合由康王部,康王将李世贤安排在隔壁之大禾坪下榻,相待甚优。据清军记载,当时侍王旧部纷纷往见,侍王于是向康王索旧部,康王不肯分兵,侍王怀疑康王心怀不善密谋杀害,被康王发觉,在8月23日派人刺死睡梦中的侍王,侍王时年32岁。


根据传教士的回忆,侍王好客、友好,常面带笑容,目光炯炯。英国人威里塔斯专程从厦门到漳州拜会、采访李世贤,后来他评论道:“侍王似乎是一位有巨大才干的人。他很熟悉政治,对于一般为当时的中国人完全茫然无知的问题也很精通……由他攻取漳州城的手段来看,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战略家,并具有显著的军事才能”。侍王部下残余的1万多客家将士,在左宗棠追杀之下,最后只好以最悲惨的“苦力”身份漂洋过海,他们的军事能力竟然在同时期的南美战争中再现雄风。






侯裕田

(看起来很儒雅却很彪悍的太平天国水军总司令)



森王侯裕田(1829-1865):又作玉田、雨田,本名侯观胜(一作管胜),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程乡县梅塘村人,该村濒临梅江,大概就是侯裕田善水战的来源。侯裕田早年追从天地会首领、艇匪张嘉祥(后改名张国梁),于1849年在粤西随张归降清军,充为标兵(指军中标下之兵)。1851年,他随张部在湖南道州追击太平军失利被俘,被太平军编为“圣兵”。他骁勇善战,尤善水战,又懂得火器使用,得到了重用,在攻打金陵、桐城之役中战功卓著,于次年被破格提升为桐城守将。后来,他南征北战,官爵逐步晋升,并组建、统帅水军,督领炮船,经历了进攻上海、守卫常熟、扼守江东桥等重要战役。他非常重视军队的现代化,1858年10月至11月间,英国五艘军舰从上海沿江而上。军舰到安徽宁江(今芜湖)郡太平关,已封爵详天燕、统领水师炮船在此驻守的侯裕田不惜降尊纡贵,五次致书英舰总领巴夏礼,希望购买洋枪洋炮。在侯裕田等人的提倡下,至1862年之前,太平军在装备洋枪炮规模上大大超过清军。”湘军统帅曾国藩哀叹“敌之火器精于我者百倍之多”。侯裕田善治水军,他的水师不仅阵容大、而且大多是炮船,战斗力极强,纵横十四年,历经苦战,几乎伴随了太平天国始堪称“样板水师”。他驻守太平关(今芜湖境内)拱卫天京门户长达七年。镇守兵家必争之地——常熟三年。清军称其水师“所向无前,乘风急驶,飘忽靡常,一日行数十里,处处使我猝不及防。所欲城池不战即得,遍地金帛粮米,恣意掳掠”。他治军威严,手下桂仁兄弟及部将骆国忠等久藏异志,但一直害怕侯裕田,不敢叛变。安庆陷落后,两皖告急,天王调裕田西上,复守太平关。之后原不讲骆国忠辈乃无所忌,终酿常熟叛降之祸。


1862年,他因功由殿前忠诚第二百十三天将晋升为森王(又误作心王、尧王、振王等,因客家话或粤语造成清军多种称谓),拜六千岁。1864年天京失陷后,侍王李世贤从江西转战福建,接连取得胜利,占有漳州、龙岩、永定、南靖、云霄等地,拥有部众十几万人。但当时的八闽地区地瘠民贫,加上清军的封锁,粮食弹药等军用物资十分缺乏。李世贤辗转打听到侯裕田在香港接济太平军的事迹,派人找到侯裕田,希望他能帮助太平军筹措粮食和军火。侯裕田慨然应允,他剃发易服避走上海,乘外国轮船由海道至香港,化名何雨田。他在上环开设金成泰店,假借生意为名,从洋人手中购买大量军需物资,秘密运往漳州。还四处派出探子,刺探清军情报,为李世贤的太平军做了大量工作。清政府查知后,隐瞒他的身份,向香港政府声称“何雨田”是海匪,要求引渡,结果署理香港总督玛沙中计,他终被解送广州,他一直泰然自若,“强项自持”、“岸然站立”,宁死不肯屈膝。借庭审之机,他痛斥腐朽残暴,斥清廷之苛,宣传太平军革命的正义性,夸示太平军取得的辉煌业绩,慷慨陈词,“百姓環堵觀者甚眾,聞之有泣下者”。于1865年(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广州就义。今江苏省常熟市山塘泾岸保留有侯裕田公馆。广东巡抚郭嵩焘先是参与诋毁侯裕田的政治犯身份,诬称其为海盗卑鄙引渡。后又虚夸战果,以捕获森王侯玉山、振王侯玉田、尧王侯观胜上奏清廷。在他的家乡梅州,这位天平天国水军总司令的名字一直未载族谱。






