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30|回复: 0

“土楼”与“士楼文化”的几点浅见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9-22 07: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镜贤 庸丘
在永定县洪坑乡,华丽堂皇的土楼"振城楼"的参观留言薄上,见到一位客家学专家题词:"土楼"是句号,它却引出了无数问号和感叹号!深藏山谷溪边的造型奇特、按八卦建筑的"振城楼"的确是土楼发展的顶峰,是建筑史上的"奇葩"。本文试从几个"问号",谈谈自己的肤浅之见。
一、土楼文化
"土楼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土楼,是客家人居住地,是客家人按宗法系统与宗法制度,聚族而居的典型表现。离开了土楼、土楼文化,去谈客家文化,会失去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客家文化从研究"土楼文化"入手,是很自然的事情。
土楼,是客家人的住宅地,几千座各有特色的土楼,居住着成千上万的客家人,他们以土楼为中心,活动范围为圆周,继承与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土楼文化。同时,以土楼文化为核心,向四处延长,去创造,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从这点来说,土楼是创造客家文化的基地。
以聚族而居的客家人的"家族之城"的土楼建筑,包括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土楼的发生与发展,与社会环境有关,其中有受政治、宗教、经济、科学技术、民族传统、工艺等影响。土楼的发生与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其中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影响。因此,从土楼的建筑学、建筑史中去研究,就能把客家人创造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二、土楼、客家人赖以生存的堡垒
举二个土楼的建筑为例:
永定高陂乡上洋村陈氏家族,已传至24代。清嘉庆11年(1806年)第十七代祖开始,费时70多年,经三代人努力才建成占地面积10336平方米,外墙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主楼三座五层,府第式主楼平面并联、高大壮观的"遗经楼"。
座落抚市社前村的永隆昌楼,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新老楼从开工到落成油漆为止,总计费了28年,耗资40万光洋。新老楼占地30亩(合20000平方米),外围新楼四层半,正楼五层半,其他围楼则因配置关系,两层、三层不等。全楼楼厅计92间,内包含正厅、神厅、院厅。房间246间,楼梯144座,周围大小门户计16个,包含长方形条门,拱形石门,陶砖拱砌小门、木框石槛小门。内外门有石刻联15对,楼内有水井七口,晒坪八处。另有帐房一座,以及轿差、马廊、砻米房、学堂等附属建筑。
中外专家、学者考察土楼后,一致认为土楼有通风、采光、抗震、防潮、隔音、保温、隔热、防风、防兽、防火、防盗各种功能。江文野同志的《永定承启楼记》中写道:承启楼,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峻工落成,历世三代,阅时半个世纪。全楼由四个环形相套的高楼大厦组成:"第一环承重土墙底厚1.5米,顶宽1.1米,高四层12.4米,圆周长229.4米,每层内部空间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房间;第二环高两层半,每层44个房间;第三环为平房36间,第四环是厅堂院落,整座圆楼所用木料千余立方米,砖瓦100多万块,土石砂炭总量在1200万公斤以上。全楼的公共设施,除颇具规模的厅堂院落外,有二口水井,一个大门,三个中门,八个侧门,八个檐廊拱门,八个防卫巷门,上有供层楼之间垂直交通的楼梯和连接各个空间总长约15公里的走廊。