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23|回复: 0

杨伟光:客家之子 央视泰斗

[复制链接]

6040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48
QQ
发表于 2015-2-27 17: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伟光:客家之子 央视泰斗2015年02月25日10:23    来源:梅州日报
[size=1.4]
原标题:杨伟光:客家之子 央视泰斗

[size=1.4] 10393801915451616611.jpg

[size=1.4]  人物档案

[size=1.4]  “创新是事业的灵魂”,这是杨伟光始终坚持的信念。

[size=1.4]  杨伟光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因品学兼优,他被直接选拔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工作出色,1985年7月16日,杨伟光被调到中央电视台任主管新闻的副台长。这个时候,他赶上了国家“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努力开创广播电视工作的新局面”的改革大潮。

[size=1.4]  “敢为天下先”的客家男儿杨伟光开始大刀阔斧,“积极稳步,把握好度”,他提出“把央视做大做强,做成世界一流强台”,并鼓励央视主持人自由发挥,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杨伟光积极推动央视新闻改革,才有了当年《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王牌经典电视新闻栏目的横空出世,为中国电视新闻塑造了无可替代的节目摹本。与此同时,他还注重打造精品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邓小平》等电视剧深入人心,海内外电视台争相购买播出权。他在央视的日子,被诸多央视人公认为央视最好的时光,是中国电视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

[size=1.4]“我是梅州人,不要把我当外人”

[size=1.4]  杨伟光时刻关心家乡文化事业发展,1993年那场让梅州“一炮而红”的中央电视台“神州百姓闹元宵”文艺晚会,便少不了他的功劳。“晚会展示了客家文化精髓,晚会播出后,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响,不仅让养在深闺的梅州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奠定了世界客属地区的核心地位,还带动了海内外乡贤投资建设家乡的热情。”当时晚会的总协调者、时任副市长的何万真回忆,那场晚会由杨伟光提议策划,在筹办过程中,不论是在制作团队、演艺人员和物资方面,杨伟光都给予大力支持。事后,何万真登门拜谢,当时杨伟光回复了一句:“我是梅州人,不要把我当外人”。

[size=1.4]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江西、福建和粤东一带的山区人民无法收看央视频道,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杨伟光争取政策支持,把广东省广播电视调频发射台建在了梅州,并亲自选址在海拔1277米的丰顺县八乡山鸿图嶂。“发射台建设好以后,信号得以全覆盖。老百姓们非常雀跃,因为他们也一样可以收看央视的节目,了解外面的世界,大大丰富了精神文明生活。”市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杨晓军告诉记者,作为广电人,杨伟光还经常指导关心梅州的广电事业,常常给予新闻业务上的指导。

[size=1.4] 3698243528936568875.jpg

[size=1.4]
1996年,杨伟光到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剧组看望慰问艺术家和工作人员。

[size=1.4] 18191668841114909098.jpg

[size=1.4]
杨伟光1999年回到梅州,在市领导的陪同下到梅州电视台指导工作。

[size=1.4]“没能接母亲来一趟北京,是我终生的遗憾”

[size=1.4]  记者来到杨伟光的老家塘心村,踏进他弟弟杨振光的家门,杨振光正埋头阅读《杨伟光的央视岁月》。“知道哥哥一直都很繁忙,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他在忙些什么。”在弟弟眼中,哥哥杨伟光从小就很勤奋好学、敢于拼搏。

[size=1.4]  和梅州很多客家名人的成长经历一样,杨伟光也是穷人家长大的孩子。父亲去南洋谋生,英年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姐弟三人拉扯大。杨伟光小学毕业后,就在家帮母亲务农,是解放后政府的助学金使他得以重新回到课堂。

[size=1.4]  杨伟光工作后回家的机会就更少了。“每回来一次,都要劝母亲跟他到北京去,让他能尽尽孝道。可老人家过不惯大城市的生活,不愿离开家乡。” 2005年的一天,100岁的老母亲眼看着快不行了,杨振光赶紧给哥哥打了电话。待杨伟光赶到,老人已与世长辞。

[size=1.4]  认识杨伟光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大孝子,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原台长黄斌也为其孝心而感动:“杨老难得的清廉、孝顺。每次回梅,我们想把他安顿在宾馆休息,但他每次都婉拒,他说他还是喜欢回家与母亲一起住。”据塘心村支书何考华回忆,事后,杨伟光曾向她透露过:“没能接母亲坐一次飞机,来一趟北京,是我终生的遗憾。”

[size=1.4] 10734821335688619624.jpg

[size=1.4]
高中时代的杨伟光。

[size=1.4]“艰苦奋斗,勤教勤学,团结创新”

[size=1.4]  在杨伟光的母校梅县高级中学,记者在教学楼走廊上看到有关他的简介及其勉励话语:“干事业应当有力争上游的雄心壮志和‘一蒿松劲退千寻’的危机感。”高级中学校友会常务理事周建叠介绍,杨伟光于1954年入学,他们是建校的第一届学生,因校区还在建设,师生需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建校劳动。“即便环境艰苦,他们那一届高考升学率居中南五省之首。”周建叠说,学校“艰苦奋斗、勤教勤学、团结创新”的十二字校训就是那一届师生奠定的。杨伟光及其同学的精神也成了至今新生入学必修的开学第一课内容。

[size=1.4]  杨伟光高中的班主任李煊云老师今年已86岁,仍清楚地记得杨伟光:“他是班长,为人稳重踏实,凡事都起带头作用。”让李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他被借调到县委工作,离开学校半年里杨伟光承担班级事务管理工作。“他为人很谦虚,不居功。我定期回校检查班级情况,他不说什么,但我看得到班里还是井井有条。”

[size=1.4] 15690483916217059771.jpg

[size=1.4]
杨伟光出生在这座客家围屋。(李少凤 摄)

[size=1.4]  文/李少凤 王玉婷 何碧帆 练海林 黄焱 杨敏 徐少同 许国义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5-9-8 13:57 , Processed in 0.1373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