来王陆顺德(1818年10月-1865年9月20日) :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古制村,原名陆海平。父亲汝森、母胡氏,兄弟6人,陆顺德最小,体状魁梧,熟水性,善驾舟船,是太平军舟师创始人之一。与李秀成有亲戚关系,素有往来。鸦片战争爆发时,陆顺德参加了罗大纲等人领导的三合会组织。1849年前后洪秀全在桂平、平南等地密谋起义,陆即跟随罗大纲在桂平大湟江口劫截清朝税饷,为起义筹集经费。次年,参加平南胡以晃的八垌起义,掩护洪秀全从平南鹏化山花洲村突围上桂平金田。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为萧朝贵率领的陆路军当向导。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后,在罗大纲营任两司马,后随罗大纲、赖汉英率领的水路军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太平军定都南京后,随罗大纲继续东进,攻占镇江。


1855年秋,罗大纲在芜湖战斗中牺牲,陆隶于李秀成部。1856年1月,随李秀成解镇江之危,并攻打江北大营。5月,参与围攻江南大营,天京解围后,升为指挥。 安徽枞阳高级将领会后,率军随秀成到全椒整队,然后与陈玉成部会师于安徽乌衣,会攻清军德兴阿、胜保部,歼灭清军数千。芜湖会议后,随李秀成奇袭杭州,过青弋江,攻取宁国、广德。尔后疾驰回师,与各路大军配合突袭围困天京之敌。以功获赐爵认天安、升宿卫大佐将。1861年9月,来王作为领军主将,与忠王的儿子李容椿、李容发等率军从临浦向绍兴进发。攻克绍兴后, 顺德奉令率军镇守。1862年春,在忠王率领下,引兵合击青浦之敌,激战洋枪队,继复克杭州,奠定浙东局势,以军功晋来王。1862年8月,来王率自己所部到苏州听从忠王李秀成的提调,及时进援天京。 10月, 他在天京参加了历时46天的解围战斗后, 与侍王李世贤等率军自浙江开化进击江西玉山。天京沦陷后,他与世贤等领导长江南岸的太平军,坚持在赣、闽、粤三省之间的边境地区进行斗争,曾先后攻占福建的漳州、龙岩,广东的南雄、镇平,江西的龙南、定南等地。1865年9月20日, 来王率军进至广东长乐(今五华)时,被叛徒林政扬所执,解送敌营后,在广州就义。




康王汪海洋(1830—1866年1月29日)安徽全椒人,并非客家人,一生却与客家密不可分。天国坚持到最后的忠义之将,有着天国后期擎天一柱之誉。早年参加太平军,隶属石达开,1857年随石达开出走。1860年随保王童容海、朱衣点等脱离石达开,从广西取道江西与忠王李秀成会师,进军浙江,攻克杭州,镇守余杭,受封为康王。1863年击败清军蒋益澧部。1864年杭州失陷,随侍王李世贤进军福建,攻克漳州。在南下抗争途中,康王忠于天国,却数次杀掉自己人,包括黄金爱、李世茂、李世贤,都是对天国忠心耿耿的国宗和强将。1865年,在镇平刺死李世贤后,独领其军,以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清军周旋,转战于闽、赣、粤边界的平运、长宁、定南、平和、兴宁各县。几次北上均失败,佑王李远继、奉王黄朋厚叛变后,甘充内奸再度混入了康王军中。1866年2月30日,康王忽然决定“破釜沉舟”,分兵三路冲出,湘军主力刘典部全力抵挡,太平军前仆后继,英勇奋战。但由于作战计划事先已由叛徒走泄,刘典从叛将丁太阳处得知汪海洋每战必身先士卒的内情,命丁带领清军设置枪炮侧击。当汪海洋率军冲至,丁太阳督军,“枪炮齐施,子如雨注”,康王中弹身亡。在嘉应州(今广东梅州)梅江大埔段,太平军战死者无数,梅江为太平军鲜血所染红,清军弃尸河中,不少于3000具,蔽江而下,整整五天尚未流尽。史学家范文澜认为此时标志“太平天国彻底地失败”。