鼎盛时期,居住80多户,600余人。""承启楼位于永定东部,座落在古竹商离北村金星古寨南麓,晚寺闻钟的庵前,曲水临流北岸,与高南村南峰烟雨遥遥相对。它座北朝南,依山傍水,左右是高低错落有致的邻居房舍,前面是一派开阔的山村田野。登楼凭栏,可以了望金星古寨悬崖峭壁的风竹寒松,可以放眼南峰烟雨意境空朦的遐岭云峰,俯首临窗,可以浏览清溪岸畔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画面,可以领略乡间农民制作田园的风光"。"承启楼规模庞大,居民众多;傍晚,华灯初上,人声沸腾,它象喧闹的街市;夜半月明星稀,万籁俱寂,它又幽静得如古刹深宫。承启楼墙厚、封闭,冬暖夏凉。""承启楼夏宜急雨,有瀑布;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这也是外来游客很难领略到的风韵"。"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而豪迈的建筑风格,内部建筑组群比例亲切,庭园院落端庄洒脱的造型艺术和融山光水色,田园诗画,生活情趣与山乡神韵于居住空间的无比奇妙的建筑构思,使许多中外造访于斯的生土建筑学家、墨客骚人感慨万千,叹为观止"。引文虽长,但读来兴味盎然,也道出了土楼建筑的特色及其多项功能。
土楼是堡垒,可以说是刀枪不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永定红军独立团的赤卫队,在高阪乡发动群众,进行分田斗争,国民党张贞部纠集当地民团大举进犯。红军独立团与赤卫队驻守'遗经楼',张贞部把此楼严密包围二个月,先后用炸药爆破3次,但除了大门边上塌了一小角外,楼内二百余人照常生活",又如1940年春,永定发生大地震......可永定土楼,不管是明代以前的古老建筑,或是清代、民国的建筑......在强烈地震中稳如泰山,雄姿英发。
总之,堡垒般的土楼,不管是天灾人祸,都是一座"整个家族的城寨","家族之城",是客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宝地"。
三、圆楼的"哥德巴赫猜想"
客家的圆楼,它用古老的板筑夯土技术、土木建筑技术,建立高四五层,"光环般"的大楼,成为中外学者探讨的热门课题。这个巨大疑问号,据我们所见材料来看,还没有一家能用充足理由、资料,给人满意的答复!因此我们就各家所说可称之为建筑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发展说--从城堡、山寨到圆楼。
黄汉民先生认为"从陈元光屯兵的兵营,到圆形城堡和圆形山,再演变到圆寨(即圆楼民居),我们看到一个清晰发展脉胳"。理由是:
1、唐高宗为巩固东面边陲,派陈政、陈元光率近万中原府兵在此镇守,实行武力与怀柔相结合政策,平定了"蛮獠啸乱","军校五十八姓""辟草莽,斩荆棘,建宅第",在此安家落户。认为中原四合院不能适应社会动乱的需要,必须建筑有防卫功用的山寨,才能赖以生存与发展。故以为山寨可能起源于1300多年前的陈元光时代。
宋元以后史书记载山寨事多有见闻:
1280年,陈吊眼率众在漳州起义,《元史 高兴传》"陈吊眼聚众10万,连50寨据险自固",而山寨"地通诸山洞,山寨80余所,据险相维,内可出,外不可入,以一当百" "鞑贼十攻九败,独此脉不绝"。现漳州所属各县仍可见山寨遗址,绝大部分是圆形平面,人们仿照山寨建造圆形住宅是自然的。故有称圆楼为圆寨习惯说法。而方楼却称四角楼而不称四角寨,故可溯其本源。
2、历代王朝动乱,史书中记载攻堡攻寨之事比比皆是。原有漳州的几百座城堡中保留的十几座城堡,云霄县火田乡的明代古堡--"菜浦堡"就是典型圆形城堡,平面大体呈椭园形,周长约500米,四周护城河环绕,辟东西南北门。城内广场、街巷面貌四百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内紧贴土城墙建有二层楼房,形成建筑与土墙结合的环形城堡。这些可以看出它与云宵、漳浦现有圆楼的亲缘关系。
3、圆寨的成因,从它强烈的地域性也可得到印证:陈元光创立的漳州所辖的县,包括当时属于漳州府的龙岩县(含今永定县),都有圆寨。这只能与陈元光公元686年建漳相联系才解释得通。而客家人从江西到福建则是二百年后唐末(公元874-884年)的事,况且客家人当时居住的赣南以及首先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等地也不见圆寨的遗迹。宋元之际,客家人第三次南迁大多数从福建宁化迁到广东梅县,也没有完全平面圆形的形式。故其认为,圆楼根在"漳州",应将"客家圆楼"改为"福建圆楼",更确切说是"漳州圆楼",圆楼非客家独有,应改为"福建土楼"。
