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28|回复: 0

客家土楼---怀远楼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7 19: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土楼中的怀远楼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内建有极其精巧秀气的五凤楼建筑“斯是室”,室内楹联诗对、雕梁画栋诠释了“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思想,是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典范,是福建土楼申报“世遗”所有土楼中最精美的双环圆土楼。
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东部,距南靖县城54千米。建于1905-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楼为简氏家庭住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北朝南,占地1384.7平方米,高4层,1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楼门上有楹联:“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面水凭兹灵秀育人文”。怀远楼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内院核心位置的祖堂也就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斯是室”。“斯是室”为精巧秀气“四架三间”上下堂建筑,占地190平方米,室内雕梁画栋,古朴天然,对联横匾,书卷气浓。堂上悬挂的横匾刻着苍劲有力的行楷“斯是室”大字,两边柱子上有副对联,上联是“斯堂讵为游观计敦书开耳目”,下联是“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德课儿孙”。在上厅,又有对联“书为天下善是人间富贵根”、“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在外门楼,也有一副联“读书教子绍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横批是“诗礼堂”。
怀远楼是双环圆形土楼,简氏家庭住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北朝南,占地1384.7平方米,高怀远楼4层,1 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楼门上有楹联“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面水凭兹灵秀育人文”。怀远楼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内院核心位置的祖堂也就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斯是室”。“斯是室”为精巧秀气“四架三间”上下堂建筑,占地190平方米,室内雕梁画栋,古朴天然,对联横匾,书卷气浓。堂上悬挂的横匾刻着苍劲有力的行楷“斯是室”大字,两边柱子上有副对联,上联是“斯堂讵为游观计敦书开耳目”,下联是“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德课儿孙”。在上厅,又有对联“书为天下善是人间富贵根”、“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在外门楼,也有一副联“读书教子绍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横批是“诗礼堂”。足见其家族的耕读传承的门风,站在上厅往回看,进门口的反面上悬挂“助我义师”滏金匾,据说是民国将军何应钦所题。
怀远楼的楼基用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3米多高,墙体至今光滑无剥落。站在楼外墙边把脸贴着墙向上怀远楼看,能看到楼基下围小,中间大,上层又逐渐缩小,好象橄榄状,据说此结构符合力学,可抗风,使楼更结实。走进怀远楼,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怀远楼只设一个大门,大门顶上绘有八卦,八卦下方是大大的“怀远楼”三个大字——怀远楼的名字有两个涵义:一是楼主来自河北怀杨简氏家族,另一个则是要告诫简氏子孙要胸怀远大志向。两侧是一幅对联:“怀以德敦以人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大门两侧还有四个装饰花俏的四个大字“福禄寿全!”,是在告诫子孙,“福禄寿全”是相对的,只有努力才能获得,而不是顺理成章的。走进大门,迎面就是“楼中楼”内环楼“诗礼庭”。大门至诗礼庭通道两边分别有砖墙把大天井隔开;在土楼走廊这侧分别有两个拱顶侧门,右侧门上大书“玉树”,左侧门上大书“宝田”,寄寓热爱禾稼树木、与自然和谐的愿望。诗礼庭背后与土楼之间也以砖墙隔出一个天井,诗礼庭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是抬梁式五凤楼,大门上书“诗礼庭”,两侧对联:“诗书教子治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跨过小天井,迎面就是主体建筑“斯是室”,堂上的横匾上刻着苍劲有力的金字“斯是室”,令人想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斯是室两边的柱子挂上一幅对联:“斯堂诓为游观极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这里不是供游人闲逛的,而是长辈议政、小辈课业的场所。