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23|回复: 0

古人吃的菜是怎么样的?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5 19: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考答案如下:

2016.7.10
未经授权情况下,在搜狐公众平台上被原封不动的复制,由于维权成本高(流程繁琐,时间成本高),而且搜狐不会给予原创者任何补偿、以及于抄袭者实施任何处罚,因此搜狐提供的举报几乎没有意义,唯有在此处作无力的声讨。

原文
先祭出一张唐朝宴请皇帝的《烧尾食单》,后续慢慢更新

烧尾,唐中宗李显复辟李唐后想出来的玩意儿:凡朝臣升迁,向天子献食,曰“烧尾宴”,取“鱼跃龙门”典故:鱼跃过龙门时,会有天火烧掉鱼尾,鱼才化龙飞去。也就是说,大臣们但凡晋升,就得请皇上吃饭,相当不要脸。
景龙三年(709)初,韦巨源拜左仆射,李显大喇喇的下榻韦府,韦巨源殚精竭虑置办了一席盛筵,并且挺少女心的把这次的菜谱录入日记,这份《烧尾食单》历代辗转,流传至今,北宋人陶谷将其中代表性的饮食摘录进《清异录》,括号内是古注疏:

  • 巨胜奴(酥蜜寒具):用蜂蜜、酥油和面,加黑芝麻的炸制点心,蜜制馓子或芝麻酥蜜麻花。韦府的面点师傅提前以老面发好面团,备下最纯最好的蜂蜜、浓稠的糖浆、新鲜的酥油、芝麻,掐算好皇上驾临开饭的时间开始工作。据说出色的寒具之松脆爽口,大嚼的声响“惊动十里人”。


  • 婆罗门清高面(笼蒸):印度传入的面食,一说是蒸面,一说千层糕,一说是某种馒头。
  • 贵妃红(加味红酥):多种口味的红色酥性点心


  • 汉宫棋(二钱能印花煮):钱币大小、棋子状的印花煮制面点。脑补现在的宝宝辅食面片
  • 长生粥(进料):稀有进贡食材,熬制成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粥
  • 甜雪(蜜爁太例面):加入蜂蜜烙炙成松脆的甜饼,口感如雪,入口即化
  • 单笼金乳酥(是饼,但用独隔通笼,欲气隔):纯乳蒸就,每块占一只笼屉,色作金黄。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里也介绍了乳饼,做法是牛乳煮沸,点醋,像做豆腐一样,使牛乳渐渐凝固,沥干水分,以帛裹,压实。今云南也有乳饼,也是金黄色(谢 @miamiamiamia 提供)。


  • 曼陀样夹饼(公厅炉):曼陀罗花形状的夹心烤饼
  • 通花软牛肠(胎用羊羔髓):羊羔大骨的鲜嫩骨髓,拌入其他佐料、辅料,塞进牛肠烹熟,筋道而满口浓香


  • 光明虾炙(生虾可用):烤大虾,要求品相明亮剔透
  • 白龙臛(治鳜肉):鳜鱼肉羹


  • 羊皮花丝(长及尺):以极细的刀工将羊肚(百叶)切成尺长细丝
  • 雪婴儿(治蛙荚豆贴):青蛙去皮剔骨,粘裹精研细磨的豆粉煎到雪白粉嫩,如同婴儿
  • 仙人脔(乳瀹鸡):鲜奶炖鸡块,或以为用得是人奶。在那些缺乏佐料的时代,食材更容易保持素面朝天的浑朴本味,这道乳炖鸡……好吧,当真不放佐料的话,想想那股味还是想吐。
  • 小天酥(鸡鹿糁拌分装):鸡肉鹿肉末粥,既然叫酥,可能熬粥时也加奶。今天山东南部也有叫“糁”的地方小吃。
  • 箸头春(炙活鹑子):筷子头大小的煎或烤鹌鹑肉丁
  • 过门香(薄治群物入沸油烹):“薄”字取少、“群”字取多,各种精选食材,每种取少许,入沸油煎炸,其香气之郁,破门而出
  • 七返膏(七卷作圆花,恐是糕子):圆形花式糕点,制作时七次折卷。要么是卷式的,要么是千层糕式的,陶谷也只能揣测“恐怕是糕点”。
  • 金铃炙(酥搅印脂取真):鸡蛋和以酥油炸成金铃形状的点心
  • 御皇王母饭(偏缕印脂盖饭面,装杂味):偏缕是肉丝,印脂是鸡蛋,类似于今煲仔饭。
  • 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共二十四种生进):取二十四节气,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种馄饨。二十四色,二十四味,只这一道菜就要庖厨费尽心思。
  • 鸭花汤饼(厨典入内下汤):面揉搓到拇指粗细,二寸一断,以手法迅速做成薄片下锅。这门食物的制法利落,别具观赏性,因此特意使庖厨登堂表演,现做现尝。
  • 同心生结脯(先结后风干):又是考校刀工的花式,生肉片成长索,打同心结,风干成肉脯。
  • 见风消(油浴饼):见风消是一种可以入药的植物,这里取的是见风消的形、或形容饼酥脆到风一吹就化掉实在难说的很。《遵生八鉴》介绍了一种“风消饼”,原材料是糯米粉、蜂蜜、酒醅和白糖。
  • 金银夹花(平截剔蟹细碎卷):蟹黄蟹肉卷。
  • 火焰盏口䭔(上言花,下言体):“䭔”,就是现在的煎堆/麻球。


