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90|回复: 0

客运主题歌,动情呼应:脉脉沉凝砥柱之筋骨(军队武警对联)

[复制链接]

0

主题

146

回帖

175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56
发表于 2014-7-6 17: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铁道兵老战士、中铁工程师梁桂官先生:
客运主题动情呼应脉脉沉凝砥柱筋骨
物流交响和韵抑扬乾乾驮度桥身脊梁
戊子桂月高秋霖撰于福州南台岛2008.07.28.
梁桂官:男,1950年7月生于福州长乐。1969年12月参加铁道兵。任历战士、班长……连长、营长;十六年转战于祖国大西南(四川—湖北襄樊)、青藏线(唐古拉—格木尔)、大秦线(大同—秦皇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1984年元月随铁道部队转业为中铁十七局四处,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总经理、指挥长…;参加过(厦门)集美大桥、海沧大桥,(福州)煤气铁路专线,(北亰)地铁、轻轨(城市地面高架快速)的组织、管理和指挥工作……
注释:
1.【铁道兵】创建共和国大动脉的中国铁道兵部队。1953年 9 月 9 日, 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 从此, 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人民解放军序列。铁道兵的前身是 1945 年 8 月在东北组建的一支武装护路队伍, 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54 年 3 月 5 日, 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 最多时总兵力达40 余万。铁道兵成立后,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中,为抢修、抢建铁路, 保障钢铁运输线畅通无阻,立下了丰功伟绩。 1982 年 12 月 6 日,中共中央决定, 将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
2.【中铁十七局】将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成立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原铁道兵七师全建制转业成立中铁十七局。
3.【客运】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上的旅客运输。
4.物流】“商流”的对称。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实体运动的经济活动。如商品运输、储藏、包装、分类等活动。
5.【主题】又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蕴含着的基本思想。主题不是赤裸裸的抽象思想,而是与具体的题材和艺术形象的特殊性密不可分地结合在-起的。主题是作品所有要素的辐射中心和创造虚构的制约点。由于作家、艺术家的立场、观点和创作意图的不同,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深度、生苦经验和艺术表现方法,也会影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篇幅较大的文艺作品有时有一个以上的多重主题,内容复杂的作品的主题常有多义性。音乐术语。指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处于显著地位的音乐思想。它是乐曲基本意象的载体,也是形成结构和发展的基础。一部乐曲中往往有若干主题,作曲家通过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表现其创作的宗旨。泛指谈话、文章、会议、等的核心内容。3这里特指路桥建设项目的宗旨:质量第一。
6.交响】泛指一切多声部交替奏鸣响起的乐曲
7.【主题歌】电影、戏剧中的歌曲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概括表现主题思想,称为“主题歌”。其他歌曲则统称“插曲”。
8.交响曲】即大型管弦乐套曲。早期该词并无特定含义,可泛指一切多声部乐曲,如巴赫即以此词称其所作之三部创意曲。近代规范化的交响曲体裁,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经18世纪初德国曼海姆乐派的努力始成雏型。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海顿在其创作中最后确立其格局。贝多芬为交响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至19世纪末,交响曲已成为涉及重大思想内容的大型器乐套曲。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多为奏鸣曲式,音乐内容偏重于戏剧矛盾冲突;第二乐章常取变奏曲式或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等;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偏重于世态风俗性描写;第四乐章为全由乐思之总结,多以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写成。早期交响曲多无标题,19世纪以来,标题交响曲兴起。加用声乐的交响曲,始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泛指列車(辆)经过及交汇时的车鸣声、马达声、气笛声、喇叭声……交替鸣响。
附)【交响诗】这一种单乐章标题管弦乐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
9.【动情】触动感情、情欲。南唐·李忠《送人南游》:“浪迹天涯去,南荒必动情。”《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大凡是不易得动情的人,一动了情,再按纳不住的。”谓情绪激动。鲁光《美的探险者》:“(高健)对站在周围的队员,轻声而动情地说:‘现在是我们为祖国出力的时候呀!'”③(桥梁基桩、墩台等支承桥身的桥梁支座)受混凝士收缩、徐变,温差、湿度、承重受力等影响,在过车振动时,支座支点的预应传力、抗振的动态反馈信息。
