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55|回复: 5

黄慎绘画艺术的风格及影响(吴尔芬)

[复制链接]

116

主题

5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673
发表于 2013-8-4 22: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慎绘画艺术的风格及影响



吴尔芬




基本信息

黄慎(1687—约1770)

字号:字恭寿、又字恭懋,号瘿瓢子、东海布衣等。

籍贯:福建宁化,居扬州。

画派:扬州画派。

师承的画家:上官周、吴镇、倪瓒、黄公望。

技法:用狂草笔法作画。

艺术特色:善画人物、花卉。晚期用狂草笔法作画。

风格特征:画花卉,纵横挥扫,气象雄伟。

兼习及特长:人物、书法、诗。

代表作:《墨菊图》、《仕女图》、《渔归图》、《伏生授经图》。

著述:《蛟湖诗钞》。


生平经历

客家祖地宁化县城南大街十字路口的小广场中间,矗立一尊十米高的塑像:一位清癯老人背东朝西,左手握一只瓢,右手执一管笔,伸向瓢中蘸墨,目光向前凝视,仿佛正要挥笔作画。这位老人就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扬州八怪”中的佼佼者黄慎。

黄慎故乡在宁化县湖村镇张家湾村,此处倚翠华之高山,临蛟湖之碧水,风景优美宜画。黄慎故居为典型的客家建筑,坐西朝东,围墙上以木质结构做抱厦。仰视故居大门,正中有木质照壁,分左右两侧进入内厅。

黄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端午节出生在这里,父亲名维峤,字巨山,是一个颇知诗文的穷书生。黄慎自幼随父亲识字涂鸦,接受启蒙教育。13岁时,父亲客死湖南,两妹相继夭折,家境十分穷困。家庭生活的艰难使少年黄慎刻苦学画,以卖画来维持全家生计。

黄慎自认为不过是一介画匠而已,母亲却教导他:“作画应多读诗书”、“儿为是良非得已,然吾闻此事非熏习诗书,有士夫气韵,一画工伎俩耳。讵足亲贤达,慰汝父九泉”。为了提高画技,《闽画史稿》描述黄慎:“年方十八九,寄身萧寺,白天作画,晚上即在佛灯下读书。”从《毛诗》、《三礼》、《史记》、《汉书》,到唐诗宋词,无不熟读精思。同时考察历代制度、衣冠礼器及昆虫草木四时的荣枯变化。黄慎勤奋苦学,悉心钻研,画艺日进。黄慎有诗描述这段生活:“十年容类打包僧,无怪秋霜两鬓髡。历尽南朝多少寺,读书频借佛龛灯。”

这段不寻常的生活阅历使黄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积累了生活素材,对他以后的创作,特别是人物画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黄慎从民间画工渐渐转变成为文人职业画家。黄慎的祖父母在他28岁时去世,他26岁时娶妻张氏,家境已略有好转。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33岁的黄慎离家远游,行走于福建、江西、广东、江苏、浙江各地,边卖画,边游览山川名胜,广交朋友。

雍正二年(1724年),黄慎第一次来到淮左名都扬州。这时的扬州,商业繁荣,文化发达,达官巨商云集。更重要的是,这里汇聚着一批全国一流的艺术名家,许多功名不第的布衣画家,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传神写意,使画坛出现新鲜气息,书画的创作与买卖都极为活跃。黄慎初到扬州就发现,这里的风尚“扬俗轻佻,喜新好奇”、“模山范水,其道不行”。

黄慎于是定居扬州,往来于南京、淮安、海州等地卖画。黄慎的卖画之旅还算顺利,“持缣素造门者无虚日,扬之人遂咸知有山人(黄慎)之画。”黄慎在扬州得到文人马荣祖和徽商吴步李的帮助,先后客居在李氏园、双松堂和刻竹草堂等。黄慎在其著《蛟湖诗钞》中便有《康山》、《侨寓平山麓下李氏园》、《寓维扬李氏园林》、《寄居维扬美成草堂》、《借居维扬杨倬云刻竹草堂,时自淮安归有感》等诗作。黄慎结交了许多名士画友,特别是与郑燮、李鱓、金农、高翔等画家交往密切,“酬倡无虚日”,共同开创画坛的革新局面,艺术创作日益成熟,名噪大江南北。