太平天国对手中的客家人









太平天国在早期在军事上几乎没有什么对手(除了张国梁、江忠源、李续宾),所向披靡,1851年起事,用了2年多就占领了最富庶的江南。一方面因为客家人忠勇善战,另一方面是当时的清军(八旗和绿林)腐朽如一盘散沙。后来,遇到了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乳名宽一,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祖籍广东梅州梅县,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曾国藩跟来自梅县石坑的太平天国天王、客家人洪秀全鏖战多年,曾经讥笑太平天国的客家女人“大脚蛮婆”,自己也是客家人;其父曾麟书(1790—1857)年少时随其祖父曾玉屏从梅县迁到湖南湘乡定居。1972年间,世界客属在台北市召开第二次恳亲大会时,由于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曾孙、大学者曾宝荪、曾约农姊弟到会报到,这个事实才为世所周知。


曾国藩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一生苦读,考了17次,到43岁(1833年)才考中秀才,当了塾师。曾国藩5岁启蒙,6岁入家塾“利见斋”。曾国藩从14岁参加乡试,前后考了7次,到23岁(1834年),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中秀才,次年中举。会试考了3次,1838年中试, 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后续因军机大臣穆彰阿力荐,朝考时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仕途亨通,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1851年(咸丰元年)1月,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险被年轻的皇帝治罪,幸有祁寯藻、季芝昌等求情。曾国藩赶紧上奏自责。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清廷从各地调集的八旗军、绿营官兵对太平军一触即溃。清廷开始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1853年,借清廷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曾国藩因势在家乡湖南建立了地方团练,称为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采购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 讨粤匪檄》,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动员广大的知识分子反对太平军。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 塔齐布为陆军先锋,挥师北上。5月,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祥贞部(石达开族兄)击败,羞愧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7月,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曾天养阵亡。10月14日取武昌,太平军东退。咸丰帝大喜过望,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然因大学士祁隽藻进言,称“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曾国藩辞任,咸丰帝改授曾国藩兵部侍郎。12月2日,湘军水师攻陷田家镇,3日太平军自焚营垒,弃田家镇东退。


1855年2月12日夜, 石达开以奇计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曾国藩投江遇救, 走罗泽南陆营。4月3日,太平军夺回武昌。1856年,太平军在石达开领导下大败湘军,占据江西三分之二江山,曾国藩坐困南昌。9月2日,太平天国韦昌辉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 南昌解围。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2月湘军攻陷武昌。1857年2月20日,曾鳞书去世,曾国藩偕弟曾国华自江西回籍奔丧。6月2日石达开出走。7月,曾国藩两次上疏,请求在家守制,获咸丰帝准许,当年建“思云馆”;当年清廷批准《天津条约》,列强开始进入长江。1858年5月19日, 李续宾、 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办浙江军务,于8月15日抵达南昌,与 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陈玉成在三河大败清军,李续宾、曾国华战死。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由于湘军后期吸纳不少地痞流氓无赖,并在曾国藩训导下采取三光政策,攻城掠地之后常有城、杀降之风,江南人口减少与此不无关系。12月,曾国藩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11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1860年5月,李秀成、陈玉成击溃江南大营。7月曾国藩自率万余人守祁门,10月北京条约签订,12月李秀成率部经过祁门附近的羊栈岭(距祁门60里),曾国藩寝食难安。1861年9月,太平军西征失败,李秀成和陈玉成未能汇合,5日湘军攻陷安庆。12月20日,曾国藩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1862年(同治元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6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10月起大战湘军40多天,未能取胜。1864年7月,曾国破南京(曾国藩嘱咐弟弟要“克城以多杀为妥”,要“全城屠戮”,杀则“剜目凌迟”),对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对于天京的财物,曾国荃放了把火,称都被焚毁,但军中百余船向湖南老家运送财物。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时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7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之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8月,曾国藩奏请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






1865年1月,曾国藩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5月26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共同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局,又称"江南制造总局",主要生产枪炮、弹药等军用品



