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41|回复: 0

看河源微电影《活着》,思考人生意义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4 21: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10月30日晚,由河源本地导演何沛林(原名何庆锋)执导的微电影《活着》首映,当晚连播4场,千余观众观看了该片。
领衔主演吕颂贤,完全颠覆其一直以来树立的风流倜傥的荧幕形象(曾饰演《笑傲江湖》的令狐冲等),化身一位历经磨难的落魄中小企业家,遭亲人背叛,被友人暗算,负债累累,妻子遭遇车祸成植物人,独自带着女儿艰难生存,经历了许多凄风苦雨,但最终没有放弃,“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功塑造了一个坚强的客家男子汉的形象。短短40分钟影片,不仅引来影迷专注,还引发了很多思考。今刊发4篇本地观众所写的影评,以飨读者。
□微影评
像个电影,是个电影,还是个不错的电影。--河源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黄玉逵
我终于看到了河源电影的未来与希望。--河源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车济民
极富本土地方特色,多重戏剧性冲突,满满的正能量。--河源中学实验学校老师戴伦传
人生是场突如其来的蝴蝶效应
□罗丽丽
上帝玩得一手好牌,与之博弈你可以稍占上风,但是难有一辈子顺风顺水屹立不败。于是中国人都认为人有“三衰六旺”,借以慰藉苦难降临时脆弱的心灵,但当厄运接二连三发生,就像一场蝴蝶效应彻底席卷了你当初所有的幸福,彻底输掉了所有筹码,将如何面对这破败的人生?微电影《活着》选择了人生的苦难与低潮为命题,借以表现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历经挫折而后寻得新生的过程。
电影故事情节完整流畅,故事背景与拍摄取景皆出自客家古邑河源,李森原本拥有成功的人生,富裕幸福的家庭和贤妻乖女,但是不幸没有预告就降临了,先是小舅子挪用公款祸及己身,接着妻子车祸昏迷不醒,公司宣布破产债主临门,父女两跻身于老城的暗屋中相依为命,一夜之间尝尽人生百态。影片展现了河源市从新区到老城,从高楼到市井,从老板到平民一群人的生活景象,电影中客家地区淳朴的人情、独特的景观像一条清澈的小河流,透露出柔韧顽强的生命启示--活着就应该无畏。
微电影时间短,拍摄手法简单,但是导演巧妙地从开头就铺排了大量的矛盾冲突,李森从人生的巅峰如何降落到低谷,所有的戏剧张力集中在片头,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男主演选择了香港演员吕颂贤,他在片中的表演炉火纯青,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情绪表演刚好到位,大有“一个人担起一台戏”的即视感。一个中年男人在人生最落魄之际连房租都交不起,失去最基本的尊严,那种痛苦表现了人物压抑中苦苦寻求的彷徨,以及他觉醒之后紧紧地抓住人生最重要的机会,努力用智慧与灵感设计出适合客家人居住的智能化楼宇小区的过程,一出“中年大叔翻身记”让人唏嘘感动。
在人物形象与刻画方面,电影难能可贵的是刻画了多位性格鲜明的小人物。“刘大爷”代表了更为朴实、善良而坚强的客家人的形象。从故事构造来看,他更像是李森的一面镜子,与李森有着同样的遭遇,但是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脚踏实地地生活在老城中,面对昔日朋友的奚落与嘲笑依然保持一身正气。他对李森的帮助是无私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单纯的惺惺相惜已经不足以表达人物的心理,他更像是李森的父辈,带着情绪化、情感化、人性化的特征要拯救李森。这种人物设置容易让人想起生活中我们无处不在的长辈,从本质意义上说,“刘大爷”身上表现出来厚实的人情味依赖于导演对现实中客家人特点的还原、拼接与再现。韩静、周芳、董事长等角色也是影片中的亮点,即使当你处于无望的人生中,依然会有很多双无形的手在帮助你,支撑着你往前进,让你不至于一蹶不起,这就是活着的本义。
电影中,老屋、天井、香炉、屋檐的意象出现了多次,人与客家围屋的构造形成了一种象征隐喻的关系,老屋的压抑与人活着的艰难状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荒诞,导演善于选择这种人与建筑的情感对应模式来展现此时的生命状态主题。李森在老屋里与女儿居住在那密不透风的小房间,只有风扇的转动才让人感觉时间的流逝,破旧的床铺和昏暗的灯光都喻示了男主角狼狈不堪的人生。破败的客家围屋,只能看到狭小四方的天,人在围屋中仿佛带着沉重脚镣的囚徒,李森靠在墙上仰天长叹,屋檐的雨水连绵不断。整个画面只看见墙上的红对联,与香炉中红色的香燃烧着青烟冉冉上升,这一簇红是灰暗基调画面中唯一的色彩,却暗含了希望即将到来的冲动与力量。客家人每逢初一十五烧香拜神,李森在面试之前亦虔诚烧香祈祷,这种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神明崇拜,而是人在困境唯一的精神寄托。
