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65|回复: 0

风物志|喃嘟管:古老乐器的迁徙之路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5 1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难以捉摸祖先的智慧,却能从他们遗留的物产中,窥得一丝远古智慧的影子,然后捕捉灵感,再造新物。喃嘟管是客家人在迁徙路上创作出来的,它曾奏出神秘的招魂乐,如今喃嘟管经后人的改造,已不再处江湖之远,它是庙堂之上的民族瑰宝。








风物词条


在博白县,客家人至今仍保留着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喃嘟嗬”,这种乐器专为中元节招魂特用,原来是在七月十四前制作,节日期间天黑后吹奏,连续数晚,一直到更深人静,用后即弃。







中国人要过的节日非常多,新年要“除旧岁”,知时节有“二十四节气”。而对于最常感念祖先功德、祈祷先人安息的国人来说,中元节是一年中极为重要的几个节日之一。一些省区或民族的祭祀活动,甚至要比七夕、清明热闹,不少饮食、器具都是由此节日而创作出来的,比如广西客家人的民族乐器——喃嘟管。


上元庆元宵、中元祭先人、下元念贤人,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国人对其重视程度不分南北与西东,即便是那沿海顺流而下,从福建莆田来到广西博白的客家人。博白客家人称中元节为“七月十四节”,有古训说“五月节望高楼,七月十四邦大喉”,这“邦大喉”是指吹“喃嘟嗬”,现在也叫吹喃嘟管。传说阎罗王在七月十四当天给所有恶鬼放假一天,只要吹响“喃嘟嗬”就能召唤祖宗亡灵回家过节,饱食一顿。吹响“喃嘟嗬”的声音洪亮浑厚,绵延涤荡,深情饱满,即便身处再远的地方,祖先也能感受到后人的诚心。


喃嘟管是客家人在迁徙路上创作出来的,就地取材用雷古围成喇叭状环绕竹舌尾,竹根处开个小口就能吹出洪亮的声音。因制作材料与方法太过简单,往往过了中元节,喃嘟管就被舍弃了。即做即用即舍,这对喃嘟管来说,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好歹是这种细长乐器所涤荡出的悠扬乐音,才指引了祖先的魂灵,寻到族人的栖息地。


王保威当了将近20年的演员,对于音乐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小学时候学校有一台手风琴,他无意间看到保管手风琴的老师忘了给教室上锁,于是王保威成了整个学校第一个会弹手风琴的人,而当时故事的结局,并不是他被培育成为文艺尖子,反而被老师痛斥了一顿。


博白客家人没有不知道喃嘟管的,可过去喃嘟管的地位却比唢呐、笛子、二胡要低得多,因为其一来没有固定调子,二者没有具体制作规格,三是保存时间不长。王保威跟着师傅冯成华学了多年的乐器,对于喃嘟管无法加入乐队演奏一事,他感到很遗憾。直到一九八六年前夕,全区民间音乐舞蹈大赛组委会来到博白采风,王保威被委以重任,要让喃嘟管登台演奏,他就得研究出新的制作、吹奏方式。


王保威一度着迷于此,不论吃饭、睡觉、工作都在想着如何让喃嘟管艺术有所突破。代表博白县出去做艺术交流时,他与同事住一间房,半夜隐隐听到窗外传来吹奏喃嘟管的声音,本想囫囵转身睡去,不想乐音越来越清晰,王保威瞬间从床上弹起询问同事,同事们都表示没有听到乐音,反而认为是王保威入了“魔障”。


如今王保威制作的喃嘟管早已经成了博白县最珍贵的民族乐器之一,在原有的洪亮浑厚的声音中,有了高、中、低的变化,音域也有所增加。在演奏方面,除了桂南民歌外,还能将贝多芬的《欢乐颂》演奏得趣味生动,载歌载舞的表演气氛,如一股原生态的自然气息迎面扑来。









喃嘟古事


博白街有个习俗,每年七月十四都盛行吹“喃嘟嗬”(今称喃嘟管),并且是整条街的人都在吹。起端是在清征南蛮之后,一些福建莆田县的居民在当局的指示下,陆陆续续南下广西。安土重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即便是土地肥沃平坦、景色宜人的南方也无法撼动农人的乡恋。有一户夫妻本是打定主意不搬迁,然朝廷限定的时间已到,官兵们只好又打又赶,逼迫他们离开故乡。