走进上怀远楼厅,又是有对联,“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正堂两边屋架斗拱上别出心裁地装饰着木刻书卷式饰物,另有镌篆书溜金对联“月过花移影,弄声风来竹”;“琴书千古意,晓春花木心”。斯是室侧门上有一大牌匾,金书“助我义师”四个大字,是前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何应钦所赠“助我义师”牌匾——当年何应钦被漳州军阀张毅的部队围困,简姓的家族势力比较强,帮助何应钦解围,何应钦就得救后欣然题词赠匾。。“诗礼堂”的大门两侧、围墙上镶嵌着做工极其讲究的带有通花图案的四方琉璃砖,是当年简氏族人从南洋带回的。走出天井祖堂,祖堂旁边建有一水井,至可饮水又可防火。东西南北各有木制楼梯上去,每层楼道相通,楼道也全是木制结构,采光条件都很好。进入第三层,房间大约不到十个平米,放下一张床,就所乘无几了,木板楼板,室外靠外墙边有小方窗,整个房间小巧玲珑,干干净净,每个房间前都放着一个加盖的桶子,是用来方便用的。站在楼道上,透过三层的优美的弧形楼檐,可以看到楼外的远山与蓝天,会让人觉得人与自然竟是如此溶恰。
福建怀远楼申报世遗已被联合国正式受理,而关于土楼的起源这一“世纪之谜”,至今仍有争议,大多数怀远楼人认为“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建土楼聚族而居”、“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结晶”。漳州土楼研究专家、73岁的曾五岳先生认为福建圆土楼发源于九龙江中下游及比邻地区,是漳州先民抗倭的产物。土楼是明代九龙江下游及比邻地区的漳州人在抗击倭寇的血雨腥风中创造出来的,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应是明嘉靖年间。这可从诸多史料得到证实。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龙溪知县刘天授修篡的《龙溪县志》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土楼”的只字记载,但是明崇祯六年(1623年),《海澄县志》却记载了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广东廉州知府、海澄人黄文豪的一首《咏土楼》诗,这是有史可查最早一首咏土楼的诗,在此之前,全国所有史籍中都没有出现“土楼”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土堡旧时尚少,……嘉靖四十等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并一一列出了龙溪、漳浦、诏安、海澄的土堡、土楼数量。这是正式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土楼”这一名词,而当时漳州府所属的平和、龙岩、漳平都没有关于土楼的记载,可见在嘉靖年间,土楼仅分布于九龙江下游两岸。明天启元年间(1621-1627年),龙溪进士陈天定写给漳州知府施邦曜的《北溪纪胜》说当时“烟火稠密,楼堡相望”,龙岭(今华安县城华丰镇)以下诸村“连山筑堡”,可见当时九龙江中下游楼堡之多。如今在九龙江中下游的天宝、上坪、仙都等地仍保留明嘉靖至清初的土寨圆楼,就是实证。土楼之所以首怀远楼先出现在九龙江下游,源于民众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倭患而采取的自卫措施。当时倭寇从海上登陆,沿九龙江迅速向内地流动,官兵猝不及防,自身难保,百姓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地取材,建造土堡、土楼以抵御。这可从黄文豪写作《咏土楼》的时间得到映证。黄文豪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次年登进士第,而倭寇恰恰是在嘉靖丙辰同年开始对漳州进行大规模骚扰,当时民间争相建造楼堡,黄文豪可谓土楼诞生的历史见证人。这首《咏土楼》真实地记录了土楼诞生的原因,“倚山为城,斩木为兵”,指的是土楼的地理环境和建楼原由,“接空楼阁兮跨层层”,说明闽南低矮的堂屋已难抵挡倭寇进犯,只有多层楼阁才能保护生命安全。清康熙《漳浦县志》也明确指出:“土堡之置,多因明季,民罹饶贼、倭寇之苦,于是有力者率里人依险筑堡,以防贼害耳。”土楼原型是官方海防卫城。南靖的怀远楼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华侨汇资白银万两缔造,龙岩适中镇现存260多幢土楼,是福建土楼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是清代“烟商大款”构建的。由于南靖、永定土楼数量密集,恢宏壮观。
土楼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怀远楼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好的土楼即使经历地震也仅在楼与楼之间裂一条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怀远楼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来源链接: http://fj.people.com.cn/changting/n/2014/0930/c355599-22489705.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5-1-5 07:37 , Processed in 0.1270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