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43|回复: 0

客家,华夏文明的守护者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0-5 00: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  胜友老师授权转发

2015-09-24 张胜友 人民日报文艺


      

       客家是古代中原南迁、聚居闽粤赣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自诩为汉族正宗,客家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传承了中华古老的汉文化。
  客家人的故事始自千年以前,客家文化在一代代客家人的万里迁徙中,孕育、扎根、绵延、播迁。一部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客家文化的成长史,客家文化的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映射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多样、生生不息。
  今天,慎终追远、勿忘根本的客家人仍在守护着客家文化的火种,继续诉说着客家人的梦想。
——编 者

      

       客家,一个神奇的汉族族群,永远“在路上,再出发”——被誉为东方世界的“吉卜赛部落”。

  时序越千年,五胡乱华,朝纲倾裂,战祸频仍。中原汉民饱受生灵涂炭,颠沛游离,“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举家携儿带女,跨黄河、过长江,万里迁徙,天远路长,一直向南、向南、向南……

  武夷山脉,一道天造地设的绿色屏障,成为东南沿海丘陵与江南丘陵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闽之西者,客家祖地也!

  八闽最西端的丘陵山地,似奔似兀山峦游走,如涛如涌林海滔滔,奇幻秘境,世外桃源,几乎与世隔绝。西晋太康三年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设汀州府,辖上杭、永定、连城、武平、长汀、清流、宁化、明溪八县。这一方人间乐土,演绎了一部客家神话和文化传奇……

  

(一)

  

      “天下水流皆向东,唯有汀水独往南。”

  武夷山脉南麓、宁化木马山北坡,奇峰兀立,茂林森列,涓涓流泉飞瀑而下,从北向南汇成一溪碧水,按八卦方位,称为丁水,丁加水谓之汀,故名曰:汀江。

  汀江全长328公里,穿峡走谷,似一条若隐若现的玉带,流经永定峰市镇踅入广东,至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为韩江,直奔南海。

  自东晋以降,客家先民历经五次大规模辗转徒居,择河谷,逐水草,拓荒垦殖,发展农业、采矿业、手工业,汀江流域处处呈现兴旺发达景象:土楼林立,肥田沃野,物阜民康,人烟稠密。

  汀州,因汀水而得名。筑城垣,建州城,引汀水绕城为濠池,古城枕山临水,北户水南流。宋代汀州太守陈轩曾留下佳句:“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

  汀州,地处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和物资集散地,自盛唐至清末均为州、路、府治所。文脉兴盛,富庶殷实,明宣宗年间,官府曾上书朝廷曰:“汀州府所积粮可供一百余年之用矣。”汀州府历千年而不衰,因而有“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谓。

  漫步今日长汀城,千年古汀州的历史文化遗存举目可见: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三元阁,唐代大历四年修建的古城墙,唐宋“双阴塔”古井,唐、宋、明、清的古城门,雕梁画栋的天后宫,集奇山、碧水、古木、桥洞、亭台于一体的云骧阁,以及试院、府学、文庙、宗祠,处处弥漫着汉唐遗风中华神韵——1994年1月4日,由国务院正式颁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由衷地赞叹说:中国有两座最美丽的小城,湘西的凤凰和闽西的长汀。

  

(二)


  汀江上下流贯通,水运繁忙,自宋代始800年长盛不衰。尤以进入上杭境内的112公里航道,被誉为“黄金水段”。以县城为界分为上下河,每日数千运载大米、黄豆、竹、木材、土纸的小船顺流而下;从广东韩江运载海盐、布匹、煤油、日用百货等的数百艘大船,则集结于县城码头“接驳”。于是,上杭城内码头林立,各式粮行、纸行、药材行、瓜果行、木材行等转口商行多达300多家,可见当年商贾云集与航运之盛。

