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24日 15:02 来源:江西日报
中村客家傩表演
江西宁都县是早期的客家摇篮,有着浓郁独特的客家乡风民俗,黄石中村客家傩是其客家民俗的典型代表。
62岁的郭承宣是宁都县黄石镇中村客家傩戏团团长,也是该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对记者表示,虽然中村客家傩日渐受到重视,但保护传承仍不容乐观,“大部分大戏已失传,如不采取措施,将面临失传境地。”
中村傩戏源远流长
具有悠久历史的宁都县黄石镇中村,至今还保留着一项在赣南独一无二的民间习俗,这就是被史学界称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被艺术界称为“戏曲活化石”的中村傩戏。
黄石镇石头村是傩戏表演的集中地,村里每年都要举行两次表演傩戏的集会,活动范围遍及瑞金与宁都其他乡镇。说起中村客家傩以及至今还传承着傩戏的郭姓大家族,郭承宣总是感慨不已。据当地族谱记载,郭姓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迁此建村,傩戏随着郭姓客家先民南迁至宁都。
傩戏源自2000多年前的迎神庙会,是人们驱除疫鬼灾邪,以及祈求神明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活动。郭承宣介绍,中村客家傩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哑傩,它是“开口傩”,不仅有唱腔和对白,还有较完整的剧情。其表演内容包括禳神祈福、傩戏表演两部分,表演的剧目相传有30多个,其中有不少大戏,但大部分已失传,现只能表演7个小戏。其表演的形式,既有原始粗犷、热烈火爆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音乐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
石头村村支书郭方文介绍,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傩戏早已和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俗融为一体。每逢傩戏巡演时,村里人早已提着装满了香烛、鸡鸭、鱼肉、白米的竹篮站在门口等候。“福主”一到就鸣鞭炮迎接,有的还会请傩戏班到家里表演,热闹一番,借“禳神”尽情欢乐。农历九月十一起至十七的巡演往往恰逢传统重阳节,村民往往会把小孩满月、老人的生辰寿诞都移到这一天来过。各家各户都把亲朋好友请来团聚吃酒,气氛隆重,甚至超过春节。
展现魅力更要产业运作
宁都县文广新局非遗办主任陈爱林介绍,该县已经为包括中村客家傩在内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提供固定的生活补贴,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濒临消逝的项目资料进行抢救收集。实际上,中村客家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
然而,中村傩戏也面临着失传的局面。说到这里,郭承宣黯然神伤。
“年轻人不愿学,没办法,傩戏团的演出费用太少。傩戏团40个人几乎都在60岁以上,全凭兴趣。”郭承宣更大的心病在于中村客家傩戏的传承仅凭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和正规培训,由于受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很容易出现误传、流失的危险。
对此,宁都县文化馆馆长宋节明表示,该县正在加大对中村客家傩在内的“非遗”项目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同时,在保持其项目原本特质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精细化,使其既保持古朴原始的风貌,又去除其不科学的做法,尽力彰显魅力,将当地优秀的民间文化推出去。
江西省社科院专家则认为,老艺人人老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状层出不穷,为应对危机,中村客家傩这种民风民俗除了采用传统的展演制销模式以及“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简单框架外,更需要当地政府进行产业化引导,使经济价值和传统民间艺术相结合,走出一条民风民俗传承的新道路。(杜金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