这对夫妻携家人被迫匆匆忙忙离开家乡,经过沿海一带走到博白南面交界地,经塘蓬进入英桥时,正是农历七月初一。客家人向来有逢初一十五拜祖的习俗,当夫妻俩打开背篓一看,竟是少了祖先的牌位,原来是离开时太匆忙,将牌位落下了,惊诧之后是对先祖的浓浓愧意。沉思的时候,有人将竹子削薄欲取水喝,不经意间削出一个竹舌,刀挑竹舌时发出了“咚”的清脆响声,而此时喝水的人发现,随着“啊”的一声,竹舌能同时发出“嘟”的声音。此景下,众人纷纷感慨,定是祖先在天之灵在呼唤家人。


竹林里多是雷古叶,有后生随手将叶子卷成喇叭状绕在竹尾后,当牛角号吹,没想到此时竹尾发出“嘟嘟”的洪亮声音,本是为了喝水而在竹面上挖的孔在手指的一按一松间还能奏出“喃嘟嗬”的声音。于是众人一路走一路吹,当做祭祖的方式。定居在博白后,因没有祖宗的牌位,夫妻及后人更要在七月初一至十四都吹“喃嘟嗬”,引导祖先的魂灵找到族人的栖居地。








古喃嘟


材料:丹竹,雷古


管体:仅一两个音孔,固定簧片,雷古卷制简单


音色:声音洪亮清透,但无固定的音高调子


演奏方式:原在七月十四前制作,中元节天黑后吹奏,连续数晚,节奏单调却悠长舒缓,如泣如诉,有人说这是一种神秘的招魂乐,闻者心中多有悲戚之感。










喃嘟今事


王保威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来研究喃嘟管的改进工作,如何既保留原来音色特点,又扩展音域、提高音准。他说,削竹与卷雷古叶都是简单的,但是选择簧片的位置与调整音准所需要的时间就很长。最新一代喃嘟管的制作方法依然只有王保威知道,也曾有很多人怀着好奇、一探究竟的心思向王保威讨要喃嘟管研究,也有一些人,他们欣赏喃嘟管的独特乐音,却更想将喃嘟管艺术收入囊中。


在喃嘟管第一次以独奏、合奏乐器身份亮相的全区民间歌手比赛之后的两年,王保威在博白县是彻底红了起来。只要走在博白街道上,就常常有人能将他认出来,并且是以灵光一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他,可惜口中念叨的并不是王保威的名字,而是:“你,你,你……就是那个喃嘟管!”作为“明星”的王保威反而被无辜地吓到了。


之后王保威有很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汇演,一次一个日本民间组织来到广西,想要寻找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然后再到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来到博白县的时候,喃嘟管洪亮浑厚的乐音再次征服了来客们,这时有人提出不如将与王保威共同三重奏的另外两人换下,将喃嘟管艺术的棒子交给其他人,如此比较适合去日本。


王保威当然不同意这样的提议,若非客家人,若非与他同甘共苦让喃嘟管达到最优效果的艺术人,怎能轻易假手他人,而如此呈现的喃嘟管也就不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了。







今喃嘟


材料:丹竹、雷古。王保威为了使喃嘟管在保存上有所改善,尝试使用了铜片、其他树叶、塑料等材料,但都无法达到优质效果,甚至它们共鸣产生的声音都无法与雷古相比。


管体:增加多个音孔,如高音孔等。簧片也可替换,还做了一些可调音的小按钮。


音色:改进后的喃嘟管音域达十六度,有降B调等和高、中、低三种音调。底音可以走出洪亮浑厚的特强共鸣,近似汽笛般的声音,弱则变得柔和抒情;中音圆润厚实形似抒情歌;高音则如山涧林中的木叶歌声,清脆明亮。


演奏方式:一改专奏哀乐的传统,喃嘟管可以形成独奏、三重奏,载歌载舞地奏舞唱结合。因喜爱而除了桂南民歌等富含浓郁地方风情的乐曲外,喃嘟管也可同时演奏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舞曲,使喃嘟管这一古老的民间乐器得以传承与发展。







撰文 / 韦梦华
摄影 / 黄莹


本文选自《榜样》NO.129期

【更多精彩,尽在《榜样》杂志】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AyNzgwOA==&idx=1&mid=209641656&sn=f49895c3a1873acdd445f4fce1f82d14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1:26 , Processed in 0.12355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