黄慎在扬州的三、四年间,正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雍正四年(1726年),黄慎取别号曰“瘿瓢山人”,并以木瘿刳制一只瘿瓢。谢堃《春草堂集》记曰,黄慎“初至扬郡,仿萧晨、韩范辈工笔人物,书法钟繇,以至模山范水,其道不行。于是闭户三年,变楷为行,变工为写,于是稍稍有倩托者。又三年,变书为大草,变人物为泼墨大写,于是道之大行矣。盖扬俗轻佻,喜新尚奇,造门者不绝矣。瘿瓢由是买宅,娶大小妇。”关于黄慎娶妇,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卷一描述,黄慎“赴友人饮,见其临腐肆之友而悦之,囊无资,不能致也。乃画一仙女,张之装裱之肆,盐商以重值购之不可,问其所欲,则以实告,商因买腐肆之女易之”。“一年一度花上市,眼底扬州十二春”,黄慎在扬州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与扬州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柳春气熏”,扬州优美的园林风光常使他驻足忘返;扬州悠久的名胜古迹引发了他的诗情画意。

黄慎是个孝子,他到扬州后的第三年便回宁化将母亲偕同弟弟黄达接来扬州奉养。雍正十三年,其母思乡,欲返乡终老。48岁的黄慎除了遵从母旨,自己似乎也有了“五湖看尽,归去青山”的意思。转年春,黄慎离开寓居12年的扬州,携家返闽,举家回到宁化,在家乡授徒传艺。一路上,访友问朋,写诗作画,但身心仿佛仍在扬州。题《山水人物册》曰:“来往空劳白下船,秦楼楚馆总堪怜。但余一卷新诗草,听雨江湖二十年。送君微雨雪花天,扬子江头鸭嘴船。归到宁阳如有问,疲驴破帽过年年。”

当初返闽,黄慎曾想“到家酿秫酒,编荆护柴扉”,从此隐居不出。但生计逼迫,加之习惯了流浪生活,他仍然东奔西走,四处卖画。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49岁)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64岁),16年中,黄慎在宁化老家一边奉送老母,照顾妻子儿女,一边仍作画不已。先后出游长汀、永安、连城、沙县、南平、福州、古田、建阳、崇安、龙岩、泉州、南安、厦门等地访友、卖画。因为有了“十载江南客,归家两鬓秋”的经历,他在家乡各地的画名也大了起来,每到一地,常受到县官或州官的接待,请他住在官署斋馆。比如在汀州府,便住在府衙内的清友亭,为知府王相作了规模颇大的《写生山水诗画合册》。

黄慎65岁时,母亲曾氏去世,他倾财请地方官吏为母亲立牌坊,以表彰她的节孝。他又重游扬州,居住六年,才返故里,苦度晚年。此后,他在家乡住的时间渐少,外出卖画、游历的时间愈多。浪迹中,时而忘情诗画与美景,乐不思蜀;时而羁旅孤独,感慨奔波劳碌、人生如寄。对以卖画为生的黄慎来说,两种心情都是真实的。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浙江海宁人陈鼎(字组云)调任宁化县知县。陈鼎是个风雅之士,一到宁化就主动会见黄慎,并捐资刊印《蛟湖诗钞》。在序中,陈鼎称赞黄慎的诗“请远流丽,古近体皆有师承。”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黄慎病逝,终年84岁。由于黄慎“情落拓,无城府,人多喜从之游”的缘故,使他成为八怪中最长寿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葬于宁化。

1987年8月,中共宁化县委、宁化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黄慎诞生三百周年纪念会,并在南大街口瘿瓢园竖立黄慎塑像。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为黄慎的塑像题词:“怪而不怪,艺传百代。”


时代背景

自隋唐以来,扬州即以经济繁荣著称,虽经历代兵连祸结,但由于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每次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清朝的统治到了康熙时代进入全盛时期,政权十分稳固,恢复明王朝完全成了梦幻泡影。扬州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清代的扬州,“其煮盐之场较多,食盐之口较重,销盐之界较广,故曰利最夥也”。 扬州“官盐”运销长江中上游各省,盐商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巨额利润,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富者以千万计”。据《大清历史新闻·雍正卷》记载:

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二十日,清廷准许浙江总督李卫奏报的有关治理两淮盐务的七条措施。这七条措施是兼理两浙盐务的李卫尊旨,同署两江总督范时绎等共同商议提出的。李卫任浙江总督期间,缉拿私盐成就斐然。清代划分十几个盐区,浙江盐区是其中之一,浙盐在浙、苏、皖、赣四省行销。但清代体制僵化,在浙盐区靠近两淮盐区的地方,不能买就近便宜的两淮之盐,只能吃价高的浙盐,因此导致越区贩私盛行,官盐运销不畅。李卫加强缉私队伍力量,重点打击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有“满洲二姑”之称的女盐枭沈氏,就被李卫立行杖毙处死。