  当地民谚:“自有上杭城,便有瓦子街。”上杭城的北门街曾是繁华的商业街,百姓筑房,烧砖铸瓦,“断砖可用,碎瓦弃之”,人们在废瓦墟上来来往往踩着、踏着,成了“瓦子坪”;“瓦子坪”两旁盖起一座座民宅,成为“瓦子巷”;天长日久,“瓦子巷”联片成街,便成了“瓦子街”。

  客家人崇尚慎终追远、勿忘根本。2011年1月1日,上杭城举办瓦子街开街仪式。复原后的瓦子街长420米、宽36米,街区文物资源丰富:流芳牌坊、太忠庙、王阳明《时雨记》碑,以及丘逢甲师范传习所、紫阳书院、丁状元旧居等古建筑群鳞次栉比。

  这里曾是客家先民的避风港,温馨而安宁;休养生息,客家后裔又上路了,迁往两广、两湖、江西、四川、台港澳等地者计千万之众。千百年来,在客家民系孕育、成型、发展、播迁的时间隧道里,从宁化石壁村到上杭瓦子街,当之无愧地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固化的历史标识。

  似乎是历史久远的呼唤,距离“瓦子街”仅几步之遥,便是一座祠堂式建筑的“客家姓氏谱牒馆”。谱牒馆收藏以上杭县为主、涉猎闽粤赣三省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客家后裔编撰的客家族谱,计有115个客家姓氏的近千种版本(逾万册族谱)。

  上杭“客家姓氏谱牒馆”堪称一部“世界客家人的宗族史”。族谱记载和口口相传编织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客家千年迁徙路线图:一路烽烟滚滚,黄尘漫漫,书写和记录着无数客家先民的艰辛与传奇……

  武平中山镇,号称“客家百姓镇”。中山镇方圆不足十里,户不盈千、人不逾万,却聚居着108个客家姓氏(至今尚存102个姓氏);每逢婚嫁节庆,各家各姓,均在大门两侧或厅堂两边贴出族氏联,追述开基始祖籍贯、封号,颂扬祖先恩德、功名,此客家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综观客家地区,以聚族而居为特征,往往“一村一楼多属同宗”。因而,中山镇这一有悖客家习俗的人文景观,引起海内外学术界极大好奇,纷纷前往探幽、解密,才逐一撩开神秘的面纱。

  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以武功定天下,遂在全国各地分设卫、所兵制。中山镇地处闽粤赣边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故筑城设武平千户所,军队源源不断从各地奉调前来,驻兵屯田,繁衍生息,众多姓氏的军籍后裔,与先期南迁而至的客家人混居于此,便有了“百姓镇”之说。中山镇因此独有另一文化奇观:“军家话”与“客家话”兼相并用。


(三)


  连城冠豸山,被誉为“客家神山”。冠豸山丰隆而起,逶迤绵延,天工造化,獬豸峰雄伟挺拔,石门湖碧水幽幽,其阴阳双绝的意境:“生命之根”与“生命之门”,昭示客家人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

  冠豸山驰名于世久矣!其记载可追溯至北宋淳化年间,上杭城开埠,乡绅雅士在石门湖筑亭建阁,遍植松竹。历代遗存的摩崖石刻、楼台、亭阁、书院等人文景观,拾步可见。今尚存有半云亭、松风亭、邱氏书院、东山书院、修竹书院、灵芝庵等20多处。弥足珍贵者,首推悬挂于东山草堂的林则徐手书横匾“江左风流”,以及清代饱学之士纪晓岚题写的“追步东山”真迹,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冠豸山下的培田村,被称作“客家庄园”。这是一座栉风沐雨800余年的客家古村落:中轴线对称布局,连片成群,蔚为壮观,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错落有致,尊卑有序,豪放而优雅;一条千米古街仄仄穿村而过,俗称“秀才街”,一代代客家学子沿着这条古街的石板路,步行前往汀州府考取功名;深深庭院,幽幽小巷,熙熙商铺,蓠蓠田畴,村中设一古戏台,楹联曰:“几出戏情历百转岁月,数尺舞台容万里江山”,女学馆天井照壁书“可谈风月”四字,均凸显客家人的宽广胸襟和开明风尚。