  • 冷蟾儿羹(冷蛤蜊):蛤蜊羹。唐文宗吃蛤蜊时,碰到一只紧紧闭合、死活打不开。平时皇帝们吃蛤蜊,御厨精挑细选,哪敢把打不开的盛上。于是唐文宗极为震惊,以九五之尊,居然拿一只死了的贝类没办法,觉得必定是天兆,于是焚香祝祷(神经病吧)。蛤蜊乃开,蚌肉赫然似观音貌,文宗以镶金檀香盒盛着,恭谨送往兴善寺供奉,并令天下寺庙伫立观音大士像(《能改斋漫录》)。寺庙里何时开始塑观音像没考证过,应当是戏说,不过可知蛤蜊是当时御馔常见食材。
  • 唐安餤(关花):唐安县特产的小吃。
  • 水晶龙凤糕(枣米蒸破见花,乃进):糯米粉枣糕。用当年新产的糯米,经过浸泡、研磨、搡捣,分子重新组合,口感也得到改善。这道水晶龙凤糕,要上屉蒸到糕体破裂成花才够火候。


  • 双拌方破饼(饼料花角):两种原料掺混制成的花形饼食。
  • 玉露团(雕酥):奶酥雕花的点心。
  • 天花饆饠(九炼香):野生天花蕈向来被奉为珍馐,味道原已奇鲜,加上九制九炼,恍若不似人间烟火。饆饠是唐代流行的食品,或说类似披萨。甘露之变中,负责诱捕仇士良的左金吾大将韩约就做得一手清新甜美的樱桃饆饠,能保樱桃色泽如新。只是这厮下得厨房,却上不得战场,仇士良积威之下,韩约在仲冬时节吓得脸色苍白满头大汗,被仇士良识破伏兵,唐文宗中兴除阉之策夭折,韩约也被宦官斩首。仇士良府上也有一道美味,唤作「赤明香」,不知是果脯还是肉脯,言「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
  • 八方寒食(用木范):用模子印制的多边形糕点。
  • 素蒸音声部(面蒸象蓬莱仙人,凡七十字):音声部就是乐师,素蒸,将果蔬雕成乐师佣,上锅蒸熟——能吃的手办。
  • 赐绯含香(粽子蜜淋):裹着特殊香料馅儿的红色粽子,吃时以蜂蜜浇淋。后蜀孟昶宫里有一味「赐绯羊」,又叫「酒骨糟」,红曲煮熟的羊肉紧紧卷起,用重物镇压,放入酒里腌到羊骨头都渗饱了浓浓酒香,切成如纸薄片。中国人用酒糟加工食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在酒糟作用下,腥气转换成醉人的异香,所有食材都酩酊了。水产、禽类、畜类,无不可为,“入口之物,皆可糟之”,从醉蟹醉虾,到糟鸡糟肉,今天的糟味仍然保持着迷人风韵,在传承中进化。
  • 金栗(平槌鱼子):鱼子打成泥,做成栗子大小,烹调成品色泽金黄,估计又是烤或者煎出来的,鱼子入油煎熟时的那股浓香……已经把持不住了啊
  • 凤凰胎(杂治鱼白):鱼白是鱼的精巢,既然叫“杂治”,这道菜就不止鱼白。如今客家菜有一味“凤凰投胎”,是鸡包进猪肚,塞入各种调料煲两小时,捞出斩块再煮片刻。
  • 逡巡酱鱼(羊体):涂抹酱的鱼放进烤羊里。还有一种断句,逡巡酱(鱼羊体),那就是鱼肉羊肉打成泥,调和成的一道肉酱。
  • 乳酿鱼(完进):乳酪塞进整鱼。“酿”是将材料塞进主料的烹法,比如酿豆腐、酿茄子。