到黄慎在扬州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扬州盐商已经成了囤积居奇、垄断专利的最大商业资本之一。这些声势显赫的盐商们“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扬州城“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 盐商们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他们的财富除了用于自己的营业、生活、消费等支出外,客观上也有不少用来支持和扶植扬州的文化事业,如刻印书籍、建立书院、收集古籍、资助文人等,这些活动既有助于商人们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推动了扬州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

盐商们的种种文化活动成为扬州文化发达的标志和外在表现。豪富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以致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应该说,扬州盐商丰厚的财力是文人会聚扬州的重要基础,盐商们“富而好士”又直接推动文人雅士奔涌于扬州。

史料表明,扬州盐商的群体形象,首先是富有,其次是好友。没有什么商人群体比扬州盐商更喜欢读书,也更喜欢养士的了。园林的一大功能便是盐商们宴请文人的场所,扬州八怪由于才高艺精,他们也常常成了这里的座上宾客。同时园林也多是八怪寓居扬州的住所。《虞初广志》卷三云:“扬郡以清高宗巡游之后,繁富甲东南,鹾商拥巨金者,每好延接知名士,博爱才名。”《谐铎》卷三云:“适虹桥荷花盛开,鹾贾设宴园亭,报名士之客于扬者。”这就是“扬郡鹾贾”礼贤下士的公众形象。

相当一部分盐商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功底、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有一定的艺术涵养,这也是盐商与文化交往并不纯粹是一种功利交往,也含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历任的扬州盐官积极参与这种文化活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州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扬州八怪与盐商、盐官的关系,反映出文化繁荣之后的经济张力。扬州发达的市场经济使得文人卖画、卖文不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观念更新推动了扬州书画和市场的异常发达。当时的扬州成为文人向往、聚集的地方,将扬州推到了一个文化巅峰时期。

就在这一时期,画家们普遍放弃了同清朝统治者对立的政治立场;加上他们艺术造诣的日趋成熟,引起了一些权贵名流的注目。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风格

“八怪”这个词,在扬州百姓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但又算不上是一个贬意词,它指日常生活中稍稍越出一般常规而又无伤大雅的现象,有调侃与即兴的意味。全国各地的方言都有一些用数字来形容不正常、不健全的说法,诸如上海人说的“十三点”、客家人说的“二百五”之类,实际上都是形容某些人性格乖张、行为怪诞。因此,“八怪”可看作形容词,也可看做约数。

用“扬州八怪”来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中国绘画史上一个著名的“扬州画派”,是指他们在艺术上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冲破古法的束缚,立意创新,用笔奔放,挥洒自如,是对正统画法、正统书法的背离或反叛。那么,“扬州八怪”的名称到底起于何时呢?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扬州八怪研究资料丛书·前言》介绍,还没有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文献中发现“扬州八怪”一词,连喜欢记载故乡遗闻轶事的李斗和阮元,在著述中也没有提到“八怪”两字。卞孝萱先生在《前言》中说:“直到清末刊印的《扬州画苑录》中才有‘怪以八名’的话,凌霞才正式写了《扬州八怪歌》,载在《天隐堂集》”。《扬州画苑录》有光绪九年(1883年)序,也就是说,直到这时才有“扬州八怪”的正式记载。

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中指出:“乾隆间号称扬州八怪者,多江湖野逸畸行之士。其画往往不守绳墨,或变其师法,自出机杼,是为清朝花鸟之一变。其人则为金农、罗聘、郑燮、闵贞、李方膺、汪近人、高凤冈、黄慎、李鱓,然不尽籍隶维扬也。”看惯了正统书画的扬州人,一方面对一切旁门左道、异端邪说的东西抱有莫大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心理的定势而不能不站在传统的、正宗的立场上对他们略有讥讽。例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冬心的“漆书”、汪巢林画的“繁枝梅花”、罗两峰的“鬼趣图”等,在当时人看来总是有点怪里怪气的。