1866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擅骑兵、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最终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有一支甚至到了卢沟桥。曾国藩奉命免督军务,转由李鸿章和左宗棠负责剿捻。


1867年3月,曾国藩拟设译书馆。1868年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8月,慈僖太后把曾国藩调离江宁任直隶总督,升马新贻为两江总督(实权在直隶总督之上)。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868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1870年6月21日,气焰日嚣的列强传教士与天津民众产生激烈冲突,天津教案发生。之后外国炮舰迅速开至天津示威,同时七个国家的公使联名向清政府的总理衙门提出强烈抗议,要求赔偿损失和惩凶。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曾国藩深知国力非列强对手,出发前立下遗嘱,主张对外让步,“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最后就事论事地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损失46万两银,并派使团至法国道歉。曾国藩因为办理天津教案而受到的舆情激烈攻讦,“卖国贼之徽号竞加于国藩,湖南会馆中的匾额,也悉被击毁,曾国藩“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



南京第一中学壁画:刺马现场



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刺马案,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刑部尚书郑敦谨(人称郑青天),奉旨与曾国藩同审。曾国藩立足保全朝廷颜面,审结此案,郑敦谨审完案后未及回京复命就在途中上书以病乞罢。之后西太后加大打压湘军力度,“裁(湘)兵日紧,终致海防日废,列强日盛,战祸不断,则国运日衰也”(李鸿章语)。1871年8月19日,曾国藩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1872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 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3月20日,曾国藩逝世。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1873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扪虱谈虎客在《书擒巨寇石达开就擒事》的眉批中曾记录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达开到成都对簿,有司讯其前后抗官军事甚悉。口如悬河,应答不穷。自称年三十三,于当世诸将负盛名者,皆加贬辞,惟谓曾文正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觏也。”曾国藩为后代拟定了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均有建树。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张国梁(1823年-1860年5月):初名嘉祥(一作家祥),字殿臣。客家人,广东高要沙浦苏坑村(今属肇庆鼎湖区)人,一说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张国梁长相清秀,“恂恂如儒者”,“不类武夫”,却“材武任侠”,是乡间无赖少年的头子。15岁时随叔父往广西谋生,在贵县全昌咸货铺做伙计,被当地土豪勒索侮辱,同乡李某还被土豪绑架,张嘉祥怒打土豪,毁其家,救回同乡。随后遭到官府通缉的张嘉祥加入天地会,成为艇匪,曾打入越南,后归镇南关。张国梁讲义气,行事狠辣,又相当有谋略,很快就成为会党中的灵魂人物。“上等的人欠我钱,中等的人得觉眠,下等的人跟我去,好过租牛耕瘦田!”这是当时张国梁宣传的口号。1845-1846年间,张国梁的势力已控制了贵县、横州一带的水陆要道和乡村、圩镇,树旗号称怡义堂,声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在横州大滩伏波庙设立营寨,“收行水”、“打单”、“开阁”,向土豪、富豪下手,一时有俗谚流传:“狠如狼,怯如羊,扶弱锄强张嘉祥”,不久,势力进一步扩大至左江一带,最盛时有部众万余人。1849年,张嘉祥人马威胁南宁府,城外的船家,铺户已经听命,形势紧张,声震远近。驻守南宁的都司盛钧束手无策。当时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曾向张嘉祥发出邀请,遭拒。清方经过盛钧的建议,向张嘉祥发出招抚,令张投清,改名国梁,为把总。1851年,随提督向荣自广西尾追太平军直至江苏,以作战勇猛受向荣倚重。1853年,清军建江南大营于南京孝陵卫一带,张国梁为大营主要战将,常与太平军作战,屡立战功,1855年升总兵。清军中流传“杀贼江上江水红,向公黑虎张公龙;钟山大战疾风雨,张公生龙向公虎。”的歌谣。清史稿也记载“时大江南北诸军,贼所尤畏者,惟国梁一人。贼势忽南忽北,多方肄我,皆牵制国梁之计,果为所败”。