作为河源本土创作的微电影,《活着》突破了很多想象,让人对河源创作充满信心。但是影片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剧情略显老套,人物对白有时脱离人物身份,客家话的表达也不太符合口语语序,甚至灯光,甚至音乐都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活着》是迄今为止河源创作的最用心的作品。
人生是场突如其来的蝴蝶效应,如果有天厄运降临,你拥有的一切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顷刻全盘倒下,记住不要就此放弃。因为你可以用双手创造积极的人生,开启另一场蝴蝶效应,让幸福连续地降临,这正是影片要表达的人要积极生活的命题。
你,为什么要活着?
□李成东
活着,为何活着?这是古今中外的圣人一直苦之探究的哲学问题。我们都在活着,但我们为了什么活着?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近日,有幸受邀观看了河源本土电影导演何庆锋先生(河源青年影视文化协会会长、天谊影视导演,又名何沛林)微电影作品--《活着》。
我个人观点,所谓微电影正如微小说一样,都是压缩的“文化饼干”,再微再浓缩,但都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电影的要素必须保持完整无缺,否则,都是不伦不类的产品。
《活着》是一部正宗的河源电影--河源故事、河源生活、河源味道,导演也是河源人。这部微电影讲述的是河源普通白领李森,在老婆因执意要去抚慰她因感情受伤的挚友而突遭车祸昏迷不醒之后,他所经历接踵而至的打击--欠自己钱的债主玩阴招有钱不还、自己的债主往死逼甚至毫无人性对其大打出手、找工作屡屡碰壁无果而终,耗尽心血即将大功告成的设计图纸却被债主肆意撕毁,改变困窘生活的一根稻草瞬间被折断……生之希望,生之绝望,在他人生最低谷,甚至近乎绝望的时候,他的邻居刘老汉(刘曾是千万富翁,因被债主拖欠工程款而一贫如洗,却心平气和地早出晚归卖青菜过日子)用一巴掌将他从酒精麻痹里刮醒了,让他明白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的不幸。命运从来都是眷顾有担当有骨气的人,最终李森凭借实力与坦诚获得了老板的赞赏和认可,设计方案获得通过、昏迷的老婆也苏醒了过来……
此前,我看过河源首部微电影--《小蓝》,我认为电影主角小蓝的转变太过牵强,这一跳跃式而又感觉不符合常理的转变让人感到很突然,甚至有些莫名其妙。正如一位微友看后拍砖--“从电影本身来说,客家文化表现不充分,老一代和新生代的思想差异反映不充分,传统优秀乡村文化如何渗透进新生代,导致其观念转变过程反映不充分是一种遗憾,这可能是微电影的软肋,或者说微电影不可能反映宏题材,是制作人选题失当。”这位微友的观点正确与否,权当另论,但别无他意。但《小蓝》是河源首部本土微电影,开了河源微电影的先河,其价值与意义已远远超越了电影自身。
我认为《活着》主题集中鲜明,很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过程引人入胜,结尾苦尽甘来、完满收官。整个故事情节自然、落落大方,不显生硬、牵强,镜头对接很自然,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说实话,《活着》也存在些许不足,感觉人物语言有些零乱,有些地方语言与人物身份感觉不对板,有些话说得太满让观众反而没有了悬念,有些镜头可裁剪掉,如刘老板用给老婆看病的钱给李森买了电脑后,刘老板与他老婆的那场对话镜头可以删掉,真相可用另一方讲述出来更显得真实,另就是刘老板老婆说的话感觉不符合其身份特征,有些“拔高”了,反而显得不自然、有点矫情之嫌。微电影,更要如微小说一样“惜镜如金”,场景、对话、情节等元素都要恰到好处,干净利索。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必纠缠其中。正如我的一位同事所言“虽然这部电影有这有那的瑕疵,但对于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河源来说,这部电影至少开创了河源的先河,一群心怀梦想的人,就此起飞”。
成败得失,有时是在电影内,有时是在电影外。何庆锋先生早前已闻其名,但真正见面还是头一遭,怎么看都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据一位网络达人透露,何先生是河源人,放弃了外面大展拳脚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从零开始,立志把河源客家文化搬上电影舞台弘扬光大,单凭这点,我都要对何先生保持必要的敬畏!“总有些残存的理想不休、不止,尽管我们历经沧桑,一身疲惫。”心怀理想的人是幸福人。尽管追求理想的路是那么艰辛曲折,甚至是扑朔迷离,或许是不可抵达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的理由,要不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了广阔的土地裸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这是余华小说《活着》的结束语。“人生,有苦、有乐,有失、有得,活着,怎会没有挫折?”这是微电影《活着》的结束语。两者较之,前者哲理含蓄,后者道理直白。这或许是电影与小说最大的区别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没有必要打算活着回去--因为“活着”挺好!