因为“八怪”是个约定俗成的词,所以它并不像考据家理解的那样,一定得有八个“怪”组成,正如二十四桥并不一定是二十四座桥一样。可是美术界仍要“循名责实”,认为“扬州八怪”是指八个特定的怪人。为了凑足“八”的数字,就出现了关于“八怪”的各种不同的版本。卞孝萱先生在《冬青书屋笔记本·扬州八怪考》里解释说,因为“八怪”没有一个组织,这些画家有的是扬州本地人,有的是外地人来扬州卖画,时来时往,或聚或散,而且作客的时间有前有后,有长有短,参差不一,评论家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说法,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

俞剑华的《中国绘画史》认为:“当时虽有八怪之名,而其实人数不止于八人,并无固定之人名,后人遂不免稍有出入。”卞孝萱先生认为:“我们对于‘八怪’,是作为一群革新画家来研究的,不必拘泥于哪一种说法,也不必局限于八个人。着重在‘怪’,而‘八’这个数字关系不大。诸说可以并存。”关于扬州八怪,主要有以下几种有影响的说法:

李玉棻《瓯体罗室书画过目考》认为,“八怪”是指罗聘、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李方膺、汪士慎;

凌霞《天隐堂集》认为,“八怪”是指郑燮、金农、李鱓、黄慎、杨法、高凤翰、李方膺、边寿民;

陈衡恪《中国绘画史》认为:“八怪”是指金农、罗聘、郑燮、闵贞、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

阮荣春主编的《中国绘画通论》认为:“八怪”是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扬州八怪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列入书中的是黄慎、李鱓、高翔、汪士慎、罗聘、李方膺、金农和郑板桥。

其实,“扬州八怪”的日常行为并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更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都是一些表现正常的人。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扬州八怪”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大多知识阶层出身,虽有人任过小官,但最终都以卖画为生,生活清苦。如金农、罗聘、高凤翰、李鱓、黄慎、郑燮之流,或为布衣,或为卑官,不衫不履,落拓江湖,既非供奉内廷,不受院体之濡染,借画抒发不平之气,各肆其奇,别开生面。其次,他们都注重艺术个性,讲求创新,强调写神,并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画面主观感情色彩强烈,并以书法笔意入画,注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这些因素使得他们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以标新立异的精神给画坛注入生机,并对后世水墨写意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受扬州18世纪审美爱好之变的影响,“扬州八怪”大都偏重于花鸟。人们喜闻乐见的画种主要是花鸟、肖像,山水则下降到“无人鉴赏”的地位。反映在市场价格上,便出现了“金人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的民谚。既然不能以山水卖钱,山水画一反而成为表现画家个人心性的艺术手段,如此一来,山水画就保持了文人的“雅趣”。

具体到黄慎个人,他的“怪”在于:因出身寒素,少年时家境贫苦,一世又以卖画为生,过着“匣有千金砚,囊无一酒钱”的清贫生活。艰苦的流浪生活使他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个人经历和布衣角色决定了黄慎同情弱者的根本立场,他的诗“黄犊恃力,无以为粮;黑鼠何功?安享太仓”;“我欲推倒南山化为肉,倾尽东海灌漏口,大铺天下谢寒士”,无不表现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

黄慎多次画过樵夫、纤夫、渔夫、乞丐等形象,都以真挚淳朴的笔法出之,无不真实感人。曾作《群丐图》,对流落街头的乞丐的苦难生活,作了同情的形象刻画。以《渔翁渔妇图》为例,这幅由南京博物馆收藏的纸本淡设色人物画,长118.4厘米,宽65.2厘米,写渔翁妪二人在话家常,又似在商量着卖鱼买米的事。渔翁身背鱼篓,手持一鱼;渔妇头扎布巾,肩负布囊。无背景,画二人相对参差而立,形成高低状,使画面不呆板。基本以水墨写意,仅在渔翁面部和手部略施赭色,人物衣纹用游丝描,勾勒晕染,笔墨放纵,挺拔劲健。渔翁风尘满面,但他的音容笑貌,是那么真实可亲。画上有黄慎自题诗一首:“渔翁晒网趁斜阳,渔妇携筐入市场;换得城中盐菜米,其馀沽出横塘酒。”打鱼晒网,卖鱼换米,说明作者了解和关情渔民的疾苦,这在“扬州八怪”中也是较突出的一位。