  • 丁子香淋脍(腊别):腊别,一说“醋别”。腊讲成腌肉,醋解释成蘸醋吃。鱼干或肉脯淋丁香油,脑补一下蘸醋吃仿佛也挺好吃的。
  • 葱醋鸡(入笼):《朝野佥载》有武则天面首张易之用铁笼烤活鸭活鹅吃的记载,如今多见于各类古代饮食猎奇篇中:「易之为大铁笼,置鹅鸭于其内,当中取起炭火,铜盆贮五味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即回,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赤烘烘乃死。」李显好不好这口不清楚,“入笼”二字注解,让人想起李显后爹的残忍创意。
  • 吴兴连带鲊(不发缸):吴兴,今浙江湖州,当地做得鲊名噪数百年,王羲之就有《吴兴鲊帖》传世,绍承至唐,依旧作为贡品进献。鲊在日本演化为寿司,今天仍然能看出二者的联系:中国的鲊原指盐或曲腌制的鱼类肉类,拌米粉、面粉,切碎而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释名·卷二》汉·刘熙)。受民族饮食习惯差异影响,寿司以米粒取代了鲊的米粉。中国古代做鲊,强调的是腌制和发酵,卖相大概不会有今天寿司漂亮。腌渍和发酵延长了食物贮存期,同时赋予了食物特殊风味。《汉书》说汉昭帝钓到过一条三丈长的蛟,就让御厨做成鲊。宋代吃鲊之风盛行,宰相蔡京被抄家,有三间大屋屯满瓦罐,里面装的全是黄雀鲊,嗜吃这种东西简直到了变态地步。相比起来,本朝官员屯纸币、屯烟屯酒,贪都贪的毫无创见。今四川、贵州仍有吃鲊习惯,“侗不离酸,瑶不离鲊”。少数民族文化更替较缓,得以更有效完整保留着传统文化遗产。瑶族鲊种类齐备,肉、蛙、鱼、鸟皆能做鲊,方法是:炒熟的糯稻米研磨成粉,将肉、鱼等与米粉混合,加入盐、米酒保鲜提味,装坛密封,坛口朝下,酝酿一年后,美味端上餐桌。方法颇类古人,即使当年汉唐做法有异,大体也不会出入太大。此处“不发缸”,当是不开启封缸,上菜时直接连缸呈上。
  • 西江料(蒸彘肩屑):西江,是我国第三大水系珠江的干流。在西江流域,栖息着一种美味食材——猪,将这种猪逮住杀了,取其蹄髈肉剁泥,制成肉丸,蒸。


  • 分装蒸腊熊(存白):冬眠中的熊会在背部囤积脂肪,称熊白,夏天捕杀的熊就得不到这层厚脂。为长期贮存,将熊白腌制熏烤,取食时蒸熟。
  • 红羊枝杖(蹄上载一羊,得四事):烤全羊。
  • 升平炙(治羊鹿舌拌三百数):烤羊舌和烤鹿舌三百条。农耕时代,有几朝律例明文规定杀牛违法,宋以前的史料记载中,吃鹿比吃牛似乎更普遍些。


  • 八仙盘(剔鹅作八副):全鹅剔骨后分装八份的拼盘。
  • 卯羹(纯兔):卯就是兔,兔肉汤。
  • 清凉臛(碎封狸肉夹脂): @果子狸  肉的肉羹,放冷凝成的肉冻。今天果子狸常常被用来红烧。
  • 暖寒花酿驴(蒸耿烂):绍兴花雕酒蒸驴肉,要求时辰长,将肉蒸烂。韦巨源迁左仆射是当年春季,李显下榻韦府时大概正值乍暖还寒时候,这道菜有驱寒暖身之功。
  • 水炼犊(炙尽火力):清炖小牛犊,讲究火候使足。