且行且努力
□六月玫
近日观看了属于河源的年度大戏,由香港演员吕颂贤主演的微电影《活着》。说它是河源的年度大戏一点不为过,此部戏从前期招揽演员起就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首映式上更是云集了一方才子佳人,算是河源文化界的一桩盛事。
微电影的要义在于“微”,在于浓缩,但“微”并不意味粗浅,这部电影算是领悟了这个“微”字,以微小见众生,讲小人物的励志故事,在立意上算是绝对的主旋律,单从片名“活着”便可感受到厚重之气。但选择这样宏大的主题是非常有危险的,生活好演,生命不好演,换句话说非常考导演的功力。看罢电影,接到任务“写影评”,觉得光说好话不是我的个性,更对不起自己眷顾电影的那颗心,于是还是好坏皆说吧。先来说说不足。
首先是剧情简单,作为不属于文艺片的商业电影来说,这样的剧情结构只能为单元剧服务,电影构成庞大且系统,剧情为电影主题服务,是电影这项艺术的文字表达。这样的剧情明显不足以支撑如此厚重的主题。本片的编剧均为本地作家,由于受到电影容量的限制,无法抖出更多的包袱,也就无所谓更多峰回路转的惊喜。总的来说剧情过平,是一部“猜得到开头也猜得中结局”的无悬念电影。其实,编剧也还是有许多发挥的空间,去除时间上限定的客观原因,许多情节设定还是过于保守和求稳,也许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奠定了情节的四平八稳吧。
其次客家元素单一,并没能最大化地体现河源这个客家地区的鲜明特点。我们看到的客家元素是镜头里的客家老屋、太平街、老桥,或是一两句客家话,但这些并没有根本地渗透到电影中来,我们接纳它们的方式是被动的。连最后设计客家人居住的住宅项目都过于牵强,也无法从中体会到客家情怀,不禁发问:到底什么样的住宅才是客家人喜欢的住宅。电影对一个地区的宣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凡大片到过的拍摄地便会成为新兴旅游项目,带动消费并让该地以文化的形式走出,当地居民是直接受益者。
再次是演员不太给力。看完电影许多人议论说吕颂贤一个人撑起一部戏,这样的说法毫不夸张。吕颂贤的表演毋庸置疑,几十年的从影经验让他轻松应对这次的角色。但剧中大多数演员的表演非常生涩,除了饰演刘大叔和董事长的两位老演员表现还过得去外,其他演员的演技还真得磨炼磨炼。一部短短40多分钟的电影五脏俱全,有大咖也有小咖,还有路人甲。河源本地明星得捧,要不演艺事业上没个带头人也不行,但是演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天赋和经历各占一半,演员们好好努力吧。
再来说说优点。从前期预热到后期首映,宣传推广做得非常到位,海选、开机等环节都赚人眼球,得到整个河源的瞩目。电影毕竟是影像,毕竟跟商业有所牵连,能够将市场提前预热并促成良性的宣传氛围尤其重要,这是电影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人觉得,这部微电影的火烧得太旺,而听到的几乎都是赞美,变成了无法承受之重。我却觉得这把火烧得极好,对于河源这座欠发达小城来说,算是不错的启发,也算是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
二是剧微而意不微。电影的立意虽然过大,但确实不错,满满的正能量。特别在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当下,给正在步入人生转折点的人带去莫大的鼓励。三是电影不深奥晦涩,不装腔作势,以最平缓的步调向大家展示,从电影可以看出,导演本人是一位平易近人极具亲和力的年轻人。
近年来,河源屡出微电影,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比如去年的微电影《小蓝》,全片行云流水,浓浓的客家风淳朴展现,演员表现到位,主题也好,非常动人。今年又出了几乎全城参与的《活着》,标识着从本土打造转为“跨区域”合作。这不失为一种进步,这证明河源已经打开了电影的商业步伐,在这里我也要为投资方的明智之见而拍手鼓掌。河源影视剧创作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探索的东西还很多,建议今后的电影不妨从更为生活化的、更纯粹的客家元素出发,拍出更多接地气的好电影。不管怎么说,河源拍了一部由明星担当主演的微电影绝对算是河源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于情于理都应该支持,希望河源的影视工作者们再接再厉,拍出更多更好的河源故事。
《活着》,何止是“活着”!