(二)共生说:
方拥先生认为"永定的五凤楼、方楼和圆楼共生,南靖的方楼、圆楼并存"在时间上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三种类型的土楼各因历史背景和环境因素而产生,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它们是同一系统中的独立成份,脱离历史背景和环境,无法评价孰优孰劣。他的理由是:
1、这种民居建筑,与北方四合院息息相通,因此在建筑风格上比其他较早形成的南方文化区相比,更接近北方风格。其表现是:第一,保存中原遗风,有强烈的规制等级观念,明显的轴线对称布局就是其反映。第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暗示着客家人对中原故土深切怀念,建有北方古代王宫官府式的巨型民宅(三堂二横式),以四、五层的上堂为主体;向前方和两侧渐次迭落,布局谨严,形象壮观,赫然体现封建等级思想。
2、突出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因中原南迁时间先后不同,在两种文化的接触部、在边缘地区,在生存竞争中,出现了小型设防城市--土楼。所以说土楼是一个范围极小的现象。主要分布永定东部、南靖西部,以及龙岩市适中地区。
3、圆楼主要分布在永定东部古竹、湖坑二乡,南靖西部与之接壤的梅村、书洋两乡。尽管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博平岭是金丰溪同九龙江支流船场溪的分水岭,是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天然屏障。但在这里两种文化的较量是存在的,甚至发生强烈的冲突。从毗邻三个县的命名,"长治久安计曰永定","处福建之南,取安靖之义曰南靖","寇平而民和曰平和",即可窥见一二。《闽书》云:"永定......然颇悍勇,轻生喜斗",汀州府志载:"永定…然聚族而怜逞斗,藐法而好讦讼",也可知其大概。为此,具有更好防御功能的圆楼,既能适应崎岖山区的地形,又能作为攻守的坚强堡垒,在此应运而生了。正由于客家人有好勇斗狠的习惯,逐渐扩大了自己势力范围,进入南靖西部山区,将方圆楼寨带到梅林、书洋二乡。
4、圆寨主要分布的古竹、湖坑、梅林、书洋四乡,在地图上以永定高头或南靖曲江为圆心(高头20座、曲江17座)作一半径为十五公里的圆圈,可将这地区囊括在内。而圆寨主要分布却不在闽南人居住的范围,而在客家村落。梅林、书洋是南靖1个乡镇中仅有的两个客家话、闽南方言混杂的乡,圆寨却集中在二乡西部靠近永定的13个客家村落。南靖现有216座,梅林、书洋占140座。梅林9个村39座,36座为六个客家村所有;书洋17村101座,49座为7个客家村所有。总体说,圆寨在山区居多,平原少或几乎没有。而永定却没有精确统计数。单湖坑一乡就有50座。从而认为圆寨根不在漳州。
5、认为永定客家人三种类型的土楼已形成其建筑风格,无不是有轴线对称,主次分明的结构,反映了固守传统、聚族而居的内在精神。他们在轴线上设置祖堂,周围房间一般是一户垂直几层,底层为厨房,上为卧室和贮藏室,楼内设通廊,各户之间紧密连系。相比之下,闽南几乎没有这种观念,内部格局差之万里,回廊被隔断,形成严格的单元式。一户占有垂直几层,各户之间毫无联系。闽南土楼则乱而无章,其分楼圆寨的分布稀疏和型制杂陈。
6、对山寨、城堡、圆寨发展说,持不同意见。他在漳州各处,实地考察,既没有看到纯粹圆形的城堡或山寨遗址;同时考查古今中外,它们多建于地形险要之高地,但绝无一例做成滴留圆形。就是作为典型的云霄"菜浦堡",也只是"平面呈椭圆形"而已!并以为圆形是自然界基本形式之一,圆形建筑在结构上并不存在特殊困难,圆形平面无须回答谁发明创造,西安半坡的圆形茅舍,封建时代西欧人建造的圆塔,近代混凝土碉堡的建筑,概以为均不外乎小尺度的圆形建筑物罢了,因而,认为共生说在理。
(三)功能说。主要从圆楼特殊作用,说明圆楼的出现并不偶然。
一是因楼"将防御功能列为首位","同样长度的墙垣圆形面积较方形为大,圆形掩体视线比较宽",便于瞭望与观察,置四野于眼中。不必象高楼再设望台(一般由阳台兼用),扩大视野。
