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60|回复: 0

客家山歌剧登上国家级舞台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14 18: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版图片均为《合家福》剧照。 受访者供图
“腊月天,着夏衣,叔公说我好儿戏。猫捉老鼠灶里睡,醒来才知火烧须。”两个来自世仇家族的男人,一起躺在一块大石头上,畅快地喝着酒,把深藏在内心十多年的悲伤都化在了那悠长的歌声里,相视一笑,无奈里夹杂着些许释怀。
这是客家山歌《合家福》里经典的一幕,演员们真挚的演出打动了观众和嘉宾,有些老戏骨甚至流下了动情的泪水。该剧以客家山乡为背景,以客家儿女情感为线索,讲述一段跨越30年的邻里乡亲爱恨交织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盛宴。
7月30日晚,这部山歌剧在北京市梅兰芳大剧院盛大开演,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合家福》带着梅县山歌之乡的客家风采走进北京。
“这部剧在编剧、舞台呈现、作曲上,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该剧不仅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而且将两家人的恩怨、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剧中展现出了客家人善良、能干的宝贵品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奎对这部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以情动人
故事接地气 人物感情真挚
7月30日晚,绕梁的客家山歌响彻整个梅兰芳大剧院。观众席上坐满了聚精会神的戏迷,对于第一次听到客家山歌的观众来说,这部来自县剧团原生态的山歌剧令人耳目一新,而对于漂泊异乡的客家人来说,浓浓的乡音更是牵出了心头那份割舍不断的眷恋。
《合家福》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剧,舞台呈现力求简洁而不简单、唯美而不奢华。从客家围屋、客家服饰、客家俚语到客家妇女的勤苦耐劳、宽容大度的精神,这些唯美的民情民风都给人一种和谐的享受,透出来自客家地区深厚的人文色彩,具有极大的舞台感染力。
这部山歌剧的故事发生于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客家山乡。
生性要强的旺婶,含辛茹苦地将一群儿女拉扯成人。二位大女儿相继出嫁,不料三女儿三凤却因爱而疯--世故刁钻的夏阿楼为攀高枝,强行斩断了儿子夏锦民与王三凤的恋情,王夏两家从此结怨。
旺婶的儿子王清明从小心善性野,姐姐三凤的遭遇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一个骤雨后的明月夜,王清明将复仇的烈焰烧向了夏阿楼的女儿夏秋杏……王夏两家再一次陷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最后,旺婶用善良驱散了儿女们人生路上的迷惘,用爱牵引两个家庭走向了新的和谐。
作品通过讲述王夏两家几十年的恩恩怨怨,塑造了一个恪守良知的客家母亲形象,勾勒出两代人一波三折的情感波澜。这其中既有小人物的世俗嘴脸,也有平凡人的宽广胸怀,矛盾的交织和角色的反差令剧目高潮迭起。它就像一杯淡淡的清茶,也许不能使人闻香而来,却能让喝者回味无穷。
“其中有两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是清明、锦民在山坡上喝酒、唱山歌,此处的歌唱具有原始山歌的味道。第二是儿女生活变好后,旺婶病倒了,听到儿子破产后,反而病愈了,这个构思非常好,‘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爆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奎认为,虽然这些事件是对生活的夸张提炼,但却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
《合家福》的创作团队可谓“大腕云集”,特邀了国家一级编剧林文祥、罗锐曾担任编剧,由国家一级导演、省艺研所所长梅晓担任总导演,并负责组建了二度创作团队,国家一级作曲家陈勋华、国家一级舞美设计陈庆文、国家一级化妆设计方国良等一批优秀艺术家加盟了剧组。
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在2011年11月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合家福》一经亮相就获得了“优秀剧目一等奖”。接下来,2012年荣获广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荣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和首届广东省戏剧“优秀剧目奖”,斩获了众多大奖。
不仅在大舞台上获得了专业的肯定,在群众的眼里,它也是一部热门剧。“每年我们都会下乡演出,群众都爱点《合家福》,平均一年下来要演出100场左右,颇受乡亲的欢迎。”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夏丹丹介绍。
“《合家福》是真正接地气的作品,人物真实可信,能够打动观众。如锦民与三凤暴风雨中相遇,锦民与清明酒醉畅谈心事,结尾处夏阿楼与旺婶对唱山歌等场景都令人感动,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剧中得到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之薇在看完演出后这样评价。