  • 五生盘(羊、豕、牛、熊、鹿并细治):取羊、猪、牛、熊、鹿生肉切片的花色拼盘。
  • 格食(羊肉肠脏缠豆荚):全羊切碎糊豆粉煎烤。格,或引《吕氏春秋·过理》的“肉圃为格”,就是炮烙之刑。
  • 缠花云梦肉(卷镇):卷镇,是一门传承千年的肉食制作技法。香濡筋道的肉皮,包卷着各色荤素食材。重物压制成型,切薄片上桌,以云梦形容肉纹理盘曲状。肘花是今天最常见的卷镇菜代表,前文后蜀宫廷秘制「赐绯羊」也属于卷镇菜。


  • 红罗饤(膋liao血):脂块和血块的拼盘,吃法不明。
  • 遍地锦装(鳖,羊脂鸭卵副脂):羊油、鸭蛋黄烧甲鱼。
  • 汤浴绣丸(肉糜治隐卵花):肉糜打入鸡蛋,做成丸子,浇汁。
以上凡五十七例菜式,只是《烧尾食单》一部分。
大多名称古僻,全无说明,后人注解也就未必准确,今天斗胆考略,或许讹误更多。比如“冷蟾儿羹”,只能得知主要食材是蛤蜊,辅料有什么,以及制作工艺完全不述。现代人也做蛤蜊汤,而且做法非止一种,与前人做法有什么不同,那就难说的很。
很多赫然出彩的食物名字,一旦解释过,有不过尔尔之感,食材也未必猎奇。有些如今已是常见餐桌家常饮食。也或者后人的还原谬以千里、管窥蠡测,根本不足以重现真正烧尾食单背后繁复的工艺和考究的用料。加上改朝换代,烹饪技艺失传和翻新,后人只能依照当前的厨艺和食物推想,因此郢书燕说,恐怕缘木求鱼。
烧尾宴由来: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吃货? - 虫离先生的回答

待更……<div class="highlight"><br/>

参考答案如下:

我发现我的思路跟大家不一样……

虽然我也是无肉不欢星人,但真要考虑古人吃什么菜,第一反应还是「蔬菜」而非「菜式」。
菜式的变迁当然也是相当重要的,但菜式的变化也是建立在原料、调料、烹调方式的演化之上的,吃的东西都不一样,怎么做也很难模仿出古味来。

怎么找古代的蔬菜呢?
这时候不得不「称赞」一下咱们古代的植物分类了:
《植物名实图考》当中提到了如下植物类别——谷类、蔬类、山草类、隰草类、石草类、水草类、蔓草类、芳草类、毒草类、群芳类、果类、木类。
基本上,想要找古代蔬菜,在「蔬类」的卷册当中找寻,基本上就够了。

以下正式提及,哪些蔬菜是古代常见的。


  • 百菜之王:冬葵 Malva verticillata
上两图作者Dalgial。
冬葵的食用历史,非常非常非常早。有多早呢?

《诗经·豳风·七月》当中有这么一段: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这葵指的便是冬葵。

当然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汉乐府诗《长歌行》:
青青园中,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想必在学此诗之时,大家都一再受到告诫:这个葵不是向日葵,是葵菜!
没办法,如今向日葵的知名度,比起冬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再往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第三有「种葵第十七」的章节,可见葵在当时在蔬菜当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节当中,有「凡掐,必待露解。谚曰: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这样的记载;以此看来,「朝露待日晞」这一句,不仅仅是状物,更是描述习俗与种植技术。

冬葵至今都是常见的蔬菜,我的家乡对其有「冬苋菜」的称呼,应该源自其「冬寒菜」的别称;而湖南话当中,「苋」的发音与「寒」仅有音调的区别,「寒」为阳平,「苋」为阳去。其实冬葵与苋菜差别颇大,应该是读音相近导致讹传了。

历史上有那么一段时间,冬葵从蔬菜的名录当中消失。譬如李时珍有「今人不复食」的说法;王世懋「菜品无葵,不知何菜当之」,以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的看法,「此语出而不种葵者不知葵,种葵者亦不敢名葵」,只是名字与蔬菜对应不上而已。

【顺便再鄙视一下度娘百科:冬寒菜_百度百科「学名:Callirhoeinvolucrate」——首先,学名格式是属名+种加词,不可能连写成一个词;其次,学名格式应该用斜体;其三,Callirhoe involucrate 拼写错误,应该是 Callirhoe involucrata;其四,Callirhoe involucrata 这东西,根本不是冬葵,而是罂粟葵,是锦葵科花长得像罂粟的一种植物。而冬葵的词条,甚至配图都有问题。信谁都不要信度娘。】