次年4月,以太平军破清军江北大营,奉命率兵勇2400名赴北岸,连占江浦、浦口(今均属南京市),阻遏太平军南渡之路。6月,太平军秦日纲部进攻镇江外围清营,石达开部又占溧水,遂奉命先援镇江,继战溧水。因太平军乘虚猛攻江南大营,又星夜回援,筑垒于马群。以大营溃败,随向荣逃往丹阳。旋向荣死,清廷命和春为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张国梁帮办军务。接连苦战解金坛围,取高淳、东坝(今高淳东),占句容,阻击太平军援军于高资(今镇江西),并迫使其弃守占领五年之久的镇江城。1858年初,协助和春重建江南大营,掘长壕百余里,再围南京。1859年秋,太平军二破江北大营后,率部渡江北援,与李秀成、陈玉成部太平军战于扬州、仪征等地。1860年春,太平军以围魏救赵之计,调动江南大营1.3万余人赴救杭州,然后回师急攻江南大营。张国梁率部往援大营西路,旋折返,以小水关大营本部被突破,遂率溃军退守丹阳。5月15日,太平军主力东征苏、常,19日占丹阳城,张国梁率溃兵东撤时溺死于河中。忠王李秀成命力士溷入清军溃卒中,猝击张国梁,张国梁被创大呼,入尹公桥下而死。忠王入丹阳,命收国梁尸,曰:“两国交兵,各忠其事。生虽为敌,死尚可为仇乎?以礼葬之下宝塔。”咸丰帝闻败讯,甚为沮丧,多次询问张国梁的下落,幻想张国梁大难不死。两个月后正式宣布战死,优加追恤,为他追赠太子太保,三等轻车都尉,一等男爵,其子张荫清得袭男爵。后来又加赠,追谥为忠武,并饬令高要县建专祠祭祀。该祠俗称张公祠,位于肇庆阅江楼侧,民国时期祠舍并入阅江楼小学作课室。张荫清儿子张绳祖。1923年2月,为高要县长。张绳祖之子张景松,民国时期,曾任职广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清史稿》言:张国樑一时健者,使尽其用,功不止此。




同时期起义军中的客家人









黑旗军刘永福(1837年-1917年)原名业,又名义,字渊亭。客家人。广东钦州(今属广西防城古森洞小峰乡)人,祖籍博白东平。早年为水手。咸丰七年(1857年)参加郑三、吴亚忠反清起义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称黑旗军。同治六年(1867年),清军进攻吴亚忠的黑旗军,次年刘永福率余部三百余人进驻保胜(今越南老街),屯垦安民。队伍很快发展到两千余人。同治十二年,法国侵略军进攻越南河内等地,他应越方要求,率黑旗军与越军联合作战,在河内西郊大败法军,斩法军首领安邺上尉等数百人,乘胜收复河内。次年,越南国王授予他三宣副提督之职,让他管理宣化、兴化、山西三省。


光绪九年(1883年),法军占领越北南定省,企图进犯广西。刘永福率兵三千在河内城西纸桥一带同法军激战,黑旗军大胜,毙法军司令李维业以下数百人。越南国王封刘永福一等义勇男爵,任三宣提督。同治十年,法国侵略军五千余人大举进攻越南,占领红河三角洲,后又进攻台湾基隆港。清廷被迫向法国宣战,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的官衔。刘永福率黑旗军同清军联合向法军进攻,包围宣光,至次年三月伏击法国援军,接着又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广威。与此同时,老将冯子材也在镇南关(今友谊关)重创法军,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形势,迫使挑起战争的法国费理内阁倒台。就在中国军队打了胜仗时,清廷却下令停战,同法国签订条约,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十一年冬,刘永福率黑旗军将士3000人回国,清廷下令裁减,只剩下1200人,次年又逐渐裁减至300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刘永福奉命率黑旗军两个营赴台湾,帮办台湾防务。二十一年,清廷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五月,日军进攻台北,署理巡抚唐景崧逃回大陆。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他驻守台南,与台湾抗日义勇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刘永福的部下大都战死。九月,台南失陷。刘永福潜回大陆,从漳州到广州,一路上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迎送。


同治二十八年,刘永福任广东赐石镇总兵。辛亥革命后,曾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不久告老还乡。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将近80岁的刘永福义愤填膺,要求重上战场。1917年1月,病卒,临终遗言:“吾今已矣,行将就木,恨不能起而再统师干,削平丑类,以强祖国。儿曹均已成立,各宜发奋为雄,抱定强种主义,投军报效,以竟予未了之志。倘为国用,自宜竭力驰躯,不惜以铁血铸山河,强大种族,以期臻于五大洲最强美之国。”2015年6月,刘永福的墓被盗挖,墓碑区域基本坍塌。