原生态展现
原汁原味的客家风情
《合家福》是近年来山歌剧的优秀代表,不仅故事情节真挚动人,且唱腔上突破了以往山歌温柔婉转的形象,出现了高亢阳刚的唱段,夏锦民和王清明两个人在山岗上,用最原生态的山歌唱腔表达出了内心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幕,并没有华丽的舞台背景,只有两个人躺在一块石头上,也没有纷繁复杂的背景音乐,两位演员都是以清唱的方式推动剧情发展。
梅县山歌剧演唱方法和风格接近歌剧,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形体动作,也吸收一些民间舞蹈和传统戏曲的身段程式。歌唱既有长段抒情咏叹的独唱,也有交替性的旁唱、二重唱或对唱。“唱腔以真嗓发声为基础,女声兼用假嗓,同时吸收戏曲的垛板、叠滚唱,以提高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据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廖明星介绍,梅县山歌剧的语言运用既本色又有文采,赋、比、兴并用,常借物寓情,语意双关,且服装、道具、布景较生活化,富于乡土气息。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之薇认为,这部剧山歌的唱词本色与文采并存,赋比兴等表现手法齐备,而在编剧的方面也没有落俗套,“编剧在传递‘反对包办婚姻’这一理念时,并没有给人以宣讲之感,而是通过展现艺术的魅力向我们娓娓道来,该剧的编剧、导演、演员都堪称优秀,这部戏是一部成功的、高层次的艺术作品。”
梅县山歌剧,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梅县、惠阳、兴宁等客家方言地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新剧种。抗日战争期间,流行在梅县等地的汉调提线木偶戏班艺人,曾尝试把丑角的官话唱腔改用客家话来演唱山歌小调,一些新文艺工作者也曾运用山歌素材编成戏曲演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梅州文工团以及一些业余文艺团体以客家山歌作唱词,创作了一些小歌剧,均受到群众欢迎。
据了解,此次《合家福》参加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是由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31台剧目组成,涵盖山歌剧、评剧、扬剧、沪剧、黄梅戏、川剧等26个地方戏曲剧种。《合家福》是我省唯一入选此次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于7月30日、31日连续两晚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此次演出也是梅县山歌剧首次进京演出,标志着客家文化的弘扬传播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剧团探索
以老带新传承 年轻队伍创新
在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员们扎实的基本功、纯熟的唱腔以及传神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非常鲜活,演员唱起来歌喉一个赛一个,加上整体的舞美音乐都很棒,我觉得应该是这次文化部组织的基层会演当中见到的最亮丽的一个。”戏剧评论家安志强说。
令首都观众更吃惊的是,这部受到八方赞誉的剧竟出自一个小小的县剧团,而且演员们大部分是80、90后,是颇为年轻的一个队伍。据了解,当初国家一级导演、省艺研所所长梅晓接到邀请的时候,他有过疑虑,“想要登上省艺术节这个大舞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县剧团一般底子较薄、水平较低,但是当我开始接触这个剧团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剧团的队伍充满了活力,他们对艺术追求的热情感染了我,因此我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与演员一起把这部剧排了出来。”
据了解,《合家福》剧组采用以老带新,新老演员组合的主演阵容,团队演职员在排演大戏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团结协力,并且经过导演的苦心调教,“年轻演员都很好学,就像教孩子一样,一点一点去磨每个角色、每一个动作神情。”导演梅晓说,经过排练,演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大戏的排练磨合,既锻炼了队伍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团队的专业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梅县区山歌剧团演艺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梅县山歌剧团,是开创山歌剧剧种的母团,是推动剧种发展繁荣的主要团队之一,早年创作的《挽水西流》等剧目久负盛名,为剧种的风格定位夯实了基础,一些经典唱段至今仍在客家地区及东南亚国家传唱。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歌剧团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注重团队建设,加大了品牌剧目的经营力度。