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56|回复: 4

与慕容老弟谈纪实文学(练建安)

[复制链接]

116

主题

5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673
发表于 2016-8-16 11: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客家老练 于 2016-8-16 11:25 编辑

723d651f68ded3dbb0a0e7fa8658950c.jpg



与慕容老弟谈纪实文学




慕容老弟:

您好!

这段时间辛苦了。

《铁血红二师》20余万字,今日凌晨完成统稿,已发来电子信箱。请以此稿为准,速转北京出版社。

我们合作编撰红二师这支英雄的部队的战斗历史,是很有意义的。这支英雄的部队,是长征先锋,是主力王牌之王牌,是精锐之精锐。我们参考大量开国将帅回忆史料、军史资料和采访笔录,以红一军团二师为主线,叙述中央红军突破敌军封锁线、浴血湘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佯动大树堡、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飞越岭、翻越大雪山、跨越水草地、激战腊子口、奠基直罗镇、渡河东征、挥戈西征、鏖战山城堡的英雄壮举,汇集成“英雄史诗”、“半部军史”、“人民军队战争史的一个缩影”。

纪实文学不好写。我说过,我宁愿写一万字小说,不愿意写八百字纪实文学。纪实文学之难,难在史料的采集、辨认、分析、判断并按一定的准确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也难在文字的有机运用,好看、生动而且真实可靠。

老弟采用资料,有网络稿。要特别注意。

“渡河东征”部分,网络稿写道:

“2月19日,曾国华率领突击队员装扮成当地农民的模样,挑着粪筐,带着镐头,随五团团长张振山来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接受任务。他们来到河边高地的一座小土屋,看见军团长林彪和师长刘亚楼正在用望远镜观察对岸。”

上述写法值得商榷。事实上,曾国华将军在《突破“天险防线”》中回忆:“二月二十日,在张振山团长率领下,突击队干部打扮成陕北农民的模样,头扎白毛巾,身穿蓝短衣,背着粪筐,扛着锄头,躬着腰儿,拉开距离,向黄河边沿进发。”

时间错了。应该是2月20日,不是2月19日,差了一天。我们知道,东渡黄河西征战斗打响的准确时间是2月20日20时。这是最后的战前侦察。

细节问题。网络稿“挑着粪筐,带着镐头”,是纪实文学的发挥。老革命回忆录的原稿是“头扎白毛巾,身穿蓝短衣,背着粪筐,扛着锄头,躬着腰儿,拉开距离,向黄河边沿进发”。对比一下,挑着粪筐,是南方的生产习惯,“背着粪筐,扛着锄头”,是北方的。生产工具也有讲究,锄头,可能用于挖地;而镐头,可能是用于破冰。目的性就很不一样了。锄头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用于挂粪筐。紧急时,便于出枪,作快速反应。老革命说,“躬着腰儿,拉开距离。”侦察人员处于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文字表述极为精确。网络纪实文学改了几个字,殊不知大错特错了。

接下来,网络稿写道:

“军团长都亲临前线察看地形,可见总部首长对这次任务是多么重视啊!”曾国华心里想道。

林彪和刘亚楼确定战略突破口之后,转身对曾国华说:“来,你看对岸的山腰和南北两面,成一条线并排修筑了三个碉堡,这就是敌人用来封锁黄河渡口的最重要的火力点。你们可以首先攻下山腰上的那个碉堡,因为那是敌人火力点的接合部,兵力相对薄弱,而那下面的河滩又比较平坦,还有几十米宽的冰排,很适合登陆。拿下山腰的碉堡之后,你们再迅速向两侧行动,拿下南北两个碉堡,这样的话,咱们的主力部队就能安全渡过黄河了。”

“是啊,任务非常艰巨,你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们都必须突过河去,一旦被敌人发现,就实行强渡,一定要把滩头阵地拿下来。国华,全师全军的官兵都在看着你们啊!”刘亚楼接过话头说道。

此网络稿有讲究,三位出场人物都有“反应镜头”。 问题是,有何依据?

曾国华将军《突破“天险防线”》中记载的林军团长讲战术,更详细。他说:“突破口就选择在这里,这里距三交镇20多里路。河对岸顺躺着一座百来米高的山冈,山腰和山北脚下都有一个碉堡,山南脚下村子里也有一个。这三个碉堡一字排列,相互距离一里左右,是封锁这一段渡口的主要火力点。山腰上那个碉堡,是敌人两个守河部队的结合部,也是他们兵力最薄弱的地方,突击队要先占领它。那一段河边有块40多米宽的冰排,船容易靠拢,岸上也比较平淡,别处有暗礁,河坎又陡,部队很难冲上去。必须先攻下山腰那个碉堡,然后迅速分头攻占其他两个,撕开两个缺口,从那里继续向南北两端发展,使主力部队安全渡过河去。”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网络稿做了些什么?两个字:删改。有必要吗?

接着,网络稿写了红二师刘亚楼政委说了一些语重心长的话。军团长讲战术实实在在,咱老乡刘亚楼上将时任师政委,是军团长的下级,却平起平坐,大做政治思想工作,合适吗?军团长讲完,军团政委聂荣臻做政治思想工作是比较合适的。研读曾国华将军《突破“天险防线”》,没有提及刘亚楼政委和聂荣臻政委在此处。林军团长讲完战术后,据曾将军上文回忆(为阅读方便,笔者变换了一下其中称谓),是这样的:

军团长说完,问曾国华:“听懂了没有?如果没懂,我再交代一遍。”

“听懂了!”

“听懂了,那么,你讲一讲吧。”

军团长静静地听完曾国华的复述,然后点了点头说:“你完全理解了,好吧,回去准备一下!”

看看,这就是一位认真细致的军事家!这就是上级下级之间的现场感。网络稿插入的那一段政治思想动员话语,合适吗?

曾国华将军《突破“天险防线”》,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编辑委员会编《星火燎原》,196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想想看,1927年8月1日到1957年8月1日,为三十年,此书却于1961年出版,长期大规模征文活动,却没有成为赶时间的“献礼工程”,这是何其认真、严肃啊!又,就曾将军此文看,其叙事井井有条,文辞简洁,细节传神。端的是好文章。将军身经百战,于战略战术了然于胸;战争亲历者正当盛年,记忆力好,思路清晰;战友健在,多为坐镇一方“诸侯”将领,容不得他人谎报战功吹牛皮;将军身边有文笔高人,反复核实、推敲。种种原因,不一而足。《星火燎原》及《红旗飘飘》,是关于战争回忆的精品、经典。读此书,可以“青春励志”。我们可以在其字里行间读出大义凛然,读出智慧与力量,读出万丈豪情。

纪实文学,首先要纪实,在此基础上,有文采。文采,不是虚构与想象,是准确、简明、生动、鲜活的叙事和严密的逻辑关系以及总揽全局的真知灼见。

纪实文学很有学问。我在学习、探索中。上述,与慕容老弟商榷。敬请批评。

顺颂

文祺!

建安

2016年8月15日于福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5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67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1: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5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67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1: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8-17 19: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通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5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67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3: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7 17:36 , Processed in 0.13767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