二是居于山区的人,尤其在山口附近,冬季凛冽寒风于人健康不利。由于它阻力小、流速快,风力很快向四周扩散、消失,加之圆墙高十几米,一二层不开窗,里圈的建筑又是由高到低,层层挡风,即是大风劲吹,进入楼里也是强弩之末了。因此在避风方面,圆楼较方楼为佳。
三是圆楼克服方楼四角房间光线暗,通风差,紧邻本楼梯,噪音干扰大等缺点。圆楼消灭了角房间,使构件尺寸统一,施工相对简单,屋顶更加简化。并且圆楼房间朝向与方楼相比,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减少矛盾,增强家族内部凝聚力。
四是圆楼在建筑上比方楼省料,较实惠。同样周长围合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因此采用圆楼可以得到比方楼更大的内院空间。圆楼的每一个扇形房间,由于外弧较长,系土墙外承重,内弧较短是木构架承重,因此,扇形房间比矩形房间省术材,而且圆楼消灭了角房间,对大木材需要量相应减少。
五是圆楼抗震能力较强,能均匀地传递水平地震力。认为高度相等、墙厚相同的方圆相比,如果圆的直径与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比方楼有更强的抗震能力。
(四)风水说。
认为圆楼可以避煞,不受"龙脉"任何限制,既不怕"路煞"、也不怕"溪煞",更不怕"凹煞",即使在山区的四面八方的风口上,即便有"煞",圆楼无角,"煞气"会自然而然溜走。因此以"避煞气"为由而建筑圆楼。
为了避熬,永定兰林座西向东的"刘家楼",把方楼的背面两角抹成圆角;南靖船场乡靠路边的"色尾楼",也把方楼的两个角作同样的处理,上述二楼就是很典型的例证。
(五)继承说。
认为圆形的建筑,源远流长。在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是圆形房屋的建筑。在古建筑中,以圆形设计的建筑,有上圆下方的明堂,有济水通河特建的圆丘,有池中游憩的环形水殿,有圆塔等,还有颤包式,圆攒尖等圆形屋顶建筑。因此,这种非常迷人的圆形,在建筑中经常被引用与使用。建圆楼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古代建筑的继承与发展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可移动的毡包,平面是圆形的,毡壁也是圆形的,顶部也是圆形天窗,远望似一座"小圆楼",也是可资参考与运用的。
由保持中原遗风的客家人,在新的自然条件下,"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方形、或圆形集体村堡式的夯土民宅,在北方近乎绝迹,而在闽地依然盛行不衰,"就不奇怪了。
总之,圆楼的出现,有诸多看法;也是每一位参观者观赏后思考的问题之一。
我们以为,圆楼的出现,是由诸因素所造成的。
其一,圆楼的出现,它受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影响,受地理环境、建筑传统与风格建筑的功能(安全、适用、美观、舒适)的制约,还受宗法制度、宗法思想和风水学说等诸多因素影响而造成的结果。
其二,我们这里暂不讨论根在哪里的问题。文中已对此问题作了回答。其根在远古的半坡遗址,近根到底在"漳州"或"永定"要下结论,为时尚早。古之山寨、城堡,以圆形或椭圆形状的建筑,为数不少。据了解,建于龙岩市铜钵乡的东寨等也是圆形设计的。
其三,客家人是中原大迁徙闽地的最后一批人群。要插居在已被别人占有的地方生活,就不能自由选择,必然要受人摆布,因此,必然要居于荒芜人烟、深山谷地之中,在那野兽出没、强人活动的地区,不得不要筑堡而居。尤其宋以后,迁至永定的客家人剧增,必然聚居边界山区。而要在边界山区生存,不建准军事性的土楼不行。于是有优越防御能力的圆楼的产生,就是势所必然了。
其四,客家人的"颇悍勇,轻生喜斗"的进取精神,与闽南人守土为安,保卫家园的精神,在争保土地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冲突中,永定的客家人占了上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永定与南靖的交界地区,在永定一方就没有闽南乡村,而在南靖则有许多客家村。它反映了永定客家人步步为营的战术,取得了胜利。客家人进入了闽南地区之后,把利于防守、又可集中力量进攻的圆楼,加以发展,就可以理解了。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圆楼的歌德巴赫猜想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四、土楼文化的特征