文艺院团体制改制后,山歌剧团变为梅县区山歌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在传承客家山歌的同时兼具着把山歌剧推向市场、推向更大舞台的重任。剧团曾多次应邀赴新加坡、印尼、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为弘扬优秀客家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梅县区山歌剧团演艺有限公司现有在岗演职员40多人,九成的演员均为90后,“我们的演员在业务上均是一专多能,是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队伍,在剧目创作、挖掘、继承和创新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年轻团队的优势。”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夏丹丹说,由资历老的演员带新演员,在这样传帮带的模式下,传统与创新两股激流碰撞,铸就了今天的成果。
小小的一个山区县剧团,凭着一群山歌剧人对事业的执着和不懈的努力,近年来成果迭出。从2008年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开始,先后推出了大型山歌剧作品《围屋旧梦》、《合家福》和《古寨牛人》,在羊城舞台上爆出了“三连响”,《合家福》在省市院团云集的竞赛场上,力压群芳一举摘取了“优秀剧目一等奖”。文艺院团体制改制后,山歌剧团勇于开拓、创新思路谋发展,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梅县区文广新局局长廖峰松表示,接下来会以此次会演为新的起点,全力支持帮助县山歌剧团打造更多优秀的文艺精品,擦亮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山歌文化艺术之乡的品牌。
■对话
国家一级导演、省艺研所所长梅晓:
以戏带团以戏托人 以戏占领市场
梅晓,国家一级导演。现任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广东艺术》杂志社社长、主编。曾执导《红婚纱》、《合家福》、《古寨牛人》等多部客家山歌剧,在广东省艺术节上令客家山歌大放异彩,甚至登上了梅兰芳剧院,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客家山歌的艺术魅力。
近日,梅晓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梅县区山歌剧团是基层剧团里表现最出色的剧团之一,各基层剧团要树立“以戏带团、以戏托人、以戏占领市场”的观念,在未来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南方日报:您觉得为什么这次《合家福》能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
梅晓:我认为原因有两个,其一,《合家福》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故事,演绎的是每一位观众身边都可能发生的事,内容接地气,而剧里的人物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让观众感到熟悉,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里面所传达的价值观符合百姓的期待,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因此打动了观众、打动了评委;其二,这部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原生态的呈现,没有为了山歌而山歌,不做作,这是它的艺术特色。
南方日报:您觉得传统戏剧的发展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梅晓:如今很多的戏剧在创作的过程中离开了戏剧的本体,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理念,显得不真实,导致观众不爱看。例如在人物的塑造上,英雄的内心也是有矛盾斗争的,他也是平凡人,在这点上很多都被忽略了。观众爱看的是与自己相近的故事,通过解剖社会事件、化解矛盾、圆梦的一系列过程,让观众的内心受到触动,便成功了。
南方日报:基层剧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
梅晓:首先是体制的问题,在转制的过程中很多基层剧团就此没落了,我们要认识到文艺并不是包袱,不能说甩掉就甩掉,不能把它推向了市场然后又要求它要为体制服务,这不符合规律。政府要把剧团的发展纳入发展规划当中,给予政策大力扶持他们,帮助他们发展壮大。
其次是经济上的问题,政府要对剧团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而剧团本身也要积极与企业等社会资本合作,引进资金打造精品剧目。好的剧目是需要花资金去打造的,这个不能省,一部好戏可以救活一个剧团。
最后是剧团要有明晰的定位,要树立“以戏带团、以戏托人、以戏占领市场”的观念,提高造血能力,这样才能长远发展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翁尚华 李秋
   


来源链接: http://mz.southcn.com/content/2016-08/24/content_154421438.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07:19 , Processed in 0.1233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