□吴静波
故事并不出奇,却自有动人的力量,能够从容地牵引你观至剧终,并由此心生感慨,眼含泪滴。
微电影《活着》以主人公李森“祸不单行”的遭遇开篇,公司破产、妻子因车祸昏迷不醒,曾经光鲜体面的李老板倏忽掉进人生谷底。照例,在感受人间真爱之前,逆境中的李森同样免不了先行体验一番世态炎凉。欠债者天经地义,追债人杀气腾腾,闲得嘴碎的市井婆娘也能将你安心吃份早餐的兴致扼杀……直到上帝伸出援手--李老板“意外”获得一份设计项目,在百折之后得以通过,并迎来了妻子的苏醒。
牵强吗?生硬吗?煽情吗?失真吗?有点!但无论如何,大团圆的结局确实符合“大多数”的品位,而影片中励志的成分和关于“活着”的思索以及客家风情的闪现又使影片架起了精英的阵仗、披上了哲理的外衣、融合了本土的情怀,也算是丰富多彩、高人一筹。
瑕疵难免,因为这是导演何沛林回归河源的第一战。值得庆幸得是,瑕疵的根源不是导演执导能力的欠缺,恰恰相反,正是在这一场难称完胜的角逐中,何沛林展示了其过人的职业素养、强大的整合能力以及“不嫌刀短”的勇者气概。若以战事为例,我认为,这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成功之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简单的故事情节,意味着导演并未摸得一手好牌。这样,剧情如何推进、技术如何施展就成了导演面临的一大难题。
其次,演员的匮乏成为影片的重要缺陷。尽管有“最帅令狐冲”吕颂贤领衔主演,两位女同胞也把爱美女性的天真烂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部分参演人员总给人格格不入的感觉。为什么黄玉逵能把董事长这一角色演绎得大气威武,因为数十年报社总编的经历助其养成了强大的气场,举手投足,形神皆似。因此,演技不足,阅历可补。这也许是挑选、培养本土演员的一个方向吧。
再次,资金短缺,并因此压缩了拍摄时间。据介绍,《活着》正式的拍摄时间仅有4天,如此,即便导演对部分场景有所不满,恐怕也难以反复补戏。此前,亦有观众指出配音成本不可节省。
拥有那么多局限,却依然顺利开拍并取得成功,这绝非易事。由此亦可见,一部好电影的诞生,仅有好导演是不够的,还需要聚集各路人马,呼啸山林,有钱出钱,有艺卖艺,嗓门大吆喝,胳膊粗扛抬,惟其如此,方可共谋大业。
也许,对我们而言,《活着》只是一场电影,看过、乐过也就是了。但对导演来说,这却是其征战河源的“第一回合”。磨合阶段,岂可全然发力,因此便融入了试探、炫技、迎合、取势等诸多的战术意识。此番出手,想必是牛刀小试。暖场之后,自有那后手跟进。“何沛林系列”,好戏还在后头。
编辑:米永霞

      


来源链接: 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2015-11/07/content_109785706.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02:49 , Processed in 0.1275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