捻军与太平军: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早期客家人基本都参加太平天国,捻军更多是和太平军合作抗清。捻军采取一种分散的五旗军制,难以形成凝聚力,主要依附太平军。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至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捻军其它将领亦各有所封。忠王说过,“虽招有张乐行之众,此等之人听封而不能听调用也。”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1864年天京失陷后,原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洪秀全妻弟,见《太平天国时代的客家人(中)》)把本部太平军与捻军合并,成为捻军首领之一,后来捻军一分为二,赖文光成为东捻军首领。








凌十八故居



开国王宗凌十八(1819年10月27日-1852年7月28日):名才锦,广东信宜县燕古(今钱排镇北内塘坳村)人。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九月初九日。父亲凌玉超,有子六人,长子即凌十八,在族中排十八。凌十八年轻的时候,在广西平南县种蓝度日,并在家乡耕田和开一间卖茶小铺。1848年春节前后),他往广西平南县大同里探望父亲时,结识山人村胡以晃。经胡介绍,凌十八参加了拜上帝会。在紫荆山晋见洪秀全、冯云山。洪、冯二人都非常器重凌十八,共为结拜。凌十八奉命回到家乡发展会众,1850年3月2日为筹备起义经费,把水田、山地、房屋等全部出卖给云开村彭氏。后来秘密发展会众二、三千人,是年七月廿二日(8月29日)凌十八举旗起义,即史称凌十八起义(又名大寮起义)。凌十八带着起义军击退数千清兵的围攻,转战两广三州六县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清咸丰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十八遂率领起义队伍二、三千人,扶老攜幼,从信宜的东镇、合水一路,经化州边界,前往广西金田。


1852年6月18日,广东巡抚叶名琛到罗定督战,断绝凌十八义军粮草,迫使义军采食野草、树叶,饿死者众。六月初四(7月20日)、初八日,清军两次攻鬼子埝炮台和火药库,凌二十八伤腿。在饥肠辘辘、主将受伤的危境中,起义军斗志旺盛,诵经之声,犹闻于敌营,叶名琛吃惊不已。六月十二日(7月28日),清军倾巢分三路,每路各分三层五队猛扑罗镜圩。此时,起义军剩下不过百人,弹尽粮绝,饥饿难忍,仍尽最后一点力气,与敌肉搏,伤毙清军337人。最后全军壮烈牺牲。徐广缙等的奏折,也说义军"视死如归","坚忍信从",光绪《信宜县志》说"其党数千人,竟相从饿死而不变"。凌十八起义历时两年多,转战广西,广东的三州(高州、玉林、罗定) 六县(信宜、茂名、化州、陆川、北流、罗定),迫使清王朝撤换了两任知县、三任知府、一任总督,牵动四省兵力,轰动整个粤西地区。凌十八一家,他本人和凌二十、凌二十四均在罗镜圩而英勇战死,凌玉超、凌二十八和凌十八的妻子在战斗中被俘牺牲。凌二十九、凌三十参加了金田起义的行列。后来,凌二十九下落不明,凌三十被封为天朝九门御林开国王宗,被明确承认他的“开国王宗”身份,章明凌十八在“开朝立国”中作出的贡献。




声明:文章由客名君原创,本文版权归“全球客家名人堂”所有,转载本文时,需在正文前显著位置标注文章来源且在文末附上“全球客家名人堂”公众号二维码并简要说明。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图片和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cayfen。


关联阅读——》》》
太平天国时代的客家人(中)

太平天国时代的客家人(上)

太平天国历史,令人感慨!
李金发笔下的故乡——广东梅县(多图预警)
客家名人堂公众号的LOGO设计说明




~~~~~~~~~~~~~~~~~~~~~~~~~~~~
扫一扫关注客家名人堂微信!全球客家名人辈出,跟随名人,见世界,见自己,见众生。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80241588&ver=1&signature=hp1CKvpnFFlGuDRnQsX9R77fEGbOigG6AREz6BmJ6W8hEKW0pWYaKdKFdLK1HIZnzslaESDfLEtza3a17*n8KST*SC5Nqit*-69h4Ldjv-t2UwatXQDfVt9VFoHnp0y7Bfyc9T2x5vw8-stma1goVTFkd3EJLNAH0x9*m4pUW68=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1:03 , Processed in 0.1323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