“清贫一世,飘泊半生”的黄慎以布衣终身,是一个心地磊落、恪守高尚情操的人。好友许齐卓这样描述黄慎:“山人心地清、天性笃、衣衫褊裢,一切利禄计较,问之茫如。”贯穿黄慎艺术生涯的主线是卖画,由于他在33岁至37岁期间出游了吴楚、西昌、东粤、金陵等地卖画,此时他的画作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与诗文名篇,如取材于《洛神赋》画洛神,取材于《放鹤亭记》画童叟招鹤,取材于《种树郭橐驼传》画郭橐驼。笔者在2012年上海宝龙春拍部分精品展览中,有幸目睹过黄慎的真迹《八仙图》,画作以工写结合,用笔设色,十分精细。

黄慎的画,在画面与题句之间,总是讲究一种和谐的美,给人以完整、统一的感觉。黄慎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黄慎宗从老庄道家,道家思想崇尚清心寡欲、返朴归真,向往人格的自由,这些思想在黄慎的画作和诗作中常有所流露。另外,他在待人接物上是“虽担夫坚子持片纸方逡巡不敢出袖者,变欣然为之题署”,而达官贵人出重金求画,并非有求必应。


后世影响

八怪的时代距离现在已有二三百年,其流风所及,使得后人常常想寻觅他们的遗迹。然而扬州八怪十五家,真正的扬州人只有高翔一人,其他的均为外籍人。他们有的长期定居扬州,有的短期寓居扬州。八怪的艺术追求、艺术实践和艺术成就都体现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只要这些作品还在,我们就能够随时探访他们,同他们的灵魂对话,并从他们身上汲取艺术营养。

黄慎与上官周、华喦并称为汀州三杰,三杰的艺术成就各有千秋,但华喦的人生经历与黄慎有相似之处,也是从闽西卖画到扬州,有一些美术史评专著把华喦和黄慎同时列入扬州八怪。黄慎一生勤奋,声名远播,誉满天下。他的诗直抒胸臆,清新高雅;他的草书“疏影横斜,如枯藤盘结”,苍劲浑厚;他的画融汇百家,独创一格,以狂草笔法入画,开创一代画风。他的人物、山水、花鸟都独具特色,特别是写意人物精神毕肖、气韵生动,是“扬州八怪”中仅有的。因此,时称黄慎诗书画三绝。“山人字与画可数百年物,诗且传之不朽”。

一般认为,黄慎早年曾师从上官周,《听雨轩笔记》就有他“少学画于同郡上官周”的记载。黄慎的人物、花鸟、山水、楼台,都颇得上官周之妙。黄慎见其师画,慨叹道:“吾师绝伎难以争名矣,志士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人后哉!”黄慎因此废寝忘食,冥思苦想,风格遂变,得以功成名就。后来,上官周见黄慎,称许曰:“吾门有黄生,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上官周的《晚笑堂诗集》有《会瘿瓢山人于绵溪》一首:“欣逢细话广陵春,此地芙蓉两度新。得意光阴容易过,趁心佳制不愁贫。黄花开处怀良友,白酒倾时念老亲。仿佛云庵罗处士,碧眸又炯倍精神。”黄慎是否是上官周的入室弟子还需要更多的史料予以考订,但他早期的人物画酷似上官周,作为上官周的私淑弟子是可以肯定的。

马卡丹在《扬州一怪黄慎在四堡》一文中记述:黄慎与连城四堡籍画家马襄友善,时相过从,在四堡留下了丹青墨迹。“文化大革命”前,四堡尚有群众存有黄慎画作,包括山水、人物、花鸟条幅。黄慎晚年回故乡定居,亦曾多次往来于四堡。当时四堡所辖有个留坑村,村中有个牧鸭老倌,一日黄慎道经此地,在老倌处喝水解渴,见群鸭怡然自得,触动雅兴,刷刷几笔,画就一幅“芦鸭图”,活泼天然,送与老倌。老倌求其题款,他一笑,说是题了名后画可就保不住了,这幅没有落款的画就留在了留坑村。据说,这是黄慎一生中唯一未落款的画。

传统的花鸟画的色彩,不外两种基调:一是工笔花鸟,尽可能模仿自然的色彩以求肖实逼真;二是随元人浅绛山水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水墨写意花鸟,大都以墨为主,略施浅色力求淡雅,明清时期从沈周、陈淳、徐渭到八大山人、石涛、黄慎,皆是如此。黄慎早年画衣冠像和工笔花鸟,都强调热烈、鲜艳。文人画使他把握了单纯与调和,但并未丢弃民间艺术的强烈。黄慎的花鸟画深受徐渭的影响,徐渭以草书入画,淋漓酣畅,黄慎深得其要。如他的《石榴图》册页,亦书亦画,神韵生动,并以狂草题徐渭句:“山深秋老无人摘,自进明珠打雀儿。”