土楼文化既然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推而广之,也是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之间的边缘文化的主要表现。我们认为,土楼文化有它与众不同的特征。
(一)土楼文化充分表现了宗法思想支配着人民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宗法制度在这里得到比较完整的保持,甚至有所发展。
1、土楼,是聚族而居的场所,是按氏姓宗族为中心、以世系维持的"家庭城市"。在这里族长是楼的首领,族众必须按祖宗遗训,遵守族规的有关事项办事,不可越雷池一步,否则受到惩罚。宗法制度是他们维系一族的思想核心。
2、土楼,是主户与客户、氏与氏、姓与姓、族与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产物。土楼是一座不设防的设防堡垒,因此,土楼文化显示了它准军事组织的社会文化性质。
3、土数,是氏族的核心。是按"内有互相提携,外而协助社会繁荣"准则,要每一位成员承担社会责任。为了竞争、为了生存、发扬内则要求团结、协助、互济,外则自强、自卫、扩展的精神,形成了以"土楼"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小"国"。
4、土楼又是教化、教育的中心,封建伦理、封建道德、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宗教制度在这里得到保存,代代相传,在居高临下的族长主持下,通过祭祖、祷告鬼神,进行教化。同时,把多子多福、五代同堂、百世其昌作为本族发展的基础,并以办学堂、培养族中优秀分子,走教化致富道路,以光宗耀祖为目的,鼓励向外扩展,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本氏族势力与地位。
(二)土楼文化充分体现在土楼建筑上,土楼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1、土楼建筑继承古代板筑夯土技术。因此,研究建筑史离不开土楼的研究。研究古代建筑文化,离不开土楼文化的讨论。
2、圆楼的建筑,可以说是生土建筑的一大奇观。圆楼的形式,已成为世界史上一大谜。因此探讨困楼成因、历史、功能,成为土楼文化中又一重大的课题。
(三)土楼文化,充分表现其强大生命力。从简单土屋、一二层条形土屋、土楼、方楼、圆楼,乃至方圆结合的土楼群的发展史,是一部客家人生存与发展史。从研究土楼文化的发展,可以溯本追源,进一步探讨中原各民族的迁移史,并且从土楼的向外扩展开拓史,也可以了解客家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史。
(四)土楼文化,它是一部非常丰富的风俗文化书籍。
各朝各代的移民不断涌入福建,他们举家南迁,共同生活,繁衍后代,同一血缘、同祀一列祖宗,从而使黄河或长江风俗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保留下来。"福建是中国风俗文化的荟萃地,别地有的风俗这里有,别地没有的风俗这里也有,别地古代盛行而现在消失或已经演变而面目全非的风俗现象在这里仍旧保留着它的古朴风貌。"
土楼一般建筑在边远的山区,地形复杂、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很少,就是村与村之间交往也甚可怜。因此,土楼文化是属于保守型、闭塞型的文化,所以说,土楼文化,实际上也是研究风俗文化的极好资料库。
(文章选自嘉应大学客家研究院《客家研究期刊》1995年第1期)
   


来源链接: http://www.meizhou.cn/2012/0412/186874.s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1:27 , Processed in 0.14224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