  • 蔬菜变野菜: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
荠菜说来也是古今皆食的蔬菜。
《诗经·邶风·谷风》有言: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荼」是苦苣菜一类的东西,相似种类颇多,不大好确认具体是哪一种;不过似乎都可以作为野菜食用,味道是带苦味的,有一点回甘。

高力士曾有一首《感巫州荠菜》,「力士谪黔中,道至巫州,地多荠菜而人不食,因感之作诗寄意」: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这样看来,如果高力士没有认错东西,唐时荠菜是作蔬菜,上市出售的。

陆游是一个荠菜控。光是《食荠》就写了三首:
采采珍蔬不待畦,中原正味压蒪丝。
挑根择叶无虚日,直到开花如雪时。
「挑根择叶无虚日」,简直是一日无荠菜不美啊;「直到开花如雪时」,指的是荠菜开花就老化粗糙,不堪为蔬。
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传夸真欲嫌茶苦,自笑何时得瓠肥?
看来放翁眼中,蕨、薇虽然也是好吃的野菜,却还是比不过荠菜的甘美啊。
小著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
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
荠菜凉拌,加点盐加点醋,加点姜加点桂皮,真是好滋味啊。

七绝不够,还要写七律,《食荠糁甚美,盖蜀人所谓东坡羹也》:
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
蓴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
异味颇思修净供,秘方常惜授厨人。
午窗自抚膨脝腹,好住烟村莫厌贫。
荠菜粥又叫东坡羹,大概跟苏东坡这位美食家也有渊源吧;只是除开「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这一句,也找不到更多苏轼与荠菜的交集。

七律写得还不过瘾,还有《食荠十韵》:
舍东种早韭,生计似庾郎;舍西种小果,戏学蚕丛乡。
惟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珍美屏盐酪,耿介凌雪霜。
采撷无阙日,烹饪有秘方,侯火地炉暖,加糁沙钵香。
尚嫌杂笋蕨,而况污膏粱。炊粳及煮饼,得此生辉光。
吾馋实易足,扪腹喜欲狂,一扫万钱食,终老稽山旁。
看来彼时荠菜并非培植的蔬菜,而是「天所赐」;但陆游仍然吃个不停,「采撷无阙日」,加米煮粥,「烹饪有秘方」。话是大白话,对于荠菜,也是实实在在的喜欢。
于是他在《买鱼》当中也提到了荠菜:
两京春荠论斤卖,江上鲈鱼不直钱。
斫脍捣齑香满屋,雨窗唤起醉中眠。
能论斤卖,即便没有培植,也因为常见并且味美,算得上时令鲜蔬了。
(好像突然明白为啥陆游能写近万首诗了……)


荠菜则自古就以甘著称;并非其味道有多甜,但确实是我吃到过最美味的野菜。
之前写过一个关于荠菜的回答:请问这叶子是心型的野花叫什麽?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是的,就是猪肉荠菜馅儿饺子的那个荠菜。
我的家乡那儿,每逢过年,恰巧是荠菜刚刚长得正肥,又还没开花的时节。
儿时最盼着过年,奶奶家在城郊的村庄,可以肆无忌惮地玩烟花,可以跟平时见面不多的堂表兄弟姐妹们一块玩,还有一点,就是盼着年夜饭里透着鲜甜的清炒的和下到火锅里的地菜子(荠菜)。
荠菜在我家乡并不是栽培的蔬菜,但田间地头极为常见,也是野菜当中难得的美味,清鲜,不带一点苦涩酸腥的杂味,口感不像家养的蔬菜那样松散,而是紧致、有嚼头,稍稍有点粗糙,比较容易塞牙。每当有机会吃到野荠菜,炒的都会夹上满满一筷子,那是连蒸腊肉都比不上的美味;若是涮火锅,也一定会在刚刚下锅,将将重新煮沸的时候,赶快夹起,品尝难得的清新滋味(别看我写得闲适,夹慢了就都没了)。
一开春,荠菜就要抽薹开花,这时候的荠菜,作为菜蔬,老而柴,难下口;但煮汤仍有清鲜的味道。其他地方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我的家乡则直白更多,“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一大把抽薹了的荠菜,不加其他配料,熬煮成汤,加入洗净的农家蛋,煮熟之后,鸡蛋剥壳,放入碗内,添上一碗茶色的汤汁,就是一份时令的家乡小吃;或是撒上白糖,就成了阳春时节难得的甜品。