中年黄慎以唐怀素的狂草笔法入画,画风突变为泼辣潇洒的大写意格调,气势磅礴,神韵生动,特别是以狂草法所作的写意人物,为人物画开辟了新路。郑板桥有诗评其画风:“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他那疾速阔笔大写意的画风,与飞动狂劲的草书,相映成趣,和谐统一,并常题自撰的诗句,真不愧为诗书画“三绝”。“艳不娇妖”的审美追求,使黄慎的画在设色技巧上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已达82岁高龄,仍挥毫写花卉册。

四王山水多用大小披麻皴作重峦叠嶂,空山无人,有清逸幽邃之趣,但多模仿宋元名画,久而久之,造成画人专事粉本临摹,脱离生活现实,千篇一律,陈陈相因。但黄慎所作山水画,一反四王积习,不用披麻皴,多用云头皴、折带皴、鱼鳞皴,或自成皴法,写赣江、长江、闽江等,皆所历山水实景。如《赣滩叠翠图》、《眺燕子矶图》、《大姑山小姑湾图》、《九龙纤舟图》和闽南泉州的《万安桥》等。

在扬州八怪中,黄慎的门生是最多的,可以查考的有李乔、罗询、巫逊玉、陈汝舟、伍君辅、刘非池、张试可、吴馨、李苍林、廖淑南等人。客观地说,黄慎的伪作也部分出自这些门人之手。黄慎的画风对闽中画坛影响深远,特别是人物画。如嘉道间的诏安画派诸名家,台湾的林觉,近现代的“仙游二李”,当代的沈在召等,都继承其技法或有所创新发展。黄慎的画有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闽派”的开创者。仙游画派创始人李耕,徐悲鸿赞其画“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瘦瓢”。笔者在拍卖行目睹过李耕的设色纸本立轴《羲之爱鹅》,就颇有黄慎人物画的神韵。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在绘画领域却并非批判现实主义,而仍然是感伤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花鸟绘画。出现在乾嘉盛世的这个江南画派,上承朱耷、石涛(以及可追溯到明代的徐渭)的传统。时代的感伤、愤慨是逐渐没有或褪色了,但更突出了个性。他们各以其独特的笔墨、构图、色彩、形象,或粗豪放浪、或精工柔美,把中国画推到了一个接近近代的新阶段。与当时弃贴学、崇北碑的书法风气有关,讲求锋芒、遒劲、古拙,通过异常简略的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感受,笔情墨趣成了绘画的核心,它不完全脱离现实形象,却又大大超越于它,而使笔墨本身及其配列组合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扬州八怪的作品是唤起审美感情的“有意味的形式”,而不在描绘的对象。英国著名艺术心理学家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与错觉》中说:“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表现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扬州八怪的画作在具象再现中却充满抽象意味,在现代中外都被喜爱,并一直有着发展。郑燮、黄慎、金冬心、李复堂、罗两峰等人直接为晚清和现代画家从任伯年、吴昌硕到齐白石、潘天寿、刘海粟开辟了道路。可以说是上述明代浪漫主义、明清之际感伤主义的在清代的余波。引导造型的思路并非逻辑,而是本能和直觉,还有那种探索与创造欲的激情。这是一种合规律性的艺术潮流的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的内在必然,绝不是黄慎个人的偶然现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只不过是笨拙的工具。”扬州八怪集体地体现出、反射出封建末世的情绪,反映出封建时代已经外强中干,是艺术家对自由、个性、解放的憧憬。这种憧憬到鸦片战争前后,从龚自珍到苏曼殊,就逐渐地显明出来。

一个画家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往往决定了他的艺术风格和后世影响,这是四位一体的话题,笔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作如是分析。笔者作为闽西客家子弟,“卖文”到繁华的厦门特区,在研读有关黄慎的文献时,便产生一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亲切感。无疑的,黄慎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技巧对中国近现代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其他八怪画家的作品一样,黄慎的作品中不乏一些应景之作,但是瑕不掩瑜,一个铁一样的事实是:

扬州八怪的崛起使清代中期的中国画坛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而论及“八闽老画师”黄慎,便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突兀于中国美术界。

——《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5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673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22: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尔芬,男,连城客家人,著名作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述丰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5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673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22: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5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0673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22: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通”上选载的文章,都是些正经八百的好文章。请朋友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3-8-6 09: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3-8-6 09: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7:12 , Processed in 0.15069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