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6日12:19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人民网福州10月26日电(黄丹妮)他当过农民,十年的知青生活里种过水稻,挖过红薯,修过水库;他是“文革”后第一批走进校园的大学生,在百年名校复旦大学里,《伤痕》的作者卢新华是其同窗校友;他当过出版社社长,在任光明日报出版社老总期间,一年内还清360万元外债,以一己之力掀起了中国出版业的改革浪潮。
他叫张胜友,作为中国改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的每一个人生转角,都可以成为一部荡气回肠的影视剧。
作为从闽西走出的客家人 福建是我永远的情怀
“先人创业兮筚路蓝缕,客家文脉兮万代弘扬。土楼呵土楼,一首童谣兮万千乡愁,吾为之踏歌兮为之欢狂!”这是张胜友为家乡客家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作的《土楼谣》歌词。从酝酿、构思到成稿,张胜友几次提笔又屡次搁笔。直到一次在北京飞往厦门的航班上,波音747飞机在万米高空穿云破雾,耳边突然响起空姐甜美的声音:“我们刚飞越黄河,马上将飞越长江……”张胜友心中一颤,对于客家先人告别黄河、跨越长江、跋山涉水的迁徙有了更为深切的感悟,于是,马上撕开飞机上的卫生袋,“刷刷刷”记下歌词的开头四句:“漫漫黄尘兮山高路长,诉说着一曲千年惆怅;依依土楼兮圆圆方方,珍藏起多少客家梦想?”
作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这片有着“东方世界的吉卜赛部落”美誉的土地,滋养了张胜友对人文、对历史的品位和认知。在半生的创作生涯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大篇幅推出表现闽西客家人文精神方面的作品《价值连城》和《闽西:客家神话》,对于这些作品的创作,张胜友表示那是他蓄意已久的一次情感喷发,是对闽西客家祖地的一次历史梳理和文化表达,字里行间流泻着他对客家先人的尊崇和膜拜。
谈及未来是否还有为家乡创作的构思,张胜友表示福建是他永远的情怀,“我们福建在近现代史上,在文化方面一直走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前面,我作为一个福建人,感到非常自豪,非常荣耀。”张胜友顿了顿嗓,“我也希望福建的作家、文学家、艺术家为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光荣的历史书写我们的锦绣文章。”
我的“入世”在于“责任” 作家有义务用作品展现时代
与惯于描绘柴米油盐、杯水风波的“平民”作家不同,张胜友的视野始终投射在大时代大变革的涡旋中。2009年9月,在文学界颠簸了大半辈子的他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可张胜友并不享受这“安分”的生活,依然奋战在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一线。
2014年5月26日,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以史诗般的厚重感震撼各界,总撰稿人张胜友以他睿智的眼光和独树一帜的思维赢得了满堂彩。
荣耀面前,张胜友说,他是一个“入世”的作家,他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相连,苦难的经历奠定了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写事件、人物绝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是要把他们放在历史中,放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来表现。”张胜友如是解读他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理念。
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偏爱”,张胜友表示这是时代使然。“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大时代,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出现过雄汉盛唐天下来朝的景象。但是鸦片战争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饱受侵略,走上了一段艰难曲折的抗争之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让我们国家重新富强起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大变革时代的作家,我们有这个义务和责任,用文学,用艺术来表现我们这个时代。”
《严复》开拍亦是“入世”体现 微电影应“微言大义”
和张胜友一样,著名导演、影评家江小鱼也对大时代中的人物故事尤为热爱,在他执导的福建近代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微电影《敢为天下先》中,严复作为近代历史开新风的代表者,当仁不让的选为开篇之作。
这部由“风云”、“风华”、“风情”、“风流”及“风骨”五个系列组成的微电影中,将再现25位在福建近代各领域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置身于历史潮头浪尖,或筚路蓝缕,或燃灯前行的旧事遗爱。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当我们回顾一百多年前,严复在三坊七巷对中国、对世界发出的呐喊,直到今天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中国梦,有很强的思想驱动力和文化指导意义,也是电影作品‘入世’的体现。”张胜友如是说。
然而,对于用微电影的方式展现历史人物的风云故事,张胜友也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三坊七巷在近现代历史上是一条历史长巷,从这里走出的人物是活跃在中国近代史中耀眼的明星。正如成语‘微言大义’一样,我希望这组微电影能够拍成精品,让广大观众感受到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