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67|回复: 0

杨之光:我是地道的客家人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5-6-12 11: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之光:我是地道的客家人   
        2015-05-24 01:16:43 来源: 新快报(广州)   
        

                           
75F0B14ED6FD8C916B4D9F07D8692234.jpg

                                                                                 杨之光。                                                                        
F79DABE3904EDD119964EE5AE99CC4C9.jpg

                                                                                 刘济荣。                                                                        
D4BBF39FE30B8DC33A41B3A613B9EDE4.jpg

                                                                                 刘济荣客家题材作品 转妹家                                                                        
AF3CD3897DA5253D037E169364FA142D.jpg

                                                                                 刘济荣客家题材作品 客家妇女了不起                                                                        
                                著名人物画家杨之光祖籍广东揭西,此地处于潮汕与客家文化的接合部。由此,杨之光到底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成为两地相争的疑点。而此前,他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我是地道的客家人。”
“我这一生是饱含酸甜苦辣的一生,家庭与身世比较复杂。”据杨之光自己介绍,他生在上海,从小在上海长大,后又流浪台湾、赴京学艺、来到广州美术学院教书、到全国各地写生、远赴美国生活。最终他又回到广州,将生命着力点放在了少儿美术教育。
杨之光来广州生活数十年,而到底有没有回到过他的家乡揭西?在伊妮撰写的《拥抱美神——杨之光传》中,并没有提及他曾回过家乡,但有和族人及乡人通信的经历。对此,收藏周刊记者向杨之光的大女儿、杨之光美术中心校长杨红求证,得知他仅回过家乡揭西一次,时间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他比较少向我们提起他的家乡,毕竟他是在上海出生长大的,后又在广州、北京等地求学、工作、生活,他自己对家乡的记忆也是比较淡薄。”据杨红介绍,杨之光的父亲从小就从老家走出来了,而其祖父那一代在当地是一个比较显赫的大家族,兄弟姐妹众多,但后来大多迁居到国外,现在老家的族亲已很少,且不相识。或许,这便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人生况味。
“我什么苦都吃过,现在年轻人都难以想象,但我人生坚强,什么都不怕,纵使最无依无靠的时候也挺过来了。这种性格让我在艺术的探索上不怕艰辛,一直努力在创造自我……我希望年轻一代戒骄戒躁,沉下心来做学问。不能有名利思想,名利思想害死人。”或许,前辈杨之光对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叮嘱与期待,更值得铭记与践行。而当下探讨客家美术的发展,这不失为一个难得的警醒力量。
“本土艺术家可以将家乡风景画得很真实,但并没有给人亲近感,为什么呢?”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刘济荣支招——
客家人画围龙屋 应画到灵魂里去
客家著名画家刘济荣一直鼓励家乡人多画家乡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最近10年,这种想法更显得浓烈。“这个肯定有乡情在里头,但更多的还是源于对美术创作规律的思考。”在他看来,越是地方的也就越是民族的。
客籍艺术家应多发掘客家文化
收藏周刊:您在梅州兴宁出生、长大,这一地域存在哪些得天独厚的艺术创作资源?
刘济荣:梅州相对偏远,这里的艺术家在技术与笔墨方面可能和其他地方难相比,但有无比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即客家山居与围龙屋文化。客家人经过几次大的战乱,最终从北方迁徙到南方,带来了中原文化,在山区定居,建造了独具特色的围龙屋。客家文化本身就是一大文化品牌,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常劝客家的艺术家最好多表现客家的建筑,多发掘客家的文化。
收藏周刊:作者与地域的紧密关系,是一个颇值得讨论的话题。您能否从美术史的角度加以论证?
刘济荣:靠画家乡、写家乡出名的艺术家、文学家太多了。很多读者或观众就是靠他笔下的地域与风物,记住了作者;也是靠作者的名声,发现了他笔下的世界。比如鲁迅写绍兴,沈从文写湘西。再说莫言,他就是一遍遍地记述发生在老家山东高密的故事而出名的,这也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个高密小县城。我信奉鲁迅先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进一步说,则是“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因此,我们的艺术家要立足本土,坚定画好围龙屋,最终冲出围龙屋,并走向世界。
收藏周刊:其实,您自己也是“热心描绘家乡”这一理念的忠实实践者。
刘济荣:小时候吃的第一口饭菜太重要了,这奠定了自己一辈子的口味,也决定了自己永远摆脱不了乡情与乡音的羁绊。我画过岭南先贤,也画过家乡的水牛,这都是我孜孜不倦歌颂家乡的表现。你就看我画的那些藏族姑娘吧,这在我的人物画创作序列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感觉有点岭南的味道在里面。
南方生活经验不足 齐白石也没画好荔枝
收藏周刊:“岭南的味道”到底是种什么味道?
刘济荣:岭南的审美风格多是轻巧的、明快的、活泼的、灵气的。我们姑且称之为岭南味儿。我生在岭南、长在岭南,身上就会不自觉地有这种味儿,不可能画出刘文西的味道,那种黄土高坡上的苍凉与雄健的味道。当然,刘文西也画不出我的味道、岭南的味道。
收藏周刊:但我们又常常念叨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训言,也会崇尚黄宾虹能够走遍名山大川。这与忠于描绘本土有没有冲突?
刘济荣:我不反对行万里路,那种阅尽千山万水的抱负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本土,因为这里有感情更有生活。这种生活的经验是其他人取代不了的,只能是你自己的。就说北方人画荔枝吧,包括齐白石在内都没有画好,个别细节甚至画错了。这就是源于南方生活经验不足,感受不深刻。一个人去了另一个地方,肯定会有刺激性的感受,这种感受对创作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会诱发激情。但这种刺激与激情终归是表面的,短暂的,而真正的厚度则来自你的日常经验,来自你对生活切切实实的感受。因此,我常教育我的学生,没有必要刻意走那么远,慢慢走、慢慢思考,力争“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李可染创作《万山红遍》有胆略有思考
收藏周刊:在您的倡导与示范下,的确有很大一批梅州本土艺术家执着地描绘家乡的风情与人文,您对他们的努力满意吗?


刘济荣:如果按照严格的艺术评判标准来看,客家本土将家乡画好的艺术家并不多。他们可以将围龙屋画得很像,将家乡的风景画得很真实,但反而并没有给人一种亲近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尚未完全把围龙屋的精神画出来。这一方面与技法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与画家本人是否吃透了客家山居的文化精神有根本性的关系。现在很多画家搬到城市里居住,和围龙屋有点疏离了,再加上读书不多,了解的历史不够,围龙屋内在的精神与文化底蕴就很难被发掘出来。我们不能停留在精细的描绘上,停留在“像”与“不像”上,而是向历史的深处走,往艺术的高度攀,以文化的视角对笔下的物象进行提纯,以大胆的想象进行再加工。你看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哪有那么红的山啊?但李可染有胆略,有思考,他就画了,并成为经典。
收藏周刊:李可染的创作对当下的艺术家有何启示?
刘济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物象,而是要深入到物象的骨子里去,深入到灵魂里去。显然,这需要时间,需要你“泡生活”,而非走马观花。当然,这也需要提纯的技巧。珠江三角洲的“平原山水”很多人画过,但没有一个人画得大气,画得到位,就在于没有吃透水乡精神,也缺乏提纯概括的手段。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实习生 孙林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02:06 , Processed in 0.12236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