10.和韵】谓文雅而有风度。《南史·王训传》:“眉目疎朗,举动和韵”。宋·何薳《春渚纪闻·有道之器》:“彦回风流和韵,施之燕间,故是佳士。”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吟泳滋味,流於字句。气力穷於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音相应谓之韵。”范文澜注“异音相从谓之和,指句内双声迭韵及平仄之和调;同声相应谓之韵,指句末所用之韵。”
11.【呼应】谓有叫有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彼此声气相通。清·李斗《扬州画肪录·桥东录》》:“有隔座目语者,有隔舟相呼应者。”亦指响应;回响。丁玲《水》:“她们记起了什么似的,喊着名字,四处来寻找她们的亲人。远远近近的呼应着,可是什么也听不清。”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二幕:“群山在呼应,大地在欢腾。”谓沟通。胡采《序〈在和平的日子里〉》:“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心灵之间……比较容易互相呼应。”犹应允,答应。(文章内容结构上章法严谨)前后关联;互相照应。清·钱泳《履园丛话·园林·造园》:“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後呼应。”茅盾《无题》一:那一大段关于女主角的描写……我是处处有呼应----嗯,处处有伏笔。”⑥比喻调度;指挥。清·魏源《圣武记》卷九:“乞专简大臣督师三省,庶呼应灵而事专一。”
12.抑扬】音调有起有伏,或高或低。温庭笙《感旧陈情》诗:“抑扬中散曲,漂泊孝廉船。”②犹沉浮。张衡《南都赋》: “进退屈伸,与时抑扬。”③犹褒贬。《抱朴子·行品》:“臧否区分,抑扬咸允。④各种评论。
(附)【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老残游记》第二回:“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也形容文章气势起伏和停顿转折。《宋史·魏了翁传》: “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
13.【脉脉】形容藏在心里的思想感情,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意思。如脉脉含情;它脉脉地注视着远去的列车。
14.乾乾】 (-qian)自强不息貌。《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颖达疏:“言每恒终竟此日,专键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宋·司马光《初见白发慨然感怀》诗:“留底鉴中铭,晨夕思乾乾。”明·方孝孺《静学斋赋》:“旦潜心於冲漠兮,夕重之以乾乾。”敬慎貌。《文选》张衡〈东都赋>》:“勤屡省,懋乾乾。”薛综注:“乾乾,敬也。”三国·魏曹植《武帝诔》:“乾乾庶事,气通方叔。”
15.【沉凝】深沉地默默地凝结固化。
16.【驮度】象牛马驮载一样担负着、坚守着。
17.【砥柱】亦作“砥砫”。山名。又称底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当黄河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叠增益,状若砥柱,在巫山下。”北魏郁道元《水经注·河水四》:“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宋陈亮《〈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辈辈之沥柱也。”
18.桥身】桥身亦称“桥孔结构”、“桥梁上部结构”。桥梁的组成部分之一。跨越桥孔的承重结构,包括桥面、承托桥面的桥道梁(纵梁和横梁)、支承桥道梁的主梁,以及其间的联接构件。桥面在主梁的顶部、底部或中部时分别称“上承式”、“下承式”或“中承式”。
19.【筋骨】带及骨骼。亦引申指身体。《周礼·地官·尘人》:“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犹关键。清·平步青《霞外搪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一篇之中,其精神筋骨所在,点出以便读者。”书法中指字体的骨架和格局。宋·米芾《海岳名言).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
20.脊梁】脊背。其骨为全身骨骼的主干所在,如屋之有梁,故称。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一折:“你心里把褐衲袄脊梁上坡,强似着紫朝衣。”《水浒传》第一回:“(洪大尉)取过丹诏,用黄翠包袱背在脊梁上,手里提着银手炉,降降地烧着御香。”用作比喻。常指人的意志、胆量和节操。《朱子语类》卷五二:“况当世衰道微之时,尤用硬着脊梁,无所屈挠方得。”曹禺《胆剑篇》第五幕:“一个人只要有条脊梁,有点血性,今天就再也不会想到向夫差作这样没骨头的事。”比喻中坚骨干力量。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附)【脊梁骨】脊柱的俗称。《花城》1981年第6期:“饿得我肚皮贴了脊梁骨”2用作比喻。常指人的志气、力量或节操。《景德传灯录·宣鉴禅师》:“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似铁,抝不折。”《朱子语类》卷三五:“士不可以不弘毅。先生举程先生语曰:重担子须是硬着脊梁骨方担荷得去。”3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或可依靠的骨干力量。《新华月报》1979年第3期:“他们是我们国家的脊梁骨。”
2008.07.28.福州·高秋霖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01:06 , Processed in 0.1274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