  尤为培田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村口与村尾各赫然矗立着一座跨街牌坊:村口是清廷正四品御前侍卫吴拔桢的“恩荣”牌坊,村尾为济美堂主吴昌同的“乐善好施”牌坊。

  客家人崇文重教、兴学育人,无论为官或从商、何等荣华富贵,都秉持一种品行:回馈乡梓,叶落归根,光耀祖宗。

  连城四堡,原名“四宝”——即纸、墨、笔、砚文房四宝。四堡雕版印刷业始于明、兴于清,至乾隆、嘉庆年间为鼎盛期,建成100余座大小印刷书坊、300余间“印房里”,“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至今,四堡仍保存着完好的古雕版印刷文化遗址,以及不可再生的古书坊、古雕版、古书籍、古印刷工具;而与之比肩的北京、汉口、扬州三大雕版印刷基地,却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与四堡印刷业相媲美的,是连城姑田的宣纸业,历400多年而不衰。明嘉靖年间,连城一带已生产竹料纸和皮料纸;至明天启年间,形成连城宣纸独特的制作工艺。“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极表连城宣纸竹丝天然漂白工艺之繁琐,其制作工序多达72道、耗时8个月,保证了连城宣纸的高品质,号称“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民国初年,连城宣纸业达至顶峰,拥有手工纸槽1000余户,工人1万多人,年产量6万担,纸庄商号50多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流布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宣纸产地之一。时至今日,连城宣纸仍然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等保存和修复史籍的上乘用纸,也是当代传统书画界的首选用纸。


(四)


  客家人春播秋收,经年劳作。当春之信息翱越蛰伏的冬季,山乡大地便煽动起欢乐的翅膀:4000多人扛着一条巨龙穿过长长的田埂,穿过弯弯的山峦,穿过一个个村寨,穿过古旧的和崭新的屋宇……浩浩荡荡,腾挪欢舞,挂毡式地逶迤3公里长,神龙见首不见尾。

  2012年2月6日,新千年第一个龙年客家元宵节,连城姑田791.5米长的客家大龙,成功刷新了由台湾客家人创造的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2008年7月6日,对于全球客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加拿大魁北克城,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全球41个国家的47个候选项目展开激烈角逐。最终,“福建土楼”一举申遗成功,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永定客家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蔚成大观,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如珍珠般洒落在绿水青山间,并随着客家人的播迁足迹遍布闽西、赣南、粤东等周边区域。聚族而居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聚集力量,共御外敌。每座土楼都居住着十几户甚至几十户人家,几十个、上百个房间环形排列,厅堂、水井、粮仓、畜舍、厕所、澡房、私塾、厅堂等一应俱全,可谓“一楼一世界,一户一乾坤”。

  永定境内现有各式土楼2.3万余座,其中圆土楼360座,最古老的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岁“高龄”,最年轻的直径31米的善庆楼仅有30多年历史。

  许多土楼按八卦图设计,中华传统文化烙印深深地铭刻其中。遵循“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宜,功能齐全,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不啻为一幅美轮美奂的“天人合一”的乡村风俗图画。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积淀和物化,成为客家文化固有的无可替代的符号。气势磅礴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以及歌剧《土楼》等,沿袭中原文脉的客家文化大放异彩。

  “漫漫黄尘兮山高路长,诉说着一曲千年惆怅。依依土楼兮圆圆方方,珍藏起多少客家梦想?”

  闽西、赣南客家后裔一拨又一拨南下粤东,聚居更为开阔的梅州盆地,客都梅州又演绎成客家迁徙的新驿站,填四川,下南洋,闯世界。据统计,烙印着远古黄河文明气息的客家人,分布于地球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约有1.2亿人之众……

(作者为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5-1-5 07:13 , Processed in 0.1286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