  • 唐时种薤实为藠?薤白 Allium macrostemon
薤白这东西,带上个难写难读「薤」字,让人觉着陌生而遥远。
实际上呢,跟其他几种蔬菜一起,薤白其实是《黄帝内经》当中所提的「五蔬」之一。然而现在这东西已经沦为野菜,少有培植了。
「五蔬」,所指的是葵、葱、藿、薤、韭;前文已经介绍了葵,葱和韭菜大家也都十分熟悉,至于藿,是指豆类的叶子,后文介绍薇的时候也会提到;而「薤」这东西,应该算是如今生活当中接触得最少的。

说起来,葱、韭、薤这三种古蔬,其实是同一个属——葱属 Allium 的东西,可算是不太远的亲戚;不过比较之下,三者味道还是颇有区别。葱味香而辛,如今更多是作为佐料,起去腥提香的作用,大葱则肥厚味甜,不过古时的葱指的是小葱;韭菜生食辛辣,烹熟之后味道变柔和;薤则又有不同,我曾经生吃过薤白的叶子,有不太浓烈的葱蒜气味,但没有辛辣的口感,很适合生食。

薤白的学名,Allium macrostemon,其种加词意思是「长雄蕊的」,其实说起来并不比其他的葱类植物有更长的雄蕊。以上三图分别是薤白、葱 以上三图分别是薤白、葱 Allium fistulosum、韭 Allium tuberosum 的花,雄蕊相对比例并无显著区别,甚至可以说葱的雄蕊比较长。

学名的内容还是不要那么较真了;说起来,薤白在外观上的特点,在于它的花序,一来相比葱蒜韭菜等常见的葱属蔬菜,它的花序更显得稀稀拉拉,花不算密集;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伴生在花序当中的珠芽——就是最开始图当中棕色像花苞一样的东西。
这些东西跟花苞可没啥关系;要说起来,每一个小小的珠芽,其实倒像是一个微缩版的大蒜头,剥落下来,掉到地上,又可以长出一棵新的薤白。而这东西的气味也跟蒜头颇为类似。
所以这伸出来的不开花的长长的怪东西,其实跟开花确实没有关系:
不过是珠芽提早萌发,还没脱离母体就长出叶子罢了。

关于薤的描述,古诗文当中也不算罕见。曹操、曹植父子皆有《薤露行》的乐府诗作: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从文风也可以区分出父子的诗作究竟是哪一篇。

杜甫也有《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
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畦蔬绕舍秋」,秋丛绕舍的是满畦的蔬菜;这蔬菜当中有什么呢?「盈筐承露薤」,装满竹筐的是还带着露水的薤啊。
「束比青刍色」,扎成一捆的薤,有着青草的翠色;「圆齐玉箸头」,另一边呢,根茎显出白嫩的颜色,像是玉做的筷子头一样。

还有《佐还山后寄三首》,是杜甫辞官下秦州后为解决生计问题,向族侄杜佐求援所作的诗:
山晚浮云合,归时恐路迷。
涧寒人欲到,村黑鸟应栖。
野客茅茨小,田家树木低。
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

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
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
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

几道泉浇圃,交横落慢坡。
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
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
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

说起来,藠头也算是南方常见的蔬菜,扎成一捆,也颇有这样的外貌。
到底是藠头就是培植的家薤,只不过这唐朝以来的蔬菜变了个名字,如今的薤白是山薤,是野生的薤;还是以前的薤白不再种植,而重新变成野菜,如今的藠头又是另外培植而来?这些东西,已经不大容易考证。
或许能找到关于薤白的珠芽的描述,会有更明晰的证据吧。

另外,汪曾祺先生有《葵·薤》一文,也写了关于此两种蔬菜的考据。
葵・薤(汪曾祺)


  • 伯夷叔齐中毒死:各种野豌豆 Vicia ssp.
其实这一节的内容,我在关于蔷薇名字的考据的一个回答当中有提到,当时是查证「薇」这个字的内容,写了相关的东西。
蔷薇花为什么叫「蔷薇」?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以下是原回答中相关内容,懒得再写了:

薇这植物,大概由于《诗经》当中《采薇》一诗,以及伯夷、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而为大家所熟悉吧。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而《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
薇:菜也。似藿。从艸微聲。 ,籀文薇省。無非切。
藿这里并非指藿香。《康熙字典》引用《说文》:
作 ,尗之少也。
“尗”就是“菽”,五谷之一,指豆类。
可见藿指的是豆类。现在也有这种用法,如豆科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而《说文》对薇的解释则是:
似藿菜之微者也。
也就是像豆类,但是比较小;这与薇常见的解释,野豌豆属植物Vicia sp.,在外形以及分类上,是相符合的。野豌豆确实是一类果实比较小的豆类。
Vicia sativa 救荒野豌豆/大巢菜。全国均产。为绿肥及优良牧草。
Vicia hirsuta 小巢菜。产陕西、甘肃、青海、华东、华中、广东、广西及西南等地,为绿肥及饲料,牲畜喜食。
Vicia tetraspermaVicia tetrasperma 四籽野豌豆。产陕西、甘肃、新疆、华东、华中及西南等地。为优良牧草,嫩叶可食。
据《植物名实图考》:

薇,《尔雅》:薇,垂水。陆玑《诗疏》:蔓生似豌豆。项安世以为即野豌豆之不实者,《本草拾遗》始著录。《礼》:铏芼羊芐豕薇。汉时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而《字说》以为薇者之食,何其谬耶!古今南北饮食不同,地黄叶唯怀庆人得食之,亦将谓在下者之食耶?薇,垂水,《注》云生于水旁。考据家以登山采薇,薇自名垂水,不可云水草。今河畔弃壖,蔓生尤肥,茎弱不能自立,在山而附,在泽而垂,奚有异也?杜诗:「今日南湖采蕨薇」,蕨有山、水二种,薇亦然矣。《说文》:薇似藿菜之薇者,形义俱足。陈藏器以为叶似萍,亦与豌豆叶相类,而释者或曰迷蕨,或曰金樱芽,或曰白薇,宜为前人所诘。此菜亦有结实、不结实二种,结实者豆可以充饥,不结实者茎叶可茹,余得之牧竖云。

野豌豆
野豌豆生园圃中,田陇陂泽尤肥。结角长半寸许,豆可为粉,与薇一类而分大小。《野菜谱》谓之野菉豆。
既然有图,我们就来看看细节咯:
可以看到,救荒野豌豆的小叶,主脉和侧脉都比较明显,与野绿豆的图片相符。可以看到,救荒野豌豆的小叶,主脉和侧脉都比较明显,与野绿豆的图片相符。
而小巢菜的叶子明显细弱很多,看不清小叶的侧脉,隐约可见主脉。而小巢菜的叶子明显细弱很多,看不清小叶的侧脉,隐约可见主脉。
(才不是对焦不清楚花拍糊了,就(bù)是(xiǎo)要(xīn)拍叶子)

至于四籽野豌豆,显得相当杂乱(太柔弱了),但叶形倒是比较接近《植物名实图考》当中的“薇”。
至少《植物名实图考》的意见是,薇应该是小巢菜一类的植物,其图片果实的外形(图中植株左下方)也与小巢菜类似。而野豌豆则确实是指现在的野豌豆Vicia sepium(没拍到照片),根据《中国植物志》的描述,野豌豆果实长约2.1-3.9cm,与“结角长半寸许”符合;而救荒野豌豆果实长约4-6cm,怎么也称不上半寸许。

个人的意见:古代人对于植物并没有特别系统的知识,相似的物种可能共用一个名字,因此常见的野豌豆属植物可能被统称为“薇”。
而根据“似藿菜之微者也”的说法,相对于本身已经不太大的野大豆的花,能够从各方面称得上“微”,并且足够常见,特别是在商周人们活动范围的,似乎更可能是小巢菜或者四籽野豌豆这样的种类。至于其他的常见种类,譬如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也可以找到不太符合的特征。
多说一句,伯夷叔齐采薇而食,都说是饿死首阳山,在我看来,可能不完全是饿的:救荒野豌豆这种野菜,在花果期是有毒的,种子也具毒性,伯夷叔齐有可能是有毒的救荒野豌豆吃太多,加上吃不饱,营养不良抵抗力弱,才死在首阳山。
这告诉我们,认种是能救命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啊!

暂时更新到这里吧……   


来源链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2981448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1:03 , Processed in 0.13467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